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工作大解放》(ReWork) — 新世代的企業哲學

 





《工作大解放》(ReWork) 是Jason Fried和David Heinemeier Hansson合著的一本書,這兩位作者是一家軟體服務公司 37 signal的創辦人,公司小而精實,因此很自然它們也宣揚一些有別於傳統很官僚、很古板的工作文化。

    這本書的篇幅不大,蠻好看的,設計也不錯,由許多的格言和小篇論述構成。可以激發我們對工作的新想法,特別是對一些古板、傳統企業文化的批判。

    台版的封面我覺得雖然有其風格,但是沒有原版那樣的傳神,是可惜了點。

    以下書摘。


跳脫框架

1. 忽略現實世界

    不要拘泥於現實,嘗試創新。

2.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

    嘗試去成功,若成功就繼續

3. 計畫本就是一種猜測

    不要在計畫上面浪費太多時間,想好了,就放手去做

4. 別為了成長而成長

    關注企業的核心價值。

5. 別當工作狂

    有價值的是產出,不是工時。

6. 開始動手作

    創業太沉重,開始做就行了。


放手去做

1. 在宇宙中留下印記

2. 搔自己的癢處

    從解決自己的痛點開始!

3.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想法人人都有,重點是去做

4. 時間不是藉口

    沒有完美的時機,撥出時間來。

5. 定位立場

    不用設法滿足所有人,定位妳的核心價值。

6. 宣言不是口號

    要真的去做到,否則別說。

7. 小心外來資金

    資金協助雖好,但也可能穰你失去主控權。

8. 一切從簡

9. 創業必須要獲利

    否則等著關門。

10. 保持精實

    當組織太過龐大,改變會變得很困難。


取得進展

1. 資源少是件好事

    善用手邊資源開始進行。

2.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先把少數幾個構想做好,別貪多。

3. 從核心出發

    專注產品的價值核心。

4. 忽略初期細節

    等開始著手再調整即可。

5. 決策就是進展

    想半天不如開始動工。

6. 當個策展人

    把沒必要的冗訊刪掉。

7. 少做是件好事

    不要畫蛇添足。

8. 專注不變的事物

    提供恆常的價值。

9. 工具不是重點

    重點在目標,工具只是手段。

10. 別忽略副產品

    生產過程的產物也可能發展成產品。

11. 快讓產品問世

    不用等待一切到位。


提高生產力

1. 實際一點

2. 放棄也沒關係

3. 別讓干擾降低生產力

4. 開會是毒藥

5. 足夠好就好了

    之後再優化即可。

6. 創造速贏

    設些近一點的目標,達成可以提高士氣。

7. 別逞英雄

    該放棄就放棄,該求助就求助。

8. 去睡覺

    無論如何別犧牲睡眠。

9. 你的預估爛透了

    這很正常,用小預估替代大預估。

10. 減少代辦清單

11. 做一連串小決定    


展開競爭

1. 不要抄襲    

2. 展現自身特色    

3. 走自己的路    

    不需要在單一賽道上跟對手競爭。

4. 關注自己的路線,而非別人的    

    不需要太關注你的競爭對手。


演化發展

1. 學會說不 

    不要輕易回應顧客的需求。

2. 不需要總是想走在顧客前面 

    專注在基本的價值提供。

3. 別讓熱情蓋過生產力 

    別總是求新求變,專注本質。

4. 行銷無法替代好產品 

5. 不用作筆記 

    客戶的心聲如果重要,自然會一再出現。


行銷推廣

1. 沒沒無聞也很好 

    讓名氣自然發展,不需要文過於實。

2. 培養你的觀眾     

    分享你的寶貴訊息。

3. 分享教學 

    不用砸錢做廣告,跟客戶分享知識。

4. 分享秘訣 

    不用怕技術被學走。

5. 展現幕後 

    人們喜歡知道背後是如何運作的。

6. 不要虛假 

    人們喜歡真誠的東西。

7. 新聞稿是垃圾 

    沒人想看這種制式訊息。    

8. 利基媒體勝過大型媒體 

    關注利基受眾。

9. 向毒販學習 

    發出一點福利,如果產品真的好,顧客會回來。

10. 一切都是行銷 

    公司的每個人都要有行銷觀念。

11. 別妄想一夕成名 


員工招募

