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淺薄人人都會 深度才有價值—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 書摘心得



    簡單來說,這本書在強調「專注」的重要性。全書分兩大部分,分別是「概念」和「原則」。概念是要說服我們,為何專注深度工作很重要。而原則是要告訴我們深度工作的執行方法。

    作者在前言提出一個假說,他認為現代社會因為網路科技、社群媒體等盛行,所以人們變得越來越難專注,變得淺薄。因此,深度工作變成一種稀缺的事情,同時深度工作本身會帶來更難以取代的價值。因此懂得深度工作的人會成為各行業的佼佼者。

    我覺得這個假說值得參考,雖然我不敢完全相信。但我確實同意專注是相當重要的。


    以下書摘:


----------------------------------------------------------------

第一章 深度工作力,創造價值的關鍵能力

-人才的價值取決於3個可能:1.擁有精深技術、能善用高科技工具的人;2.各行業中卓越的明星人物;3. 擁有雄厚資本者。而除去第3類人,前面兩者都需要卓越不凡的表現。而要有卓越的表現,則必須來自於「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能力」 or / and 「品質和速度達到水準的生產能力」。而這兩者都需要專注,也就是深度工作,才能達到。

-尤其是現代社會,科技越來越發達,淺薄的工作越來越容易被取代。換言之,深度工作會越來越重要,淺薄工作會更無價值。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 X 專注的程度

-別小看[分心]的威脅,事實上當許多分心雜務在進行時,他會降低當事者的表現。這個效應稱為「注意力殘留」(心不在焉)。

-當然這可能不適用所有人,有些職務是必須常常處於分心多工狀態,例如業務員、遊說者、企業經理人等。


第二章 「深度」越稀有,越值得你投入

-分心的危害:1.我們很難估計分心事務浪費我們多少時間。2. 我們容易選擇阻力小的事情做,但這些事未必是最具效益的。3. 我們容易將忙碌認作生產力 (瞎忙)。 4. 對於網路的使用過度狂熱 (特別是社群媒體)。

-在這樣的環境下,"深度工作"越來越稀缺,因此也更有價值。

[關於這點我稍微持保留態度,我們可以看到在網路時代中有各樣的機會興起,他們不完全是深度,也可能因為一些契機一時爆紅,例如資深藝人和網紅的對照。我的意思是,深度工作(或者技術專精)當然很重要,但是也許我們很難僅憑這點來做為成功的充分條件。人脈、契機、跨域、創新...等等,只能說這些因素是很複雜的,當然專業有相當的重要性,但是現實卻相當複雜。]


第三章 「深度」工作,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

-高度的專注,會讓我們更快樂,讓我們不用去擔心一些不必要的煩惱。(心流狀態)

-從哲學的角度看,深度的生活方式讓我們覺得更神聖、更美好、更有意義。


----------------------------------------------------------------------------------------------------------------

這本書的後半部分講的是如何執行[深度工作]


規則一 培養深度工作力

-確立工作習慣:用習慣來取代意志力。(這與<原子習慣>等書的概念相同)

-作者介紹了幾種深度模式,例如: 修道院式、雙重模式、節奏式、記者式。其實簡單說就是專注狀態的時間厚度,修道式就是閉關好幾天,雙模式就各半、節奏式就間歇,記者式就是靈活地進入專注狀態。

-另外儀式、大動作的進行、專注地同時與人協力...,這些建議沒有特別的新穎。

-另外作者建議不應該讓大腦過度操勞,適當的放空(讓大腦無意識去工作),對於解決問題有相當好的幫助。


規則二 學會擁抱無聊

-訓練自己不要一無聊就分心(上網、玩手機)是很重要的,常此以往的話,大腦會失去專注的能力。

-專注訓練的目標:1. 改善高度專注的能力。2. 克服對分心的渴望。

-練習專注的建議:規定必須專注的時間、集中火力式的專注完成任務、冥想等。[但印象中根據<輕鬆駕馭意志力>這本書的建議,遠離分心源應該也是很好的做法,因為意志力的額度是有限的,處在分心源很多的環境中,要保持專注會消耗更多意志力。]


