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Goodread網站:100本最棒商管書書單(The 100 Best Business Books of All Time)

 

這是Goodread網站公布的100本最棒商管書書單(The 100 Best Business Books of All Time):

https://www.goodreads.com/list/show/10571

雖然不確定怎麼挑的,但是許多都是蠻知名的書,


我自己看過的有 :

與成功有約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為何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The Power of Habit

異數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決斷兩秒間 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高效能的5個習慣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The One Thing

創新者的兩難 The Innovator's Dilemma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工作大解放  Rework

發現你的天賦 Now, Discover Your Strengths

從零到一 Zero to One

魅力學  The Charisma Myth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 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裏頭還推薦了孫子兵法。


蠻多書都不錯的,值得參考!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保持好奇心! 《經理人之道》—寫給軟體技術工作者的管理書籍 (非技術工作者也能參考)

《經理人之道:技術領袖航向成長與改變的參考指南》 (The Manager’s Path)


這本書是我在公司前同事的推薦下所閱讀,據說是軟體技術工作者參考價值頗高的一本書。但我並非軟體工作者,盡管如此,也試圖在這本書中找到值得學習的地方。



順帶一提,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蠻漂亮的。




回歸正題,本書的摘要----------------------------

一、管理入門課

1. 一對一會議
    人際關係式打造強大團隊的基石,真正的信任來自敢於在對方面前展現脆弱的意願和能力。

2. 回饋和工作指南
    公開表揚,私下批評。
    向主管尋求建議,是表明對他尊重的絕佳方法。
    如果你想要升職加薪,如果你對某成員不滿,除非你主動提出,否則主管可能不會有任何作為。
    你的主管應該為你展示工作的目標。
    試著為能夠督促你、激勵你、獎勵你的主管工作。
 
3. 如何被管理   
    為自己的工作經歷培養一種「捨我其誰」的責任心和權威感。    
    
4. 花時間思考你想要什麼
    弄清楚你想要做什麼,想學什麼,以及哪些東西能讓你感到快樂,「了解自己」的重責大任在你身上
    從過往經歷來看,每5~10年就會經歷一次職涯的茫然與不確定性。職涯本身就是探索、投入、再探索的過程。
    將你的主管視為資源,幫助你發掘自己的可能性,但首先你要好好了解自己,確定你的下一步要往哪去。
    
5. 對自己負責
    了解自己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追求你內心渴望。
    有想討論的是,在會議中主動討論;主動爭取機會,為自己發聲;收到回饋時,即便不同意,請優雅接受。
    當你一直感到不快樂時,說出來,當你陷入困境時,主動尋求協助;想爭取加薪,主動開口;想升職,找出你需要達成的目標。
    設定目標,主動出擊,雖然未必能如你所願,但你應該盡其所能去實現。

6. 謹慎選擇主管
    主管好壞對你的職涯發展有巨大深遠影響。因此在衡量工作機會時,盡量全面評估,不只是工作內容、公司、待遇,還要考慮能否與主管相處愉快



二、指導

1. 仔細傾聽
    學會傾聽是擁有同理心的最佳條件,是優秀經理人的核心技能之一。

2. 指導新人
    有意識地努力和練習去認識新的人,並幫助他們成功,這麼做一定有所回報。建立人脈是一項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的投資

3. 技術咖
    技術咖通常認為智商和技術能力凌駕於其他特質,並認為這些特質決定了誰是主管、誰有話語權。由於過於好勝,反而讓其他人備感威脅。努力追求卓越,卻反而帶來恐懼的文化。過於重視技術的人反而不適合擔任主管,過於強調事情的正確,而忽略他人的意見,不容許異議。
    領導力的條件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耐心和同理心在團隊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


