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9日 星期六

看完這本書我決定每天睡飽--《為什麼要睡覺》書摘心得

 



    這本書可能是因為受到比爾蓋茲推薦而更加受歡迎,但是這本書真的值得一看,很有幫助。我看完的感覺是[相見恨晚],沒想到睡眠缺乏對人的傷害有這麼大,然而我們很少意識到這點,因為睡眠缺乏者本身無法意識到自己損失什麼。

    此外我們的觀念和文化,也常促使我們睡眠不足。例如在有限的時間下,盡量地去工作、和娛樂,睡眠則是盡可能少。而在觀念上,我們也常認為睡太多是偷懶、浪費時間的行為。然而這樣的觀念是大錯特錯,這本書中展示的大量科學研究正是為了矯正這一想法。人類是唯一一種會讓自己以不自然方式醒過來的動物。然而我們的自然睡眠時間是有必要的(7~9小時),刻意與其做對將深受其害。

    這本書中闡述的大量睡眠不足的危害,讓人看了感到恐懼和惋惜,我後悔沒有早點看到這本書。看完之後,我決定每天都要睡飽了。特別是,如果一天沒睡飽,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補眠的效果是有限的...。


以下重點書摘整理:

----------------------------------------------------------------------------------------------

第一章 當睡眠缺乏成為一種流行病

-人是唯一一種在無益的情況下故意剝奪自己睡眠的動物。

-健康三大要素中,睡眠的重要性超過飲食和運動。


第二章 影響睡眠節律的因子

-人有固定約24hr的作息節律,有些人天生是早起者,有些人天生是夜貓。盡量不要違背它。

-盡量不要太頻繁異動睡眠的起迄時間。

-咖啡因是阻斷對睡眠壓力的感受,而不是減低它。喝咖啡和茶最好早上,晚上喝會干擾睡眠。


第三章 睡著時大腦依然忙碌

-清醒狀態可視為接收訊息(體驗和學習);非快速演動睡眠(深睡)是「反思」(新事實和新技能的儲存鞏固);快速眼動睡眠是「整合」(經驗間彼此連結,建立模型,產生洞見和解決問題能力)


第四章 誰會睡覺?我們該怎麼睡?

-所有動物都會睡覺,但只有鳥類和哺乳類有快速眼動睡眠 (作夢)。
-不管有多少補眠的機會,損失無法完全補回來。
-在一項研究中,沒午睡相較於有午睡者,心臟病死亡的ㄈ顯增加了37%,勞工更是增加60%。

-盡量不要太頻繁異動睡眠的起迄時間。

-人類從睡在樹上發展到睡在地面,可能給予人類更具品質且更複雜的睡眠,而這催化人類發展出更複雜的社會文化以及更高的認知智慧。


第五章 我們一生中的睡眠變化

-嬰幼兒的睡眠時間最長。如果干擾嬰兒的快速眼動睡眠,不管是出生前或出生後早期,都會造成問題。

-懷孕的婦女不該飲酒,因為酒精會干擾睡眠(包括母親與胎兒)。

-青少年是腦部從發展走向成熟的階段,而此時的睡眠不足會影響腦部發育。

-年長者仍然需要足夠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與失智症有關。(腦部退化導致睡眠質量下降,睡眠質量下降又導致腦部退化,惡性循環)


第六章 睡眠提升大腦學習力

-在一個實驗中,90分鐘午睡組與沒有午睡組,午睡組學習成果高了20%。

-深度睡眠的量與學習後記憶的量呈正比。

-睡眠階段(含午睡)會自動加深重要訊息的記憶,也就是選擇性記憶,而不是一視同仁。同樣的也會遺忘不想留存的記憶。

-技能學習光熟練不能生巧。練習後經過一夜睡眠的人,技能的表現更會提高。

-只要一晚睡眠不足 (少於8小時),體能各方面表現便會下降,還會增加運動傷害風險。

-睡眠時的大腦會用清醒時絕不會嘗試的方式,來進行截然不同的知識連結,產生出意外的問題解決能力。快速眼動的做夢階段,就像進行訊息煉金術,產生顛覆性的非凡想法。

-綜言之,睡眠可以提升記憶力、體能、技能學習、創造力


第七章 睡眠剝奪對腦的可怕影響

-每晚睡6小時,10天後表現失常狀況如同24小時沒睡的人。

-就跟酒醉一樣,睡眠不足的人無評估自己的狀況有多糟。

-疲勞駕駛造成的事故多過於酒駕和吸毒駕駛相加。

-power nap可以補充一些專注力,但仍無法取代一夜好眠。

-睡眠不足,掌管理性的前額葉對掌管情緒的杏仁核控制會降低,因此情緒管理會變差。會產生情緒不穩的狀況。
-缺乏睡眠會讓當天的學習成果被遺忘,而且事後補眠也救不回來。

