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JP商管類別TOP1
★淳久堂總店總榜TOP3
本書的作者是村山昇,這本書是一部「工作意義與方法」的圖解式百科,結合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個領域,全面解析「工作」這件事。書中不僅探討我們為什麼而工作,也提出各種實用思考工具與視角,幫助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工作意義」與「工作方式」。
PART 1 工作與職涯
1. 佔據了人生的工作
1天24小時,扣掉睡覺8小時,工作至少占清醒時間一半以上,說工作佔了人生很大比例,這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2. 工作在意義上的擴展
工作的意義涵蓋從[營生ocupation] [天職calling vocation] [勞動labor] [職務job] [專業profession] [工作work]等,目的從溫飽、興趣,到實現理想,都在範圍內。寓言故事三個砌磚工:一個在勞動等下班,一個為了賺錢,而一個是為了蓋教堂。動機不同,影響工作的態度和發展。
3. 工作是一種價值創造
從A到A+是一種增減;從A到B是一種質的變化;從0到1是從無生有。
4. 工作是一種流程
從輸入(原料、動植物、他人的工作成果、別人的思想、精神、人生態度) [加工] 到輸出,中間的加工,就是一種價值的附加。
每個人的工作,都是廣大物質鏈、價值鏈工作鏈的一環,把別人的成果,轉換成另一形式,然後再交給下一個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如果能善用別人建立好的,亦能夠為他人發揮更大價值。
5. 工作是一種表現
工作是[行動、思考] 與[消費者、公司需求] 兩者的[交集]。也就是將自己的勞動轉化為外在環境需要的東西。
6. 工作是一種建設
貝多芬23歲時看到席勒的詩,便想為其譜一首曲,直到55歲才完成《快樂頌》,有些偉大的成果,需要長時間、耐力、創造力的工作。
7. 工作是一種機會
豐臣秀吉早年曾做過草鞋準備的工作。工作所蘊含的機會不是事先能看清楚的。沒有無聊的工作,只有把工作做得很無聊的人。[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8. 工作是一種機會
綜合工作的經驗、能力、機會、成果等因素,透過工作持續發展的自己,即為職涯。[career]一詞源自車輛,職業生涯就像推車,過去走的路,影響著未來的方向,乘載著過去,持續前行。
9. 創建職涯的要素
個人要素方面。上層:知識、技能、資格、人脈。中層:行為特質、思考特質、態度、習慣。底層:想法、價值觀。
外在環境的要素。健康;居住地、就業環境、家庭;景氣、社會狀況。
10. 與職涯有關的各種理論
[霍蘭德六邊形人格理論] [馬斯洛需求理論] [佛蘭克意義理論] [心流理論] [泰勒科學管理] [霍桑工廠實驗] 等等。領域包括職涯諮詢、產業心理學、人資管理等等。
11. 登山型/健行型的職涯
登山型:明確目標,勇往直前。優點:力量集中,缺點:忽略其他機會。
健行型:走馬看花,享受過程。優點:開放態度與靈活度,缺點:漂泊不定。
12. 機緣與職涯發展
職涯是難以輕易預測的,研究顯示,職涯的大部分結果是偶然因素所造成。迷信於職涯可預測,一心想找到「獨一無二的正確工作」,從此產生的未來焦慮感,會將人壓垮。
※職涯並非能百分百預測的東西。
※積極創造偶發事件、拓展自身可能性。
※不必為不明的未來擔心,保持好奇、樂觀、努力、持續、彈性、勇敢冒險。
13. 業種與職種
業種:按行業區分。如零售、貿易、製造、農業...
職種:按工作類型區分。如會計、軟體、司機、門市人員、設計...
14. 就業型態
傳統的工作都是全時朝九晚五居多,但多元化的工作型態也逐日發展,如遠距、不定期、派遣、兼職、自由接案等等。
15. 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
無論內在或外在的力量,造成職涯的轉折,也可看作一種轉機,重新省視未來的路線。
17. 專業人士
專家意味在技術上能完成某種高馾度的事,而專業人員意味對於某一領域之投入,而磨練出高超技能。
勞動觀的變遷:古代勞動被視為苦差事和責罰,是奴隸的工作。到了近現代逐漸成為發展自我的契機,甚至是一種精神性的貢獻。在資本社會中,勞動賺取金錢成為大眾主流目標。而在左派社會學中,工作的液化和被壓榨問題,也不容忽視。工作打造出極佳的成品,從工作中獲得愉悅和意義,也是一種觀點。如果未來技術進步,人們都不需要勞動,工作會變成一種娛樂嗎? 工作會消失嗎?