三、技術負責人

1. 技術領導   
    技術領導不能只是技術卓越,更需具備促使他人參與其中的能力。

2. 管理專案   
    適才而用,依照成員的不同特質來分配角色,例如執行者、策略者、協調者...
    如果你覺得有更多純技術在等待你,如果你更願意獨立為專案貢獻成果,請不要接下領導者的角色。
    一定要記得你有權利更換職涯跑道每個職位角色都有優區點,自己去親身體驗最適合你的


3. 流程
    個人與互動 重於 流程與工具。
    可用的軟體 重於 詳盡的文件。
    與客戶合作 重於 合約協商。
    回應變化 重於 遵循計畫。
    不要對流過於癡迷,變得害怕意外和失敗。尤其要確保團隊不會因為未遵守流程而受罰。

4. 溝通
    對於領導者,你的個人生產力不比團隊生產力重要,這意味著你必須付出溝通的代價。溝通能力是成功領袖脫穎而出的特質。成功領袖善於寫作、勤於閱讀,不畏站在人們面前發言。


四、管理個別成員

1. 從新進同仁獲得回饋
    新成員帶著新鮮的眼光進來,通常會看到老成員難以看到的面向。請以謹慎的心態觀察,不要讓現有團隊感覺受批評,但也允許新成員分享不同觀點。


2. 定期一對一會議
    定期一對一會議就像你自認心理健康,看醫生時卻發現自己得了憂鬱症。
    每個人每個團隊都有其獨特性,他們可能需要不同的溝通風格,以及關注不同的焦點。
    一對一會議時應了解同仁的長期職業規劃。


3. 微觀管理者
    自主性,即你是否能自主決定工作的某一部分,是激勵人們工作動力的重要原因。這就是為何微觀管理者很難留住優秀團隊的原因。當你剝奪人們的自主權,創意與才華不得發揮,他們很快就會喪失工作動力。


4. 發掘潛能
    不用浪費太多時間在不願意改進,只願意做自己已經擅長之事的人身上。
    真正的潛力無需太多時間就能顯現。努力工作,願意精進,提供建設性回饋。將人轉派到他能真正實現潛能,讓他如魚得水的地方。



五、管理單個團隊

1. 團隊凝聚力
    打造團隊凝聚力的目標是給予人們心理安全感,再團隊面前,人們不害怕犯錯,敢於承擔風險,這是為團隊奠定成功的基石。
    假如團隊中有「有能力的渾蛋」(能力好,但會以高能力霸凌其他成員),身為主管的你,最好公開聲明對「不良行為零容忍」。
    妥善處理不溝通的人,或缺乏基本尊重的人。不要隱忍,使其惡化職場關係。
    

六、管理多團隊

1. 決策與授權
    從這個階段開始,最能形容管理的比喻是「轉盤子」,你必須留意所有盤子,避免它們轉得太慢而掉下來。
    要懂得培養人才和妥當授權、放任,如果是不常出現的任務,向別人解釋比自己做還費力,那就不如自行處理。
    

2. 說「不」的藝術
    當老闆表達指令時,若窒礙難行,不要直接說不,可以說「好,但是...」,並提出相應的資源要求,如時間、人力、預算等。

3. 管理學預測生產力和滿意度的共通特質
    .我是否明白我在工作中有哪些期望?
    .為了正確完成工作,我是否具備所有必需的資源?
    .我每天有機會做我最擅長的事嗎?

4. 技術領袖的任務
    幫助成員提升生產力,倡導並推動技術流程改善。


七、管理經理

1. 保持好奇心
    持續督促自己幹管理團隊去真正觸碰深藏於組織的底層問題,尋找問題的原因,並設法解決,而不是依靠魅力和運氣前行,毫無根據地做出各種雇用和開除決策。



