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5日 星期日

人生何必苦苦追求「終極關懷」

 



記得以前上哲學課的時候,聽過一個哲學家田立克(Paul Johannes Tillich)講過一個叫終極關懷的概念,意思大概是說,這個關懷本身並非手段,而是本身就值得追求的目標。相較之下,手段就是比較次要的,它僅僅是我們達到目標的工具。

隨年齡增長,我現在想一想覺得,手段和目標的區分,好樣也不是那麼能涇渭分明。

人類說穿了一就是一種較高等的動物,種種的需求、目標,也跟我們最基底的動物需求分不開來,比方生存、飲食、繁衍、掌控、求知、社群等等。可是滿足了這些本能之後呢? 錢賺夠了為何還要繼續賺? 擁有了權力、為何還要更多? 有了知識,為何仍進一步求知? 這算是終極關懷嗎? 或者其實也終究就是一種本能的衍化、延伸呢? 

我想說的是,終極關懷和所謂「手段」、「過程」,好像也沒這麼分明。

人生大抵就是一段旅程。就像魚在水中游、鳥在空中飛,這個行為本身也好像一種手段,可是主體自得其樂,境界如「心流」的概念所說,那麼夫復何求呢? 畢竟終極意義的追尋,對絕絕大多數的人而言,應該只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迷惘追尋吧。如果木匠開心做個木匠,歌手開心唱著歌? 也很好嘞。如果把喜歡做的事,矮化成「手段」,成為追尋某個更高「目標」的過程,雖然說合理論,但是也把人想得太高大上了。云云眾生,多少人除了吃喝拉撒之外,敢說自己的行為有追逐什麼「終極目標」嗎? 我覺得那也太辛苦了。不就是滑滑手機、看看電影、吃吃美食,除生活必需的行為外,偷得浮生半日閑嗎?

蘇格拉底說,未經檢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這話說得雖高貴,但實際上,人生就是人生,不管是王公將相、還是販夫走卒,幹的是不世功勳,還是不過就是打打醬油,都是造化的一環,也都不必太苛求。


理工人提供的是工具、器械,文藝人提供的是內容、文字。現時代,工具器械越來越重要,因為它能產生實效。文藝雖有啟迪教化的作用,但是AI興起、資訊爆炸,也許以後社會不用這麼多「聰明人」了,只需要一批「工蟻」,做做該做的工作。

自工業革命以來,理工進步得很快,現代的理科領域能運用的知識和工具,遠超近代人;可是現代文人的文章、著作,雖比近代人好吧,但也不會相去太遠,這是因為人的大腦變化不大。當然,以總體資訊量來說,現代是屌打近代的。

現代的電腦、交通工具、通訊技術、演算法等等,是屌打近代的;而什麼法學、哲學、商學、藝術、教育方式等等,雖也是進步,但要講大幅進步,大概還是都要仰賴「工具」。不得不說,所謂文明進展,很大一塊還是仰賴所謂「工具」的。科學、數學、科技應用,不就是文明最顯著的體現嗎?


把話題繞回來,我想說的是,一個人,比如工程師,如果投注心力,打造了一個好工具,比如發動機、通話設備什麼的。崇高來看叫造福人群,但如果他純粹就是想做個好工具、覺得很酷、很屌,樂在其中,然後走完他的一生。這樣不好嗎? 這樣也不錯了吧。造福人群對他來說,其實是個副產品,這不是說他沒公德心,只是科學發現、工具發明、解決問題,也是人的天生本性,我想不應該貶低這些的價值。愛因斯坦、費曼、巴菲特,不就也是如此嗎? 事情做著開心就很萬幸了,何必想這麼多「終極關懷」呢? 這樣人生不是很累嗎? 身為人就已經很累了。


薛西佛斯如果一直想著要把石頭推到山頂,一生都不會快樂的。享受推石頭的過程、享受勞動、享受揮汗、享受一路風景。這樣的人生也能值得一過吧(不然還想怎樣呢)。




2 則留言:

  1. 我同意筆者的論點。
    有人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別人讚嘆萬分。但,我們不知做這些事的人,當初是怎麼想的。
    我們只是在以己度人,想像他人的想法。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的。許多作家、畫家、藝術家,可能受到許多人的追捧。但是對當事人而言,可能也就是一種單純的實踐。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