PART 2 獨立性與成長
18. 自立與自律
獨立三要件:技能上的獨立;經濟上的獨立;身體上的獨立。
自律:自己決定方向、採取行動,培養並依照自己的理念、價值觀、人生觀而行。
19. 自我領導
自立如同堅固的船;自律如同指南羅盤;而自我領導則如船長,知道目標,設法航向目的地。
20. 成長的三個方向
透過行動讓自己成長。更高:從事管理、更困難任務的機會。更深:深入專業知識,累積厚實經驗。更廣:閱讀各種書籍、參加各種活動,與人交流,增廣見聞。
21. 技術上的成長與精神上的成長
從學習中獲得成長的快樂,自我期許有意義的成長和創造。
22. 連續式的成長與非連續式的成長
23. 成熟
成熟會讓人發展出新的意識和行為風格。
24. 守.破.離
守:忠實學習前輩的指導,在既有標準下成為優秀者。
破:結合自身經驗,嘗試突破,成為改革者。
離:不再受過往被教導的知識和形式束縛,創造新框架的創造者。
25. 懶散的忙碌
也就是瞎忙,瞎忙的存在由來已久。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工作存在類似情況:固定的事務性工作,會驅逐非固定的創造性工作。這也導致了8/2法則現象: 大量價值來自少數工作成果。改善方法: 增加重要工作的配比,減少不重要工作的對時間的消磨。
26. 風險
低風險高回報>投入。低風險低回報>嘗試深耕,提高回報。高風險高回報>理性評估,有把握可放放手一搏。高風險低回報>避開。
27. 失敗
挑戰失敗可以獲得經驗、教訓,不挑戰卻徒然錯失成長的契機。
※七放五落十二達:成長的軌跡並非直線向前,而是曲折、有時甚至會倒退,但是迂迴後可能又看到新的契機,最後終於修成正果。因此不用太猶豫而裹足不前,邊做邊學。
28. 「做出成果」v.s.「創造過程」
29. 成果有時會說謊
運氣有時能帶來勝利,但輸總是有理由的。
30. 孤獨
為了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做自己,不屈從於人,忍受孤獨、孤高是必要的。
成功前被人[忽視],成功後受人[讚美],功成名就後又受各界[責難],這些都是必經的,應該不要太在意外人的評價,如此就會漸漸不當一回事。
八風:四順: 利譽稱樂;四違: 衰毀譏苦
PART 3 知識與能力
31. 職業人的能力
32. 行為特性與思維特質
在知識、技能背後,一個人[怎麼想][怎麼做]的習慣、特質,更為深遠的影響了長期進行一份工作的表現。
33. 素養
閱讀寫作能力,或是特定領域中知識技術能力,是從事相關職業最基礎能力。
34. T型人才
具備一項專業能力,以及廣泛橫向整合多個領域的經驗。
35 知・情・意
理性、情感、正直善良的意念,三者缺一不可。太理智容易引起衝突,太感情用事令人失控,太堅持己見會窮途末路。
36 管理
小則自我領導,大則領導群體、組織、社會。
38. 領導力理論
何謂領導力並無一定答案,它是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作用。
39. 追隨力
模範追隨者: 積極參與、獨立思考。順從追隨者: 積極參與,不批判思考。消極追隨者: 消極參與、不批判思考。疏離追隨者: 消極參與、批判思考。務實追隨者: 視實際情況調整自身。
40. 公司的人脈/個人的人脈
一旦離開公司就失去的,並非個人的人脈。基於個人信任,無論任職何處,都能逐漸累積屬於自己的人脈。
41. 偶然力
四處都有無數的機會,但關鍵視是否有察覺的意識和靈敏度,是否做好了準備。
42. 選擇力
1分析、判斷的能力;2創造新選項的能力;3將已選擇的選項變成正確答案的能力。
43. 習慣
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人格是反覆行為的總和。優秀並非單一行動,而是是日常累積的習慣。
※一旦已認為知道,求知便停止。用開放心態挖掘知識和意義,就能認識到更深度的世界。
PART 4 工作的意義
44. 目標與目的,概念上的差異
目標:具體的數值、狀態;目的:行動的終極意義。
45. 目的的意義
目標可由他人賦予,但目的必須由自己尋找,那是每個人特有的。
46. 斜坡上的太陽
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如同斜坡的斜度,若無足夠的動力,很難長期走下去。薪水和短期目標,很難成為長期走下去的動力,所以要探問,長遠的目的是什麼。
47. 目標設定的「SMART」
specific具體;measurable可測量;achievable可執行;relevant相關;time-base時間性
「累積微不足道的小事,是通往偉大世界的唯一道路。」--鈴木一朗
48. 目的與手段
手段為短期目標服務,而短期目標又成為長遠目標的手段。
49. 動機與缺乏動機
動機的來源或負面來源:工作內容、待遇、人際、顧客、職場環境...