八、高階管理

    優秀有為的高階領導人能夠迅速綜整大量資訊,便是龐雜內容的重點,以簡單易懂方式向他人解釋。
    任何投注大量時間在管理工作的人都知道,決策是最耗費精力和倍感壓力的工作。
    CTO的職責:鑒於當前公司發展需求,兼具策略眼光和執行能力的領袖。
    策略規劃者則通常不考慮研發潛力,憑藉商業與科技趨勢做為決策依據。
    面對無技術背景的大老闆,試著提出解決方案,而不是回報問題。
    和老闆開會時,請準備好討論話題。
    別忘記尋求建議。
    別害怕複述重要的訊息。

    注重分析和邏輯的人,和注重創意和直覺的人,非常有可能產生理念或形式的衝突。有人重視敏捷,有人重視長期規劃。你必須學會理解和信任所有人的工作風格。    
    位於此管理層級的人,調整心態是一大挑戰,降自己的定位從[團隊一份子]調整為[主持大局的人]。
    在高層級帶領人們的一大缺點是,僅僅一句點評,就可能全盤改變人們的工作焦點。
    中層管理秉持透明公開,可能是件好事。但到了高層領導,無謂的資訊透明可能動搖軍心,造成傷害。
    你不再是[團隊一份子],但不代表你應該停止關心團隊,請意識到他們跟你一樣都是有血有淚的人。


1. 莫以恐懼統治,要以信任領導
    練習設身處地。如果你想擁有一個敢於冒險、敢於犯錯的團隊,關鍵就是建立歸屬感和安全感。
    保持好奇。當你不同意某事時,請花時間去了解更多資訊。
    道歉。向團隊展示道歉不會讓人變得弱小,而是變得更強大。
    讓人當則,卻不要讓人們感到丟臉。
    努力磨去你的稜角,練習關心你的團隊,保持好奇心,花時間建立信任文化,回報相當值得。

2. 真正的北方
    技術領袖幫助他們的組織為不同的專案和風險設定目標,找到真正的北方。



九、塑造文化

    過於嚴謹的架構通常是讓人感到大公司發展緩慢、官僚主義孳生、讓聰明人感到無趣的原因。
    建立系統的目的是想從錯誤汲取教訓,分享成功經驗,並以公開方式散布。這種系統化學習方式,能讓組織運作更穩定,更容易擴展規模。
    [架構]的價值在於能夠拓展規模、多元發展和承擔更複雜的長期任務
    如果領導者主掌所有決策,卻又朝令夕改,會導致極度混亂、徒勞無功的場面。隨組織越龐大,改變主意的代價會越來越高。
    新創小公司就像駕駛賽車,你能感到第一線經驗,能夠靈活應變。隨公司逐步成長,就變得像駕駛飛機,不能隨便轉向。到了公司變得巨型,就像駕駛宇宙星艦,航程早已預定,你無法快速做大量改動,但是你能帶著成千上萬人飛得更遠。

1. 評估你的角色
    隨公司存在越久,習慣就越根深蒂固,但公司在市場生存的機率也越高。
    「蓋爾定律」:一切可行的複雜系統,必始於一個簡單的系統開始
    識別出頻繁失敗的原因,令其修正,這就是學習的過程。

2. 打造文化
    「文化就是人們不假思索的做事方式。
    文化是共享於一個群體的無形規範。這不代表每個人必需抱持完全相同的觀點,但價值觀會有所重疊,進而塑造出一系列規範。
    真正擁抱和展現公司所有核心價值的員工,自然而然會有出色的工作表現。而不見得適應這些文化的人,自有一番掙扎,這不代表他們一定會失敗,但是在適應過程中難免有不少摩擦。
    個人價值觀和公司理念之間的重疊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是否能輕鬆適應所處企業的文化

3. 建立文化規範
    在某家公司發揮功效的東西,再另家公司為必能創造同等價值,即便這兩家公司有著許多共通點。
    康威定律:「設計系統的架構,受制於產生這些設計的組織的結構。」換言之,有怎樣的組織架構,就有怎樣的產品結構。