-疲勞駕駛造成的事故多過於酒駕和吸毒駕駛相加。

-阿茲海默症的成因與腦中累積的毒素類澱粉蛋白有關,而正是睡眠才能清理腦中的毒素。一個人一生中睡眠不足累積,就越提高阿茲海默症風險。


第八章 睡眠不足對身體的各種危害

-睡眠不足會提高血管疾病的風險。

-睡眠不足會降低血糖吸收效率,提高糖尿病風險。

-睡眠不足會降低瘦素,提高食慾,連帶使人容易吃更多,體重上升。

-睡眠不足會讓身體壓力增加,產生過多皮質醇,導致腸胃問題。

-20多歲男性連續一周只睡5小時,睪固酮濃度會下降,相當於老了15歲。

-美容覺:睡眠不足一晚,集會看起來較不健康、較疲倦、較無吸引力。

-連續六晚只能睡4小時,會讓免疫力下降50%,而且很難回復正常。

-睡眠時間6小時以下者,比睡眠7小時以上者,癌症機率多40%。世衛組織已把「夜班工作」列為可能致癌因子。

-睡眠不足會造成DNA端粒損壞,引起早衰。


第九章 作夢--每晚陷入精神錯亂

-夢境並不是現實日常生活的重播,但是它會再現日常生活的「情緒」。


第十章 作夢是一種夜間治療  

-夢是一種內省式的生命回顧,將重要經驗結合進既存知識、放入自傳;並且消除痛苦負擔。

-如果缺乏睡眠中的做夢,情緒上的傷痛就會一直無法得到治癒。

-缺乏睡眠做夢,會無法正確辨別表情,容易對他人產生敵意。


第十一章 夢見創意、解決問題、找出隱藏規則

-門得列夫在睡夢後發明了元素週期表。有很多案例顯示人們在夢中能夠解決問題、發揮創意。

-在做夢時期大腦會進行拋開邏輯的跳躍性思考,用更放鬆、開放的方式探索各種可能性。

-快速眼動睡眠(夢)會將知識碎片(個別記憶)結合成智慧(整體意義理解)。

-在一組實驗中,睡夢帶來的創意解題能力是沒睡眠的3倍。


第十二章 不安的夜晚

-最好別用安眠藥治療失眠。


第十三章 讓你無法睡覺的是3C、鬧鐘、酒

-電腦螢幕、手機、iPad發出的LED藍光,會影響褪黑激素的釋放,讓入睡受到影響。因此,入睡的環境越少光源越好。

-晚上喝酒會破壞睡眠,要喝就早上喝。

-熱水澡、手腳保溫,可以幫助核心降溫,有助於睡眠。

-盡量別讓鬧鐘把你叫醒。睡飽的其中一種保證方式就是睡到自然醒。



第十四章 安眠藥能安眠嗎

-最好別吃安眠藥。



第十五章 睡眠與社會

-一份研究指出,睡眠不足讓員工每年生產力降低2000美元。降低國家2%的GDP。

-員工特徵包含創造力、智力、動機、努力、效率、情緒穩定性、社交能力、誠實度等都會因睡眠不足受到影響。

-睡眠不足者更容易去偷懶,選擇較簡單的方式解決問題。同時更容易衝動,產生偏差行為,抱怨、自私、打混、不真誠。

-管理者睡眠不足,會更缺乏自制,對員工差,影響員工士氣。

-Nike、Google採用彈性估繩,讓員工睡飽,甚至有午睡艙。

-NASA提倡「小睡文化」,26分鐘的小睡,可讓任務表現提升34%。

-Terman的兒童智力研究發現,兒童睡越久,智力越高。此外第一堂課的時間調晚,能透提高學生的成績。


第十六章 21世紀睡眠新願景

-安泰保險公司發放睡眠獎金,如果每晚睡滿7小時,可得25美元。


健康睡眠12項守則

1.養成規律睡眠時間:同一時間睡、同一時間起床。(如果只做得到一項,就是這了)

