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日 星期五

「至善者,善之敵也。」--《極端不確定性》(Radical Uncertainty) 書摘

 



    《極端不確定性》這本書算是一本很廣博的書,內容涉及了與決策有關許多方方面面的事。作者是經濟學家,要言之,作者要說明為何一種過度的以機率來闡述經濟學的進路,會是無效的,並且離事實遙遠。答案是因為人類本來就是一種活在大量不確定性中的動物,我們的環境和決策方式,充滿著無法以機率判斷的事情,因此用機率和計算理性來描述人類決策行為以及世界,就會格格不入。

    廣博是這本書的優點,但缺點是我覺得太厚了,算起來有些段落也比較晦澀,另外一些主要觀點其實可以彙整得更精簡。不過讀完還是學到不少東西。

    以下書摘。

--------------------------------------------------------------

第一章 不可知的未來

    本書三大命題:1.經濟、商業、金融圈是不穩定的,不受不變的科學定律支配。2. 個人無法追求效益最大化,也不會這麼做。3. 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以溝通、敘事的方式來思維和理解。


第二章 謎題與疑團

    謎題是規則明確,一步步按邏輯能解出來的問題。而疑團是難以理解的問題,該從何開始解都不清楚。我們的生活中充滿「疑團類」的問題,難以用機率量化,難以用明確的推理解答。那是「未知的未知」,如同恐龍從沒想過打敗牠的會是隕石。


第三章 極端不確定性隨處可見

    反身性--採取的行為會影響對象的變化規律。換言之,所有社會科學都是「不穩定的」(相較於自然科學),因為他的規律時時在變。


第四章 用機率思考

    機率思考、期望值、貝氏定理等是近代才有的產物,關鍵在於,能夠給出明確機率的前提是模型與事實十分相符。然而,模型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足夠相符的情況,因此產生出的機率推理也就難以適用。


第五章 一個遭到遺忘的爭論

    人們在實際決策時,並不會對每個可能性給一個主觀機率,這不是人類的思考方式。我們會在不理解的狀況下擱置問題,並嘗試進一步理解。


第六章 模稜兩可與含糊不清

    在問題沒有被理解清楚之前,精確的估計數字都是虛幻的。


第七章 機率與最適化

    理性計算期望值來預測人們行為的經濟模型會不管用,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背景脈絡都不同,事實上光是想客觀判斷一個事件對每個人的效益就不同了 (例如損失100萬,每個人感受就不同)。換言之,「理性經濟人」與真實的人有相當的差距。

    現實世界的人們充滿著「風險行為」,以及各種看似「不符效益最大化」的行為,這是因為人類決策模式從來不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同時效益在真實世界中也難以估量。效益最大化的決策只有在經濟學者們設計的小型實驗中才看得到。


第八章   大世界的理性

    行為經濟學中的「偏誤」事實上並非偏誤,而是真實世界的人們合理的決策方式。諸如「捷思法」、「風險規避」等"直覺性"的思考方式,在小實驗中看起來可能有些愚蠢,但在實際生活中其實相當有用。因為現實中我們面對太多不確定、不明確的謎團問題,透過實踐、嘗試、追問等方式能夠幫我們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停在原地計算機率和期望值。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如果我們要追求效益最大化,任何一個雞毛蒜皮的決策都會讓我們陷入無止境的運算。我們的決策並非「效益最大化」,而是「足夠好策略」。 (例如,你的投資策略如果要財富最大化,你可能會想破頭,但是足夠好的財富規劃,可行性就高很多)

    人會滿足於現有的夠好方案,除非有必要,否則不會費心思找出所有的方案來追求效益最大化。「至善者,善之敵也。」(這也是為何人類會發展出捷思法)


第九章  演化與決策

     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建立在演化與集體智慧、互助合作的社交能力上,而不是私利的計算。演化的目標是活下來,而不是效益最大化。「損失規避」對於保障生存來說是更有效的思維方式。同樣的,「過度樂觀」也是有利於生存的屬性。 (而這兩者在行為經濟學中曾被描述為"偏誤")