1. 自己動手做 

    自己沒做過的事,找別人來做前,先自行摸索。

2. 為了痛點而招聘

    為了問題而招人,別為招而招。

3. 放棄優秀迷思     

    重點不是優秀與否,而是適不適合。

4. 慢慢招人 

    別讓公司充滿陌生人。

5. 履歷僅供參考 

6. 經驗不是一切 

    年資長不意味著表現一定比較好。

7. 成績不重要 

    別因為學歷淘汰好人才。

8. 每個人都要有生產力 

    主管、管理者,自己也要做事。

9. 雇用能獨挑大梁的人 

10. 雇用好文筆的人 

    如果兩人條件相似,雇用文筆好的那個,因為溝通能力很重要。

11. 聘用國際人才 

    別局限於本地人才。

12. 從實際工作中觀察 

    

損害控管

1. 坦承壞消息 

2. 快速處理 

3. 不要官腔回應 

4. 人人都要親上火線 

5. 深呼吸 

    事情沒有想得這麼嚴重。


形成文化

1. 文化是由持續的行為所構成

2. 決策只是暫時的 

3. 打造巨星環境 

    不要仰賴員工都是巨星,給他們一個巨星的環境。

4. 別把員工當小孩。 

5. 準時放人下班 

6. 別對特例建立政策 

    不要為少數案例懲罰所有人。

7. 用自己的口吻 

    不要害怕用自己的表達方式。

8. 不要說「越快越好」、「簡單」、「不行」、「很快」

    留有討論空間,尊重員工,沒有人的工作是容易的。


-------------------------------------------------------------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書籍摘要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是由克雷頓‧克里斯汀森(Clayton Christensen)等人合著的一本書。克里斯汀森是一個知名的產業分析專家和教授,他的代表作是《創新的兩難》試圖說明為何月主動迎合市場的成功企業,會越難創新。

   他在生涯末期,開始鼓勵學生探討人生的議題,並且用產業分析的角度,來啟發學生找到人生的方向。他提出他認為人生最重要的3個問題:生涯道路、親友關係,以及遠離罪惡。 


一、生涯道路的選擇

    很多人會嚮往選擇自己的熱情來做為職涯選擇的依據,而有些人會為了追求高薪待遇而擱置理想。作者認為這是短視近利。事實上人工作並不只是為了錢。有研究指出,工作動機可分成兩種,一種可分為保障因素,一種可稱為動機因素。保障因素作用是消極的,它只是確保有一定的保障下,一個人就不會逃離這個工作。這類因素包括包括工作環境、待遇、安全性、工時...等等。而動機因素是驅使人主動想參與此工作,打從內心想做這件事,這些因素例如意義感、使命感、興趣等。

    這兩種動機應該盡量取到一種平衡,不要為了理想挨餓受凍,但也不要一昧追求財富,失去人生的熱情。


    而在職涯路線上,除了要審慎思考外,也需要變通。有時候訂了一個目標,如果無法順利前行,不妨嘗試別條路。作者早年本來想做編輯,但沒做成,後來意外創了業,又後來回學校念博士並成為教授。嘗試一下,可以拓展自己的視野。本來喜歡的,可能變不喜歡。本來不喜歡的,可能變喜歡。


    另外一個是資源配置的問題。對企業而言,越重要的事業,配越多的資源。個人也是如此,時間精力放在哪,代表重視的事在哪。如果我們有了長期目標,就應該持續的投注精力在上面;如果為了短期的利益而忘了長期目標,那麼也是一種短視近利的表現。因此個人的職涯策略實際上就等於是資源規劃策略。


二、圓滿的人際關係

    親情友情等人際關係,其實和投資一樣,如果不去關注經營,到後來就會漸漸喪失。問題在於,這種關係經營常常沒有徵兆,等到想要挽回時已經來不及。因此在投身事業的同時,別忘記把時間也留給親友。企業在設計產品時,應該站在顧客角度設身著想,而不是一昧做自己覺得最好的產品。人際關係也是一樣,對別人好,別人不見得覺得好。要避免這點,需要多去理解對方,減少誤解。

    作者在育兒方面也給了一些建議。他用企業的「資源」、「流程」、「優先目標」三大目標,來分析個人。現在的孩子或年輕人,因為得到比過往更多的資源,但是如果缺少個人的主動奮鬥的經驗的話,就會變成空有資源不會利用的伸手牌,或者是翻視聽父母,沒有個人主見的乖乖牌。因此,對孩子有時不能給太多,有時候沒有替孩子做的事才是更重要的。不要幫孩子設想太周到,給孩子太多資源。給予她空間自己去發掘、努力,等到他找到目標後,再給予適當的協助,這樣才是最好的,否則會變成溫室的花朵。在資源充沛的時代,他們該學會的是如何善用手邊資源達到目標,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目標