九、結語

    假如你想好好管理別人,你必需先好好管理自己。    
    保持理性。果敢堅決、當機立斷,但不要過於主觀判斷事情。
    保持好奇心,這是最重要的,思考不同的觀點視角。認識自己的情緒反應,對人事物保持好奇,積極提問,坦然接受自己不總是對的。

    

🎯 本書關鍵觀念總結

主題關鍵觀念
領導成長領導是一種持續練習,而非一夕轉變
溝通好領導者懂得清晰、真誠、持續地溝通
信任團隊績效來自信任,而非控制
組織設計技術文化要靠制度、升遷、回饋機制共同建立
自我轉換每個晉升階段,都必須重新定義「成功的樣子」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精華摘要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是華倫·巴菲特多年來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的信件合集,深入闡述了他的投資哲學、公司治理觀點以及對市場的見解。以下是對該書各章節的詳細摘要,並引用巴菲特的相關名言:

-------------


第一篇 治理與管理

巴菲特強調公司治理應以股東利益為核心,倡導透明度和誠信。他認為,管理層應該像對待自己資金一樣對待股東的投資,並保持與股東的溝通。

「我們的首要目標是讓股東了解公司的真實情況,無論好壞。」

巴菲特認為,公司與股東就像餐廳與顧客的關係一樣,長期來說,甚麼樣的公司會吸引什麼樣的股東,而巴菲特本人希望波克夏是一個盡可能透明並吸引股東長期投資的經營者,所以他致力讓公司股價與內在價值相匹配,既不多也不少,這使得想要部段上沖下洗的投機者,不會想當波克夏的長期股東,這也符合巴菲特的意願。

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短期的市場恐慌或大跌,市價投者的好機會,應該嘗試逢低買進。

真正有價值的資產,是屬於那些[有生產力]的資產,而不是透過炒作產生價值的物品。

同樣,值得長期合夥的股東或經營者,是公司或投資者最重要的合作者。

不要信任投資那些財報晦澀難懂的公司,或是經營者缺乏誠信的公司,他們有可能會偷偷侵蝕股東的權益。也要小心那些不能自律、薪酬過高的經理人,他們容易有監守自盜、短視近利的行動。

盡可能找到優秀的經理人,他們:將自身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一致;熟悉並樂於從事他們的產業;具長期思維,逐漸加深企業的護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經理人的績效是否傑出(投資報酬率),產業因素遠比管理因素重要,也就是說,你上哪一條船,遠比你多會划船重要得多

所以如果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一定要選一個大有可為的產業

公司的長期成長,應該反映在資產報酬率(ROA)上,如果只是透過併購或普通效率的擴張來增加營收,實際上並非真正有價值的成長。

公司經理人的薪酬,應該與公司的表現掛勾。而且應該與職級無關,如果較低職位的經理人表現優異,拿到比上級更高的獎金亦屬合理。

良好的財務或工作自由是:與自己欣賞的人合作,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企業文化會自我繁衍。注意觀察企業的文化,它會影響企業的興衰。


第二章 投資

巴菲特提倡「價值投資」,即尋找被低估的優質企業進行長期持有。他強調,投資者應專注於企業的內在價值,而非短期市場波動。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成功投資的要訣,就是在市價遠低於企業實質價值時,買進優質企業的股票。

好的資產就像農場、不動產、公司(股票),它總是能提供人們需要的價值。

「市場先生」是一個每天報價的朋友,他可能大部分時間是對的,只有少數的時候會失控,報價太高或太低。所幸你可以決定是否要接受報價。耐心等到足夠好的時機,等待市場先生失心瘋的低價。

買股票應該就像買漢堡一樣,應該為折扣感到高興,而非害怕。

「我們不曾對股市、利率或經濟景氣一年後的狀態下判斷,以後也絕對不會這樣做。」(巴菲特早期曾從事一些投機性的套利行為,但是後來便幾乎完全捨棄這種投資方式)

