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十一章 結語

結語


生命設計是一個持續的工作,不會有一勞永逸的時候。

不需要刻意追求"生活上的平衡",只要過得順心如意就好。

這本書不討論人應該如何生活,也不討論甚麼樣的人生比較好。本書的目標是幫助人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後統整本書的重點:
1.好奇心--保持對事物的好奇。
2.試一試--多思無益,與其擔心太多,不如付諸行動。
3.重擬觀點--反思自己的人生觀、工作觀。
4.一切都是過程--了解不論選擇、失敗、徬徨,都是人生的過程,不用太驚慌。
5.請別人幫忙--向他人談談自己經歷的事,積極尋求協助、建議,聽聽他人意見。

最後,釐清自己的人生觀、工作觀、價值觀,是屬於人生羅盤的部分。時不時反省這些,有助於不會迷惘。另一方面,則是屬於實踐的部分,這部份則需要透過修身養性,自律,紮實的往自己目標邁進。

好好設計人生,就能好好渡過人生。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十一章 書摘


建立團隊

團結的力量永遠大於個人的力量。雖然職涯規劃基本上算是個人的事情,但是在打造整個生命規劃,完全需要他人的協助。不管是聽取建議、人脈、介紹工作、詢問他人意見...等,都是從他人的協助而來。所以在打造生命的過程,不要因為覺得資源充足,就總是閉門造車。多多與他人互動、互助,積極尋求他人協助。

這本書建議的方式是,尋找志同道合的人,組成一個"社群",互相討論各自的人生,分享各自經驗,給予彼此建議。3~5人的社群。

不是談論"人生的概念",而是分享各自的人生,互相給建議,不然用處不大。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十章 書摘


對失敗免疫

不要害怕失敗。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是對於失敗過於恐懼,反而會讓自己不敢改變,不敢嘗試做自己想做的事。事實上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只有結果。沒有人會在自己死的那一天,給你一張成績單,上面打著分數。人生就是一個充滿挫折,然後繼續成長的過程。所以失敗並不可怕,要有一顆不受失敗影響的心,如果走錯了,就重新振作。如果總是活在社會期待的陰影下,想成為人生勝利組,害怕成為失敗組,最後人生看似得到了他人期待的A,但是卻過得並不快樂,這樣的人生有何意義?

的確失敗會帶來痛苦,今年做的決定,也可能在三年後後悔,不過這是人生難以避免的現實,沒有需要對此自怨自艾,懊悔不已。每次的失敗經驗就是一次成長的開始,同樣在日記中記錄自己失敗的心路歷程,然後檢討,然後改進,這才是人生的正確態度。如果覺得自己就是失敗了,認定自己就是個失敗者,然後從此自甘墮落,一蹶不振,那才是真正的未戰先敗。心態相當重要,因為人生就是一個過程。

關於失敗,有一些是意外,有一些則是常犯的錯誤,例如因為性格上的弱點所導致的壞習慣或行為。無論哪種失敗,最好都記取教訓,以免下次再犯。而針對後者,也就是性格弱點,因為常常是積習難改,光靠意志力是不夠的,最好能夠透過環境來改善它。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九章 書摘

選擇幸福

現代人生中似乎總是有太多選擇,讓人焦慮於必須做出正確的選擇,人生才能擁有幸福。但是太多的訊息,太多的選擇,讓我們根本不知如何選擇,不知如何是好。本書的一個建議是,不需要追求最正確選擇,而是追求正確的選擇方法。

如何做出正確選擇的方法,大致就如前幾章所說。擬定幾個適合自己的計畫,然後深入了解。這份選擇清單不要太長,書中舉一個概念稱做果醬原則,這個例子是是當架上的果醬選擇大概有六種的時候,人們還願意在其中選擇一個。但是當架上的果醬選擇有二十幾種的時候,人們就不想選了,反而去選擇起司之類的。當選擇過多的時候,對於選擇判斷反而出現負面效果。

有些人可能花了幾周、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不斷苦惱於該如何選擇。適當的思索是正確的,但是不要過度。給自己幾個方案,然後就放手去做。

所以蒐集資訊>擬定方案>把選項篩選到剩六個以下。
不要覺得被刪掉的選項很可惜,如果真的很可惜,就不會刪除它們,就算刪除了也會想重新篩選。至於剩下的選項,如果真的不知如何選,那也很好,因為這表示每個選項都值得選(或者說每個都差不多),所以怎麼選也不算選錯。