規則三 拒絕好處心態

-「重要少數法則」:只使用少數必要的網路工具。過多的App、訂閱、資訊源等等,會讓你分心,我們常只看到這些工具的小好處,卻忽略他們的壞處,就是讓你分心在更多不必要的事情上。

-時間和注意力是寶貴的資源

-如同公司只會將重要的資源投注在他們最重要的客戶身上。首先應該認清自己的重要目標,於是就能辨別哪些活動和工具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斷線實驗」:用以篩選社群媒體。試試長期不用某個社群媒體,會怎樣嗎? 如果不會,表示這是可以捨棄的。

-社群媒體其實是一種消費,雖然它免費,但是代價是時間。企業主可以在上面投廣告,使用者付出的代價是他們的時間和注意力。

-別使用大量網路來娛樂自己。因為這種娛樂是無止無盡的,它會讓人精神渙散,而且不知不覺浪費大量的時間。大量使用他們最後換來的是空虛(就像看太多電視一樣)。空閒時間應該首先填補更有意義的事情,網路瀏覽應該留給更零碎的閒暇。


規則四 排除淺薄事務

-有些公司嘗試將上班日改為一周四天。Google給員工20%的工作時間自由的執行自主建立的工作專案。時間越少,人們其實效率越好,換言之,日常工作中其實充滿不必要的淺薄事務。

-人的一天高專注上限可能約有4小時,所以至少可嘗試將主要的時間區塊安排個主要任務,零碎的時間處理淺薄事務。

-如何判斷工作的深度:想像一件工作任務,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多久能上手它。例如:寫專業文章,可能要幾年的訓練。做簡報、參加會議,可能要2~3個月訓練。這樣想像就能辨別工作的專業度。

-需要專業知識的工作往往是深度工作,這種工作的投資報酬率比較高,一方面它能增加你的能力,另一方面它本身是替代性低的專業工作。

-檢視日常工作中,淺薄事務佔工作的比例 (排會議、開會、寫mail、打電話、打字、填表格...)。對於非初階的工作來說,這個比例最好別超過五成 (但要降到三成以下也不容易) 。

-不要隨隨便便說「好」。這是扼殺生產力的危險用語。別輕易答應淺薄工作。


結語

    保持專注,當你真正沉浸於你的重要任務時,你的大多數時間不是在執行它,就是在思考它。這樣深度的專注,能夠帶給你最大的生產力,能夠帶來最有價值的產出。深度工作並不容易,也不那麼舒服,它意味著你要放棄那些讓人感到舒適但分心的社群媒體和娛樂、空談。

    然而,這樣的專注模式,能夠發揮最大的心智力量,帶來充滿生產力和意義的生活。「我將過專注的生活,因為那是最好的一種生活。


------------------------------------------------------------------------------------------------------------------


    作者Cal Newport的這本《Depp Work深度工作力》,確實是挺有意思的一本書,特別是在這個超級容易分心的時代。當然裡面有些說法,我稍微覺得有點偏激,另外這種類似"苦行僧"的生活模式,我感覺未必適合每個人(看個性),也未必適合不同的角色(想想導遊、記者之類的工作)。    

    但無論如何我相當同意「專注」的重要性,這一點包括比爾蓋茲和巴菲特都提過的。因此,就算不是整日,能有部分時間保持專注在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事情上,那正是卓越的關鍵。



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

《不理性的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 書摘

     


    這本書說明了在工作和生活領域中,人們依據人性而非理性的一些常見行為模式。近年來有相當多關於行為經濟學或心理學的書籍,闡述了人類有相當多行為模式並非按照古典經濟學所理解的純理性思維在運作,而是有另外一種依據直覺、人性、情感的行為模式,而且這種模式非常強大,幾乎可以說沒有人能夠免除它,甚至可說這種力量主宰大部分的人類行為。這本書介紹了幾個相當常見且有趣的行為模式,在生活處處可見,重點是作者認為這些行為模式並不危害我們的生活,甚至有可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具人味。因此我們該做的並不是去抵禦這種人性,而是去善用它。這本書的內容有趣、貼近生活,讀來輕鬆幽默,也頗具啟發性。

    以下為簡要書摘:

--------------------------------------------------------

第一章  給得越多 得的越少     為何巨額獎金無法換得更好表現

- 人們當報酬太高時,會因為患得患失,反而表現變差。而當壓力過大時,人們也無法再機宜表現來改善現狀。換言之,報酬過大或壓力過大,都會反而降低表現;太少則激勵不足;適中的壓力和報酬是最好的。

-特別是越仰賴認知能力的工作,越容易受到患得患失心理的影響。

-例如「演講恐懼症」,人們演講前恐懼,很可能是因為求取好扁線的進取心作祟,所以反而更緊張,導致表現不好。

-曾有說法主張有人在觀看時,人的表現會變好。然而根據此書引用的實驗,在涉及認知任務中,有旁人觀看反而使表現降低(顯而易見這是在乎他人眼光導致分心的結果)。

-總言之,作者認為過大的獎勵和壓力其實是令人分心的負面影響(至少短期上是如此),通常人們在專注、不分心、不在乎成敗的狀態,表現是最好的



第二章  工作的意義

-和人類一樣,動物也不喜歡白吃的午餐,它們寧願多付出一點勞動,享受辛勤後的成果。大家都不喜歡不勞而獲的感覺。

-人們喜歡自己的勞動成果有所意義,或是被人所認同的感覺。這會賦予工作意義感。在樂高實驗中,如果組的樂高被馬上拆掉,人們的工作動機會明顯下降。人們喜歡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

-這也是為何主管的激勵對員工的表現有幫助,相反的,如果工作成果被無視,員工的動機就會下滑。

-以登山為例,征服一座山的概念,讓人能夠更有動力,但是沒人會想要在跑步機上完成相同的勞動。(感覺差很多)


第三章  IKEA效應

-我們會高估自己親手製作的物品,同樣我們也會高估自己擁有的想法,甚至我們還會高估自己家的小孩。(敝帚自珍)

-與前一張觀念類似,我們會去更加欣賞自己投入心力的成果。


第四章 「非我族類」症候群

-人們通常比較看重自己的想法,就算是出於一種以為是自創想法的錯覺,也仍有效果。(所以如果你想要你的上司採納某一觀點,就讓他覺得那是他自己想出來或認同的)


第五章 有仇必報

-報仇是最深刻的人類本性之一。即便復仇行為損人不利己,人們仍無法克制報仇的慾望。報仇行為會給我們帶來愉悅感。

-這可能有社會理由,從個人角度來看,報仇不利己,但是高信任度的社會有太多的好處,而人類正義的天性有助於維繫社會的高信任度。

-道歉是很有效化解仇恨的辦法。

-復仇的動機未必直接回報到當事人身上,有可能殃及無辜。

-化悲憤為力量也可能成為很強的成就動機。


第六章 適應力

-人類的適應力遠超自己的想像。長久而言我們能習慣很快樂或很痛苦的事。

-然而,忍受痛苦的能力與知道是否好轉相當有關係,知道自己已患絕症的人,就沒有這麼強的痛苦忍受度。換言之,痛苦忍受度與認知有關,知道忍受痛苦的意義何在,忍受痛苦的能力就越強。

-享樂也是一樣的,得到一件新事物所帶來的快樂會慢慢降低,不久心情就會趨於平穩。(所以現在許多人提倡體驗性消費)

-根據適應力的原則,討厭的事情應該一口氣做完,這樣就會減少「又要做這件事」的厭惡感。而喜歡的事,則應該盡量分段做,快樂的感受就會延長和提高。

-快樂的訣竅:放慢享受的速度。不要一次過縱慾。不要與他人比較。嘗試一些生活的變化或意外,這樣通常會給生活帶來一點樂趣。


第七章 醜男悲歌

-長相出眾的人在選擇約會對象時會重視外表,而長相普通的人會重視特質。這並不是因為審美觀有差異,而是長相普通者會適應自己的條件,因而選擇與其適配的對象。

-男性比較會「飢不擇食」(挑選外在條件比自己差的女性);也比較「樂觀勇敢」(挑選外在條件比自己好的女性)

