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百年孤寂--一個瘋狂而亂倫家族的編年史





這部小說的內容簡單來說是描述一個家庭從一個有點不倫的婚姻關係開始,

然後彷彿始祖[荷西·阿爾卡迪歐·波恩地亞]瘋狂的血持續的延續給後代一般,

家族的成員(尤其是男性)持續延續這種精明、衝動、瘋狂、偏執的個性,

外加上外在的不幸事件,

然後後代持續進行著衝動、魯莽行事、沉溺研究或工作、嫖妓、做愛、

亂倫(特別是與同族女性)的輪迴中,

歷經七代,最後家族終於走向滅亡。


這部小說中充滿著相當多離奇詭異的事件,

以及瘋狂的人物行徑。

比如說一時沖昏頭就私奔去尋找愛情,

比如說一時腦充就投入戰爭,

或者是整日整月瘋狂的做愛,

或是埋頭鑽研一堆拉基紙卷把自己搞得不成人形。等等。


混亂的生活,大量且複雜的亂倫關係,盲目的衝動,一言不合就瘋狂做愛,

想偷情想到哭出來...,莫名地賺到錢財、然後瘋狂亂花...。



從象徵隱喻的角度來看,這部小說大概某程度反映了該時代

南美洲人民的性格,生活、文化、歷史。



男性主人翁大概主要就兩種性格,

一種是陽剛、奔放、衝動、充滿精力 (荷西·阿爾卡迪歐)

另一種是脫俗的深沉、憂鬱、精明、冷酷、瘋狂偏執。(奧雷里亞諾)

當然這只是簡單二分,有時角色的性格會交錯或是雜揉,

但大體不出這兩種模式,並且七代以來的男性家族角色連名字(含性格)也常常就直接

沿用上一輩的,這大概是作者挑明的一種手法。

然後幾乎全都相當好色。


女性家族角色則大多是美麗、大方、熱情、情感奔放,大多也都是相當好色。

其餘有的是精明能幹,有的是神經傲嬌,有的是彷彿天女下凡純真脫俗。


所以一個家族就這樣情慾大奔放,產生許多近親相姦後代,

然後這些後代(有意或無意)又繼續近親相姦下去。




在故事中出現的重要歷史事件大概有內戰以及殖民式的香蕉產業。

但老實說,因為故事描述太過龐雜混亂(也許這也是因應主題故意的一種風格),

也很難透過小說劇情清楚掌握這些事情的來龍去脈,

怎樣影響南美人民生活。


只知道總之就是亂上加亂,破碎更破碎。


--------------


整體心得:

看完會覺得可能是對南美人民生活文化的一種描繪。

可能是嘗試用一種大量混亂、亂倫、瘋狂的敘事,零碎的敘事,

荒誕不經的情節,離經叛道的家庭關係,

瘋狂且偏執的主人翁性格...等,

來讓讀者體會南美人民那種悲劇、破碎、且宿命般的處境。



-------------


評價:


個人評價,整體覺得不太好看。有幾個缺點:

1. 有些地方敘事實在又臭又長。比如場景的描繪、心路歷程描述、支線情節、

有許多時候像是某個人物的胡言亂語、語焉不詳、祖宗十八代的瑣事等等。

讀起來感覺非常像聽老人家在嘮叨,超長一大串然後都沒有重點。

(如果是為了達到這種擬真效果,那可能算蠻成功的)

但是做為讀者,我覺得看得很累很煩。會覺得抓不到重點。

這樣的段落大概佔全篇幅8成有。


2. 人物太多,人名反覆而相近、性格重複,讀來覺得混亂。

據說作者是故意的,也是營造一種家庭輪迴宿命感。

但我會覺得,這重複性太高,會讓讀者很累。

如果要輪迴宿命感,可以寫三代就夠,然後後面用以此類推快速帶過之類的。


3. 篇幅太長。

若這本小說主要表達的是該時代南美人民的命運、生活、性格,

我覺得真的不用這樣類似戲碼重複上演,兩、三次應該夠了。

就是亂倫 > 瘋狂 > 做死 > 參戰 > 做死 > 亂倫 > 瘋狂...... (repeat)

大概這樣的節奏。

(但性愛場面描繪確實不錯)