2.每天運動30分鐘,但是睡前2~3小時不要。

3.遠離菸酒咖啡、要喝就早上、不要傍晚。

4.睡前別喝酒。

5.睡前飲食飲水別太多。

6.最好別吃藥。

7.下午三點後別睡午覺。

8.睡前從事放鬆活動。

9. 睡前洗個熱水澡。

10. 臥室保持黑暗、稍涼、沒有電子產品。

11.適當曬太陽。調節睡眠規律。

12.睡不著別躺床上,可起來稍活動。


-----------------------------------------------------------------------------------------------------------


快睡吧!





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少壯不槓桿,老大徒傷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利公式 (Lifecycle Investing)》

 

        這本書要傳遞的觀念其實很簡單,效益應該也蠻大的。那就是把分散投資的概念應用到一個人一生的資產配置上。

        分散投資可以分為標的分散和時間分散,兩者都能在維持良好報酬的情況下降低風險。分散標的可以減緩押注在同一個籃子裡結果是地雷的大幅損失,而分時投資可以減緩押在股市高點被套好幾年的損失。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分時投資可能比分散標的更重要,因為牛市絕大多數股票皆上漲,而熊市絕大多股票皆下跌。此外,擇時(timing)是相當困難的,不少投資大師都主張不要擇時,就連巴菲特也是尋找好標的,然後耐心等待好價格。至於整體市場的系統性崩盤,很少有人能預測到。很多的數據顯示,與其擇時,最好的策略就是定期定額buy and hold,當然如果能能夠季節性的微調部位,報酬可能會相對多一些。

    而這本書要強調的是,既然分時投資是重要的,那麼讓資產成比例的分時在投資生涯中的每個階段,也是重要的。這也是為何書中強調用你一生大概會有的資產來分散投資,而不是[現有資產]  。 試想,假設我們以[現有資產]作為基準,放在股市中9成的資金,那麼隨著年齡增加,一個人的財富是越來越多。20~30歲資產可能是100萬,而50~60歲資產可能是1000萬。如果都是放9成,其實中老年曝險的絕對金額比年輕多了10倍,那麼如果股災剛好發生在一個人的中老年,他的損失將是不成比例的。

    因此這本書的投資建議是,在年輕的時候把槓桿放大,讓投資金額在生涯中更加均勻,這樣的風險其實是更少的,而報酬也相對增加。但他還是有個限制,槓桿最大也不能超過200%,也就是現有資金的一倍。否則被洗出市場,那就沒救了。

    傳統的股債配比例建議是60:40 (薩謬森比例);而有的建議是年輕9:0,老年5:5;也有的建議是一律75%不分年齡。 這本書的建議的則是 200 : 80。也就是年輕開槓桿200%,退休年齡維持8成水位。這樣的投資方式能夠增加大約60%的報酬,書中好多部分都是在闡明這點。而為何開到200%,是因為考量到生涯整體會獲得的總資產。

    打個比方,假設我的職涯平均年薪是50萬,40年就是2000萬。如果我願意讓我的資產曝險在股市裡的比例是8成,那麼2000 X 0.8 =1600萬。按這個理路來看,我在年輕時,雖然資產很少,但應該將槓桿開大(書中建議最大兩倍別超過),而到了中老年資產開始超過1600萬時,就不會將所有部位放在股市,比例隨資產增加而減少。概念大概是這樣,但是實際的數據比例還要考慮到個人實際的資產管理。

    若以書中的200 : 80來說的話,職涯算40年,那差不多是1年調降3%。所以35歲時部位170%,45歲140%,55歲110%,65歲80%。以上只是個比喻。

    根據本書的說法,這種生涯投資方式,會比90:50的方式多上 60%的報酬。

    此外,採取比例也是因人而異,每個人對風險的蓋度不同。所以也可以改成200:50等等。不過書中一再強調槓桿最高就是200%。

    這本書其他部分還介紹了槓桿的方法之類的,但我個人看得比較霧煞煞。

    總之,一個簡單的概念,生涯投資是依據你的終生資產來定,而不是現有資產。(想像買房的決策大概就理解了) 所以年輕資產少時,把投資的槓桿開高一點,是相當合理的。

    作者認為分散標的投資(指數ETF)近年成為顯學,而未來他們所主張的「生涯」分時投資也應該會慢慢被大眾所接受。




    依據大盤本益比調整部位。



    依本益比調整部位的效果似乎不明顯? 因為擇時真的不容易,更何況我們面臨的是生態會改變的股市。(例如最近的量化寬鬆政策與可能回不去的低利率)


這篇介紹亦可參考: 「槓桿比例」讓投資更有效率?我怎麼用「時間配置」獲利?


