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提姆·明欽(Tim Minchin)在西澳大利亞大學的演講--九個人生建議

FB影片連結


以下是個人不負責簡譯:


1. 你並非一定要「有個夢想」

如果你有一個想要追尋的夢也很好,
如果你的夢想很龐大,等你成夢想時,
你可能已經老了,你可以檢視著你的過往成就,
然後也差不多可以準備迎接死亡。

我個人並沒有像這樣的夢想,
我主張奉獻你的熱情在短期的目標上,
野心小一點,專注在你眼前的工作,為它感到驕傲,
你永遠不會知道未來會發生甚麼事。
只要同時注意周遭是否有更值得你追求的事。

這也是為何你必須小心看待長期目標,
這可能會讓你因此忽略了眼前的其他美好事物。


2. 不要追求快樂

快樂就像高潮一樣,你越是太執著在上面,它去得越快。
努力工作,讓周遭的人開心,快樂可能就會伴隨而生。
人類天生演化成無法持續滿足的動物,
一直處於滿足狀態的人,在傳下他們的基因前,
已經成為其他動物口中的午餐了。



3. 記住,一切都關於運氣

你在這裡表示你很幸運,
就算你家境貧困,環境不好,
你能夠出生也代表你是一群精子中幸運的那個。
所以不要成敗全部擔負在自己身上,
也不要以此來評斷他人。
了解這點會讓你更謙卑,也更有同情心。


4. 運動

雖然笛卡兒說得好像你的心靈才是真正重要的部分,
但是事實上身體也很重要,它會陪著你一輩子。
任何運動都可以,照顧好你的身體。
現在這代人,可能會活到100歲,
人生漫漫長路正等著你,然後你一定會面臨挫折沮喪,


5. 嚴格檢視你的意見

意見就像屁眼,每個人都有一個。
而我認為你還必須不時的徹底檢查它。
學著批判性思考,不人云亦云,
但也不要太輕易相信自己的信念。
嘗試發現自己的盲點、偏見、偏好。


6. 當個老師

老師是世上最偉大的職業之一。
就算你不是老師,你也應該多與他人分享你的想法,
感恩你所學到的事情,並散播出去。


7. 用你所愛的東西來定義自己

現在有許多人用他們所討厭的東西來歸屬自己,
討厭某個樂團、仇女、討厭某個政黨...等等。
我們並應該總是用負面的方式定義自己,
可以多用正面的方式,
表達自己的熱情,表達對事物的感恩,
表達你對其他事物的敬佩。


8. 尊敬力量比你小的人

我並不用一個人的權力多大來評斷他,
我會用他如何對待權力最小的人來評斷這個人。


9. 別急

你不需要現在就搞懂這輩子剩下來的時間要幹嘛。
不要感到恐慌。你很快就會死了。
人生有時感覺很長、很艱難、很累,
你會感到快樂,感到悲傷,
你會變老,然後你會死掉。
在這種空虛的存在,只有一個明智的做法,
那就是"填滿它"。
盡可能的學習,為你所做的事感到驕傲,
有同情心,分享想法。
保有熱忱,奔跑,享受性愛、酒、藝術、小孩....
即便是一個沒有特殊意義的人生,也是很刺激的。
祝好運。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哲學的慰藉--被認為有缺陷時的慰藉

人們大多希望自己在眾人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

因此當自身的缺陷暴露在眾人面前時,會讓人感到羞愧不安。

不過因此,為了保持良好形象的壓力也跟隨而來。



蒙田的看法是:

何必呢? 拋開這些包袱不是更愉快嗎?

在別人面前裝聰明多累啊!  放心的耍笨就好了。

我們所處的文化常常會要求我要有一些理想的樣子:

知識界的人都要裝得知識淵博,聰明冷靜;

當然社會名流也是,衣服要得體,甚至昂貴;舉止優雅。

我想這些要求的確有它的道理,畢竟我們心目中都有理想的典範,

但是我們也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

只要是人,愚笨、糊塗、衝動、或是長得醜,

一定會多少有一些缺陷,甚至很多。


所以有時候真的不必把那些"社會標準"看的太重,

尤其是當它造成壓力的時候,或是它讓你覺得活得不真誠的時候。


蒙田舉了一些例子,

說明人們如何裝腔作勢、掉書袋、援引他人的思想、使用深奧艱澀的詞彙,

結果卻是要不是就是甚麼都沒說,

或者只是慣性的重複著別人說的話。


其實我們可以活得很平凡、真實,

不用扮演成不是自己的樣子,


也許這才是更好的生活方式。




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哲學的慰藉]--遭遇挫折時的慰藉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遭遇種種的挫折,希望落空、失敗、懊悔、不幸、自我否定...