    另外,在早期的就業選擇上,不應該只看重大公司或職銜、地位,而應該重視實質上能學到什麼經驗。經驗對於發展是最重要的,會影響到一個人後來的職業取捨、視野、工作模式等。所以職涯初期應該更重視經驗過於待遇。

    公司有文化,企業也有文化。這文化具體而言,其實就是眾人決策的方式,做事的習慣,這種文化是逐漸形成的。家庭也是如此。所以一定要注重培養好習慣,糾正不良行為。因為文化、習慣一旦日積月累,就會根深蒂固,很難矯正。


三、遠離監獄

    不要為了眼前了利益,做出違背道德、法律的事,一旦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後導致後悔莫及的結局。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對於企業來說,目的由三個要素構成,願景、投入、尺規。也就是說:計畫達到的是什麼,應該投入多少資源,最後如何衡量達到的成效。人也是如此。這本書並不是指導讀者應該要有什麼樣的目標,而是請讀者思考,如何衡量想要達到的目標。我們不一定會早早就立下一貫不變的人生目標,但是這個思考模式可以幫助我們時而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

    很多看似事業成功的人,到頭來對人生並不滿意、感到不快樂,可能就是因為忽視了人生的全貌,快樂往往是建立在健全的人際、家庭關係,如果太過偏執,最後可能會對自己的人生感到後悔。



2023年10月7日 星期六

菲利普·費雪(Philip Fisher) 的投資哲學 〈Developing an Investment Philosophy〉

 
    這是一篇菲利普·費雪(Philip Fisher) 的專著,說明了他如何形成他的投資哲學。以下為該文的重點摘要。


1. 看一家公司的財務紀錄,不足以判斷該公司是否值得投資。還必須從熟悉該公司的人口中,了解它的經營狀況。

2. 決定一支股票是便宜還是昂貴的真正要素,不是它當前的本益比,而是它未來幾年的本益比。

3. 觀察公司的幾項重要項目是:規模優勢、行銷能力、經營能力、長期發展、管理者的正直誠信。

4. 能夠在群眾左轉時右轉,是投資成功最重要的基本功夫之ㄧ。

5. 背離ㄧ般投資潮流時的前提是,你必須非常確定你是對的。

6. 測試股票的時間是,耐心的持有3年。

7. 把所有精力放在長期投資上,不要費力在短期操作中獲利。

8. 不要因為一點點價差來決定是否買進或賣出。

9. 「從來沒犯過一點錯的人,等於從來沒做過什麼事的人。

10. 「如果某件事你沒辦法做得比別人好,那就不要去做。

11.  謹守能力圈,把少數的事情做好。

12.  盡可能長期持股,不要因為漲高了就把好股票賣出。

13.  不要在乎股利,能夠把現金轉持續發展公司的股票長期而言收穫更大。

14. 市場效率假說不是絕對的,勤奮而知識豐富的投資人,能夠勝過市場效率。

15.  集中買進那些失寵的好股票。不要過度分散投資,別超過20檔股票,盡量保持10~12個。

16.  聰明才智、努力工作,誠信正直,長期而言必有所獲。






菲利普·費雪 (Philip Fisher):〈保守投資人躺著賺〉(Conservative Investors Sleep Well)重點摘要

 















好公司的第一個構面:公司經營

1. 成本優勢

    公司具有規模生產優勢,使其成本能比其他公司低,利潤高於平均水準。並能在景氣劣勢時,優先比對手存活下來。也有餘裕資金進行研發。

2. 與時俱進

    能夠貼近客戶,持續推出市場需要的產品。

3. 卓越行銷

    能夠讓客戶明白,公司的產品服務的價值所在。

4. 研發能力

    持續優化新產品或是營運流程。(研發、生產、行銷密切合作)