市場通常是有效率的,但這與市場永遠有效率的假設,兩者之間有天壤之別

對於擁有優秀團隊的優質企業,我們希望永遠持有其股票。這種做法,與那些在公司表現優異時急著獲利了結、公司表現不佳時死抱不放的投資人恰恰相反

在擇股和擇時上,如果能專注在少數的一些好機會,成果將是更好的,風險將是更低的。

在估價方面,約略正確好過精準錯誤。

設法在市場先生失去理性時,佔市場先生的便宜。

忽略股價的歷史走勢,集中精力了解公司的業務狀況。主要為:長期經濟體質;管理層能力;管理層品格;投資成本(股價)。

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數容易理解的投資項目上,謹守自己的能力圈。投資人應該知道自己的優勢和盲點,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如果眼前已經有一根針,就不用去做大海撈針的事。

1. 投資業務簡單且性質穩定的公司。2. 設法取得更好的安全邊際。

找5~10家你有知識了解,股價合理,具有長期優勢的公司來投資。傳統的分散投資指毀增加你的風險,減損你的績效。(說得容易,做得難)

「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必然是有限的。無論何時,我個人覺得可徹底信賴的公司,很少超過兩三家。」

投資經理人不理性的投機行為造成股價波動,這反而是真正投資人的投資良機。只有當投資人面對財務或心理壓力,被迫在不當時機拋售持股時,才可能因為這種波動而受傷害

一個好的公司應發揮[一美元原則],即將資金配置在更好的地方。如果把資金配置在不理想的領域,這種成長只會傷害投資人。

長期思維:很難確定未來會有甚麼變化,但我們可以思考什麼是歷久不變的。新興產業有趣,但未必值得投資;相反的,傳統的老產業無聊,卻可能仍值得投資。寧願選擇確定性高的好成績,勝於有希望的絕佳成績。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投資股票的最好方式,是持有手續費低廉的指數型基金。此方法的投資報酬,肯定優於多數投資專業人士所能提供的淨報酬。

你不必了解Beta值、效率市場假說、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選擇權、新興市場...。事實上,對這些東西一無所知更好。學習投資的人只需要學好兩門課:如何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以及如何看待市場價格

我們跟大眾一樣相信科技產品和服務將大幅改變我們的社會,但問題在於我們無法洞察哪些科技業者擁有真正持久的競爭優勢。

對於難以預料之事:「蠢人會告訴你原因,有智慧的人從不嘗試解釋。」


重要的教訓:

好騎師配上良駒才會有好成績,騎一匹劣馬是不可能勝出的。

不要逞強,盡可能走輕鬆的路。在收購和監督各式各樣的企業25年後。我們學會的是避開他們。我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我們集中精力找那些我們跨得過的一英尺低欄,而不是我們鍛鍊出跨越7英尺高欄的本領。

無論是經營企業還是投資,堅持做簡單明瞭的案子,往往比決心解決難題有利可圖。我們寧願避開龍而不是去當屠龍英雄,而且這麼做也確實績效斐然。


組織潛藏著一種無形的力量,這種制度性強制力往往扼殺理性。組織會抗拒任何與現行方向相左的方向,有如慣性定律。工作量會自然填滿員工的空閒時間,同樣的,剩餘的資金會自然地被高管拿或收購(花掉)。


不論你之前的績效多麼輝煌,只要一次歸零,最後的結果就是零,因此,永遠不要為了追求更好的績效,而將投資致於過分的風險之上。


第三篇 普通股

如果美國企業整體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為12%,那麼投資人的股市報酬率不可能多於12% 。個別公司亦然。換言之,追求投報率超過股東權益報酬率,長期而言必將失望。反過來說,如果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顯著高於本益比PE,那就更值得投資