有時我們會深陷在這種愁苦的情緒當中,難以擺脫出來。

艾倫狄波頓希望我們在遭遇挫折的時候,
想想這個對不幸有深刻體悟的倒楣鬼--塞內卡(Seneca)



塞內卡生於羅馬時代,正逢於羅馬暴君尼祿的統治時期。
他在一生中見證了羅馬人民遭遇的種種苦難,
羅馬城市龐貝的地震,以及其他城市的火災,
還有在暴君尼祿統治下受苦受難的人民。

因此,塞內卡相當欽佩蘇格拉底的修養,
就算他家中有一個暴躁而嘮叨不休的老婆,
就算他的社會由暴君統治,
就算他被人民的議會處死,
他仍然處之泰然,不讓這影響他內心的平靜。


------

想想幼小的孩童或嬰兒,他們可以因為一點點小事而大哭大鬧,大發脾氣。
當我們成年之後,我們已經忘了當年的自己為何這麼無法忍耐挫折。
而我們現在已經能或多或少的接受,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殘酷而充滿挫折的。

塞內卡認為,由挫折而產生的憤怒,並不只是一種情緒失控,
而是來自一種根深的錯誤觀念--「認為這個世界不該如此」。

但是很可惜的,這個世界就是如此。
一廂情願或是期望過高,那是我們對這世界的錯誤期待。

人類的生命其實相當脆弱,生活世界其實充滿種種種不幸。
天災人禍每天都在新聞中上演,甚至因為一些小意外就有人魂歸西天。
更不用提除死以外的種種不幸遭遇,失戀、失業、離婚、生病、外貌不佳、長得矮、被朋友背叛......。
不過有時我們活在一個相對舒適或幸福的生活中,而忘了不幸往往在我們身邊伺機而動。
當它突然來襲,我們很容易情緒上難以接受而崩潰。

人們也常常覺得為何世界如此不公,為何好人備受不幸,壞人卻能榮華富貴?
為何這些事發生在我的身上,而不是別人。
塞內卡想要提醒我們,命運女神本來就是不公的

(北歐神話中的命運三女神)


所以有別於現代社會常流行的一種沒有太好理由的樂觀主義或文化,塞內卡希望我們在安樂時也要培養如何面對苦難的智慧。因為命運隨時有可能把讓你快樂的這些事物奪去,包括你的財富,甚至你的身體。

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珍惜已經擁有的,不要將其視作理所當然,
而是視為恩賜,視為他人或上天的禮物。

不要為種種不幸徒增苦惱,不要將他人給你帶來的不幸視為是對方「故意」的
--這樣會更增加你的憤怒。
有智慧的人不會將每一件事冠上錯誤的解釋

當你有能力反抗或抵抗命運的時候,就反抗它;但是當你無力反抗的時候,就順從它、接受它。


塞內卡身為當時羅馬的賢人,他擔任了羅馬皇帝尼祿的導師和顧問。
但是他看著尼祿一天天行為越來越離經叛道,乃至草菅人命、喪心病狂。
即便他選擇潛心哲學,仍無法避免這個瘋子將不幸帶到他的身邊。
最後塞內卡也被尼祿下令自殺。

當他的家人聽到這消息而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中時,塞內卡心中已有所準備。

何需為了生命的某一部分哭泣? 
生命本身就是可泣的。




當我們遭遇挫折,而導致哀傷憤怒難以平復的時候,想想這位哲學家的事蹟和話語,
也許能有所釋懷。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哲學的慰藉--"缺錢時的慰藉"

<哲學的慰藉>--"缺錢時的慰藉"




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歡錢。因為錢可以滿足我們各式各樣的慾望。

雖然錢不是全能的,但不得不承認事實上世上很多的問題都可以用錢解決,主要是看夠不夠的問題。

而大多數人(除了那些億萬富翁之外)的問題也就在於,錢不夠用,因此產生種種苦惱。

艾倫狄波頓引用了一位古希臘哲學家的思想,來幫助我們面對缺錢時的苦惱。
--這個人是伊比鳩魯


伊比鳩魯(Ἐπίκουρος)  圖片來源:http://www.andro.gr/apopsi/epicurus-paxysarkia/



談到用哲學思想來應對缺錢的苦惱,大家可能會以為這位是一位禁慾主義者。但是其實不然,相較於伊比鳩魯所處的時代而言,他是一名主張快樂是"善"的快樂主義者。而且他認為許多快樂都與身心的健康、愉悅、舒適相關聯,所以他並非如柏拉圖主義那樣以追求知識為最高目標,或者是禁慾主義,而是以追求快樂人生為主要目標。


但是這並不表示伊比鳩魯是個縱慾主義者,事實上伊比鳩魯眼中的快樂相當簡單樸實
簡樸的房子,簡單的飲食,友誼,健康的身心...,這些就是伊比鳩魯所說的"快樂",他認為有這些東西就能過得很開心了。

相對的,他認為當個上班族,案牘勞形,幫豬頭老闆工作,或是在烏煙瘴氣的環境中工作,這些事情才真正讓人不開心。所以伊比鳩魯和一群好友找了塊農田,一起過著自給自足的簡樸生活,遠離榮華富貴、名利喧囂。作為一個為後人所稱的"享樂主義者",伊比鳩魯過著的理想快樂生活其實是如此。