-日久生情是真的,當我們與身邊的人相處久了,我們就更懂得去欣賞他們的特質。


第八章 市場失靈時

-交友網站的效果通常不佳,因為基本資料沒辦法有效預測我們會不會喜歡這個人,最好的方式仍是面對面交談、相處。


第九章 同理心與情緒

-我們的同理心受到情感的極大影響。我們可能對一個人的苦難產生強烈同情心,卻對一群人的苦難冷漠以對。

-越具體並引起情緒的事件,越容易喚起我們的同情心。

-另外,當人們理性思考時,同理心反而下降了。人們想太多時,可能會變得冷漠,而想的少時,有可能熱心過了頭。

-越大的災難,人們的捐款反而越少。

-從許多方面看來,唯有透過煽動情緒,才能喚起人們的同情心。


第十章 短暫情緒的長遠影響

-不論好壞,我們的情緒反應通常是短暫的。因此,如果我們依情緒衝動行事,事後往往感到後悔。

-然而一時的衝動行為,仍可能出現[行為因循]的效果,於是這項衝動行為,變成了日後重複行為的標準模式。

-因此要慎重注意,不要在一時的衝動中做[決定],等冷靜下來再做決定



結語

最後,我們應該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和想法,因為不理性的力量時時都會影響著我們。



2022年2月12日 星期六

股市真規則 (The Five Rules for Successful Stock Investing) 第14~26章 書摘 (下)

上篇可看這裡  


股市真規則 (The Five Rules for Successful Stock Investing) 這本書的第14~26章,是介紹各產業特性,以及投資要點。筆記摘要如下:


-----------------------------------------------------

第十四章 醫療保健

-醫療保健因需求穩定,長期來被視為防禦類股

-醫療保健葉通常有顯著的優勢,小型業者很難參與競爭。

-藥物產品的毛利很高,但是開發時間和成本相當大,換言之這是一個高門檻的產業。

-藥廠的成功特質是有暢銷藥,市場大,銷貨能力佳,潛在市場佳。

-生技業投資不僅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好的運氣,高超的技巧。簡直像買彩券一樣。

-醫材業的產品轉換成本高,通常也有寬廣的經濟護城河。


第十五章 消費者服務

-這個產業的經濟護城河通常相當窄小,只有少數的業者有寬廣的經濟護城河。

-這類業者會經歷激烈的競爭,並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

-例如餐飲業,甚至創業難以維持幾年的光景。

-零售業的競爭也激烈,因此成功的零售業有積極的員工文化,務必讓客戶感到滿意。

-總言之,零售業是利潤微薄的產業,且幾乎沒有進場門檻,利潤甚至只有百分之三。


第十六章 商業服務

-商業服務可分三個部門,技術服務為主、人力服務為主、硬體資產為主。

-近來業務外包成為趨勢。

-成功的技術業者通常可以創造大量自由現金流,自由現金利潤利通常可來到15%。市場成長快、威脅少。可提供整合服務。業績績效穩定。

-人力為主事業,是運用投資在員工的時間上,設法發揮槓桿作用來賺錢,典型例子如諮詢業者營運模式。這類業者會挖掘聘用高技巧的員工。人力業者的經濟護城河通常很容易被跨越。成功特質在於用不同品牌創造差異化服務,

-硬體資產的事業需仰賴大量的固定資產投入。一般來說,投資吸引力不如技術業者,但還是能找到一些寬廣護城河企業。產業雖承擔龐大固定成本,但難產生差異化商品服務,價格競爭激烈,導致營業利潤微薄。舉航空業為例,整個產業甚至面臨虧損。此外,絕大多數業者寬廣護城河有限,甚至完全不存在。此類業者的成功特質,需注意營業利潤率,是否為獨特資產,以及財務是否健康。