另外,要做出好選擇,不是一時半刻的事,也無法急就章。除了平常多接觸資訊外,本書也提倡多進行一些提升心靈、提升EQ的活動,例如冥想、寫日記、打太極之類的。沉澱心靈,讓自己更清楚心中該如何做出抉擇。

做了決定後,還是可以更改計畫,但是不要太鑽牛角尖,一直懷疑當初的決定對不對、如果選別的會如何...。這種想法是人性的弱點,對事情沒有太大幫助。更讓人厭煩的是,人們常對一些自己根本不太可能有的機會或選擇感到苦惱,這其實只是妄想作祟而已,對於現階段達不到的事情去苦惱,根本毫無助益。

所以做了一番功課之後做出的抉擇,就放手去做吧。之後再轉向也沒關係,重點是不要一直鑽牛角尖,躊躇不前,心中徬徨的時候,提醒自己當初為何做出這個決定,莫忘初衷。

祖克柏 2017 哈佛畢業演講全文:創建所有人都具使命感的世界


https://www.inside.com.tw/2017/05/26/mark-zuckerberg-harvard-commencement-2017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八章


設計夢幻工作

通常好的工作,或者說夢幻工作,很難找到。與其在茫茫職海中找到夢幻工作,不如親自打造設計自己的夢幻工作。

書中給的一項數字是,只有在美國只有五分之一的職缺被開放出來,換言之大多數的好缺都是一種隱藏性的職缺,只有透過關鍵性的人脈才有辦法得到。所以此書的建議是,針對自己有興趣的職場領域,多去打聽資訊,以及多累積相關人脈,這樣的做法還比透過網路不斷投遞履歷好。因為網站上的職缺,有不少都是職缺描述太模糊的,應徵者根本不知道工作內容是如何,自己適不適合,徵才者也未必會在一堆履歷中看到自己的履歷。

所以本書鼓勵人們大膽建立人脈。許多人們常覺得為了工作去建立人脈,是很勢利的事,所以對此很排斥。本書反駁這種想法。多去建立人脈,就像迷了路去問路一樣,人脈就是幫助我們在人生迷途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很多人都願意幫助他人,所以不要排斥建立人脈這種事,把它當作一個互助行為。

另外不要太執著於找到一份工作,而是替自己找到更多工作機會。兩者的差別在於,別因為要有一份工作,而做出錯誤選擇,保持開放的心胸,多了解工作、公司的資訊,發掘這些機會,然後判斷自己適不適合投入。

總結本章的重點是:保持開放心胸,建立人脈,多了解工作資訊,主動向人請教。這種作法可能比盲目投履歷好。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七章 書摘


找不到工作的方法


求職碰壁是許多人都有的慘痛經驗。常常費了一番功夫,不斷群找適合職缺,不斷修改履歷。投到覺得自己相當合適的職缺,沒想到卻石沉大海。然後繼續重複這樣的事情,直到信心完全崩潰。

本書提供的一個觀點是,在網路上求職,尤其如果只在網路上求職,是很吃力不討好的。因為真正的好缺通常都不會放在網路上,都是等到徵才者的親友、同事都介紹完之後,還是找不到人才上網找。所以網路上職缺還真的很多都是賽缺

而且因為作業程序的關係,網路職缺和徵才者有一段相當的距離。有時候看職缺說明,根本不清楚工作內容會是如何,而且徵才條件有時也高得嚇人,沒有強大的專業、強大的信心、強大的熱忱,好像就根本沒資格投履歷一樣。

而且因為求職者實在太多了,徵才者根本不可能一一看,很可能會用關鍵字篩選。

所以本書的第一個建議是,在履歷中放入關鍵字

徵才條件上寫甚麼,就跟著寫甚麼。如果條件上寫"熱心助人",履歷就寫"熱心助人",不要寫甚麼"友善",這樣才不容易被汰除掉。然後盡量投條件吻合的職缺,例如專業技能那些的,因為不吻合的職缺,可能沒進入徵才者的眼就被刷掉了,很可能是浪費時間。

另外如果徵很久的職缺,通常是賽缺(反過來說,好缺出現的時間較短)。因為這麼久找不到人,顯見徵才者的想法或做法有問題。

最後本書的建議是,雖然前幾章都在講如何了解自己的人生觀、工作觀,但是職場市場是現實的,沒有人會提供你為你量身打造的工作,每個優秀的人才在人力市場上不過就是一封履歷。所以用同理心,透過職缺描述,揣測公司的需求,再看看自己合不合適。如果抱著"非要找到為我量身訂做的理想工作",這樣要找到工作更是難如登天。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六章 心得


