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日 星期五

「至善者,善之敵也。」--《極端不確定性》(Radical Uncertainty) 書摘

 



    《極端不確定性》這本書算是一本很廣博的書,內容涉及了與決策有關許多方方面面的事。作者是經濟學家,要言之,作者要說明為何一種過度的以機率來闡述經濟學的進路,會是無效的,並且離事實遙遠。答案是因為人類本來就是一種活在大量不確定性中的動物,我們的環境和決策方式,充滿著無法以機率判斷的事情,因此用機率和計算理性來描述人類決策行為以及世界,就會格格不入。

    廣博是這本書的優點,但缺點是我覺得太厚了,算起來有些段落也比較晦澀,另外一些主要觀點其實可以彙整得更精簡。不過讀完還是學到不少東西。

    以下書摘。

--------------------------------------------------------------

第一章 不可知的未來

    本書三大命題:1.經濟、商業、金融圈是不穩定的,不受不變的科學定律支配。2. 個人無法追求效益最大化,也不會這麼做。3. 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以溝通、敘事的方式來思維和理解。


第二章 謎題與疑團

    謎題是規則明確,一步步按邏輯能解出來的問題。而疑團是難以理解的問題,該從何開始解都不清楚。我們的生活中充滿「疑團類」的問題,難以用機率量化,難以用明確的推理解答。那是「未知的未知」,如同恐龍從沒想過打敗牠的會是隕石。


第三章 極端不確定性隨處可見

    反身性--採取的行為會影響對象的變化規律。換言之,所有社會科學都是「不穩定的」(相較於自然科學),因為他的規律時時在變。


第四章 用機率思考

    機率思考、期望值、貝氏定理等是近代才有的產物,關鍵在於,能夠給出明確機率的前提是模型與事實十分相符。然而,模型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足夠相符的情況,因此產生出的機率推理也就難以適用。


第五章 一個遭到遺忘的爭論

    人們在實際決策時,並不會對每個可能性給一個主觀機率,這不是人類的思考方式。我們會在不理解的狀況下擱置問題,並嘗試進一步理解。


第六章 模稜兩可與含糊不清

    在問題沒有被理解清楚之前,精確的估計數字都是虛幻的。


第七章 機率與最適化

    理性計算期望值來預測人們行為的經濟模型會不管用,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背景脈絡都不同,事實上光是想客觀判斷一個事件對每個人的效益就不同了 (例如損失100萬,每個人感受就不同)。換言之,「理性經濟人」與真實的人有相當的差距。

    現實世界的人們充滿著「風險行為」,以及各種看似「不符效益最大化」的行為,這是因為人類決策模式從來不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同時效益在真實世界中也難以估量。效益最大化的決策只有在經濟學者們設計的小型實驗中才看得到。


第八章   大世界的理性

    行為經濟學中的「偏誤」事實上並非偏誤,而是真實世界的人們合理的決策方式。諸如「捷思法」、「風險規避」等"直覺性"的思考方式,在小實驗中看起來可能有些愚蠢,但在實際生活中其實相當有用。因為現實中我們面對太多不確定、不明確的謎團問題,透過實踐、嘗試、追問等方式能夠幫我們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停在原地計算機率和期望值。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如果我們要追求效益最大化,任何一個雞毛蒜皮的決策都會讓我們陷入無止境的運算。我們的決策並非「效益最大化」,而是「足夠好策略」。 (例如,你的投資策略如果要財富最大化,你可能會想破頭,但是足夠好的財富規劃,可行性就高很多)

    人會滿足於現有的夠好方案,除非有必要,否則不會費心思找出所有的方案來追求效益最大化。「至善者,善之敵也。」(這也是為何人類會發展出捷思法)


第九章  演化與決策

     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建立在演化與集體智慧、互助合作的社交能力上,而不是私利的計算。演化的目標是活下來,而不是效益最大化。「損失規避」對於保障生存來說是更有效的思維方式。同樣的,「過度樂觀」也是有利於生存的屬性。 (而這兩者在行為經濟學中曾被描述為"偏誤")

    (理性)思考方式的多元保證了人類生活的多樣性,這又保證了人類生存的強韌。如果人類的思考方式單一,人類文明會變得脆弱。

    人工智能擅長解決「謎題」,但不擅長解決「疑團」。


第十章  敘事典範

    機率和期望值無法取代敘事,我們是以敘事的方式來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意義。


第十一章  不確定性、機率與法律


第十二章  好故事/壞故事


第十三章  用數字說故事


第十四章   透過模型講故事

    模型或者理論,只有在假設前提與真實世界相符的情況下,才能有效運作。然而世界是複雜的,因此用模型解釋真實世界往往失效。判斷模型什麼情況下適用,需要有經驗的見識。


第十五章   理性與溝通

    有效的解釋未必是有效的行為,反之亦然。有人能行而不知其所以,有人知其所以卻不能行。整個社會的複雜運作(包含政治、商業)沒有任何一人能全然掌握,但依然運作順暢,這是集體智慧發揮的作用。無人得見全貌,卻能各行其事,運行不悖。


第十六章  質疑敘事   

    人們懂得去追問事情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將現有的理解和資訊化為供決策的機率和數字。我們不應該依照量化指標來做決策,而是應該釐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第十七章   金融界

    巴菲特、索羅斯、西蒙斯三位成功投資家,都不接受以效率市場假說為基礎的金融理論。他們不相信風險、報酬的量化,或是投資組合的最適化,而是了解金融市場的來龍去脈,來做出決策。


第十八章   保險、投資與極端不確定性


    效率市場假說的支持者,將波動視為風險;然而像巴菲特、索羅斯這樣的精明投資者,將波動視為機會。巴菲特說,市場確實通常有效率的,但市場並非總是有效率,而這之間的小差異,足以給他帶來700億美金的財富。


第十九章   了解/誤解總體經濟學


    排除極端不確定性,假設人與社會都按照原則機械式的運行,這樣的經濟理論或模型無法理解世界。理論應符印世界,而非世界符印理論。


第二十章   模型的使用與誤用


    模型無法反映真實世界樣貌,只能做為決策的參考。


第二十一章   實用知識


    馬歇爾:「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日常生活的學問。......是個人和社會行為中,與獲得及使用幸福的物質條件最密切相關的那個部分。」
    強調最適化、均衡、平穩的經濟學模型,只是經濟學的局部,而不是全貌。
    經濟學是一門務實的學科,應該像工匠、醫生一樣,致力於了解事情原委、解決實務問題,而不是建立一套看似美好的理論或模型。
    如果我們不按公理型理性行事,也不追求主觀期望效用的最大化,那不是因為我們愚蠢,而是因為我們聰明。
.

第二十二章   適應極端不確定性

    
    善用集體智慧、溝通型理性、質疑敘事 (批判性思考),這些能幫助我們(在極端不確定性下)更好決策。

第二十三章   擁抱不確定性

    
    演化突變、商業成功、偉大發明、刺激探險...,許多美好事物都作為極端不確定性而發生。不要畏懼不確定性,而要接納不確定性。

------------------------------------------------------------


    如果想要快速吸收這本書的智慧,直接看最後一部分(21~23章)也是可以的。簡單講,不要過度倚重計算性的思考方式,直覺、經驗性的判斷,實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廣納群眾的集體智慧,這些都是很好的幫助決策的來源。太迷信於完美理論,等於被困在象牙塔中,無法理解真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