5. 研究成效

    研究能符合市場利潤效益,並有良好的研發團隊。

6. 財務管理

    能良好運用資金,投注在更有發展利益的項目上。

7. 危機處理

    能夠應對財務危機,快速從危機中恢復過來。


好公司的第二個構面:人的因素

1. 領導者

    堅毅且有原創想法和能力的領導者。

2. 團隊精神

    領導者有可信賴的領導團隊,合作發展公司。

3. 內部訓練

    優先培訓內部人才成為中間幹部,而非仰賴外部來任執行長。

4. 創業精神

    公司上下具創業精神。

5. 獨特特質

    公司高管有自己的特別行事方式,不是壞事。

6. 接受改變

    公司員工要能夠接受環境變化,嘗試新的做法。

7. 基層投入

    公司基層員工有良好士氣,願意投入工作、提出意見,並感受自己是公司的一員。

8. 長遠思考

    公司能思考長遠利益,而非短視近利。


好公司的第三個構面:企業特質

1. 資產報酬率 & 淨利率

    除了資產報酬率外,淨利率也很重要。前者意味著公司賺錢的效率,後者考驗著公司的競爭力,抗通膨的能力。

2. 護城河

    高利潤利會引來其他對手競爭,公司是否能維持高的營運效率以勝過對手。

3. 行政效率

    公司規模擴大往往會變得官僚,是否能摒除這種風氣是很重要的。

4. 先行者優勢

    公司取得業內佼佼者地位,能夠帶來市佔、品牌、規模經濟等優勢。

5. 核心的產品系列

    公司的各產品是否有所關連,發揮綜效,以及核心競爭力。

6. 藍海策略

    在既有的產業版圖中,公司是否有跨域發展潛能,開拓出新的市場。或是占有利基或寡占市場,能夠避免削價競爭。

7. 顧客忠誠

    公司是否有好的服務,令顧客忠誠或是轉移成本高。


好股票的第四個構面:價格

    股價並非由股票基本面決定,而是由市場對股票的「評價」所決定。所以股票的本益比是浮動的。而評價並非事實,而是來自主觀觀點。換言之沒有絕對高的本益比,也沒有絕對低的本益比,因為她們來自市場評價。通常市場評價來自於預測公司未來幾年的盈餘發展。
    當個股股價波動大盤時,意味著市場對其的「評價」發生變化。
    買進符合前述特色的好股票,勝過用便宜價格買進不好的公司股票。便宜買進好公司 >不昂貴買進好公司>便宜買進ㄧ般般公司 > 昂貴買進ㄧ般般公司
    市場通常會對某一類股有高估或低估的評價,最好有所掌握。
    對於大盤而言,影響評價的主要因素是利率;對個股而言,影響評價的主要因素是現在和未來營收(而非歷史股價)。









飛利浦.費雪(Philip Fisher)經典投資著作:《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 and uncommon profit) 重點摘要

 


    巴菲特曾說投資上他有兩個老師,一個是葛拉漢,另一個就是這本書的作者Fisher。葛拉漢的投資思維比較傾向安全邊際以及財報數據分析。而Fisher則相對在成長性,以及質性產業分析有更多的著重。但無論如何,兩者的投資價值觀我認為是相通的。

    在這本書中的前面,作者還提及了透過「閒聊」方式挖掘好公司的方法,當然,基本上還是要認真去對想了解的公司做功課。相較於葛拉漢,Fisher對於好公司的成長性比較樂觀,投資方式也與彼得林區感覺比較接近。以下書摘。


一、尋找優良股票的15個要點

1. 這家公司的產品服務有沒有大幅成長的潛力

    好的公司應該要能夠長期成長,而不是靠一次性的業績暴增。而長期成長有賴於能幹的管理團隊


2. 管理階層是否有決心持續開發產品服務

    每個產品都會有走向衰落的時限,而公司的長期發展有賴於持續的開發創新。


3. 公司投入研發的效果如何

    公司投入研發的比例是否高於同業?研發的項目是否一本萬利?