簡單來說,伊比鳩魯認為要獲得快樂,其實沒有那麼難。你當然必須擁有一些人活著基本需要的物質需求: 住所、食物、安全...等等,以及重要人際關係: 親人、友誼...。但是過多的金錢、物質,未必能給你帶來更多的快樂,你也不是必須要有那些才能快樂,更別提為了追求榮華富貴而反而犧牲了快樂,過著痛苦的生活。伊比鳩魯認為這是不理智的,把手段當成了目的。

而有了足夠的金錢之後,珍貴的友誼,還有思想--正確而理智的思想能夠把不必要的煩惱驅除,這些才是真正的快樂泉源。


所以當你覺得缺錢的時候,想想伊比鳩魯,想想那些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的人們,你真的還需要更多錢才能獲得快樂嗎?
也許不必,也許你只需要好好珍惜你所擁有的,改變心境,就已經很快樂。


.
.
.
或者你真的還是覺得缺錢、錢不夠用嗎?

好吧那還是努力好好加油賺錢吧。

不過錢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要賺錢就必須有所付出、犧牲其他的快樂來源。要犧牲多少自己的時間和樂趣,來換取金錢,以達到快樂的最大化,這就看個人的取捨與智慧了。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哲學的慰藉--如何面對"不受歡迎"

在 哲學的慰藉 這本書中,總共有六章,這六章分別是關於六種不同的人生困境,而作者艾倫狄波頓引用哲學家思想,來協助我們面對這些困境。


第一章是: "不受歡迎時的慰藉"


大概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廣受歡迎。
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可能必須戴著面具,或者做一些有違自己本性的事,
或者因為得不到他人的喜歡,而深受苦惱。

遇到這種情況,艾倫狄波頓要我們想想這個人--偉大的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一個在雅典天天嘴砲而惹人厭的阿北      




蘇格拉底雖然也有不少親友喜愛,
但是他也被雅典的許多有力人士排擠、討厭,
這些人給他安上今日看來很荒謬的罪名--不敬神、蠱惑年輕人、腐化雅典社會..云云。
而且在投票制的公審會上,超過半數的人投同意票宣判有罪,讓蘇格拉底被判死刑。

為何蘇格拉底這麼"惹人厭"?
其中一個簡單的原因是: 他愛好真理勝過名利權貴、他知道真理不是人云亦云,
他不願意做一個曲學阿世、不求真相而只求大家喜歡的名嘴哲學家。

他這樣的態度把不少人惹毛了,
特別是一些不喜歡人民或年輕人獨立思考、反抗傳統、挑戰權威,
甚至不喜歡挑戰世俗觀點和舊有社會價值觀的人。

也許蘇格拉底的做法有點北藍,因為他沒事整天在大街上跟人喇D賽,
藉由抬槓的方式,企圖讓人們反省自己的觀點,
反省社會上的"常識",反省自己人生的意義。

蘇格拉底的作法沒有討到雅典"大多數人"的歡心,所以在審判場上,他還是被過半數的票判了死刑。

其中,蘇格拉底其實有機會能夠躲過死劫。他可以在為自己辯解的時候,多說說人們想聽的話;他可以迎合聽眾的"敬神"的想法,這樣也許公審團會對他更為憐憫。

但是他沒有這麼做,他還是一貫的堅持說著他所認為的立場,真理應該透過分析與論辯來達到,而不是傳統、迷信、或是慣習。他自詡為雅典這匹駿馬身上的牛虻,他想要把雅典的人民叫醒,讓雅典再次偉大

蘇格拉底的說話沒有感動大家,他還是被判死了。

但是蘇格拉底即便面對死亡的威脅,仍沒有改變他的正直。在他死前,他的親朋好友哭成一片,其中一位好友稱讚他是"這個時代之中...最勇敢、最有智慧、最正直的人"。



令人比較安慰的是,後來蘇格拉底死了一段時間後,雅典的人們又逐漸興起為蘇格拉底平反以及推崇的風氣。他的事蹟被改成戲劇,令觀眾落淚;
當時控告他罪名的三個人,被社會唾棄,遭到處死與放逐;
甚至有人為蘇格拉底立了雕像以做紀念。而更不用提蘇格拉底的名聲與模範流傳至今。



所以當你因為"不受歡迎"而感到苦惱時該怎麼辦呢? 想想蘇格拉底吧。一個被排擠致死也不改其志的哲學家。




不過如果是因為外表不佳而不受歡迎的死肥宅,還是想辦法改變外型會比較好。哈哈哈
(順帶一提,其實蘇格拉底也是其貌不揚的人)