打造原型

擬好了三個人生計畫之後,接下來的工作是更確切了解這些計畫的實質內容。因為光是想是不夠的,有可能這些擬定的想法在現實中與自己的認知差異很大。例如一個人因為喜歡咖啡,所以計畫是開一家咖啡店,等到開店之後才發現,開咖啡店不只是喜歡咖啡,還要接觸很多跟經營店面有關的事。這時再後悔就要付更多的精力修正。

所以針對這些擬定的計畫,盡量了解更深入,例如去蒐集相關資訊,或者問問有類似經驗的人,就能更了解那個工作實際上是甚麼樣子,而不會只停留在自己的想像中。甚至可以花一點時間去體驗看看。

所以更深入了解你的人生計劃,就是這章說的打造原型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五章 心得


自己的生命,自己設計


承上一章,擬定可能的三個可能的人生計劃,長度大約是二到五年。

在此之前,本書傳達一個重要的觀念: 不要認為人生有只有一個完美的計畫,如果沒有照這個藍圖走,人生就會變得很糟。其實人生可以不只有一種版本,也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階段達成不同的理想,所以不要執著於人生最完美的路線

三個可能的計畫可分別稱作A、B、C計畫。
A計劃可能是最符合眼前規劃的,B計畫是A計畫行不通時的備案,C計畫則是拋開部分現實問題的話,最想要執行的計畫,算是比較瘋狂的點子。

每一個計劃大概設定2~5年的前景,並且想像一下自己對這個計畫的感覺,可行性多高,喜不喜歡,符不符合人生觀和工作觀。也就是資源、熱情程度、自性程度、一致性。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第四章 心得


第四章 卡住怎麼辦

卡住的時候,也就是對當前人生不滿意,想改變現狀的時候,先拋棄兩種無效的想法:
1. 我卡住了,沒救了。
2. 我必須找出一勞永逸的完美解決方案,否則就無法改善現狀。

第一個想法無助於解決問題,扼殺了解決問題的可能。
第二個想法容易將自己困在死胡同,有些人可能或執著於之前選擇的道路,例如大學唸的科系,或是出社會選擇的第一項職業,然後堅持要走在這樣的方向。然而這不是必要的,有時反而是太過執著於當初的選擇,人生才卡住。另一方面,是相信人生不會只有一種過法,不要執著的認為自己的人生一定要是某種樣貌,或是應該要是某種樣貌。不要太急於批判各種想法或可能性,開放的發想各種可能的想法,最後再來選出最好的。

書中建議了兩個原則:
1.點子越多越好,越多點子,作出好選擇的機率就越高。
2.不要太快定案於第一個點子,有可能只是懶得發想其他點子而已。

發想的方法,則是從自己喜歡的東西或經驗作為核心概念,發展心智圖
找一張越大越好的紙,中間放一個核心概念,自由聯想,再延伸出各種概念,最後看是否發展出新的想法或新的嘗試來改善生活。

形式大概像這樣的東西(flickr@millerstravel)

書中建議的具體作法是,從日記中找出三個自己最感興趣、最投入、作起來最精力充沛的概念。三個概念個發展成一張心智圖。每張心智圖找出最外圍的三個概念,將這三個概念串起來,描繪出一個可能的職務樣貌。所以最後應該共有三個想像的工作樣貌。

注意在過程中態度不要太批判,覺得這是在幹甚麼很蠢,畢竟這是一個自我對話的過程,就算覺得有點蠢也不會少塊肉。

本章的總結: 作日記>找出投入的核心>作心智圖>想像可能的工作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感想or書摘(第三章)


第三章 找出一條路

人多少總會有想要調整生活或者改變當前生活的想法,覺得哪裡不太好,或者是想改變工作。

有些人可能會主張,工作本來就是這樣令人厭煩,不要想太多,但是本書反對這個想法。

從生活經驗中找出自己喜歡的事情,是找方向的第一步。

書中將這種經驗稱為"心流",就是那些讓自己覺得時間過很快,很愉快,全神貫注,投入其中的事情。通常是娛樂,有時可能是工作中的某一部分。嘗試讓工作有更多部份是處於這種情況,這種追求很正常,總不會有人寧願生活中的大部分時刻都覺得很漫長、難以忍受吧。