第十七章 銀行

-銀行產業的成長率,幾乎必定會與跟上經濟生產總額的步伐

-銀行賺取的是利率價差。銀行可以取得成本最低的資金,並且某種程度受到政府的保護。

-銀行營利的關鍵在於風險,即遇到呆帳、倒帳的問題。

-這世界沒有任何其他行業,可以拿走別人的錢,還要對方支付費用。可是銀行每天都是這麼幹。它販賣的是金錢的流動性

-銀行業的成功特質在於強大的資本。尋找那些ROE穩定介於15~18%的企業,ROA則落在1.2~1.4%之間。


第十八章 資產管理與保險

-資產管理是個獲利潛力很高的行業,即便是管理技巧差的經理人,也可以創造卓越的財務績效。

-成功的資產管理業特質包括:多樣化產品、黏性資產、利基市場、規模。

-人壽保險業是個成熟且成長緩慢的產業,產品替代性高。是無護城河的產業。

-衡量人壽價值,最安全務實的方法是看有形帳面價值。

-人壽業的歷史ROE大約是10~11%之間。


第十九章 軟體

-成功的軟體業能夠創造大量的自由現金流量。它們可促進許多工作的自動化。

-軟體產業存在著強烈的寡占性質。

-軟體逞業的成功特質:營業收益應維持10%以上。至少能提供5年的財務報表。營業利潤率應成長。優良的人才管理。

-軟體業有傲人的財務特質,優異的成長潛力、較高的投資報酬率、健全財務結構。惟需注意不要買到過高的價格,或是只因為是新穎科技便盲目投資。

-最好挑選歷史悠久的業者。如果盈餘開始減緩或下降,可能意味著公司開始衰退。


第二十章 硬體

-由於科技進步與價格競爭,硬體產業創造的利益絕大部分轉移給了消費者,而不是產品製造者所擁有。

-硬體產業的重要因素:紮實的管理、專注的經濟模型、經濟護城河。

-創新是硬體產業的驅動力量,如摩爾定律,成本降低並提升效能。。第二驅動力是產品需求成長,且硬體製造可以轉移至成本更低的地區製造。第三是軟體和硬體的共生關係,兩者會相互觸發需求。

-硬體需求未必是必需品,所以要注意景氣循環的問題,即產能過剩。

-硬體業者擁有的技術優勢通常不持久

-硬體業者的經濟護城河要素:客戶轉換成本高、生產成本低、無形資產(工程師的知識與經驗)、網絡效應--大量用戶有助擴充更多的周邊硬體需求。

-硬體公司成功特質:穩固的市占率和獲利能力。專注本業的商業策略。具彈性的經濟條件(可面臨淡旺季)。


第二十一章 媒體

-媒體業的關鍵是尋找能穩定成長,長期創造大量金流的業者。他們往往在經濟規模或市場獨佔具有經濟優勢。媒體業的經濟護城河為經濟規模、市場獨佔、獨特的無形資產。經濟規模對出版、廣播重要,市場獨佔對電視和報紙重要。至於品牌等無形資產對整個媒體業都重要。

-出版業者大多會尋求併購,因為固定成本相同,銷售越多,毛利越高。

-有線電視前景已不如過去。

-影劇音樂等娛樂產業一般不具備太多投資吸引力,因為娛樂門檻低(特別是網路時代),而且賣座作品模式難以複製,利潤流向演員、導演、製作人等等,暢銷作品模式難以精準掌握。