4. 公司是否有出色的銷售能力

    研發、生產、行銷是公司成功的三大支柱,忽略行銷的公司在競爭激烈的時代很容易吃鱉。


5. 公司的利潤率高不高

    投資賺大錢的公司,通常是利潤率足夠高的公司。如果公司利潤率在下滑,那麼最好避開這樣的公司。


6. 公司做了什麼事維持高利潤率

    好的公司會持續檢討流程和方法,提升經濟效益。


7. 公司的勞資關係好不好

    如果公司的流動率很高,無疑是增加公司的成本。如果是一家好公司,原則上會有許多人希望進去工作。而如果一家公司的待遇往往比不上業界,長期而言對發展會有負面影響。


8. 公司的高階主管關係好不好

    高階主管鬥爭,對公司不是好事。


9. 公司的高階主管夠不夠有深度

    有出色管理尼力的主管才能讓公司持續進步。


10. 公司的成本分析好不好

    有產品成本概念的公司,能創造更大利潤;反之,連錢都不知道花在哪。    


11. 公司在業內是否有勝過同業的獨到之處

12. 公司是看重短期還是長期發展

13. 公司是否持續需要發行股票來籌募資金

    如果公司必須常常透過這種方式來取得必要的金錢,代表財務規劃有問題,可能不是好事。    

14. 公司管理階層是否坦承

    公司是否在逆風也能坦承,或是報喜不報憂? 只說好消息的公司,可能往往是迴避問題。最好不要買。


15. 公司管理階層是否誠信正直

    如果經理人喜歡中飽私囊,給自己和員工發給過高的薪資或優鮮配股權,這對股東也是不利的。


二、要買什麼股票

    使用菸屁股投資法的問題在於,我們可能很難看到一家公司的股價比淨值便宜50%,但是10年成長好幾倍的好股票卻不少。所以,找出具有成長動能的公司也是很有商機的。

    投資的依據主要來自兩種方法,一種是數學性的計算;另一種是廣泛的產業研究。通常成功的投資人都會對企業的經營模式感到很有興趣。

    然而投資是一種專業,就好像一般人不會自己織衣,而會去買衣服,因此透過委賴他人的方式來投資也合情合理。

    一種良好的投資標的是年輕、營業額不甚高的(幾億~幾十億)小公司,因為這種公司發展潛力大。而另一種標的是大公司,成長幅度相對小一些,但是風險也較低。因此,投資哪一種端看投資人的取捨。

    長期而言,不要去追求高股息的公司,研究顯示,這種忽略再投資的經營方式,長期下來皆輸給成長型公司。


三、何時買進

    如果能正確擇時,確實能獲得更高的報酬。但是總體經濟景氣預測,就如同玄學一樣,始終難以正確預測,偏偏仍是有大把的人持續鑽研,似乎是浪費時間。

    最好的時機,是找到一個長期以來表現優良的股票,然後因為一時的危機而股價下跌。或者是發掘出具有前景的股票,在它的產品大發利市、股價飆漲前,先買進股票。

    至於宏觀方面,除非真的有很明顯的經濟風暴的警訊,否則應該不用太理會市場的猶豫氣氛,在合適的價位即可買入,保持一定的資金待在市場。當確定某積公司值得投資時,放手投資便是。

    

四、何時賣出

    賣出的第一個理由是,發現當初的決定是錯誤的。在這種情況,不要一直想等到損益兩平,應該早些賣出,把資金釋放出來去投好標的。

    第二個理由是,公司狀況改變了,產品不再那麼好,或是管理階層變差。公司也有可能成長到一個程度後,就不再會有卓越的成長,而是與整體經濟差不多的成長率。

    第三個理由是,發現到更有前景的股票。

    另一方面,如果已經審慎挑選出一些好股票,那麼盡可能不要賣它。不要因為擔心空頭市場而賣出,也不要因為短期上漲就賣出。也不要把好股票因為高價賣掉,然後去買低價的爛股票。如果真的選到了好股,最好就是一直抱著都不賣。


五、投資人五不原則

1. 不買處於創業階段的股票

    新創要成功並不容易,此類投資應交給專家去判斷,散戶應堅守原則,不要參與。


2. 不要因為好股票在興櫃市場就棄之不顧

    當然,前提是你能確認那是好股票。


3. 不要因為公司財報看起來很有「格調」就買進

    外表會騙人,應深入觀察事實。


4. 不要因為股票本益比高,就認為盈餘成長已反映在價格上

    能夠持續成長的好公司,現在有高本益比,未來仍可能還是有高本益比。如此一來,便不算貴。


5. 不要錙銖必較

    吸引人的價位,買進便是。不要因為差了一些些就改變作法,以免因小失大。


五、投資人另五不原則

1. 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

    買進沒有充分了解的股票,可能比分散得不夠充分這件事更危險。最低分散投資的條件參考:(1)任一持股不超過總資金20%。(2)中小型成長股跟大型績優股分散持有。(3)可持有5%以下潛力極大但也可能血本無歸的高成長公司。持有太多股票,通常不是聰明投資人的做法,應該量少而精、適度分散即可。