    (理性)思考方式的多元保證了人類生活的多樣性,這又保證了人類生存的強韌。如果人類的思考方式單一,人類文明會變得脆弱。

    人工智能擅長解決「謎題」,但不擅長解決「疑團」。


第十章  敘事典範

    機率和期望值無法取代敘事,我們是以敘事的方式來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意義。


第十一章  不確定性、機率與法律


第十二章  好故事/壞故事


第十三章  用數字說故事


第十四章   透過模型講故事

    模型或者理論,只有在假設前提與真實世界相符的情況下,才能有效運作。然而世界是複雜的,因此用模型解釋真實世界往往失效。判斷模型什麼情況下適用,需要有經驗的見識。


第十五章   理性與溝通

    有效的解釋未必是有效的行為,反之亦然。有人能行而不知其所以,有人知其所以卻不能行。整個社會的複雜運作(包含政治、商業)沒有任何一人能全然掌握,但依然運作順暢,這是集體智慧發揮的作用。無人得見全貌,卻能各行其事,運行不悖。


第十六章  質疑敘事   

    人們懂得去追問事情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將現有的理解和資訊化為供決策的機率和數字。我們不應該依照量化指標來做決策,而是應該釐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第十七章   金融界

    巴菲特、索羅斯、西蒙斯三位成功投資家,都不接受以效率市場假說為基礎的金融理論。他們不相信風險、報酬的量化,或是投資組合的最適化,而是了解金融市場的來龍去脈,來做出決策。


第十八章   保險、投資與極端不確定性


    效率市場假說的支持者,將波動視為風險;然而像巴菲特、索羅斯這樣的精明投資者,將波動視為機會。巴菲特說,市場確實通常有效率的,但市場並非總是有效率,而這之間的小差異,足以給他帶來700億美金的財富。


第十九章   了解/誤解總體經濟學


    排除極端不確定性,假設人與社會都按照原則機械式的運行,這樣的經濟理論或模型無法理解世界。理論應符印世界,而非世界符印理論。


第二十章   模型的使用與誤用


    模型無法反映真實世界樣貌,只能做為決策的參考。


第二十一章   實用知識


    馬歇爾:「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日常生活的學問。......是個人和社會行為中,與獲得及使用幸福的物質條件最密切相關的那個部分。」
    強調最適化、均衡、平穩的經濟學模型,只是經濟學的局部,而不是全貌。
    經濟學是一門務實的學科,應該像工匠、醫生一樣,致力於了解事情原委、解決實務問題,而不是建立一套看似美好的理論或模型。
    如果我們不按公理型理性行事,也不追求主觀期望效用的最大化,那不是因為我們愚蠢,而是因為我們聰明。
.

第二十二章   適應極端不確定性

    
    善用集體智慧、溝通型理性、質疑敘事 (批判性思考),這些能幫助我們(在極端不確定性下)更好決策。

第二十三章   擁抱不確定性

    
    演化突變、商業成功、偉大發明、刺激探險...,許多美好事物都作為極端不確定性而發生。不要畏懼不確定性,而要接納不確定性。

------------------------------------------------------------


    如果想要快速吸收這本書的智慧,直接看最後一部分(21~23章)也是可以的。簡單講,不要過度倚重計算性的思考方式,直覺、經驗性的判斷,實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廣納群眾的集體智慧,這些都是很好的幫助決策的來源。太迷信於完美理論,等於被困在象牙塔中,無法理解真實世界。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價值投資入門好書 《投資心智》(Invested)重點摘要

 



這是一本分享價值投資的書籍,內容簡單淺顯易懂,我認為是入門價值投資相當不錯的書。

若說可能是缺點的部分,就是作者同時分享了很多私人生活的部分,有些人可能喜歡,但沒興趣的人就可以當八卦快速帶過。

總體來說我覺得蠻推薦,特別是投資小白。因為作者就是自詡為一個投資小白然後一步步走入投資世界的成功案例。

以下為重點整理。

---------------------------------------------

查理芒格的四個原則

1. 找自己有能力了解的公司 (能力圈)

2. 公司內在特質具長期競爭優勢 (護城河)