2022年1月21日 星期五

時間是自律者的朋友—《把時間當朋友》書摘心得

 


    《把時間當朋友》這本書是我看的李笑來暢銷書的第二本,第一本是《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其實兩本核心觀念都差不多。但[財富]那本比較稍微著重於財富、工作方面的累積;而[時間]這本比較多是在講時間方面的運用,其實事實上是在講自律。[財富]這本結構比較完整,而[時間]這本其實應該是累積的散文經過彙整組合而成,但是裡面許多議題比[財富]那本更詳細,也相當值得一讀!


以下個人書摘:

-------------------------------------------------------------

第0章 困境

-我們能做的其實不是[時間管理],而是[自我管理]。我們不能總是虛擲光陰,等到時間將近,才匆忙想要努力。除非將時間確實用在於自身有益的事上,才能成長。


第1章 醒悟

-同樣是[學習]這件事,有人會認為「學了總有用」,有人會認為「學了沒啥用」。而且可能兩種人都是對的 (所謂預言者效應)。然而,願意相信學習有用,突破既有框架,去學習更多的人,最後可能開拓自己的視野,最終明白學習有用。而這是打一開始不去嘗試的人,不曾能體會的。



第2章 現實

-想要不勞而獲是人的天性,而且越是浮躁,就越更想要速成。然而現實是成就往往皆需要時間累積,這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接受現實就是有捨才有得。別問生活想要什麼,而是有什麼就好好去用。將現有的資源發揮好,等有餘裕了才有資格去"換"其他想要的。「想要什麼」只是說夢,「我有什麼」才是現實,花一點時間思考後者,更能讓人腳踏實地。

-不要採取完美主義。如果做不好就不做,那麼永遠都會是紙上談兵。任何事都是從做不好開始的,然後持續加持,越來越進步。

-認知方面也不要採取完美主義,剛開始很多事情不懂是很正常的,不需要鑽牛角尖。此外,應該盡量將時間用在有效益的問題,不要去鑽研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學習與「未知」共處。

-「夢想職業」是個陷阱,因為有能力的人都未必有那個運氣去爭取,更遑論沒能力只是一旁做夢的人。脫離現狀的欲望,只是徒增煩惱。而「逆境造就成功」,很可能也是胡說八道。最好的策略是接受現狀,有什麼做什麼、有什麼用什麼,別對現狀不滿,專注做好現在能做的事。

-與時間做朋友就是: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謹記「速成絕無可能」、「付出才有收穫」、「慢慢累積,現狀才會改變」。時間是現實者的朋友,卻是不現實者的敵人



第3章 管理

-把事情做好的人都是一路跌跌撞撞過來的,逃避困難永遠無法成事,一個個的克服困難才會成長。

-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行」:[做什麼what]、[為什麼why]、[怎麼做how]。並且要像專案管理者般的思考,制定具體的任務,落實可行計畫。如此才能踏實完成目標。

-善用零碎時間:把要處理的任務切片化,在零碎的時間可以塞入這些任務。

-練習覺察時間,如同理財一般,定期覺察時間用在什麼地方上。

-盡量將時間投注在有用的事上。有用的事哪怕無趣也應該做,而有趣的事若是無用便不應該做

-計畫固然重要,行動更為重要。沒有付諸行動而談計畫,計劃往往都無法落實。一切從簡,找一個覺得應該會帶來好處的任務,去做就是了馬上行動是最重要的。

-善用任務清單,可以節省腦力。

-成功不是來自制定精確的計畫,而是來自堅持。

-驗收:完成階段性目標,檢視一下自己的成果,反省一下能改善的地方,能夠激勵自己精益求精。


第4章 學習

-學習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為。弔詭的是,沒去學習的人很難體會這點。

-「體驗」和「試錯」,雖然有效,但是侷限於個人經驗。「觀察」也侷限於周遭經驗。而「閱讀」能夠超越時空限制,跳脫至個人領域之外的學習領域。

-此外尚需[正確的思考],才是獲得真正知識的正確手段。個人的經驗是有限的、人群的經驗是有限的,甚至人憑經驗得到的直覺也可能是與事實相悖的。因此必須透過科學的思考方法,才能突破此侷限。