    

2. 不要擔心在戰爭陰影下買股票

  從歷史看,戰爭後的股價最終都高於戰爭前。且戰爭時物價會變貴,此時把股票出脫換現金反而是不智之舉 (應該買入資產)。因此,應該在危機氣氛時緩緩買進,如果真的爆發股災,則更該危機入市。  


3. 別過度重視個股的歷史股價

    這是讓人分心的雜訊。重點是當前狀況和未來狀況,過去的股價,尤其是極端值,並無太大參考價值。「過去已經漲很多」、「很久沒漲應該會補漲」。這些都是無根據的推論。股票的重點,在於未來的價值。歷史本益比、歷史EPS,都只是觀察未來的參考。


4. 買進真正優秀的成長股時,除了價格,別忘了時機

    時機對了就該買入,價位不用太斤斤計較。


5. 不要隨群眾起舞

    心理面是另一種影響股市價格的動力,就像時尚一樣。市場的樂觀或悲觀會使人們對相同的事實做出不同的評價。不隨群眾起舞,更能獲得額外報酬。聰明的投資人自外於群眾,獨立思考,不必苟同多數人意見,提出自己的正確答案。


六、如何找到成長股

    公司經營的產業,營業額是否有高成長機會?

    公司業務是否很容易防範新公司加入競爭? (護城河)

    多善用「閒聊法」,一步步去挖掘利基穩健的公司。


結論

    以上方法,建立在很重要的前提上,就是耐心和自律。在股市投資中,強健的精神比聰明的頭腦更重要。能歷經風雨考驗,才能獲得最後的豐收。






2023年10月4日 星期三

《形塑市場的巨人》(100 Minds That Made The Market) 試讀簡評

 


        本書的作者是肯恩.費雪(Kenneth Fisher),一位身價數十億的投資分析師,同時也是費雪投資公司的創始人,公司管理資產超過2千億美金。他為《富比士》專欄寫作長達30餘年的時間,成為該雜誌連續發表時間最久的專欄作家。也累積了許多投資相關的書籍著作和論文。他的父親是著名投資人菲利普.費雪(Philip A. Fisher),著有投資經典作《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其投資理論也受到股神巴菲特的大力推崇。

        肯恩.費雪這本著作《形塑市場的巨人》,可以看成是記錄美國股市的人生百態,它收錄了100位從過往至今對美國股市帶來重大影響的人物,這些人可能是特立獨行的投資人,成功的企業巨擘,或是貪婪的瘋狂投機客等。例如貪婪背德,靠著炒作來牟取暴利的股市炒手;或是藉占星算命來預測股票走勢的「預言者」。實在是無奇不有。

股市投資本就是一個多元又充滿奇妙魅力的場所,多少人們帶著不同的動機、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思想理論,加入這個市場,唯一的共通點大概都是為了逐利而來。因此在市場中,各種離經叛道的瘋狂事件皆有可能發生,並且一再上演。正如物理學家牛頓所說的,「我能計算天體的運行,卻無法計算人類的瘋狂」。

        此書的架構並非一套投資方法或投資理論,而是由一幅幅投資市場中的浮世繪所構成。雖然有些投資者傾向以科學或財務分析的角度來看待股市投資,然而,更多投資大師不約而同地指出,了解歷史、了解心理、了解人性,更是做好投資的重要關鍵。畢竟,在市場上買賣的不是股票本身,而是人。人會犯錯、會狂喜,會慌張、會貪婪,正是這些難以掌握的因素影響,使得股市不斷的潮起潮落。

        透過閱讀這些曾經「形塑市場的巨人」們的事蹟,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理解今日的投資市場是如何形成的。哪些過去曾上演的戲碼,如今仍然持續上演。

        肯恩.費雪的行文風格平易而直率,對於書中人物的描繪生動有趣。即便是對投資理解不深的讀者,也能從這些故事中獲得閱讀的興趣和投資的啟發。此外我們也能驚喜的發現,這些投資方式迥異的著名投資者們,同時也有著不同的出身背景和性格,看來每個人的投資哲學和個性大概確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讀者或許還能在這100位巨人的群像中,找到自己深有共鳴的身影!