3.經營者正直誠實

4.在合理價格買進以求安全邊際


3月──用我的錢票選使命

    投資的目標是買進好公司:好產品、好團隊、有良心的事業。換言之買你喜歡、認同的公司。


4月──價值投資的第一原則

    價值投資的第一原則是:了解一家公司。

    能力圈:熟悉的專長 X 興趣 X工作,交結越多的領域即為個人能力圈核心。


5月──查理的護城河與企業經營

    護城河類型:1.品牌。2. 轉移成本。3.網絡效應(用戶)。4.技術(專利) 5.價格(規模經濟)。6.專賣特許權(壟斷)。

    財報四大數值:1.營收。2.淨利。3.淨值。4.現金。此四大數值最好每年成長10%以上。ROE最好年成長15%以上。


6月──和能力周旋

    記得第一原則。別投資超出能力圈的標的。


7月──查理的第四原則:價格

    三大估價法
1.十資估價法:淨利10倍(本益比10)做為參考股價。
2.現金流投資回收定價法:(淨利-資本支出=自由現金流) X 年成長率 (乘10次)=估計10年後回本的價格。
3. 安全邊際法:EPS X 年成長率 (乘10次) X 「預期本益比」÷ 4 (這是假設每年折現率0.87然後10年後的值) 再÷ 2 (這是作者設定的安全邊際,我想這個值是比較主觀的)

    用此3個值求大略估價。


9月──翻轉故事

    反向思考:反過來想公司可能的風險,看看你是否能反駁這些可能。太難預測的公司,宜避開。


10月──編組抗跌投資組合

    不要預測未來股價走勢而交易,這是投機
    找到好的投資標的,耐心等待合理價買入,耐心長抱,直到「狀況改變」或是股價過高再考慮賣出。這才是投資行為。

11月──何時脫手?

    基本上好股票不用考慮脫手,脫手的理由如上述--股價過高或情況改變 (或者...選擇認錯XD)

    高股息不應列入挑好股條件,因為發出太多現金的公司,可能意味著已過高成長期,認為公司現金在手已無法創造更大價值。而利用股票回購來維持高EPS的股票也要注意是否在維持獲利成長的假象。

    只有需要金流的例如退休族,才需要著重考慮發現金股息的股票。

---------------------------------------------


以上。真的很簡單明瞭。

也真的很適合價值投資新手。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接受你自己」~~《天生我材–大腦構築如何塑造人的個性》 (Innate: How the Wiring of Our Brains Shapes Who We Are) 書摘



 這是一本說明基因如何影響大腦,大腦如何影響個性的一本書。這本書給的知識很紮實,讓人可以了解人類的個性如何被大腦所影響。同時也可以了解大腦的各種機制是如何在運作,比如男女差異、智商、特質,遺傳與後天經驗的影響等等。我最喜歡的是書中最後結語所說的,各式各樣的大腦產生了各種不同的人格特質,這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不必總是追求某種性格上的完美,而應該接受人們性格的多樣性。 頗有啟發。

以下為書摘。


------------------------------------------

第一章 人類的天性

1. 人類天性並不只是抽象的哲學話題,而是可以用科學手段加以探索的具體問題。

2. 許多影響行為的遺傳變異是透過影響大腦發育而間接產生的。

3. 基因發育的過程充滿噪音,這些噪音限制的結果的精確性。(同基因個體長大也不會完全相似)

第二章 主題的變奏

1. 與他人共享基因的確會讓人在心理上更相似。而共享家庭對大多數這類性狀的影響十分有限。

2. 總體而言,對於心理和行為的變異,遺傳差異做出了35%~75%的貢獻。

3. 大腦結構具備極高的遺傳率,幾乎所有個體差異皆來自遺傳差異。

4. 家庭環境的貢獻非常低(大腦結構差異),一般不超過10%-15%,且經常為零。共享家庭不能讓心理特質變得更相似。父母教養不會顯著影響我們的基本行為或特質。

第三章 變異之變異

1. 當突變並非中性時,他是有害突變的可能性遠高於他是有益突變的可能性。

2. 能增加物種適應性的突變通常會在種群中快速積累、固化,並迅速取代缺乏競爭優勢的舊版本。

3. 突變與天擇間的對抗與平衡:突變帶來多樣性,天擇持續汰弱留強。

第四章 沒人能烘焙出一模一樣的兩塊蛋糕

1. 智商的再測信度高達0.9,人格測試則在0.7左右。

2. 如果讓任何一個人倒回原點,從胚胎重新發育一次,也不會長出同一個人。基因像是一本食譜,每一次的實踐不可避免的存在差異。

3. 發育的過程存在概率,而這些概率帶來的微小差異,會在日後持續放大。(蝴蝶效應)

第五章 後天的先天性

1. 大腦的可塑性過程會進一步鞏固強化最初由遺傳和發育變異所造成的廣泛差異。許多環境和經驗會被個體主動選擇。(人生來不是一塊白板,從小就有主動體驗上的差異)