-人在學生時期應該至少讀過3本有關科學史或科學方法的經典書籍


第5章 思考

-這章講的大多數是與邏輯思考以及邏輯謬誤有關,就不詳述了。



第6章 交流

-學習傾聽。所謂「不患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可言而不言,失言;不可言而言,失人。」要懂得判斷何時該說話,何時不該說話。

-交流原則1:交流的目的是[互相合作]而不是[互相競爭],如果遇到不講理的爭辯者,乾脆避而遠之,免得徒費精力。

-交流原則2:真理是獨立存在,並不依附於個人或某個群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交流原則3:真理事實只有一個,不同的是人們對它的看法。然而,事實是事實,看法是看法


第7章 應用

-興趣與擅長是互為因果。長期而言,人往往對有點興趣的事擅長,並對擅長的事有點興趣。因此,不要只因為[沒興趣]就不做,試著做做看,試著從該做的重要任務中發掘興趣。

-方法固然重要,但比起[用功]來說,方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與其一直尋找[好方法],還不如馬上開始行動。

-在努力的時候,想像成果,痛苦就會減輕。在懈怠的時候,回想痛苦的教訓,就能激勵自己。人容易放大眼前的感受,忘記思考未來。這種反直覺的思考方法,有助於自律。

-把[成功]定義在與他人比較,則永遠不會快樂。該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成長]

「弱者相信運氣,強者只究因果。」雖然運氣確實很重要,但是我們無從控制它,因此只能專注於努力。

-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自己的人脈

-所謂[優點]和[缺點]都是相對的,端看放在什麼脈絡下事實上應該把這兩個詞替換成特點。另外,可以適時放縱自己「無傷大雅的缺點」。

-「妓女不需靠性慾來接客,作家不應靠靈感來寫作」(李敖)。有意識的積累,功夫下久了,自然有靈感。

-永遠給予身邊的人鼓勵,那怕有點盲目。

-咬牙苦撐,難以持久。目標遠大,熱度卻只有三分鐘。拼命、速成的[超人計畫]沒有用。做的人多,但堅持下去的人少。努力就像長跑,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恆毅力)。

-但是也不要過度努力,不要因此犧牲睡眠、社交的時間,乃至是犧牲健康。

-不用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自我證明」,更不該因此去被別人的反應所左右。



第8章 積累

-一個人的現狀越差,他就越會急於速成,也就因此越會做出不理智的判斷或行為。

-相信積累的力量,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是與時間做朋友。


------------------------------------------------------------------------------------

簡要來說,這本書說明了很多關於心態建立、人生感悟、思考邏輯,以及自我管理的一些技巧等等。
我個人是覺得很受用,不過如這本書所要傳達的一個重點,其實想再多、說再多都沒有太大用處,最重要的就是踏實的努力,一點一滴耕耘。否則一晃眼時間耗費掉了,又要怨天尤人覺得沒時間去努力...,其實都是平常沒有花點時間積累的後果。正所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共勉之。







2022年1月4日 星期二

如何將好習慣養成 壞習慣戒除 -- 《原子習慣》讀後心得

 


這本書是相當的聲名大噪、賣得也很好,看過之後我覺得實至名歸。因為它將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養成好習慣、戒除壞習慣,講得相當簡單明瞭,而且容易實踐。

這本書並不是告訴你讀者應該培養哪些習慣,這個絕大多數人應該多少都有答案。這本書要傳授的是如何將這些想要養成的習慣確實養起來,將想要戒掉的壞習慣戒除。他的背景理論大致與《Power of Habit》那本書的理論是相符的,不過這本書寫得更精簡扼要。


以下書摘:

---------------------------------------------------

基本觀念方面:

