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書籍摘要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是由克雷頓‧克里斯汀森(Clayton Christensen)等人合著的一本書。克里斯汀森是一個知名的產業分析專家和教授,他的代表作是《創新的兩難》試圖說明為何月主動迎合市場的成功企業,會越難創新。

   他在生涯末期,開始鼓勵學生探討人生的議題,並且用產業分析的角度,來啟發學生找到人生的方向。他提出他認為人生最重要的3個問題:生涯道路、親友關係,以及遠離罪惡。 


一、生涯道路的選擇

    很多人會嚮往選擇自己的熱情來做為職涯選擇的依據,而有些人會為了追求高薪待遇而擱置理想。作者認為這是短視近利。事實上人工作並不只是為了錢。有研究指出,工作動機可分成兩種,一種可分為保障因素,一種可稱為動機因素。保障因素作用是消極的,它只是確保有一定的保障下,一個人就不會逃離這個工作。這類因素包括包括工作環境、待遇、安全性、工時...等等。而動機因素是驅使人主動想參與此工作,打從內心想做這件事,這些因素例如意義感、使命感、興趣等。

    這兩種動機應該盡量取到一種平衡,不要為了理想挨餓受凍,但也不要一昧追求財富,失去人生的熱情。


    而在職涯路線上,除了要審慎思考外,也需要變通。有時候訂了一個目標,如果無法順利前行,不妨嘗試別條路。作者早年本來想做編輯,但沒做成,後來意外創了業,又後來回學校念博士並成為教授。嘗試一下,可以拓展自己的視野。本來喜歡的,可能變不喜歡。本來不喜歡的,可能變喜歡。


    另外一個是資源配置的問題。對企業而言,越重要的事業,配越多的資源。個人也是如此,時間精力放在哪,代表重視的事在哪。如果我們有了長期目標,就應該持續的投注精力在上面;如果為了短期的利益而忘了長期目標,那麼也是一種短視近利的表現。因此個人的職涯策略實際上就等於是資源規劃策略。


二、圓滿的人際關係

    親情友情等人際關係,其實和投資一樣,如果不去關注經營,到後來就會漸漸喪失。問題在於,這種關係經營常常沒有徵兆,等到想要挽回時已經來不及。因此在投身事業的同時,別忘記把時間也留給親友。企業在設計產品時,應該站在顧客角度設身著想,而不是一昧做自己覺得最好的產品。人際關係也是一樣,對別人好,別人不見得覺得好。要避免這點,需要多去理解對方,減少誤解。

    作者在育兒方面也給了一些建議。他用企業的「資源」、「流程」、「優先目標」三大目標,來分析個人。現在的孩子或年輕人,因為得到比過往更多的資源,但是如果缺少個人的主動奮鬥的經驗的話,就會變成空有資源不會利用的伸手牌,或者是翻視聽父母,沒有個人主見的乖乖牌。因此,對孩子有時不能給太多,有時候沒有替孩子做的事才是更重要的。不要幫孩子設想太周到,給孩子太多資源。給予她空間自己去發掘、努力,等到他找到目標後,再給予適當的協助,這樣才是最好的,否則會變成溫室的花朵。在資源充沛的時代,他們該學會的是如何善用手邊資源達到目標,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目標

    另外,在早期的就業選擇上,不應該只看重大公司或職銜、地位,而應該重視實質上能學到什麼經驗。經驗對於發展是最重要的,會影響到一個人後來的職業取捨、視野、工作模式等。所以職涯初期應該更重視經驗過於待遇。

    公司有文化,企業也有文化。這文化具體而言,其實就是眾人決策的方式,做事的習慣,這種文化是逐漸形成的。家庭也是如此。所以一定要注重培養好習慣,糾正不良行為。因為文化、習慣一旦日積月累,就會根深蒂固,很難矯正。


三、遠離監獄

    不要為了眼前了利益,做出違背道德、法律的事,一旦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後導致後悔莫及的結局。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對於企業來說,目的由三個要素構成,願景、投入、尺規。也就是說:計畫達到的是什麼,應該投入多少資源,最後如何衡量達到的成效。人也是如此。這本書並不是指導讀者應該要有什麼樣的目標,而是請讀者思考,如何衡量想要達到的目標。我們不一定會早早就立下一貫不變的人生目標,但是這個思考模式可以幫助我們時而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

    很多看似事業成功的人,到頭來對人生並不滿意、感到不快樂,可能就是因為忽視了人生的全貌,快樂往往是建立在健全的人際、家庭關係,如果太過偏執,最後可能會對自己的人生感到後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