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1日 星期日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 (Super Freakonomics):用經濟學角度思考來獲得非凡洞見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 Freakonomics是由史蒂芬·李維特(Steven D. Levitt)和斯蒂芬·杜布納(Stephen J. Dubner)共同創作的經濟學書籍。如同前作,這本書一樣用經濟學的觀念來解釋各種一般人沒想過用經濟學解釋的事情。

    這種做法可以顛覆許多一般人習以為常的常識。比如說,根據統計,喝醉走路可能比喝醉開車還危險(當然,這牽涉到里程數的問題);還有隨著電視普及,使得印度的婦女意識抬頭;過去騎馬其實比開車更不環保等。

第一章    妓女就像百貨公司的老人

    用經濟學解釋嫖妓生態,其實只要報酬夠好,很多女人都願意兼差賣一下肉體服務,所以就像聖誕老人一樣,到了假日報酬會提高,提高後願意兼差的人多了。甚至比教師正職賺得還多,此時棄師從娼的選擇其實也不奇怪。


第二章    自殺炸彈客應該買壽險

    恐怖分子帶來的傷害不是一次性的而已,而是恐怖,政府會為了避免第二次,而花了大量的成本在安檢上。其實這相當不理性,但沒ˊ人想看到它二次發生。

    其中一種偵測出恐怖份子的方法是,觀察他們是否買壽險,合理推測恐怖分子是不會想去買壽險的(而且通常沒有固定金流、無固定消費習慣),所以如果恐怖分子不想被抓到,應該去買壽險。


第三章    人是冷漠或利他動物

    很多經濟學實驗顯示出人有利他天性,例如分20元、由第一人決定怎麼分的遊戲。

    但是換個脈絡就會發現,很多實驗很難被單純的解釋,因此結論是,人是很複雜的動物,脈絡中的細節(例如是否有旁觀者、公平、親疏等等),都會影響到人類的行為。


第四章    便宜又驚奇的解方

    從醫學和一些政策來看,要防止重大災害,其實從預防做起最好。另外,很多政策本來立意良善,卻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此謂之「始料未及定律」,例如想刺激人們作垃圾分類,於是收垃圾費,結果造成人們偷倒垃圾和偷燒垃圾。

    那麼很多事既簡單又便宜,能解決問題,為何大家不作呢? 因為缺乏誘因,這就是經濟學「外部性」的概念,簡單說就是「別人家小孩死不完」,或「死道友不死貧道」。    


第五章    暖化問題不只在減碳

    很多環保人士將地球暖化問題推論到減碳,雖然基本也沒錯,但其實有更多重要事實值得知道。例如,事實上1970年代地球面臨的是冷化。人類活動造成的碳量,實際只占地球二氧化碳量2%。換言之,即便我們捨棄經濟活動大量減碳,可能作用也不大。但是,經濟發展往往看起來就是財富同時是萬惡的象徵,因此抗經濟以保衛地球就很容易成為環保人士津津樂道的行銷口號。 (看看台灣的反核運動其實也相似) 

    科學家(和經濟學家)重視的是客觀事實和數據,以及理性推論。因此,就算我們要解決地球暖化問題,減碳也不是唯一解法。地球工程也是可考慮的路線,而且成本低很多。(但是這種路徑穰被環保人士認為是干擾自然,然而,人類有史以來一職都是在干擾自然)

 

結論

    總之,這本書仍然透過案例鼓勵我們進行經濟學思考,想想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想想人們應然和實然之間的差距。人的行為往往可以用「誘因」來解釋,人傾向去做對他們有直接誘因的事。另外,「外部性」也扮演關鍵的角色,人們作出弊大於利的事,往往可能是因為該行為的傷害是發生給別人而不是自己。經濟學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不從常識角度看事情,而是會作一些統計;它不從道德面看人,而是從誘因來看人。雖然這不是唯一的角度,但是這往往能給我們帶來很有收穫的洞見。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管理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 管理者的意涵

 