        總之,《形塑市場的巨人》是一本有趣而值得一讀的書,如果對於大部頭的投資理論書籍感到艱澀而難以接近,從這本饒富故事性的書籍進入投資的世界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形塑市場的巨人

#方舟文化試讀活動




2023年10月1日 星期日

《培根隨筆》:58條哲理散文 重點摘要

 

    

    法蘭西斯培根,留有名句「知識就是力量」的哲學家,其實毫無疑問是個博學家。涉及領域出哲學尚包括政治、法律、演說、寫作等諸領域,當時代的哲學家或思想家一個很迷人的優點就是不偏狹,不會只聚焦在某一個限定的領域,不論科學或哲學。但是現代可能因為學術發展的必要,使得很多學者都走上學科專化的路。有好有壞此處略過不談。

    培根這本著作集合了對各個領域的58篇散文,從這些散文可得見出一位卓越的哲學家、思想家,對各種議題的探究和卓見,讀來饒富意趣。

    以下針對這58篇散文進行重點摘要:    


1. 論真理:錯覺與假象總是能取悅世人,然而真理才能通過考驗,給人帶來實質的幫助。

2. 論死亡:「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3. 論宗教之統一:宗教之統一能帶來和平,在共識下的些許差異則可允許。

4. 論復仇:聰明人著眼於當前與未來,對過去耿耿於懷無異捉弄自己。

5. 論厄運:幸運令人嚮往,但厄運令人驚嘆。在厄運襯托下,善良更顯明朗。

6. 論偽裝與掩飾:上策是守口如瓶、不動聲色,貫徹坦蕩的名聲;中策是欲擒故縱、適當掩飾;下策是不得已之時才故弄玄虛,造假偽裝。

7. 論父母與子女:偉大功績常出自無子嗣之人,其往往更在意後世。父母待子女應確保權威,卻不該過於吝嗇。可及早為子女安排學業、職業,但不應過分順從子女的嗜好。(培根的看法可能有點過時,從現代觀點看,人的興趣雖然有可塑性,但是也有蠻強的天性在裡頭)