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罗辑思维 11 权力之下无真相

罗辑思维 11 权力之下无真相

這集說的是權力如何影響和控制訊息的流通,

裡面還談到其中一個跟台灣最近"林奕含事件"有關的觀點是,

師生戀的不道德。


因為老師對學生是有一種權力優越的關係,

所以老早在美國就把師生戀視為是違法的。


當然這也可能阻斷了師生間自由戀愛的可能,

但同時也減少了因師生關係所衍生的不當戀情。


主軸還是在講權力對真相的宰制,

不過他認為在網路和大數據興起的現代,

真相越來越容易被揭露。

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十一章 結語

結語


生命設計是一個持續的工作,不會有一勞永逸的時候。

不需要刻意追求"生活上的平衡",只要過得順心如意就好。

這本書不討論人應該如何生活,也不討論甚麼樣的人生比較好。本書的目標是幫助人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後統整本書的重點:
1.好奇心--保持對事物的好奇。
2.試一試--多思無益,與其擔心太多,不如付諸行動。
3.重擬觀點--反思自己的人生觀、工作觀。
4.一切都是過程--了解不論選擇、失敗、徬徨,都是人生的過程,不用太驚慌。
5.請別人幫忙--向他人談談自己經歷的事,積極尋求協助、建議,聽聽他人意見。

最後,釐清自己的人生觀、工作觀、價值觀,是屬於人生羅盤的部分。時不時反省這些,有助於不會迷惘。另一方面,則是屬於實踐的部分,這部份則需要透過修身養性,自律,紮實的往自己目標邁進。

好好設計人生,就能好好渡過人生。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十一章 書摘


建立團隊

團結的力量永遠大於個人的力量。雖然職涯規劃基本上算是個人的事情,但是在打造整個生命規劃,完全需要他人的協助。不管是聽取建議、人脈、介紹工作、詢問他人意見...等,都是從他人的協助而來。所以在打造生命的過程,不要因為覺得資源充足,就總是閉門造車。多多與他人互動、互助,積極尋求他人協助。

這本書建議的方式是,尋找志同道合的人,組成一個"社群",互相討論各自的人生,分享各自經驗,給予彼此建議。3~5人的社群。

不是談論"人生的概念",而是分享各自的人生,互相給建議,不然用處不大。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十章 書摘


對失敗免疫

不要害怕失敗。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是對於失敗過於恐懼,反而會讓自己不敢改變,不敢嘗試做自己想做的事。事實上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只有結果。沒有人會在自己死的那一天,給你一張成績單,上面打著分數。人生就是一個充滿挫折,然後繼續成長的過程。所以失敗並不可怕,要有一顆不受失敗影響的心,如果走錯了,就重新振作。如果總是活在社會期待的陰影下,想成為人生勝利組,害怕成為失敗組,最後人生看似得到了他人期待的A,但是卻過得並不快樂,這樣的人生有何意義?

的確失敗會帶來痛苦,今年做的決定,也可能在三年後後悔,不過這是人生難以避免的現實,沒有需要對此自怨自艾,懊悔不已。每次的失敗經驗就是一次成長的開始,同樣在日記中記錄自己失敗的心路歷程,然後檢討,然後改進,這才是人生的正確態度。如果覺得自己就是失敗了,認定自己就是個失敗者,然後從此自甘墮落,一蹶不振,那才是真正的未戰先敗。心態相當重要,因為人生就是一個過程。

關於失敗,有一些是意外,有一些則是常犯的錯誤,例如因為性格上的弱點所導致的壞習慣或行為。無論哪種失敗,最好都記取教訓,以免下次再犯。而針對後者,也就是性格弱點,因為常常是積習難改,光靠意志力是不夠的,最好能夠透過環境來改善它。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九章 書摘

選擇幸福

現代人生中似乎總是有太多選擇,讓人焦慮於必須做出正確的選擇,人生才能擁有幸福。但是太多的訊息,太多的選擇,讓我們根本不知如何選擇,不知如何是好。本書的一個建議是,不需要追求最正確選擇,而是追求正確的選擇方法。

如何做出正確選擇的方法,大致就如前幾章所說。擬定幾個適合自己的計畫,然後深入了解。這份選擇清單不要太長,書中舉一個概念稱做果醬原則,這個例子是是當架上的果醬選擇大概有六種的時候,人們還願意在其中選擇一個。但是當架上的果醬選擇有二十幾種的時候,人們就不想選了,反而去選擇起司之類的。當選擇過多的時候,對於選擇判斷反而出現負面效果。

有些人可能花了幾周、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不斷苦惱於該如何選擇。適當的思索是正確的,但是不要過度。給自己幾個方案,然後就放手去做。

所以蒐集資訊>擬定方案>把選項篩選到剩六個以下。
不要覺得被刪掉的選項很可惜,如果真的很可惜,就不會刪除它們,就算刪除了也會想重新篩選。至於剩下的選項,如果真的不知如何選,那也很好,因為這表示每個選項都值得選(或者說每個都差不多),所以怎麼選也不算選錯。

另外,要做出好選擇,不是一時半刻的事,也無法急就章。除了平常多接觸資訊外,本書也提倡多進行一些提升心靈、提升EQ的活動,例如冥想、寫日記、打太極之類的。沉澱心靈,讓自己更清楚心中該如何做出抉擇。