4. 筆法頗為混亂

這本小說9成以上是以第三人稱敘事寫成的,夾雜約1成的對話形式。

除了常有許多老太婆又臭又長敘事外,

還常見一種意識流的[補述]橋段。

有點像漫畫海賊王,講到一個新角色時,就跳回改角色的[回憶模式],

補完再跳回原時間線。

-


這當然是可以,但是百年孤寂的[補述]橋段常常沒有明確指示,

也沒有抓著重點,而是在原敘事走到一半,突然幫某個角色[補述],

看完長長一大串才了解,這段補述對於理解劇情也沒啥太大的影響,

絕大多數是一種心路歷程的描繪。

但是想起來也不覺得說非得要在這裡補述的重點和意義何在。

因此就我的讀起來的感覺會覺得,作者可能是寫到哪裡想到哪裡,

當寫到這個人物再次出現時,就幫補一下他這段時間以來的心路歷程。

(但是感覺這是可以用更精簡的客觀描述或事件來帶過的)



----------


總結:

相較於其表達的內容,覺得其篇幅實在太長了,充滿冗長和零碎的內容。

劇情沒有太引人入勝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大概就是家族混亂之命運,

以及一次次的瘋狂性愛。


可能對於家族的千迴百轉的情感糾葛這種題材的讀者會覺得比較感興趣,

或是想透過此小說窺探南美文化的讀者。

我個人是硬啃好不容易啃完...。


原本硬啃到一半快受不了,但想說後半會不會急轉直下,結果沒有...。

給初看讀者的建議:看完前1~3章的話,後面的風格也大概都是那樣的感覺了,

除了有更多一些色情露骨的橋段。

所以看了前面若覺得很痛苦的話,後面真的可以斟酌要不要繼續下去。



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理查道金斯的科普著作:《什麼才是真的?:真實世界的神奇魔力》(The Magic of Reality: How We Know What's Really True)

 


什麼才是真的?:真實世界的神奇魔力》是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一本科普著作。在這本書中,道金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索了我們如何通過科學方法來理解世界,並解釋了這個過程中發現的真相。


理查·道金斯是著名書籍《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的作者,《自私的基因》是一本相當有趣、獨到,且發人深省的科普書籍。它從生命最簡單的原動力—「求生存」出發,闡述了生命如何由這最簡單的原則漸漸演變出如此複雜的生命樣貌。甚至生物壽命、外遇行為、親族支持等各種動物、人類的文化,都能夠從基因為求生存的動力推演而來。此書大概也是最早提出迷因(mene)這個「文化基因」概念的書籍。總之,《自私的基因》是一本相當值得閱讀的好書。


《什麼才是真的?:真實世界的神奇魔力》是理查·道金斯的另一本科普著作,這本書用淺顯親近的方式切入各種基礎的自然科學議題,包括生物學、人類學、物理學、天文學、光學、地球科學等。


本書其中一項特色是,插入了不少插圖,讓讀者能夠更輕易地透過圖像掌握這些自然科學概念。道金斯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生動的插圖和清晰的解釋,將複雜的科學概念變得容易理解。無論是年輕讀者還是成年人,都能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


本書的另一特色是,書中的每一章都探討了一個關於自然界的問題,如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生命如何進化、天空中的星星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作者不僅提供了科學的解釋,還探討了各種迷信和神話的起源,並解釋為什麼科學方法更可靠。


這呼應了這本書的宗旨,它強調了科學與迷信之間的差距。道金斯堅持認為,只有透過科學方法才能真正了解世界,並避免被虛假觀念所困擾。他用有趣的例子和實際的實驗結果來支持這一觀點,讓讀者意識到科學的力量和價值。作者闡述了真正透過科學來了解世界,其中蘊含的魅力和發人深省,絲毫不輸給用奇幻、神話、迷信的方式來了解世界。


這本書合乎理查·道金斯一貫的呼籲,用科學的方式來了解世界。對於科普有興趣的讀者,相信能從此書中獲得不少科普的啟發與樂趣。





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

《科學大歷史》(The Upright Thinkers)—人類歷史中的智慧結晶

 



    《科學大歷史》這本書的作者 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本身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博士,這本書的風格類似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但是把主題瞄準在科學(包括早期自然哲學)的發展。這本書深入探討了人類思想的演進和科學的發展,並帶領讀者探索了一連串的革命性思想。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理解在人類歷史中,科學是如何從最原始的文明累積,逐漸發展至今日如此複雜和深奧的各種理論。

    