管理者及其工作

    管理者的第一個要務是:創造一個整體,使得總體大於個別總和。這包括對企業、對管理者、對員工和工作的管理。第二個要務是在每個決策均衡短期與長期目標。

    雖然管理者可能有個別任務要做,但他的主要共同工作是:1.設立目標;2.進行工作組織,分工和分配人員;3. 激勵與溝通;4. 工作績效衡量;5. 培養人才。

    設立目標需要綜合和分析當前與未來的需要。

    激勵和溝通是社會性技能,首重公平正義,其次為經濟原則,而正直是更重要的。

    績效評估需要分析能力,要注意不能將其作為宰制的手段。

    管理者需要有掌握資訊的能力:接收資訊、傳遞資訊,這需要良好的閱讀書寫能力。

   管理者要有善用時間的能力,他們花在向上溝通的時間應多過於向下溝通的時間,讓部屬定期或主動向自己匯報。

    管理者管理的主要是人,好的主管並不追求討人喜歡,而是受人尊敬。他可能令人討厭、苛刻,卻能讓人成長。他就事論事,只考慮甚麼是對的,但不考慮誰是對的。且其看待人最重要的是正直而非才能。

    管理者最核心的特質是:他賦予他人願景和經營能力,而他自身必須是有願景和有道德的人。
     

做出決策

    決策的首先要關鍵,不是回答正確答案,而是問「正確問題」。一般而言,決策可依循經濟原則:用最小努力和干擾達到最大目標。其他的策略性決策,便比較複雜,可能涉及到尋找資源等。越高階的管理者,越需要做複雜決策。策略決策的關鍵不在於解決問題,而在於問對問題,用正確解方解錯誤答案,不但無益,甚至有害。

    決策的5個階段是:界定問題 > 分析問題 > 發展可行方案 > 決定最好方案 > 將決策轉為行動

    界定問題時,找出問題的本質很重要,值得花最多的時間,有時看似是人的問題,其實是制度的問題。有時看似是成本問題,其實是營收問題。通常可以用「假設」和「歸因」找出問題關鍵:「如果沒有這件事會如何? 」「是甚麼導致了這件事?」 解決方案只要不違反公司規則,都是可能可行的。

    第2階段是分析問題。首要的是了解事實,不必期待獲得全部事實,但要知道獲取多少事實是足夠做決策的。

    第3階段是發展可行方案。發展可能方案應該盡量設想各種可能,不要過於侷限。此外,甚麼都不做也是一種選擇方案。

     第4階段是決定最好方案。每個可行方案都應該包含對期望值的評估。其他考量點包括:效益、時機、資源限制,可行性是最基本的,絕不要選一個不可行的選項。

     第5階段是行動。正確的決策應該本身是正確的,不該花太多時間推銷或是讓顧客接受。當然,有其他人的配合,才能讓決策真正得以施行。好的決策能讓團隊皆有參與感,使員工更有效率、更有成就感。

    當管理者的經驗累積,他會做更多策略性決策,並更少仰賴直覺來決策。


未來的管理者

    未來的的管理者的任務包括:目標管理、風險處理、策略性決策、團隊整合、清晰交流資訊、通曉管理能力、了解世界政治、經濟、社會趨勢。

    對於新進的人才,管理者要能讓流程持續的簡化,透過系統性簡化讓事情持續進步。並且善各種模型將單一考量整合為綜合考量。

    管理者不能僅只是精通自身的專業,還要能成為一個通才。雖然這些可以透過教育補充,但不能取代經驗的作用,管理者必須參與過制定目標、組織、溝通、激勵、績效評估、培養人才等工作,管理學概念才有意義,而不會流於枯燥的形式。

    以耶穌會和軍事教育為例,他們都必須有一定的實際經驗後,才有資格開始抽象的理論學習。

    最後,管理者最重要的特質是正直,必須將企業共同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將原則至於權宜之上,除了知識、能力、技術,更重要的是願景、勇氣、責任感、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