做了決定後,還是可以更改計畫,但是不要太鑽牛角尖,一直懷疑當初的決定對不對、如果選別的會如何...。這種想法是人性的弱點,對事情沒有太大幫助。更讓人厭煩的是,人們常對一些自己根本不太可能有的機會或選擇感到苦惱,這其實只是妄想作祟而已,對於現階段達不到的事情去苦惱,根本毫無助益。

所以做了一番功課之後做出的抉擇,就放手去做吧。之後再轉向也沒關係,重點是不要一直鑽牛角尖,躊躇不前,心中徬徨的時候,提醒自己當初為何做出這個決定,莫忘初衷。

祖克柏 2017 哈佛畢業演講全文:創建所有人都具使命感的世界


https://www.inside.com.tw/2017/05/26/mark-zuckerberg-harvard-commencement-2017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八章


設計夢幻工作

通常好的工作,或者說夢幻工作,很難找到。與其在茫茫職海中找到夢幻工作,不如親自打造設計自己的夢幻工作。

書中給的一項數字是,只有在美國只有五分之一的職缺被開放出來,換言之大多數的好缺都是一種隱藏性的職缺,只有透過關鍵性的人脈才有辦法得到。所以此書的建議是,針對自己有興趣的職場領域,多去打聽資訊,以及多累積相關人脈,這樣的做法還比透過網路不斷投遞履歷好。因為網站上的職缺,有不少都是職缺描述太模糊的,應徵者根本不知道工作內容是如何,自己適不適合,徵才者也未必會在一堆履歷中看到自己的履歷。

所以本書鼓勵人們大膽建立人脈。許多人們常覺得為了工作去建立人脈,是很勢利的事,所以對此很排斥。本書反駁這種想法。多去建立人脈,就像迷了路去問路一樣,人脈就是幫助我們在人生迷途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很多人都願意幫助他人,所以不要排斥建立人脈這種事,把它當作一個互助行為。

另外不要太執著於找到一份工作,而是替自己找到更多工作機會。兩者的差別在於,別因為要有一份工作,而做出錯誤選擇,保持開放的心胸,多了解工作、公司的資訊,發掘這些機會,然後判斷自己適不適合投入。

總結本章的重點是:保持開放心胸,建立人脈,多了解工作資訊,主動向人請教。這種作法可能比盲目投履歷好。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七章 書摘


找不到工作的方法


求職碰壁是許多人都有的慘痛經驗。常常費了一番功夫,不斷群找適合職缺,不斷修改履歷。投到覺得自己相當合適的職缺,沒想到卻石沉大海。然後繼續重複這樣的事情,直到信心完全崩潰。

本書提供的一個觀點是,在網路上求職,尤其如果只在網路上求職,是很吃力不討好的。因為真正的好缺通常都不會放在網路上,都是等到徵才者的親友、同事都介紹完之後,還是找不到人才上網找。所以網路上職缺還真的很多都是賽缺

而且因為作業程序的關係,網路職缺和徵才者有一段相當的距離。有時候看職缺說明,根本不清楚工作內容會是如何,而且徵才條件有時也高得嚇人,沒有強大的專業、強大的信心、強大的熱忱,好像就根本沒資格投履歷一樣。

而且因為求職者實在太多了,徵才者根本不可能一一看,很可能會用關鍵字篩選。

所以本書的第一個建議是,在履歷中放入關鍵字

徵才條件上寫甚麼,就跟著寫甚麼。如果條件上寫"熱心助人",履歷就寫"熱心助人",不要寫甚麼"友善",這樣才不容易被汰除掉。然後盡量投條件吻合的職缺,例如專業技能那些的,因為不吻合的職缺,可能沒進入徵才者的眼就被刷掉了,很可能是浪費時間。

另外如果徵很久的職缺,通常是賽缺(反過來說,好缺出現的時間較短)。因為這麼久找不到人,顯見徵才者的想法或做法有問題。

最後本書的建議是,雖然前幾章都在講如何了解自己的人生觀、工作觀,但是職場市場是現實的,沒有人會提供你為你量身打造的工作,每個優秀的人才在人力市場上不過就是一封履歷。所以用同理心,透過職缺描述,揣測公司的需求,再看看自己合不合適。如果抱著"非要找到為我量身訂做的理想工作",這樣要找到工作更是難如登天。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六章 心得


打造原型

擬好了三個人生計畫之後,接下來的工作是更確切了解這些計畫的實質內容。因為光是想是不夠的,有可能這些擬定的想法在現實中與自己的認知差異很大。例如一個人因為喜歡咖啡,所以計畫是開一家咖啡店,等到開店之後才發現,開咖啡店不只是喜歡咖啡,還要接觸很多跟經營店面有關的事。這時再後悔就要付更多的精力修正。

所以針對這些擬定的計畫,盡量了解更深入,例如去蒐集相關資訊,或者問問有類似經驗的人,就能更了解那個工作實際上是甚麼樣子,而不會只停留在自己的想像中。甚至可以花一點時間去體驗看看。