1. 不要專注在「目標」,而要專注在「行為」(日常習慣)。人人都有遠大的目標,但是光憑這點你無法達成什麼事,重點在於實踐。而實踐是日積月累的。此外,如果只著眼於目標,將過程僅僅視為手段。那麼達到短期目標後勢必無法維持長久,容易故態復萌,因為你只是咬著牙撐到目標實現的那天,對於整個過程可能是排斥的。換言之,要真正聚焦的不是目標,而是你的「系統」--也就是生活習慣。

2.也因此,作者也強調,除了從[目標]昇華到[過程],更進一步的是昇華到[自我認同]。例如從: [我想減肥]昇華到[我想多運動、吃得健康],再昇華到[我是一個常運動、注重健康的人]。當你改變了自我認同之後,你刻意培養的好習慣就變得自然而然,想戒的壞習慣也自然不想再做,因為那樣才是符合你所認同的[行為]。

於是,最終重點在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在這建立之後,[該做什麼]以及[該如何做]都是次要、能解的問題了。

另外,習慣的養成也有助於解放我們的意志力,用在更多重要的事情上。培養"好習慣"的目的就是不需要每次做該做的事之前都要天人交戰一番。


以上是基本觀念,當然,即便有了心態,我們還是需要一些技巧來幫助養成習慣,以下是這本書的[習慣養成四大步驟]--提示、渴望、行動、獎賞。


   

---------------------------------------

 四大步驟:

    

1. 提示

[察覺]是所有行動的前提,要觸發一項行為,首先當事者必須察覺到這項行為的提示,比如看到時鐘、看到書、看到美食...等等。因此,想要培養一項習慣,就讓該行為的提示顯而易見;反之,想要戒除一項習慣,就讓該行為的提示消失在眼前。另外,如果想要重新檢視生活習慣,就應該把日常不知不覺進行的活動重新拿出來檢視一番,這也是一種[覺察]。

如果你能將某項計畫中的行為或習慣更加[具體化],這樣就更容易去從事該項行為。例如我要運動>>我某天某時要在哪裡做什麼運動。實驗顯示當這樣具體化之後,從事該行為的機率更高,我想可能是跟意志力有關。

另外一個技巧是[習慣堆疊],就是將新習慣堆在原有的例行公事上。比如洗澡,改為>>做個伏地挺身,再洗澡。因為洗澡是日日例行公事,如果能有效地把伏地挺身插入在洗澡前,這樣的習慣就更容易無痛養成。

還有,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力,相反的,要假設自己的意志力薄弱,因此必須靠環境來輔助。進了健身房自然想要運動、進了圖書館自然想要看書,而進了夜市自然想要買東西吃。尤其人是視覺的動物,所以讓想做的事出現在眼前,不該做的事則眼不見為淨。總言之,讓情境充滿該有的提示,或是在該做什麼事的時候身處在適當的環境,這樣習慣就容易養成。

戒除習慣方面,如果想戒菸,就不要讓自己看到菸,戒酒、戒零食、戒電玩,都是同樣的道理。沒有看到這些提示,就慢慢能讓這些習慣不再觸發。古語有云,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不要仰賴自制力,遠離誘惑來源是更有效的方法。



2. 渴望

觸發喜歡和滿足的感覺,其化學性質與觸發[想要]的動機是不同的。觸發[想要]動機的是多巴胺,它帶來的並非滿足的感受,而是一股想去做的衝動。因此我們可以用[誘惑綑綁]的方式來培養習慣,比如每次去圖書館都買一杯自己喜歡的飲料,如此一來在去圖書館之前,期待一杯飲料的[預期](產生多巴胺)就會開始作用,使得去圖書館這件事變得有吸引力。

我們做的許多事情,以及我們的價值觀,事實上受到社群相當大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來源是: 親近的人、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以及影響力強的人。換言之,處在怎樣的社群,自然會認為怎樣的行為或形象是"好的、被讚許的、被肯定的"。甚至我們會為了取得社會認同,而去做一些自己本來並不認可或於己無益的事。人類本具有強大的從眾傾向。因此,培養習慣的另一個有效方法是融入與該習慣相符的團體(例如讀書會、運動社團、XX同好會)。

最後是心態的建立,面對我們想要培養的習慣,去專注於該行為帶來的益處;面對想戒除的習慣,專注於其帶來的壞處。這樣就會讓該習慣變得更有/無吸引力。如果反思的更透徹,我們會意識到沒有哪個習慣是非做不可的,真正的強大吸引力是該行為背後觸發的根本慾望。例如抽菸、喝酒,追根究柢可能只是想要放鬆舒緩麻痺一下。如果我們能重新檢視這個慾望加以根治滿足,或許就能擺脫這項惡習。