什麼樣的股票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優質的股票吸引優質的股東。

在股市總報酬固定的情況下,該時間當中越多的交易行為,其實就是把錢送給賺取手續費的券商。

當股價遠低於企業價值時,此時企業回購股票,可以顯著提升企業價值。反之,當企業花錢或股票去收購其他企業時,往往得不到這樣的好處。

如果你因為公司內在價值,而希望長期買進一間公司股票,則該股票上漲對你無力,股價下跌反而才是有利。如同你需要定期為汽車加油,你會希望油價下跌而非上漲。

當長期利率降低,生產性資產的價格將無可避免地被推升。

當公司選擇保留盈餘,其保留之盈餘所發揮的價值,應該要高過做為股利返還給股東的[一般報酬率],否則還不如發給股東。那麼更糟的就是把盈餘不但不發放股利,還花在不當的投資、收購、擴增上。換言之,ROA / ROE 越高的公司,越有理由保留盈餘來投資公司。

公司使用盈餘的4種方法:1.投資;2. 收購企業;3. 實施庫藏股;4.發股利。

如果公司發股利,其實還可能被課稅,因此,用實施庫藏股等方式提高企業價值,對股東來說可能是更好的。

「不要發股息給我們,請將所有盈餘繼續在公司上。」

在商業界,一廂情願是毒藥,千萬別被自己只想看到的事蒙蔽了雙眼。

股東整體而言賺得的利益,不可能超過企業的累計盈餘。對全體投資人來說,動作越多,報酬率越低

投資人需要的事一種無視群眾恐懼或狂熱,專注於一些簡單基本因素的能力。同樣重要的是,願意在一段持續的長時間裡顯得因循守舊,甚至是顯得愚蠢

3種事情會使投資上的成功孕育出失敗:1.良好績效紀律吸引大量資金湧入;2. 資金越大,越難維持良好績效;3. 盡管如此,經理人仍會設法吸引資金,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利益。

結論是:無論如何,都應該堅守低費用的指數基金


第四篇 另類投資工具

「我們的資本配置策略是將資金投入能產生最大回報的地方。」

投資人若是必須跟隨大眾腳步才覺得安心,將必須為這種安全感付出高昂的代價

出股票以外的投資資產,必須是生產性資產,例如農場、企業、不動產。人們將一直拿自己生產的東西,交換別人生產的東西。

因為我們有意持續買進,企業的價格下滑便對我們有利,價格上漲則對我們不利。

我們喜歡悲觀情緒帶來的股價,樂觀情緒才是投資者的大敵。但刻意反潮流與盲目從眾一樣愚蠢,關鍵在於思考而不是民意調查。

高報酬常報隨高風險,但高風險未必帶來高報酬。

在產品同質化的產業中,你不可能比你的競爭對手高明很多。

衍生工具是金融界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其威脅雖然眼下處於休眠狀態,一但爆發卻可能是致命的。

提高生產力是經濟成長的至關重要因素。


第五篇 企業收購

巴菲特在併購中尋求具有穩定盈利能力和優秀管理團隊的公司,避免高估值收購。他強調,併購應以價值創造為導向,而非盲目擴張。

所謂狂熱,就是當你已經忘了自己的目標時,仍加倍努力。

我們喜歡購買有護城河的企業,這些企業能持續保持競爭優勢。

熟不一定能生巧,不斷練習只是鞏固你的習慣而已。

一件事若不值得做,做得再好也毫無意義。

收購決策應以盡可能擴大實質經濟利益為目標,而不是擴大經理人掌控的事業版圖。

優質收購標的的兩個特徵:1. 可調高產品價格卻不怕失去市占率或銷售量。 2. 用小額投資能帶來大量營收。

別去問理髮師你是否該剪頭髮。

由於企業領導人好大喜功的特質,往往使他們容易過度高估收購改造後能帶來的利益。

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意,有時能賺取格外的報酬。


第六篇 估值

巴菲特強調,公司的內在價值是未來現金流的貼現總和。他批評會計準則有時無法反映公司的真實價值,投資者應深入分析財務報表。

「會計是商業的語言,但要了解其背後的真相。」

一鳥在手,勝於十鳥在林。投資人只能運用他所能知道的最佳資本配置方式,把錢放在回報最好的地方,無法賺到超出他認知的錢。寧可買認同的、能理解的、穩定的良好報酬的標的,不要追逐叢林中看起來最夢幻的那隻鳥。不要勉強追逐難以理解的投資機會