2. 我們的感覺系統發展出對常見事物的專長,代價是犧牲超出嘗試以外事物的靈活性。

3. 大腦的可塑性本身就是為了讓人類適應各種環境,而非刻板的過度適應特定環境。

4. 可靠的經驗連結會被持續加強,相悖的經驗模式則會被減弱,最後會特化成擅長某種類型的系統,鞏固優化的環路並關閉新變化的可能。

5. 情感信息為生理狀態賦予價值,從而驅動行為,讓生物最大化好的狀態,最小化不良狀態。

6. 每個人生來對世界的感受各不相同,情緒的主觀全種存在先天差異,這些差異會持續放大。(有人天生規避風險、有人追求獎賞厭惡損失)

7. 隨年齡增長,家庭教養的影響力就更低。

8. 微小的生物差異會帶來文化差異,文化差異又進一步強化先天差異。

第六章 我,人類

1. 我們慎重做決定的頻率比習慣性行為的頻率要低得多

2. 較低水平的血清素與更高的衝動行為息息相關。(血清素高=謹慎;血清素低=衝動)

第七章 你之所見,是否我之所見

1. 感知即是主動推理。我們的知識或我們對世界的預期,就會改變我們的感知。(例如視錯覺)

2. 每個物種進化出對各自關心的事務的感知,而對自身生存無關的事物漠不關心。(獵人眼中皆是獵物,人人用主觀方式感受世界,同是糞便,人類厭之,蒼蠅愛之)

3. 失認症:特定的拓展腦區未能正常整合到原定環路中;聯覺:不同感覺環路的分離失敗。

4. 結論:很清楚的,我們每個人以不同的方式在觀察世界。

第八章 人類的智力

1. 大部分動物在型態、生理、感覺系統、行為都特化的如此極端,以致於失去了適應新環境的靈活性。人類除外。

2. 人類的適應性廣,唯有腦容量增大的趨勢相當穩定。

3. 智力的核心是以越來越抽象的方式思維。

4. 越來越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催生了語言,語言又反過來固化了抽象思維。

5. 文化讓我們不再依賴天擇以龜速適應環境,而能夠靈活迅速的適應環境

6. 弗林效應:人類的智商整體水平逐漸上升。

7. 學得越多、理解得越多,學習就更容易,而這又進一步催化學習效能。(學習的滾雪球)

8. 在現代,智力與繁衍成功率的相關性已不復存在。

9. 大腦總體積與智力的相關性高達0.4。

10. 智商與全皮層的白質纖維數完整性相關。而這與神經結構網絡的[效率]特別相關,即網絡總體而非特定區域的聯接情況。

11. 更高的智力與各皮層區域中更低的腦活性相關。

12. 智力反映了大腦結構的成功程度、神經發育的健全性、以及神經網絡的效率。

13. 更高的智商與更高的身體和臉部對稱性相關聯。

14. 思維型而非創新型的天才在數學和物理這類最純粹抽象智慧的領域中最易識別。

第九章 男女差異

1. 交配的代價是高昂的。這給了性偏好強大的神經基礎。

2. 雌性擇偶比雄性更挑剔,而雄性需要競爭交配的機會。

3. 這導致雄性的肌肉更多、體重更重、骨骼更粗。雌性則有更精美的面部、聲調更高、體毛更少,以及集中在胸部臀部的體脂。

4. 男性大腦的局部聯接更強,而女性則是集群間的連接性更強。女性的腦雙半球間聯接更強,而男性各半球內的聯接更強。

5. 絕大多數人的性偏好是男或女,只有極少數是雙性戀。

6. 無論甚麼文化背景,男性總是比女性更暴力好鬥。

7. 男性在社交中更具競爭性和自信,女性則更具合作性和溫和。

8. (相較下)男性特質:"更豁達、自信、愛冒險、意志堅強、冷酷無形、情緒穩定、功利主義、善於理解抽象概念。"

9. (相較下)女性特質:"更具撫育性、熱心、利他主義、順從、規避風險、慈悲心腸、情緒不穩、善於體驗情感與藝術。"

10. 男性通常對事物更感興趣,女性對人更感興趣。男性更重視理論價值,女性更重視社會價值。

11. 男性在視覺空間表現更好,女性在語言、寫作上表現更好。(但是大致上只有在極端部分才有明顯差異)