3. 行動

養成一項習慣的關鍵在於執行的次數,而非時間。與其問自己念英文念了多久,不如問自己去了幾次圖書館唸英文。另外,完美周詳的計畫,若無實踐,還不如不完美的去實踐幾次。所謂至善者善之敵也。花了多時間構思、規劃一件事,還不如實際的去做,做久了成績就會漸漸出來,習慣也會漸漸養成。

為了要付諸行動,就要讓從事行動變得很容易,減去各種阻力。或者說創造一個容易的環境。比如如果要培養運動習慣,把運動鞋運動衣放在門口,這樣肯定會更無阻力。如果想要戒菸,把打火機固定放在很難開的抽屜裡,搞不好沒多久就不想抽菸了。懶惰是人類的天性,在大多數情況(特別是意志力薄弱時),我們會去做眼前最容易的事,照這樣的思維去安排習慣就對了。

一個好的開啟習慣的原則是「兩分鐘法則」,也就是讓該習慣或者該習慣的起手式只要兩分鐘就可完成。例如看書的起手式就是翻開書看一頁,寫報告就是打開文件寫一行,運動就是穿上鞋。讓困難的事情從簡單版本開始循序漸進,所謂萬事起頭難,只要讓起頭容易,就會開始進步。

相反的,要把壞習慣戒掉,就是讓它做起來很困難。比如要戒掉睡前一直滑手機,就把手機放在離床邊很遠的地方。久而久之這些阻力就有助於將壞習慣戒掉。


4. 獎賞

人性傾向偏好有獎賞的行為,規避有懲罰的行為。此外,人性又是短視近利的,喜歡立即的獎賞,因此許多長期有報酬的行為,理智上知道應該做,卻往往還是選擇了眼前就能獲得滿足的行為。因此一個好的方法就是讓這項好習慣的效益能夠在做完的當下就體驗到。

一個技巧是,追蹤記錄你完成該習慣的進度,例如每天走一萬步,達成之後在日記上打個勾。像這樣的具體可視化,可以獲得當下的成就感。然後盡量不要中斷,盡可能做到不要中斷兩次以上。所謂習慣的關鍵在於,即便你沒心情做它的那幾日,你還是照做,這才是培養成一個習慣的關鍵所在。相反的,要戒掉壞習慣的方式就是讓惡習的懲罰立即出現。例如發出[習慣宣言]之類的。


A到A+

除了習慣,天賦也很重要。所以咬要多探索自己的長處、適性,培養適合自、能發揮自己專長的習慣,這樣才是如虎添翼,畢竟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不同的天性。如果要逆性而為,那只是事倍功半,又何苦呢。

你喜歡做什麼? 擅長做什麼(做完的成效比別人好)? 做什麼事容易專注投入而忘記時間? 什麼事別人做起來痛苦但你仍能應付自如?  

沿著這些去自我探索,建立成長習慣,不需要培養與本性不符的習慣。如此方為長久之道。


金髮女孩原則

做起來稍微有挑戰性,不會太難,又不簡單到無聊的事,是最能帶來執行動力的(據書中說法大約是難度百分之一百零四左右)。而許多卓越者的心得來看,達到卓越最大的要素之一,除了天賦、努力、運氣這些耳熟能詳的要素外,還有一個就是能夠克服無聊而持續的訓練。專業與業餘的關鍵差別在於,專業是不能「看心情的」。所以,必須找出克服無聊的方法,在那些不想做想偷懶的日子裡,也貫徹習慣。


習慣的可能壞處

養成好習慣的優點是你會持續的做,而缺點是可能會變得因循苟且、不求進取、不知變通。習慣+刻意練習=精通。所謂的刻意練習,指的是審視自己的表現,然後稍微提高點標準,確保自己的持續精進。換言之,就是定期的審視一下自己。另外,自我認同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阻礙,世事無常,當環境改變,有些身分認同我們不需要執著,而是可以轉化,比如籃球打不動了,可以將認同從[籃球員]轉化為[愛好運動者],這樣也就能夠持續的適應和進步。

------------------------------------------------------------------------------------------------------------


實操性相當強的一本好書,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