所以更深入了解你的人生計劃,就是這章說的打造原型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五章 心得


自己的生命,自己設計


承上一章,擬定可能的三個可能的人生計劃,長度大約是二到五年。

在此之前,本書傳達一個重要的觀念: 不要認為人生有只有一個完美的計畫,如果沒有照這個藍圖走,人生就會變得很糟。其實人生可以不只有一種版本,也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階段達成不同的理想,所以不要執著於人生最完美的路線

三個可能的計畫可分別稱作A、B、C計畫。
A計劃可能是最符合眼前規劃的,B計畫是A計畫行不通時的備案,C計畫則是拋開部分現實問題的話,最想要執行的計畫,算是比較瘋狂的點子。

每一個計劃大概設定2~5年的前景,並且想像一下自己對這個計畫的感覺,可行性多高,喜不喜歡,符不符合人生觀和工作觀。也就是資源、熱情程度、自性程度、一致性。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四章 心得


第四章 卡住怎麼辦

卡住的時候,也就是對當前人生不滿意,想改變現狀的時候,先拋棄兩種無效的想法:
1. 我卡住了,沒救了。
2. 我必須找出一勞永逸的完美解決方案,否則就無法改善現狀。

第一個想法無助於解決問題,扼殺了解決問題的可能。
第二個想法容易將自己困在死胡同,有些人可能或執著於之前選擇的道路,例如大學唸的科系,或是出社會選擇的第一項職業,然後堅持要走在這樣的方向。然而這不是必要的,有時反而是太過執著於當初的選擇,人生才卡住。另一方面,是相信人生不會只有一種過法,不要執著的認為自己的人生一定要是某種樣貌,或是應該要是某種樣貌。不要太急於批判各種想法或可能性,開放的發想各種可能的想法,最後再來選出最好的。

書中建議了兩個原則:
1.點子越多越好,越多點子,作出好選擇的機率就越高。
2.不要太快定案於第一個點子,有可能只是懶得發想其他點子而已。

發想的方法,則是從自己喜歡的東西或經驗作為核心概念,發展心智圖
找一張越大越好的紙,中間放一個核心概念,自由聯想,再延伸出各種概念,最後看是否發展出新的想法或新的嘗試來改善生活。

形式大概像這樣的東西(flickr@millerstravel)

書中建議的具體作法是,從日記中找出三個自己最感興趣、最投入、作起來最精力充沛的概念。三個概念個發展成一張心智圖。每張心智圖找出最外圍的三個概念,將這三個概念串起來,描繪出一個可能的職務樣貌。所以最後應該共有三個想像的工作樣貌。

注意在過程中態度不要太批判,覺得這是在幹甚麼很蠢,畢竟這是一個自我對話的過程,就算覺得有點蠢也不會少塊肉。

本章的總結: 作日記>找出投入的核心>作心智圖>想像可能的工作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感想or書摘(第三章)


第三章 找出一條路

人多少總會有想要調整生活或者改變當前生活的想法,覺得哪裡不太好,或者是想改變工作。

有些人可能會主張,工作本來就是這樣令人厭煩,不要想太多,但是本書反對這個想法。

從生活經驗中找出自己喜歡的事情,是找方向的第一步。

書中將這種經驗稱為"心流",就是那些讓自己覺得時間過很快,很愉快,全神貫注,投入其中的事情。通常是娛樂,有時可能是工作中的某一部分。嘗試讓工作有更多部份是處於這種情況,這種追求很正常,總不會有人寧願生活中的大部分時刻都覺得很漫長、難以忍受吧。

讓工作充滿樂趣的,並不是公司的年假有多少、薪資有多少,而是工作內容是否引發樂趣,讓人願意投入。不過工作當然不是只有作起來很投入或充滿樂趣作為判準而已,人生的目標也很重要。

接下來是作日記,記錄下來每一天生活經驗或工作經驗中,自己喜歡的、投入的事情。
持續作日記之後,從日記中觀察,自己感到有"心流"的事情是那些,哪些事情做起來讓人覺得精力充沛,而那些事讓人覺得心情很糟或是累壞了。從這些訊息中,找出如何調整現在的生活。例如改變生活規律,或者工作方式等等。

特別是工作經驗,從工作經驗的紀錄中,區分出喜歡的工作經驗,和不喜歡的工作經驗,描述真實的感受,不需要批判自己。透過這個方法反省,慢慢就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了解自己喜歡甚麼樣的工作。

這些經驗如果能具體的描述人、事、時、地、物會更好,因為越具體的描述越能區分自己的喜好是甚麼。比如原本以為自己是討厭某項工作內容,分析之後發現,原來是上司的關係,只要上司不在,工作內容就變得沒那麼討厭,諸如此類的。

以我個人為例,我感到最愉快的工作經驗,大部分都是閱讀經驗。而最討厭的工作,則是繁文縟節、效率相當低的行政工作,會讓我產生相當的厭惡感。

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感想or書摘(第二章)