讓工作充滿樂趣的,並不是公司的年假有多少、薪資有多少,而是工作內容是否引發樂趣,讓人願意投入。不過工作當然不是只有作起來很投入或充滿樂趣作為判準而已,人生的目標也很重要。

接下來是作日記,記錄下來每一天生活經驗或工作經驗中,自己喜歡的、投入的事情。
持續作日記之後,從日記中觀察,自己感到有"心流"的事情是那些,哪些事情做起來讓人覺得精力充沛,而那些事讓人覺得心情很糟或是累壞了。從這些訊息中,找出如何調整現在的生活。例如改變生活規律,或者工作方式等等。

特別是工作經驗,從工作經驗的紀錄中,區分出喜歡的工作經驗,和不喜歡的工作經驗,描述真實的感受,不需要批判自己。透過這個方法反省,慢慢就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了解自己喜歡甚麼樣的工作。

這些經驗如果能具體的描述人、事、時、地、物會更好,因為越具體的描述越能區分自己的喜好是甚麼。比如原本以為自己是討厭某項工作內容,分析之後發現,原來是上司的關係,只要上司不在,工作內容就變得沒那麼討厭,諸如此類的。

以我個人為例,我感到最愉快的工作經驗,大部分都是閱讀經驗。而最討厭的工作,則是繁文縟節、效率相當低的行政工作,會讓我產生相當的厭惡感。

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感想or書摘(第二章)

(圖片來自博客來網站)

第二章 給自己一個人生羅盤

上一章說的是釐清問題,這一章說的是在找到問題後,找出方向。
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向,關鍵要素在於個人的人生觀、工作觀、價值觀。

不過在這之前,有一個觀念要先清楚,那就是不用給自己壓力,想要在現在定下一個終生不會改變的職志或方向,這太困難了,也沒有必要,因為人的想法會變是正常的。從現在的狀況出發,朝自己想要的方向邁進,就夠了。之後會改變方向、想法,也沒關係。

回到主題,第一步是試著了解:
1.你是誰?
2.你的信念是甚麼?
3.你正在做甚麼?
簡單說就是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甚麼、在乎的是甚麼,接著才進一步知道現在該從哪些方面去努力。例如我的目標就是買一間房,那我可能想找高薪的工作,但是代價很可能是忙碌的工作。或者我的目標是組織家庭,那麼我的目標很可能是一份相對穩定、定時上下班的工作。

第二步,了解你的工作觀。
這裡的工作並不一定是指職業,而是你的勞動行為,換言之不一定是有酬勞的,當然一般人如果不是家財萬貫,工作一定要有足夠的酬勞,來維持生活。
問問自己工作是為了甚麼? 就是要錢、越多越好? 工時多長、壓力多大可以承受? 跟自己的目標有何關聯? 或是追求自我成長? 或是為了取得地位? 了解自己理想工作的型態再出發,比較容易對工作感到滿足。

第三步是了解你的人生觀。
覺得自己人生中重要的是甚麼,甚麼事情讓自己覺得比較充實,有意義。

如果自己現在的生活和工作,與自己的生活觀和工作觀契合度越高,對生活的滿足就越高。

這章的重點是,嘗試了解自己的人生觀與工作觀。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 感想or書摘(第一章)



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因為我太需要生涯規劃,所以毫不猶豫就買了,不貴,兩百多塊而已。

才看完前言,我就覺得這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相當相當值得一看。


在市圖預約,已經排到快兩百順位,而書中也說,作者在史丹佛大學開課,已經變成最熱門課程。可見生涯規劃,在這個時代,真的成為一門夯學。


進入正文。




前言

有些人一直到念完大學,出了社會一段時間,仍舊不知道自己想做甚麼,想過怎樣的人生,一路跌跌撞撞,四處碰壁...(就是我)

有些人進了明星學校,畢業後進入明星企業,外表風風光光,功成名就,但是其實內心相當不快樂,擁有不少人或者說社會所任動的成功標準,但是生活不快樂,有這些東西還是很讓人不開心。(當然可能也不錯爽拉)



所以一個先要釐清的觀念是,生涯規劃應該為自己量身打造,而不是錯誤的以社會期待,或者是他人期待,然後硬是希望自己過那樣的生活。這種做法,下場可能會過著不是自己要的人生,每天不快樂,工作只期待假日,每天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


當然,也可能有人反駁說,生活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天底下有幾個人熱愛工作、熱愛生活,每天早上被熱情還是夢想叫醒!? bull shit! 事實上根據書中的說法,的確,八成的人不算過上心目中想過的生活,甚至包括功成名就的人。