內容結構

    在內容結構上,書中第一部分—直立的思想家,說明了在早期人類社會,對於世界的認識如何一步步累積起來,這其中的原動力包括人類的求知慾、好奇心、文化文明需求,以及知識對於人類文明發展上的幫助。

    人類科學的發展並不是直線平穩發展的,在歷史上所謂黑暗時代期間,純理論式的科學被遺棄,社會更專注在實用技術和神學。直到文藝復興,各方面的條件成熟,再度在歐洲催生了科學革命。

    


    書中第二部分—科學,介紹了十七世紀科學革命時期乃至近代的一些重要科學發展與重要科學家,主要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三大領域來敘述。這些重要的科學家包括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拉瓦節、道耳吞、門德列夫、達爾文等。
    作者曼羅迪諾能夠用深入淺出、淺顯易懂的方式將艱澀的科學理論變得相當引人入勝,讀者可以更好的理解這些思想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同時書中也介紹了這些偉大科學家如何在他們所處的歷史脈絡中,展開新的思考或研究方式,以及整個學界(包括社會)如何互相激盪以推動科學發展。事實上,科學的進展實非表面上一人一時所建立,而是許多的實驗、儀器、資料、想法所促成。例如牛頓若不是受虎克激勵去完成一項有獎徵答式的論文(解決當時天體運行規律的理論問題),他可能永遠也不會完成寫下牛頓三大定律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而伽利略若不是正好接觸了當時正在興起的透鏡技術,可能也不會展開天體的觀測。此外,科學的發現的過程中也來自於許多的意外和試錯,例如牛頓在年輕探究了物理學定理沒多久,就花了數十年的光陰在聖經解密和占星學上。
    從這些方面來看,當時的科學發展也是在一次次的跌跌撞撞和驚奇中產生。



    若要為這些科學家尋求一些共通點,那麼大概如書中所述,這些科學家們多半不從於世俗之見,對自己的想法有某種堅持的方式,並且長期的去思考或投入自己想研究的議題。其投入的程度,有時甚至是廢寢忘食、焚膏繼晷、不計榮辱這樣的熱情。另外是許多科學家其實也是所謂的「一般人」,他們也會有一般人的盲點,面對生活的困厄、思考上的盲點,或者說時代的限制等等。


    書中第三部分—超越人類感官,介紹了現代最新的科學發展,包括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占較大篇幅)。這些現代物理理論,不但再次顛覆先前的物理理論,並且其衍伸的世界觀,大大跳脫一般人類生活世界的想像。例如在相對論的描述中,時間流逝的速度是相對;而在量子的領域中,明確的物理位置、確定的資訊、甚至一般的因果關係,都變得不太適用,彷彿世界在極度微觀的現象中,是另一幅奧妙且變化莫測的圖景。

    



小結

    如果是對於科學、哲學、歷史有興趣的讀者,相信會相當享受閱讀這本書。我自己是哲學本科生,在閱讀此書時,再次喚起我對科學的崇敬與嚮往。不得不說,人類知識體系從哲學過渡到科學,確實是一種進步,因為科學精神中的務實實驗、客觀、理性,能夠踏實的拓展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而哲學雖然也是人類智慧的精華,但若無經過事實的考驗以及數學的深入細究,那麼就很難成為真正紮實的知識。
    
而另一方面講,其實宏觀而言,哲學和科學本是一家,例如物理學在早期被充為自然哲學,化學早期被稱為化學哲學。也就是說,科學是將哲學探究的廣泛領域中的某個區塊,能夠以更精確深入的方式深化探究的一些分支。由此來看,哲學與科學並不矛盾,甚至不該矛盾,本來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科學不必摒棄哲學思考,哲學也絕對不該忽視科學取得的成果。

    所以我也很鼓勵哲學愛好者也來讀這本書(以及各種好的科普書),特別是敝人在念大學時,大學裡教的哲學課程還花了不少時間在學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等議題,如今想起來都覺得是蠻落後的教學內容。非但讓現代人感到不知所云,而且又是年前已被科學家們摒棄的舊理論。雖然說這些思想有其歷史意義,但是相較於哲學「求真」的核心宗旨,還不如多去上些現代科普課程比較有用。簡言之就是以科普課程取代形上學。當然這是另外話題在此不多論。

    總之,這是一本了解從知識到哲學到科學之歷史發展,不可多得的好書,且內容輕鬆易懂,在此大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