12. 兩性差異只有在總體差異上才有預測性。但是在個體預測上群體差異毫無價值。用總體平均特徵預判其中的個體只會造成偏見。

第十章 例外

  1. 臨床上所謂的智力障礙、自閉症、精神分裂、癲癇等等,並非代表著單獨的疾病。這些疾病的分類並非涇渭分明。
  2. 維持恆定的發病率的是突變和自然選擇之間的平衡。這就像一款精密儀器,精密度越高,損壞的方式越多。在享受升級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必須同時接納不斷進行試運行的缺點。

第十一章 推論

  1. 至少對於人格特質而言,進化可能會鼓勵多樣性的產生,因為並沒有哪一個確定的參數組合會在所有條件和環境下總是最優的。(套句黑格爾說的,存在即合理,某種特質的人格留存下來也可能有它的原因)
  2. 對任何一個人而言,環境中最重要的就是其他人。他們是我們需要競爭和合作的對象,也是最大的威脅與最相關的機會來源。
  3. 當大多數人很魯莽時,謹慎可能更好;反之亦然。這就是經典的賽局理論--每個個體的最佳策略取決於其他人選擇的策略。(人棄我取、人取我予)
  4. 任何一個策略在其相對稀缺時工作做得更好,這傾向於阻止任何青睞特定行為模式的遺傳變異在種群中固化。(物以稀為貴)
  5. 族群之間的文化差異是由遺傳差異所導致--這是一個完全沒有根據的猜測。
  6. 心理特質的先天差異來自兩個來源:決定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發育程序的遺傳差異,和每一個體執行發育程序時的隨機變異。
  7. 人性之初並非一張白紙。
  8. 我們可能無法塑造孩子的個性,但我們確實能夠影響他們適應世界的方式。
  9. 我們的思想、感受和決策具備物質基礎的事實並不意味我們沒有自由意志。
  10. 意識不是一件東西,簡單而言,它是正在工作中的大腦
  11. 我們並不是完全自由的,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被自己的心理天性所限制。具備自由意志並不意味著無緣由的做事,而是根據自己的思考來做事
  12. 我們中的某個人可能比另一些人擁有更多的自由意志。每個人在不同條件下的自控能力有所差異,這取決於我們是否疲勞、飢餓、精神分散、心力交瘁、缺乏睡眠、沉溺上癮、癡迷不醒等等。
  13. 大腦並非無限可塑,它在「改變的需求」和「保持結構以維持一個完整而連續的自我的需求」之間做出平衡
  14. 一個人可以學習某種行為策略來更好應對生活中的需求和挑戰,但不太可能改變個性傾向本身。(習慣可改、本性難改)
  15. 整個「自助」產業基於一個稍微有點毒性的理念。改變聽起來很正面,但是它仰賴的觀點是現在的你不夠好。坦然接受人們生就的樣子也是一種力量

------------------------------------------

這本書的最後章節末段是我最喜歡的。人們可能常常不喜歡自己的外貌,乃至個性。外貌還能修改,但個性其實很難改的,然而人們可能常不自覺如此,認為個性這種摸不著的東西,好像能說改就改一樣。特別是現在常見的各種成功學、勵志、自我成長類的資訊,常打著自我革新的旗幟。這並不能說錯,我相信透過長期的努力、磨練,個性、習慣、思考模式是能漸漸改變的,但應非一朝一夕能成之事。

重點是,我們不應該過度的否定自我,全然崇拜一種完美、成功的人格特質,因為就算有那種近乎完美的成功特質,也很可能是與生俱來的,並非說有就有。如書中所說,多樣性本來就是大自然的特徵,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適度地接受自己(與他人)的特質,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來生活、發展。我想比起一昧的崇拜、效法所謂成功型的特質,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發揮個人特質,是更好的方法,也是更健康的方法。(雖然我完全認同培養好習慣的幫助啦,這並不矛盾)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有效提升意志力和自制力 --《輕鬆駕馭意志力》(The Willpower Instinct)書摘

 


在看這本書的當週,我將長久以來玩電玩的習慣戒了,真的很神奇。原來意志力是可以透過方法來提升和培養的,不用時時上演天人交戰、內心煎熬,就能把想戒掉的壞習慣戒除。此書提供的方法和觀念相當實用,相當有啟發,實在相見恨晚。以下為重點書摘:

----------------------------------

前言

提高自制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你是如何失控的,背後的原因是甚麼。


第一章 意志力的三種表現

  1. 在人的各種優點中,意志力更為重要,比聰明才智更能預測成績、比魅力更能影響領導力、比同理心更能預測婚姻。
  2. 人腦前額葉可分成三個區塊,分別代表「我要去做」、「我不要做」、「我真正想做」三種意志表現。
  3. 大腦就好比一個認真的學生,會對個人所累積的經驗產生反應,就如同運動會讓肌肉增生一樣。而冥想就是訓練大腦的方法,它能讓血液流向腦前額葉。
  4. 每天5分鐘的冥想練習(慢慢增加),專注於呼吸,呼吸放慢,自我覺察,就能提高意志力。

第二章 身體的意志力本能

  1. 人的自制力不只與心理層面相關,也與生理密切相關。
  2. 「戰或逃」衝動本能與「冷靜下來」的理性反應是相對的,讓身體冷靜下來,身體才能與心靈一同幫助自制。
  3. 心率變異度(讓心跳恢復冷靜的能力)是檢測意志力的有效指標。它可以視為意志力「儲藏庫」,心率變異度越高,儲藏的意志力愈多。
  4. 提升心率變異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冥想,此外任何降低壓力的活動如運動、充足睡眠、提升飲食、與親友共度時光等都有幫助。(慢慢深呼吸也可以)
  5. 焦慮、憤怒、憂鬱、孤獨、慢性病痛、壓力大等,則會降低意志力。
  6. 只要5分鐘的輕鬆運動,就能有效消除壓力、提振精神。
  7. 睡眠不足則會降低意志力,其影響相當於輕微中毒。
  8. 長期壓力太大,會讓身體消耗太多能量,而無法自癒,這也是為何壓力太大者常出現慢性病。所以如果長期意志力發揮過頭,有可能反而不利於健康(太過自我要求也不好)。
  9. 放棄完美主義,你必須明智的選擇,哪些事是你真正需要發揮意志力的所在
  10. 壓力是意志力的天敵,長期而言,沒有甚麼比壓力更會消耗意志力。壓力會讓人過度集中於現前、短期的目標和成果,而自制力則是提醒我們遠大的目標。
  11. 飲食不佳、睡眠不足,都會產生壓力,壓力又進一步削弱意志力,億麗緻弱化又會縱容惡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12. 深呼吸、5分鐘運動、睡得好、放鬆充電,都能有效降低壓力。

第三章 為什麼人會累到無力抗拒

  1. 努力發揮意志力的人,似乎會在其他事物上喪失自制力。當我們在某處成功發揮自制力,對於其他事物的意志力就更顯薄弱。因此,應該好好利用自己意志力最強的時段作最重要的事。
  2. 低血糖值可用來預測各種無法發揮意志力的情況。當我們缺乏能量時,為人也似乎變得比較差。
  3. 當資源稀少時,大腦會主導你的決定,要你立即獲得滿足;而當資源充裕時,大腦就會促使你選擇長期投資。
  4. 為了不讓自己飢餓,大腦就會自動轉換到比較冒險、衝動的狀態。人在飢餓時,比較願意承擔各種風險。
  5. 強化意志力的飲食法:攝取適當飲食,盡量吃原型食物。
  6. 體能上的精疲力盡,其實是大腦的一種蒙騙機制。同樣的‵當我們感到意志力耗盡,其實未必真正達到極限。
  7. 當你為自己找到「我真正想做」的巨大意志力,當你感到軟弱無力時,它就能為你帶來力量。每當你萌生退意,想要屈服或放棄時,想想能讓你堅持下去的那股動力
  8. 意志力如同肌肉一般可以鍛鍊,如果一直不用就會退化,但是若使用過度也會全面潰散。必須像個聰明的運動員自我訓練,在不斷挑戰極限的同時,也調節好自己的步調

第四章 為什麼善行成了放縱自我的藉口

  1. 當你做了一件好事,對自己感到滿意時,你就更可能允許自己放縱。這種「我值得」的感覺,常成為人們墮落的理由。
  2. 不要用「對」或「錯」來思考,而是記住自己追尋目標的理由
  3. 請忘記曾有的「善行」,把重點放在自己的目標和價值上。
  4. 別總是將責任留給「明天的自己」,明天的自己不會和今天有所不同。