-媒體業的自由現金流量利潤率理想是8-10%。

-尋找市占盡可能高、自由金流高的業者。不要憑著光鮮外表,追逐推出熱門產品的業者(因為暢銷成績未必能持續)。


第二十二章 電信

-電信業的商品無差異化,最後往往面臨激烈的價格割喉戰。

-其經營需先投入龐大昂貴的資本。且業者需有龐大的客群,才能有效分攤成本。營業利潤率需至少有20~30%,且這行業資產投資回收速度很慢。

-綜言之,電信業屬資本密集產業,固定成本高,基本上要進行價格競爭。投資人投資要保留更大的安全邊際。


第二十三章 消費品

-遇到景氣衰退,消費品是不錯的防禦性投資,因為經濟狀況再差,人們還是得用日常必需用品。

-消費品市場的成長率,通常不會優於GDP成長速度,甚至更慢。成長雖然遲緩,但獲利能力通常不錯,績效穩定,適合做為長期投資對象。

-消費品的年營收成長率,每年大約只有5%左右。

-消費品業者的經濟護城河在於:經濟規模、品牌威力、行銷管道與關係。

-消費品業者的成功特質:市占率。充裕的自由現金流。品牌。創新。

-這是個成熟、成長性低的產業,最好尋找穩定性高、風險相對低、自由現金流高的企業。並且注意20~30%左右的安全邊際。


第二十四章 工業物料

-原料商屬傳統產業,原物料生產者對價格幾乎完全沒有控制能力。

-原料價格通常有規律的景氣循環,處於價格高峰的股價基本上完全沒有投資的價值。

-原物料價格處於"牛鞭"的位置,只要景氣稍有波動,原物料的價格波動就會更被放大。GDP稍增長,原物價格會暴增;GDP稍減弱,原物料價格會暴跌。

-物料的營業利潤微薄,通常落在5%左右。

-雖然產業當中會有技術創新,但是技術帶來的是更好更耐用的產品,這可能反而使銷貨量減少,因此也減低該產業中企業的創新動機。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工業物料的創新發明,最終受益者往往是最終使用者(消費者)。

-工業物料者中有少數的好企業。最理想的業者會是產業內生產成本最低的業者比同業維持更高營業效率的業者,才能維持長期獲利能力。

-如果負債太高,或是為追逐市佔而導致虧損,是需要注意的警訊。

-綜言之,原物料產品沒有差異性,並對景氣循環相當敏感。生產成本最低、負債最少的業者才是最佳投資對象。


第二十五章 能源

-目前最主要的能源產業還是石油和天然氣。

-石油公司本身有不錯的獲利能力(因為OPEC有獨佔效益),但石油服務業者很難替股東創造價值。

-能源業者同樣對於景氣敏感,因此最好的投資時機同樣是景氣差而股價處於谷底的時機

-能源業者成功特質在於優異的財務績效和健全的資產負債表。

-雖然這個產業有風險,但過去數十年該產業仍創造大量的財富、股票表現傑出,未來可能仍有優異表現,投資人可持續關注。


第二十六章 公用事業

-公用事業曾被視為最典型的保守投資,因為事業可穩定提供現金股利,但現在狀況已有所改變。隨著自由化提升,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適合投資的特性也跟著消失。

-公用事業需求穩定,但通常有龐大債務負擔,且受到法規嚴格管制。

-公用事業通常是市場獨佔者,有寬廣護城河,但因為法規限制,通常難以賺取超額報酬

-法規穩定、財務健全、專注本業,具備以上條件,可能是該產業中最值得投資的對象。    


---------------------------------------------------------------------------------------

結論:

注意尋找有產業護城河的企業,例如壟斷、競爭高門檻、規模、品牌、技術優勢、市佔、網絡效益(轉移成本)等等。

產業挑選:

最好的:技術服務業者、軟體業者。

不錯的:銀行、資產管理業者、商業服務、成功的硬體業者、成功的媒體業者、成功的能源業者。

普通的(防禦性):有:大型醫療業者、大型消費品業者、大型穩定物料業(股價低時)

較差的:消費零售業、人壽業、電信業、公用事業。




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

股市真規則 (The Five Rules for Successful Stock Investing) 第1~12章 書摘 (上)

 


    股市真規則 (The Five Rules for Successful Stock Investing),這本書的作者是晨星公司的股票研究部門主管,書中闡述的主要是依據巴菲特價值投資觀念,所發展出的股票投資觀念和策略。書中主要可分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股市投資的新法、重要觀念,以及解讀財報的基礎知識。後半部分介紹了幾大產業各自的產業特性,以及投資要注意的特點。

    我相當喜歡這本書,因為它在前半部介紹財報基礎知識的部分相當紮實,我感覺到許多的財報常見概念終於有系統地在我腦海中串聯起來。後半部介紹各產業的部分也很好,讓人一次認識各產業的特性,也更能夠理解不同產業的為何有不同的財報特徵,以及該注意的特點有哪些。

    由於此書實在很經典,因此我決定分開數篇撰寫這本書的書摘。以下是第一篇書摘:


---------------------------------------------------------------------------

導論:挑選好股票不容易

-買股票等於成為某企業的股份所有者。把股票當成事業看待。更容易將注意力放在該注意的事情上,例如公司營運,而非不重要的現象,例如短期的股價波動。

-投資人應該專注企業的長期表現,因為短期價格走勢幾乎無法預測。

-沒有任何傑出投資人會花時間思考短期行情走勢,他們在意的是尋找價值低估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

