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淺薄人人都會 深度才有價值—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 書摘心得



    簡單來說,這本書在強調「專注」的重要性。全書分兩大部分,分別是「概念」和「原則」。概念是要說服我們,為何專注深度工作很重要。而原則是要告訴我們深度工作的執行方法。

    作者在前言提出一個假說,他認為現代社會因為網路科技、社群媒體等盛行,所以人們變得越來越難專注,變得淺薄。因此,深度工作變成一種稀缺的事情,同時深度工作本身會帶來更難以取代的價值。因此懂得深度工作的人會成為各行業的佼佼者。

    我覺得這個假說值得參考,雖然我不敢完全相信。但我確實同意專注是相當重要的。


    以下書摘:


----------------------------------------------------------------

第一章 深度工作力,創造價值的關鍵能力

-人才的價值取決於3個可能:1.擁有精深技術、能善用高科技工具的人;2.各行業中卓越的明星人物;3. 擁有雄厚資本者。而除去第3類人,前面兩者都需要卓越不凡的表現。而要有卓越的表現,則必須來自於「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能力」 or / and 「品質和速度達到水準的生產能力」。而這兩者都需要專注,也就是深度工作,才能達到。

-尤其是現代社會,科技越來越發達,淺薄的工作越來越容易被取代。換言之,深度工作會越來越重要,淺薄工作會更無價值。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 X 專注的程度

-別小看[分心]的威脅,事實上當許多分心雜務在進行時,他會降低當事者的表現。這個效應稱為「注意力殘留」(心不在焉)。

-當然這可能不適用所有人,有些職務是必須常常處於分心多工狀態,例如業務員、遊說者、企業經理人等。


第二章 「深度」越稀有,越值得你投入

-分心的危害:1.我們很難估計分心事務浪費我們多少時間。2. 我們容易選擇阻力小的事情做,但這些事未必是最具效益的。3. 我們容易將忙碌認作生產力 (瞎忙)。 4. 對於網路的使用過度狂熱 (特別是社群媒體)。

-在這樣的環境下,"深度工作"越來越稀缺,因此也更有價值。

[關於這點我稍微持保留態度,我們可以看到在網路時代中有各樣的機會興起,他們不完全是深度,也可能因為一些契機一時爆紅,例如資深藝人和網紅的對照。我的意思是,深度工作(或者技術專精)當然很重要,但是也許我們很難僅憑這點來做為成功的充分條件。人脈、契機、跨域、創新...等等,只能說這些因素是很複雜的,當然專業有相當的重要性,但是現實卻相當複雜。]


第三章 「深度」工作,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

-高度的專注,會讓我們更快樂,讓我們不用去擔心一些不必要的煩惱。(心流狀態)

-從哲學的角度看,深度的生活方式讓我們覺得更神聖、更美好、更有意義。


----------------------------------------------------------------------------------------------------------------

這本書的後半部分講的是如何執行[深度工作]


規則一 培養深度工作力

-確立工作習慣:用習慣來取代意志力。(這與<原子習慣>等書的概念相同)

-作者介紹了幾種深度模式,例如: 修道院式、雙重模式、節奏式、記者式。其實簡單說就是專注狀態的時間厚度,修道式就是閉關好幾天,雙模式就各半、節奏式就間歇,記者式就是靈活地進入專注狀態。

-另外儀式、大動作的進行、專注地同時與人協力...,這些建議沒有特別的新穎。

-另外作者建議不應該讓大腦過度操勞,適當的放空(讓大腦無意識去工作),對於解決問題有相當好的幫助。


規則二 學會擁抱無聊

-訓練自己不要一無聊就分心(上網、玩手機)是很重要的,常此以往的話,大腦會失去專注的能力。

-專注訓練的目標:1. 改善高度專注的能力。2. 克服對分心的渴望。

-練習專注的建議:規定必須專注的時間、集中火力式的專注完成任務、冥想等。[但印象中根據<輕鬆駕馭意志力>這本書的建議,遠離分心源應該也是很好的做法,因為意志力的額度是有限的,處在分心源很多的環境中,要保持專注會消耗更多意志力。]


規則三 拒絕好處心態

-「重要少數法則」:只使用少數必要的網路工具。過多的App、訂閱、資訊源等等,會讓你分心,我們常只看到這些工具的小好處,卻忽略他們的壞處,就是讓你分心在更多不必要的事情上。

-時間和注意力是寶貴的資源

-如同公司只會將重要的資源投注在他們最重要的客戶身上。首先應該認清自己的重要目標,於是就能辨別哪些活動和工具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斷線實驗」:用以篩選社群媒體。試試長期不用某個社群媒體,會怎樣嗎? 如果不會,表示這是可以捨棄的。

-社群媒體其實是一種消費,雖然它免費,但是代價是時間。企業主可以在上面投廣告,使用者付出的代價是他們的時間和注意力。

-別使用大量網路來娛樂自己。因為這種娛樂是無止無盡的,它會讓人精神渙散,而且不知不覺浪費大量的時間。大量使用他們最後換來的是空虛(就像看太多電視一樣)。空閒時間應該首先填補更有意義的事情,網路瀏覽應該留給更零碎的閒暇。


規則四 排除淺薄事務

-有些公司嘗試將上班日改為一周四天。Google給員工20%的工作時間自由的執行自主建立的工作專案。時間越少,人們其實效率越好,換言之,日常工作中其實充滿不必要的淺薄事務。

-人的一天高專注上限可能約有4小時,所以至少可嘗試將主要的時間區塊安排個主要任務,零碎的時間處理淺薄事務。

-如何判斷工作的深度:想像一件工作任務,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多久能上手它。例如:寫專業文章,可能要幾年的訓練。做簡報、參加會議,可能要2~3個月訓練。這樣想像就能辨別工作的專業度。

-需要專業知識的工作往往是深度工作,這種工作的投資報酬率比較高,一方面它能增加你的能力,另一方面它本身是替代性低的專業工作。

-檢視日常工作中,淺薄事務佔工作的比例 (排會議、開會、寫mail、打電話、打字、填表格...)。對於非初階的工作來說,這個比例最好別超過五成 (但要降到三成以下也不容易) 。

-不要隨隨便便說「好」。這是扼殺生產力的危險用語。別輕易答應淺薄工作。


結語

    保持專注,當你真正沉浸於你的重要任務時,你的大多數時間不是在執行它,就是在思考它。這樣深度的專注,能夠帶給你最大的生產力,能夠帶來最有價值的產出。深度工作並不容易,也不那麼舒服,它意味著你要放棄那些讓人感到舒適但分心的社群媒體和娛樂、空談。

    然而,這樣的專注模式,能夠發揮最大的心智力量,帶來充滿生產力和意義的生活。「我將過專注的生活,因為那是最好的一種生活。


------------------------------------------------------------------------------------------------------------------


    作者Cal Newport的這本《Depp Work深度工作力》,確實是挺有意思的一本書,特別是在這個超級容易分心的時代。當然裡面有些說法,我稍微覺得有點偏激,另外這種類似"苦行僧"的生活模式,我感覺未必適合每個人(看個性),也未必適合不同的角色(想想導遊、記者之類的工作)。    

    但無論如何我相當同意「專注」的重要性,這一點包括比爾蓋茲和巴菲特都提過的。因此,就算不是整日,能有部分時間保持專注在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事情上,那正是卓越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