50.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內在的熱情是持久的,外在的熱情是單一的。人若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幹勁便會自然湧現。工作的外在誘因或許能支撐一時,但未必能持久。
51. 利己的動機與利他的動機
工作的動機是多元而非單一的,其中有為他人、也有為自己的動機,此外,有一時、也有長遠的動機。當動機改變時,工作意願自然也會跟著改變。
52. 激勵保健理論
工作環境有正面因素和負面因素,兩者雖然某程度相抵銷,但是本質上無法替代。如果職場上有某向負面因子太過強烈,即便有強烈的正向因子存在,也未必能解決這個矛盾。
換言之,工作帶來的各種價值如金錢、地位、人際、發展、趣味、意義等,猶如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某種營養過剩,並無法消解某種營養不足的問題。
53. 工作的報酬
金錢、名聲、工作本身、人脈、成就、機會等,都是工作的報酬。
54. 所提供的價值
工作雖以各種樣貌存在,但抽象價值殊途同歸,工作的價值主張,是其存在的大方向。
55. 自我實現
逐漸成為最好的自己。
※成功與幸福:成功是相對的,而幸福是獨特的。將成功與幸福畫上等號,盲目追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人,很難得到幸福,而往往陷於忌妒、不滿、焦慮。知足常樂,找到自己真心滿足的工作與生活模式。
PART 5 在公司裡工作
公司是基於營利目的而共同合作的組織。股份公司則是將出資者與經營者分開的風險分散關係。
57. 利害關係人
59. 公司治理
公司組織與動物不同,公司存在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價值而營利。如果公司只為了賺錢而對社會有害,這樣的公司不應存在。
企業就和人一樣,不同的理念、主張,塑造出不同的企業文化。公司營利的方法,公司經營的理念,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三者交集的契合度,是一份工作能讓自己融入,並能長期從事的關鍵。
61. 組織風土與組織文化
※何謂好公司? 信任、尊重、公正、自豪、歸屬感。精神層面的文化契合和工作內容,物質層面的工作環境和待遇,這些都是公司的條件,而好不好則依取決於不同人的答案。
62. 人材與人財
有潛力的人財,會成為公司想長期培育的對象。但如果是替代性高的角色,對公司來說則是工具性的存在。
63. 就業力
如果我是老闆,會想僱用我嗎? 可被雇用的條件: [知識、技能] [行為、思考特質] [價值觀、個性,與公司的契合度]
64. 公司人意識與職業人意識
公司人對公司高度效忠,目標是被公司長期雇用;職業人忠於專業,與公司關係較為橫向,能在不同舞台提供顧客價值。
※「個人」與「專案」的時代:隨著社會快速變化,長期雇用的模式未必普遍適用,以個人型態遊走於各專案的模式也是可能的,要有對流動保持可能和靈活的心態,不變的是提供核心價值的專業服務。
PART 6 心靈的健康
65. 心理健康
職場心理健康已是社會性的問題。身體、心理、環境都是可能的壓力來源。
66. 什麼是壓力?
外界刺激迫使機體變化,即為壓力源。壓力是當,可促使機體良性成長;壓力過大,會給機體造成傷害。
67. 工作壓力
人際的往來、職涯發展、業務量或業務難度、環境組織文化,都是壓力源,有些可能是優質壓力,有些是劣質壓力,因人而異。
68. 如何對付壓力
1從壓力源著手,解決問題; 2改變看待問題的心態; 3進行運動、休閒,或自我激勵;4 尋求協助,如親友、上司、專業機構。
69. ABC 理論
同樣的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解讀,衍生不同的情緒或反應。「人所煩惱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看待事物的方式。」「幸與不幸,正是此想法劃分了幸與不幸之間的區別。」
70. 堅定而自信
過於順從是無自信的表現,而太攻擊性是過於自我的表現,中庸之道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態度,堅定而自信,溫和地表達自身想法。
※苦與樂的對稱性:有夢想,就會有煩惱和麻煩。夢想越大,煩惱和麻煩就越大。正是深度的痛苦和高度的喜悅,創造出人生的厚度。「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高山之美,是由深谷所創造。」
71.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協調];工作生活不分離的[融合];消極面對工作,心中等下班的[分離];工作成癮,甚至影響生活的[工作狂]。無論生活與工作是否相容,重點在於對該工作的[契合度]。
72. 工作的錯配感
1 能力或程度不匹配;2 能力匹配,但是方向不一致;3能力和方向都不匹配;4 工作能力和方向匹配,勝任愉快。
職涯初期通常面對的是能力匹配與否的問題,但是到中長期,價值觀匹配與否的問題更為關鍵。
解決方式可能是跳槽、轉行、創業,無論如何,都是為了解決根源問題。因此,釐清根源問題是很重要的關鍵。
「隨著年齡增長,人未必會越來越好,也未必會越來越壞,而是會越來越像自己。」
73. 職涯的可持續性
職涯就像是一場長程馬拉松,重點不是短期目標,而是長程跑下去的動機、狀態、身心健康。目標不該是一時的[勝負],而是[做自己],從中有所收穫與感到充實。
※「決心」最令人精力充沛
「悲觀屬於情緒,樂觀屬於意志。」找出自己有意志投入、奮鬥的目標,是知性、情緒都難以替代,令人活力充沛的良方。
職涯是一場長期的探險,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