-投資的5個核心金律:1.做好準備工作。2.尋找競爭優勢(護城河)的企業。3.具備安全邊際 (便宜時買入)。4.長期持有。5.知道何時賣出。


第一章 做好準備工作

-除非真正了解企業的營運狀況,否則不該出手購買。

-多數企業的獲利都存在「均值回歸」的傾向,最賺錢的企業,也常因為其他企業的競爭,獲利能力逐漸降低。

-市場價格與估值之間的差額,就是所謂安全邊際,支付遠低於合理價格。

-保持嚴謹的價值評估,並非易事,因為FOMO(害怕錯過),然而不賺錢總好過賠錢。

-想知道股票價格的大致情況,最簡單辦法是觀察過去10年本益比

-長期持有,頻繁交易會吃掉獲利。

-大漲已是過去,下跌亦然。忘記股價過去的表現,應可以成為更好的投資人。

-當股價已貴得離譜,還是該賣出。有效的運用資金,出脫價值低估的股票,甚至認賠賣出。


第二章 避免犯的7項錯誤

1.試圖揮出全壘打。不要歐印在高風險的股票上。小型成長股是長期表現最差的股票類別之一。

2.相信這不同。歷史會重演,泡沫會破裂。

3. 愛上投資的股票。

4.因行情暴跌而恐慌。一班來說,當大家都不想買股時,反而最適合買股票。大家不喜歡的資產類別,表現總是勝過大家喜歡的。最好自行思考,買進大家不想要的便宜貨,而不是追逐金融媒體每個月的當紅炸子雞

5.嘗試掌握市場進出時間。股票市場任何一年的績效,無論上升或下跌,往往集中於少數幾天

6.忽略股票價值。市場期望若低,反而更容易便宜買入;市場期望若高(利多),可能買在相對高點。

7.相信企業盈餘代表一切。真正重要的是現金流,而非盈餘。盈餘可以透過會計手法操弄,但現金流很難做假。


第三章 經濟護城河

-四步驟分析企業護城河: 1. 觀察企業的資產報酬(ROA)與股東報酬率(ROE)。2.同業競爭優勢。3.競爭優勢期間。4.整個產業是否獲利良多? 是否為高競爭產業?

-自由現金流量=營運現金流-資本支出。 當自由現金流能佔銷貨的5%,就是很不錯的表現。

-企業淨利率若能超過15%,也是相當不錯的表現。

-股東報酬率ROE穩定超過15%,代表企業應該有可靠的護城河。

-資產報酬ROA參考基準大約是6~7%,建會回溯過去10年的資料,並留意發展趨勢。

企業採用之策略的重要性,大概是所處之產業之重要性的兩倍。換言之,差產業內也會有好企業,反之亦然。

-5種持續競爭優勢的建立方式用:1.用優異技術創造真正的差異化產品。2.靠品牌或商譽創造感知上的差異性商品。3.壓低成本,提供低價商品。(經濟規模)4. 創造高的轉換成本,鎖住客戶。5.藉由高的進場門檻,防範競爭者

-網絡效應可有效防範競爭者。

-一般來說,藉由技術進步產生的競爭優勢,通常維持不久。換言之技術護城河相當深,但未必夠廣。因為科技業競爭激烈。


第四章 投資語言

-身為投資人最該關心的三種財報: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其中現金流量表更為關鍵。


第五章 財務報表

-存貨周轉率=銷貨成本 除以 存貨

-資產=股東權益+債務

-公司只要賺錢,而沒有發派[股利]給股東,[保留盈餘]就會增加。

-[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毛利]。

-[每股盈餘]=[淨利率] 除以[流通股數]。但要注意,每股盈餘容易被企業操弄。

-最好先觀察現金流量表,看公司創造多少現金。再看資產負債表,看財務健全程度。最後再從損益表評估毛利等數字。

-現金流量表可分三大部分:營業活動現金流、投資活動現金流、融資活動現金流

-如果現金套於存貨,而存貨沒有賣出,現金會減少。注意,存貨會套住資本。

-成長快速的企業,經常發行大量新股票。成長趨緩的企業,往往有大量現金流,買回自家股票。


第六章 分析企業經營狀況:基本概念

1.成長:強勁的成長通常難以持續多年。投資人必須掌握成長的動力所在。成長可能的來源:a.銷售更多產品。 b.提高價格。c. 開發新產品。d.併購其他企業。

2.獲利能力:提升ROE的三個可能是提升淨利率or資產周轉率or財務槓桿。金融機構若是能創造10%以上ROE就很不錯,而一般企業若能有穩定ROE 20%以上,就是很好的投資對象。 