(圖片來自博客來網站)

第二章 給自己一個人生羅盤

上一章說的是釐清問題,這一章說的是在找到問題後,找出方向。
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向,關鍵要素在於個人的人生觀、工作觀、價值觀。

不過在這之前,有一個觀念要先清楚,那就是不用給自己壓力,想要在現在定下一個終生不會改變的職志或方向,這太困難了,也沒有必要,因為人的想法會變是正常的。從現在的狀況出發,朝自己想要的方向邁進,就夠了。之後會改變方向、想法,也沒關係。

回到主題,第一步是試著了解:
1.你是誰?
2.你的信念是甚麼?
3.你正在做甚麼?
簡單說就是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甚麼、在乎的是甚麼,接著才進一步知道現在該從哪些方面去努力。例如我的目標就是買一間房,那我可能想找高薪的工作,但是代價很可能是忙碌的工作。或者我的目標是組織家庭,那麼我的目標很可能是一份相對穩定、定時上下班的工作。

第二步,了解你的工作觀。
這裡的工作並不一定是指職業,而是你的勞動行為,換言之不一定是有酬勞的,當然一般人如果不是家財萬貫,工作一定要有足夠的酬勞,來維持生活。
問問自己工作是為了甚麼? 就是要錢、越多越好? 工時多長、壓力多大可以承受? 跟自己的目標有何關聯? 或是追求自我成長? 或是為了取得地位? 了解自己理想工作的型態再出發,比較容易對工作感到滿足。

第三步是了解你的人生觀。
覺得自己人生中重要的是甚麼,甚麼事情讓自己覺得比較充實,有意義。

如果自己現在的生活和工作,與自己的生活觀和工作觀契合度越高,對生活的滿足就越高。

這章的重點是,嘗試了解自己的人生觀與工作觀。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感想or書摘(第一章)



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因為我太需要生涯規劃,所以毫不猶豫就買了,不貴,兩百多塊而已。

才看完前言,我就覺得這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相當相當值得一看。


在市圖預約,已經排到快兩百順位,而書中也說,作者在史丹佛大學開課,已經變成最熱門課程。可見生涯規劃,在這個時代,真的成為一門夯學。


進入正文。




前言

有些人一直到念完大學,出了社會一段時間,仍舊不知道自己想做甚麼,想過怎樣的人生,一路跌跌撞撞,四處碰壁...(就是我)

有些人進了明星學校,畢業後進入明星企業,外表風風光光,功成名就,但是其實內心相當不快樂,擁有不少人或者說社會所任動的成功標準,但是生活不快樂,有這些東西還是很讓人不開心。(當然可能也不錯爽拉)



所以一個先要釐清的觀念是,生涯規劃應該為自己量身打造,而不是錯誤的以社會期待,或者是他人期待,然後硬是希望自己過那樣的生活。這種做法,下場可能會過著不是自己要的人生,每天不快樂,工作只期待假日,每天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


當然,也可能有人反駁說,生活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天底下有幾個人熱愛工作、熱愛生活,每天早上被熱情還是夢想叫醒!? bull shit! 事實上根據書中的說法,的確,八成的人不算過上心目中想過的生活,甚至包括功成名就的人。


昨天看了個巴菲特與比爾蓋茲大學生對談的影片,巴菲特也建議跟隨你的熱情或興趣,然後說他的經驗是(根據他70以上的人生閱歷),過著快樂人生的人,是被最多人愛著的人,他看過一些甚至登上富比世排行榜的人,其實他們的人生很空虛,甚至有人為他們立碑,但是他們知道這些人其實不快樂、沒人真正在乎關心他們。


簡言之,跟隨社會期待直衝,很可能掉進一種[成功陷阱]--你"成功"了,但那不是你要的。諷刺的是,也許因為你很認真、很聰明,你更可能身陷這種情況中,因為沒有失敗,就沒有契機反思這個人生方向。



另外一個有趣的觀點是,書中叫人不要再把"熱情"當作啟動點、當作動機,不是因為熱情不好,而是因為大多數的人根本不知道熱情在哪。可能做了許多職測、職涯諮商,會大概知道己有興趣的在哪。但是絕大多數人真正的"熱情",可能是在家爽、睡到自然醒吧! 所以單依熱情來規劃人生,能給的方向很有限。比如假設我的熱情或傾向是當經濟學家,那怎麼辦? 難道我立馬去報考經濟學系嗎? 所以在起始點上,一個有系統、合理的生涯規劃,比單靠找到你的"熱情",要來的實際得多。




第一章  從此時此地做起


如果到這邊還在看的人,表示遇到了人生問題,我們的目標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問題之前,有一個東西我們應該要避免,那就是"解錯問題"。


書中有個比喻,不過我在這邊舉一個我自己想的例子,比如一個女人,嫁給一個丈夫,結果生活很不快樂,因為她不愛她的丈夫。所以她用很多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想辦法讓自己更愛她的丈夫、把重心轉移、忍耐....,但是都徒勞無功。 最後她發現問題的源頭,原來她根本嫁錯人,她當初就不該嫁給她的丈夫,於是她離婚,然後問題解決了。