投資人的目標,是建立一個10年之後可帶來最高「透視」盈餘的投資組合。看似極佳但獲利不明的公司,還不如獲利尚可而易懂的公司。

投資一如打棒球,想要得分必須集中注意球場情況,而不是一直盯著記分板。

所謂商譽,可看做消費者專營權。雖然有形資產的價值會逐年減少,但無形資產的價值卻可能逐年上升。這就是無形企業價值的重要性,無論是來自品牌、文化、制度、技術...。有形資產密集的企業,通常資產報酬率相對低。

會計數字是一種商業語言,對於評估企業價值很重要,但並非一切。


第七篇 會計

巴菲特警告投資者要警惕公司使用會計技巧美化業績,強調現金流的重要性。他建議投資者關注公司的現金流,而非僅僅依賴會計收益。

「現金流是一家公司的生命線。」

企業財務報告真正應該報告的三件事:1.公司大約值多少錢。2. 公司未來順利營運的機率有多高。3. 以公司既有條件,公司管理層表現如何?


第八篇 稅賦

8. 賦稅:稅負分配及對稅收的態度

巴菲特支持公平的稅收制度,認為富人應承擔更多稅負。他曾批評自己支付的稅率低於秘書,呼籲稅制改革。

「我支付的稅率比我的秘書還低,這不合理。」

對公司或個人而言,如果稅賦能越晚支付則越好。假若資本利得稅只有在利益實現時才需支付,那麼長期持有就比領得股息還要好,因為後者還需要繳稅。


第九篇 美國歷史

在回顧伯克希爾的發展歷程時,巴菲特強調了長期投資和穩健經營的重要性。他表示,公司將繼續專注於價值投資,並已制定繼任計劃以確保公司的持續發展。

「我們的成功來自於專注於長期價值,而非短期利益。」

「在我看來,波克夏的成就很大程度指部過試搭上了美國順風的產物。」

「錢一直都在,只是會換口袋。」而市場機制會促使人們把錢放在最有利益的事物上,無論是企業、消費、投資...。

財富的分配取決於勞動者與投資者、強者與弱者、能提供市場價值和勤勞但技能不受市場青睞者等等之間的拉鋸。但長期而言,總體財富的增加,取決於生產力的上升。而自由經濟是鼓勵生產力成長的重要基礎。


第十篇 尾聲

資本主義據稱有一個優點,是它能高效地配置資金市場將引導資金投入有前途的業務上,而必將凋零的事業將得不到資金。雖然不免有種種離譜現象,但市場導向的配置方式通常遠優於所有替代方案。

信箋有時被視為必須盡可能減少的東西,因為它不具生產力。然而現金對企業的意義就如同氧氣對個人的意義,當它存在時,沒人在乎它,當它短缺時,所有人只想到它

為了追求你只是「想要」的東西,去冒失你「需要」的東西之風險,是瘋狂的行為

「保留大量時間安靜地閱讀和思考,致力藉由學習提升自己。」

「花大量時間熱情地稱讚他人的成就。」

波克夏並未要求子公司在自身運作上也採用母公司的制度,而有些子公司採取不同的制度,也能取得出色的績效。

僅致力於少數幾項活動,而且盡可能專注做這些事情,持之以恆五十年之久。

像惡性腫瘤般的官僚主義惡果,應該以類似治療癌症的方式處理。

「我們最得意的收購,通常是發生在大家對某些宏觀事件的憂慮達到頂點時。恐懼是趕潮流者的敵人,卻是基本面信徒的朋友。


最後跟風來一張吉卜力版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