    投資年輕的企業有機會賺取數倍報酬,而投資老牌企業則風險較低。

    避免那些透過大料舉債,而讓ROE看起來獲利極強的企業。

    ROIC=[稅後淨利] 除以 [投入資本]

3.財務健全程度:財務槓桿2倍算相當保守,若是4~5倍,則值得真正考慮風險。


第七章 分析企業:管理

-執行長和主管的薪資不應該太高。

-如果內部高層選擇拋售股票,是不利的訊號。

-經營者是否坦承是重要的指標。經營者是否更在意經營事業而非玩弄數據。

-員工流動率是反映工作環境與員工對企業潛能看法的終極驗證


第八章 避免財務造假

-緊盯現金流量。

-應收款貨存貨太高都可能有問題。

-財務長或審計人員離職,是需要小心的警訊。

-與本業無關的投資收入,小心是為了美化財報。

-如果淨利成長快速,但營業現金流卻停滯或下降,小心有問題。


第九章 價值評估:基本觀念

-投資人買入資產的價格,低於其估計價值,其取得的報酬,大約等於該資產的績效表現。而投機客買入資產是為了有機會再高價賣出去。

-投資報酬來自於股息殖利與未來成長;投機報酬來自於股價本益比的變動。長期來看,股息每年報酬5%,盈餘成長5%,而投機報酬是正負7%。換言之,不要在高本益比時入手股票。

-你必須放棄許多別人追捧的熱門股

-營收數據通常比盈餘數據可靠,因為後者可以被操弄。

-一般來說ROE越高,P/B(淨值比)也應該越高。如果ROE很高而P/B低,很可能代表其股價便宜。

-本益比可與同產業業者比,與整體市場比,或與該企業過去歷史比。在企業無大變動的情況下,歷史本益比是很可靠的參數。

-企業在投資需求越高,股價本益比就應該越低。

-一次性出售資產會讓利益升高,我們不

-不要支付過高價格購買預期成長,因為高成長大多不會持續。


第十章 價值評估:內含價值

-股票價值等於該企業創造之未來現金流的現值。不多也不少

-折現率由兩部分構成:政府公債利率與風險溢價。

-影響未來現金流的要素為:金額、時間、風險程度。

-一般將企業的折現率設定為10%。公司規模越小,風險越高。承擔債務越多,風險也越高。

-對於經濟護城河寬、營收穩定的企業,安邊際可設定20%;對於缺乏競爭優勢的高風險事業,安全邊際可能需設定60%。就一般的企業,安全邊際可設定30~40%

-每種股票投資方式都有其優缺點。嚴謹評估價值可能會讓你錯失許多好機會。(但是也更穩健)


第十二章 十分鐘快速檢定

1. 企業得以通過最低門檻嗎?市值太小的股票不買。

2. 企業是否曾經創造過營業利潤? (沒賺過錢不買)

3. 企業營運是否能穩定創造現金流? (金流為負不買)

4. 股通權益是否超過10%? 財務槓桿是否合理?

5. 盈餘成長穩定或波動劇烈?

6. 資產負債表是否健全?

7. 企業是否創造自由現金流?

8. 是否有掩飾的特殊費用?

9. 過去幾年公司在外流通股數是否變多? (股權越變越薄)

10. 閱讀近兩年財報,看看股東信,感受公司的整體概況。 


---------------------------------------------------------------------------

第1~13章是這本書的精華,他詳盡的說明價值投資的觀念,以及如何運用財報和對企業的理解來挑選好的股票。簡言之,挑選有競爭優勢的公司,在合理價格買入並長抱,直到有必要才賣出。

第14~26章是關於投資各產業應觀察的要點,也很不錯,將會放在另外一篇文做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