從這例子來看,她離婚前作的一切,就叫做"解錯問題",因為她想挽回當初決定的遺憾,想彌補,但是最後不得不承認,關鍵問題就在於當初選錯了,所以重選就好了。


也許不少人都會執著於擁抱當初做的第一個決定,然後努力克服這個決定衍生出的種種困難,搞得遍體麟傷。但是我們還需要去區分,到底這些困境是必經之路,還是提醒我們當初就選錯了,回頭是岸? 這大概就要施主您自己去判斷了。


但有一個東西絕對是錯的,絕對要避免,作者稱之為"重力問題"。比如有一個人,她爬山爬到一半很累,然後抱怨說,我很喜歡爬山,但是重力讓我爬山爬得很累,如果沒有重力就好了。好讓我們來想辦法讓重力消失吧,等你辦到了記得打個電話通知我。當然這絕對是辦不到的! 這就是作者提醒我們的,面對現實,避免"重力問題"。人生規劃當然是要解決問題,但是不要試圖解決那些違背現實的問題,你只會解到死,還解不了。


更宏觀的說,想要從現在開始,全面改變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型態,一躍達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這大概是癡人說夢,眼高手低。我們需要更實際一點,務實的做法是,從當下的生活開始調整,往理想的生活邁進。例如你喜歡寫詩,然後你又需要錢,所以你的目標是,靠著寫詩發大財。一樣的,我只能說,等你辦到了記得打個電話通知我。比較務實的做法是,先繼續目前能賺到錢的工作模式,然後往與詩相關的領域靠近,或者在業餘時間寫詩之類的。


所以這個面對現實指的是,先認清我們現在實際的狀況,不要一直只想著想成為的狀態,或者應該有的狀態。先認清自己現在的情勢,問題才好實際解決。


接下來,是找出人生出問題的是哪一塊。

是健康,還是工作,還是家庭生活,還是感情...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工作並不完全等同於錢,雖然錢是必須的,但是為了錢,作著不快樂甚至痛苦的工作,相信是本末倒置了。畢竟錢就是為了有更好更快樂的人生的手段。

這章的結論是,先找出你現在生活出問題的是哪個部分(工作、健康, or ...),然後避免"重力問題"。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相當多的職涯測驗連結

台灣就業通:
https://exam.taiwanjobs.gov.tw/Home/Tool

大陸不知名網站:
http://www.apesk.com/xinliceshi/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論後哲學文化

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論後哲學文化

Photo by Steve Pyke/Getty Images
Photo by Steve Pyke/Getty Images



網路上看到的文章。

研究所期間就很喜歡Richard Rorty的思想,雖然我根本沒真的看過他的東西,充其量只能說看了簡介中的簡介而已,但是對他印象就非常深刻。

因為他一語中的,而且相當犀利: 哲學探究很多部分可能根本是玩假的而已。

在暗室裡面蒙著眼玩抓黑貓的遊戲,或者像討論金庸裡楊過和郭靖誰比較強這種話題。

當然哲學研究是嚴肅的,這個類比有一點點汙名了,不過重點是對哲學學術研究的這個荒謬現象的一種批判。

就像一位大學教授曾形容的: 打破砂鍋問到底,還問砂鍋在哪裡。

在現代學術體制下的學術研究,我相信只會更荒謬,一群群莘莘學子,接著是哲學研究者,隨前人腳步加入這個抓黑貓的遊戲。

漸漸的,初衷就忘了,為何念哲學也忘了,就跟著哲學前人研究了一個脫離現實相當遙遠然後不知道到底為了幹嘛的[哲學問題]。

Richard Rorty做的事,簡單說就是在哲學圈跳出來大喊一句:[各位我們到底在衝三小!?]

不過我相信哲學影經在轉型了啦,更貼近現實,或更貼近生活,而不是一再走上那種[玄虛清談]的路線。

我相信哲學的特質是,可以在它身上看到[學問]的[起點]和[目標],但這絕不意味著哲學有比其他學科更優越的地位。

更重要的重點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當然可以做一些推論啦,但是真的不要再去做那些無謂的清談了,我想這是Rorty或實用主義給哲學人一個重要的啟發吧。
(以Rorty的背景來看,Rorty想吐槽的應該是那些(但不限於)已經有點不知在公蝦小的部分英美哲學家)






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罗辑思维 06 治不好的地域歧视(羅胖談歧視)

罗辑思维 06 治不好的地域歧视

人類社會多少會有一些歧視,

原因在於人天生具有分別自我與他人,

以及對事物簡化、符號化的思維方式。


解決歧視的思考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民胞物與的開拓胸襟,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

第二種是佛家的無我思想,消除自己對其他事物的執著,自然也消去歧視。


具體的方法,被歧視的族群形成社會組織表達抗議,可有效減少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