8. 論結婚與獨身:妻室兒女乃成就大業之負累。妻乃青年者的情人,中年者的伴侶,老年者的護士。

9. 論嫉妒:嫉妒是最卑劣、墮落,最糾纏不休的一種情感。在各方面皆想爭強奪勝者,嫉妒永不止歇。

10. 論愛情:愛情與智慧不可兼得。過分重視愛情者,皆願放棄智慧與財產。若有人不得不接受愛,能將其擺在適當位置,使之與人生重要使命分開,則此人處理愛情最為妥當。

11. 論高位:居高位者是國家、輿論、職權的公僕。為官之初應以優秀優秀楷模為模仿,之後再以自己為典範。為官者四大惡習是:拖沓、粗暴、私情、受賄。

12. 論勇氣:運籌帷幄時需有預見風險的能力,執行行動時則需有衝破一切阻撓的勇氣。

13. 論性善:有些人天生就具有從善的傾向,另一方面,人間亦有一種天生的惡意。

14. 論貴族:君主國若無貴族,則更加專制,然相比之下,民主國則更為安寧。

15. 論叛亂騷動:防止叛亂的第一種方法是消除貧困、減少貧富差距;第二是讓民眾宣洩不滿;第三是懷柔、分化民間的菁英領導者。

16. 談無神論:虔誠能使人獲得人性本身不具有的力量與信心。

17. 論迷信:迷信是由宗教的腐敗所產生。

18. 論旅行:旅行是年輕人應受之教育,年長者應備之經驗。能增長見識,結交優秀人物,觀察國力民情。

19. 論帝王:帝王奢求之事不多,害怕之事卻不少。身為凡人,得享神之尊貴;既有無上之權力,同時也有非凡之責任。

20. 論忠告:君王應能公開納諫,而私下求建言。與其把欲決之事告訴每一個顧問,不如徵詢適當之人。

21. 論時機:時機難得易失,且失不在來。智者應先明察秋毫,繼而迅速行動。

22. 論狡詐:狡詐是畸形之智慧。其方法例如察言觀色、拐彎抹角、欲擒故縱、明褒暗貶...多不勝數。然非正道。

23. 論小聰明:為私利破壞公利的小聰明,是一種敗壞的智慧。

24. 論革新:操之過急的革新易帶來破壞,但亦不可守舊而忽視新事物帶來的益處。

25. 論求速:凡事需經過籌畫、討論、實施三個步驟,欲速則反而更遲完事。

26. 論貌似聰明:虛有其表者常喜歡對任何事鄙薄批評,掩飾自身的無知。即便任事稍顯愚鈍之人,也勝過任用虛有其表者。

27. 論友誼:沒有真正的友誼,世界如同一片荒野。朋友能紓暢情懷,能增廣智慧,能互助合作。

28. 論消費:支出為收入一半,可保無虞。支出為收入三分之一,可變富有。日常支出宜謹慎,一次性支出不妨慷慨。

29. 論真正的強盛:國家之真正強盛,不在於疆土與人口,而在於尚武精神,如同人需時時運動。

30. 論養生之道:養生之道不可「因無害而為之」,而應該「因無益而不為」。心胸開朗、保持愉快、作息正常、按時運動,乃延年益壽訣竅。而避免忌妒、憂憤、悲傷等負面情緒,常保樂觀、愉悅、好學等正面情緒,更有助益。

31. 論疑心:無知易使人生疑心。辦法是應多了解狀況,而非藏起疑惑。

32. 論辭令:善於辭令者能打破沉默、調解敵對。善談者應有抑揚頓挫,時而調侃、時而問答、時而認真。主人應讓每位來賓皆有發言機會。交談應減少提到自己。議論時應對事不對人。說話中聽比滔滔雄辯更重要。

33. 論殖民地:拋棄殖民地發展是最大的罪惡。

34. 論財富:財富如同輜重,雖不可匱乏,也不應為此而耽誤使命。

35. 論預言:多不勝數預言幾乎不曾靈驗,只是一些無聊份子編織的謊言。

36. 論野心:欲求高位者一為佐政濟世,二為攀龍附鳳,三為發財致富。擇人應選熱衷於職務者,而非熱衷於職位者。

37. 論戲劇和比武會:對唱宜高雅,不可矯媚。

38. 論人之本性:唯有養成習慣才能改變並克制人之本性。

39. 論習慣和教育:想法取決於性格;言論來自於受教;而行為端視其養成的習慣。青少年時期起培養習慣是最好的,培養習慣即為「教育」。

40. 論機運:得機運者,並非純靠運氣,也需有相應的特質。

41. 論有息借貸:適當的有息借貸,有利於商業,應合法並管束之。

42. 論青年與老年:青年更適合創造而非判斷,更適合執行而非決策。老年人則多謀少斷,甘於平庸。用人之道宜老少兼顧。

43. 論美:氣質之美勝過容貌之美。

44. 論殘疾:略有殘疾者可能激勵起過人的勤奮。智者尤其如此。

45. 論建房:建房首重功能,美觀其次。

46. 論園林:種花植物為最純潔、最令人神清氣爽之嗜好。

47. 論交涉:先觀察對方,再利用對方。不要開門見山。

48. 論門客與朋友:交友首重品德,其次才能。

49. 論請求:不知所求之事價值與否,是頭腦簡單,不知所求之事正當與否,是缺乏良知。

50. 論讀書:讀書能怡情養性、增廣見聞。經驗豐富者能任事,但博覽群書者方能廣博。整日讀書是懶散;言必堯舜是矯揉造作;盡信書言是學究白癡。讀書,務實者鄙夷之,思想單純者仰慕之,唯英明睿智者運用之讀書能充實內在;討論能活化思緒;寫作能訓練嚴謹。讀史助明智;讀詩助靈透;數學助專心精細;物理助深沉;倫理助莊重;邏輯助辯論;經院哲學助辨異;法律助推論。故讀書如藥方,各有其妙。

51. 論黨派:國事應首重公益,次涉黨派。

52. 論禮節俗套:處大事不拘小節,然待人接物亦不可無理。

53. 論讚譽:有益的讚譽應適時、適度,不宜庸俗。

54. 論虛榮:讚賞他人便是讚賞自己。

55. 論榮譽名聲:第一等榮譽歸於江山創立者;第二歸於立法者;第三歸於救國者;第四歸於開拓者或保衛者;第五歸於治世者。

56. 論法官職責:人民幸福乃最高法律。法律若不以保障人民幸福為目的,便是刁難人民的陋習。

57. 論憤怒:憤怒乃人之常情,但應節制適時適量。不可在憤怒之下做出不可挽回的事。不要在他人心情不好時再添憤怒。

58. 論世事變遷:世事不斷變化,萬物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