昨天看了個巴菲特與比爾蓋茲大學生對談的影片,巴菲特也建議跟隨你的熱情或興趣,然後說他的經驗是(根據他70以上的人生閱歷),過著快樂人生的人,是被最多人愛著的人,他看過一些甚至登上富比世排行榜的人,其實他們的人生很空虛,甚至有人為他們立碑,但是他們知道這些人其實不快樂、沒人真正在乎關心他們。


簡言之,跟隨社會期待直衝,很可能掉進一種[成功陷阱]--你"成功"了,但那不是你要的。諷刺的是,也許因為你很認真、很聰明,你更可能身陷這種情況中,因為沒有失敗,就沒有契機反思這個人生方向。



另外一個有趣的觀點是,書中叫人不要再把"熱情"當作啟動點、當作動機,不是因為熱情不好,而是因為大多數的人根本不知道熱情在哪。可能做了許多職測、職涯諮商,會大概知道己有興趣的在哪。但是絕大多數人真正的"熱情",可能是在家爽、睡到自然醒吧! 所以單依熱情來規劃人生,能給的方向很有限。比如假設我的熱情或傾向是當經濟學家,那怎麼辦? 難道我立馬去報考經濟學系嗎? 所以在起始點上,一個有系統、合理的生涯規劃,比單靠找到你的"熱情",要來的實際得多。




第一章  從此時此地做起


如果到這邊還在看的人,表示遇到了人生問題,我們的目標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問題之前,有一個東西我們應該要避免,那就是"解錯問題"。


書中有個比喻,不過我在這邊舉一個我自己想的例子,比如一個女人,嫁給一個丈夫,結果生活很不快樂,因為她不愛她的丈夫。所以她用很多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想辦法讓自己更愛她的丈夫、把重心轉移、忍耐....,但是都徒勞無功。 最後她發現問題的源頭,原來她根本嫁錯人,她當初就不該嫁給她的丈夫,於是她離婚,然後問題解決了。


從這例子來看,她離婚前作的一切,就叫做"解錯問題",因為她想挽回當初決定的遺憾,想彌補,但是最後不得不承認,關鍵問題就在於當初選錯了,所以重選就好了。


也許不少人都會執著於擁抱當初做的第一個決定,然後努力克服這個決定衍生出的種種困難,搞得遍體麟傷。但是我們還需要去區分,到底這些困境是必經之路,還是提醒我們當初就選錯了,回頭是岸? 這大概就要施主您自己去判斷了。


但有一個東西絕對是錯的,絕對要避免,作者稱之為"重力問題"。比如有一個人,她爬山爬到一半很累,然後抱怨說,我很喜歡爬山,但是重力讓我爬山爬得很累,如果沒有重力就好了。好讓我們來想辦法讓重力消失吧,等你辦到了記得打個電話通知我。當然這絕對是辦不到的! 這就是作者提醒我們的,面對現實,避免"重力問題"。人生規劃當然是要解決問題,但是不要試圖解決那些違背現實的問題,你只會解到死,還解不了。


更宏觀的說,想要從現在開始,全面改變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型態,一躍達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這大概是癡人說夢,眼高手低。我們需要更實際一點,務實的做法是,從當下的生活開始調整,往理想的生活邁進。例如你喜歡寫詩,然後你又需要錢,所以你的目標是,靠著寫詩發大財。一樣的,我只能說,等你辦到了記得打個電話通知我。比較務實的做法是,先繼續目前能賺到錢的工作模式,然後往與詩相關的領域靠近,或者在業餘時間寫詩之類的。


所以這個面對現實指的是,先認清我們現在實際的狀況,不要一直只想著想成為的狀態,或者應該有的狀態。先認清自己現在的情勢,問題才好實際解決。


接下來,是找出人生出問題的是哪一塊。

是健康,還是工作,還是家庭生活,還是感情...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工作並不完全等同於錢,雖然錢是必須的,但是為了錢,作著不快樂甚至痛苦的工作,相信是本末倒置了。畢竟錢就是為了有更好更快樂的人生的手段。

這章的結論是,先找出你現在生活出問題的是哪個部分(工作、健康, or ...),然後避免"重力問題"。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相當多的職涯測驗連結

台灣就業通:
https://exam.taiwanjobs.gov.tw/Home/Tool

大陸不知名網站:
http://www.apesk.com/xinli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