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

《不理性的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 書摘

     


    這本書說明了在工作和生活領域中,人們依據人性而非理性的一些常見行為模式。近年來有相當多關於行為經濟學或心理學的書籍,闡述了人類有相當多行為模式並非按照古典經濟學所理解的純理性思維在運作,而是有另外一種依據直覺、人性、情感的行為模式,而且這種模式非常強大,幾乎可以說沒有人能夠免除它,甚至可說這種力量主宰大部分的人類行為。這本書介紹了幾個相當常見且有趣的行為模式,在生活處處可見,重點是作者認為這些行為模式並不危害我們的生活,甚至有可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具人味。因此我們該做的並不是去抵禦這種人性,而是去善用它。這本書的內容有趣、貼近生活,讀來輕鬆幽默,也頗具啟發性。

    以下為簡要書摘:

--------------------------------------------------------

第一章  給得越多 得的越少     為何巨額獎金無法換得更好表現

- 人們當報酬太高時,會因為患得患失,反而表現變差。而當壓力過大時,人們也無法再機宜表現來改善現狀。換言之,報酬過大或壓力過大,都會反而降低表現;太少則激勵不足;適中的壓力和報酬是最好的。

-特別是越仰賴認知能力的工作,越容易受到患得患失心理的影響。

-例如「演講恐懼症」,人們演講前恐懼,很可能是因為求取好扁線的進取心作祟,所以反而更緊張,導致表現不好。

-曾有說法主張有人在觀看時,人的表現會變好。然而根據此書引用的實驗,在涉及認知任務中,有旁人觀看反而使表現降低(顯而易見這是在乎他人眼光導致分心的結果)。

-總言之,作者認為過大的獎勵和壓力其實是令人分心的負面影響(至少短期上是如此),通常人們在專注、不分心、不在乎成敗的狀態,表現是最好的



第二章  工作的意義

-和人類一樣,動物也不喜歡白吃的午餐,它們寧願多付出一點勞動,享受辛勤後的成果。大家都不喜歡不勞而獲的感覺。

-人們喜歡自己的勞動成果有所意義,或是被人所認同的感覺。這會賦予工作意義感。在樂高實驗中,如果組的樂高被馬上拆掉,人們的工作動機會明顯下降。人們喜歡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

-這也是為何主管的激勵對員工的表現有幫助,相反的,如果工作成果被無視,員工的動機就會下滑。

-以登山為例,征服一座山的概念,讓人能夠更有動力,但是沒人會想要在跑步機上完成相同的勞動。(感覺差很多)


第三章  IKEA效應

-我們會高估自己親手製作的物品,同樣我們也會高估自己擁有的想法,甚至我們還會高估自己家的小孩。(敝帚自珍)

-與前一張觀念類似,我們會去更加欣賞自己投入心力的成果。


第四章 「非我族類」症候群

-人們通常比較看重自己的想法,就算是出於一種以為是自創想法的錯覺,也仍有效果。(所以如果你想要你的上司採納某一觀點,就讓他覺得那是他自己想出來或認同的)


第五章 有仇必報

-報仇是最深刻的人類本性之一。即便復仇行為損人不利己,人們仍無法克制報仇的慾望。報仇行為會給我們帶來愉悅感。

-這可能有社會理由,從個人角度來看,報仇不利己,但是高信任度的社會有太多的好處,而人類正義的天性有助於維繫社會的高信任度。

-道歉是很有效化解仇恨的辦法。

-復仇的動機未必直接回報到當事人身上,有可能殃及無辜。

-化悲憤為力量也可能成為很強的成就動機。


第六章 適應力

-人類的適應力遠超自己的想像。長久而言我們能習慣很快樂或很痛苦的事。

-然而,忍受痛苦的能力與知道是否好轉相當有關係,知道自己已患絕症的人,就沒有這麼強的痛苦忍受度。換言之,痛苦忍受度與認知有關,知道忍受痛苦的意義何在,忍受痛苦的能力就越強。

-享樂也是一樣的,得到一件新事物所帶來的快樂會慢慢降低,不久心情就會趨於平穩。(所以現在許多人提倡體驗性消費)

-根據適應力的原則,討厭的事情應該一口氣做完,這樣就會減少「又要做這件事」的厭惡感。而喜歡的事,則應該盡量分段做,快樂的感受就會延長和提高。

-快樂的訣竅:放慢享受的速度。不要一次過縱慾。不要與他人比較。嘗試一些生活的變化或意外,這樣通常會給生活帶來一點樂趣。


第七章 醜男悲歌

-長相出眾的人在選擇約會對象時會重視外表,而長相普通的人會重視特質。這並不是因為審美觀有差異,而是長相普通者會適應自己的條件,因而選擇與其適配的對象。

-男性比較會「飢不擇食」(挑選外在條件比自己差的女性);也比較「樂觀勇敢」(挑選外在條件比自己好的女性)

-日久生情是真的,當我們與身邊的人相處久了,我們就更懂得去欣賞他們的特質。


第八章 市場失靈時

-交友網站的效果通常不佳,因為基本資料沒辦法有效預測我們會不會喜歡這個人,最好的方式仍是面對面交談、相處。


第九章 同理心與情緒

-我們的同理心受到情感的極大影響。我們可能對一個人的苦難產生強烈同情心,卻對一群人的苦難冷漠以對。

-越具體並引起情緒的事件,越容易喚起我們的同情心。

-另外,當人們理性思考時,同理心反而下降了。人們想太多時,可能會變得冷漠,而想的少時,有可能熱心過了頭。

-越大的災難,人們的捐款反而越少。

-從許多方面看來,唯有透過煽動情緒,才能喚起人們的同情心。


第十章 短暫情緒的長遠影響

-不論好壞,我們的情緒反應通常是短暫的。因此,如果我們依情緒衝動行事,事後往往感到後悔。

-然而一時的衝動行為,仍可能出現[行為因循]的效果,於是這項衝動行為,變成了日後重複行為的標準模式。

-因此要慎重注意,不要在一時的衝動中做[決定],等冷靜下來再做決定



結語

最後,我們應該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和想法,因為不理性的力量時時都會影響著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