第五章 為什麼人們錯把渴望當成快樂

  1. 多巴胺的角色在於期待酬賞,而非體驗酬賞。它的作用是激發行動,而非提供快樂感。進化根本不管我們快不快樂,但是會利用這種快樂的承諾,促使我們不斷奮鬥求生 (打獵、採集、工作、求愛)。
  2. 從香菸、毒品,到更令人上癮的科技,如電腦和電玩,是有意操作酬賞系統,讓玩家沉迷。
  3. 多巴胺也會引起壓力賀爾蒙的釋放,當你期待渴望的目標時,也會感到焦慮,讓滿足渴望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
  4. 酬賞系統的強大力量,令我們不得不繼續追求不會令我們快樂的事物,著迷於那些帶來更多痛苦而非滿足的事物。當我們把自己從錯誤的酬賞系統解放出來時,常會發現我們追求的快樂來源其實是痛苦的根源。
  5. 若多巴胺分泌不足,感到的不是平靜,而是憂鬱。正向的利用多巴胺(例如在做該做的事時給一些激勵),反而是好事。
  6. 真的酬賞系統會帶給生命意義,假的則會使我們不斷分心、成癮,學習分辨兩者大概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7. 欲望並無好壞,重要的是,我們要讓欲望帶領我們去哪裡,是否有智慧明白何時該聽從欲望

第六章 為什麼壞心情導致我們向誘惑投降

  1. 壓力,包括負面情緒,如生氣、悲傷、自我懷疑、焦慮,會讓大腦進入尋求酬賞的狀態。
  2. 最有效的紓壓策略:運動、親友相聚、按摩、散步、冥想、瑜珈、需要創意的嗜好。
  3. 意志力最大的威脅之一:「管它的效應」。罪惡感無助於自制力
  4. 自我批判與動機不足、自制力不足相關;而自我憐憫,則與較佳的動機和自制力相關。是寬恕,而非罪惡感,能增加責任感
  5. 壞心情會導致屈服,放下罪惡感能讓你更強壯
  6. 遇到壓力時,採用有效的紓壓策略、失敗時,原諒自己;失敗時別自暴自棄,但也別永遠停留在三分鐘熱度的「下決心達人」(只有下決心那天能自制)

第七章 為什麼人們會為了滿足眼前慾望而出賣未來

  1. 一旦人與誘惑之間存在距離,大腦的自制系統就會再度佔上風。(遠離誘惑)
  2. 如果眼前慾望的誘惑太高,可以採用等待10分鐘原則。
  3. 如何延遲滿足,同時是預測兒童未來成就的理想方法。
  4. 面對誘惑時,想像自己已經獲得未來的報酬,未來的自己正在享受未來報酬的成果。
  5. 理性的自我會訂出一套行為準則,而受誘惑的自我卻常在最後一刻改變主意。
  6. 趁自己還沒被誘惑蒙蔽時,以清晰的思緒預先做好安排。設法去除最容易使自己意志動搖的條件。
  7. 當人在思考未來的自己時,其實就如同在思考他人一般。如果與未來的自己關係疏離,就更容易做出短視近利的決定。與未來的自己脫鉤會使人忽視行為的後果,未來自我關聯性較高的人則會保護自己。
  8. 想像未來有助於延遲滿足、提升意志力。如果現在肯努力,未來的自己將由衷感激


第八章 為什麼意志力會互相感染

  1. 我們以為由自我控制的行為,其實也深受社會影響
  2. 意志力問題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染,壞習慣和正面的改變都像細菌一樣會人傳人。
  3. 我們會下意識模仿別人的行為。別人努力,會引發我們努力;別人縱慾,會引發我們縱慾。
  4. 目標感染是雙向的,不過我們特別容易受誘惑感染。
  5. 如果團體都在做這件事,我們就會認為那是明智之舉(相信群眾智慧)。雖然社會鼓勵我們獨立思考,我們卻無法完全屏除我們的社會本能,還是想和大家一致。
  6. 社會認可比說理更能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改變。
  7. 只要你周遭的人都在努力達成相同目標,你就會覺得這才是社會常態。 (善用群體影響力)
  8. 罪惡感會降低意志力,但榮譽感會提升意志力,因此可以善用公開場合來提升意志力。
  9. 如果我們感到被排擠或不受尊重,就更容易向糟糕的衝動屈服。

第九章 意志力的極限

  1. 「我不去做」的意志力,對於想法及情感的世界和毫無作用。我們必須將自制力重新定義為「放棄控制的力量」
  2. 思想控制的矛盾: 越壓抑一個念頭,念頭就越揮之不去。只要放棄掌控自己的內心和感受,就能提升我們外在行為的控制力
  3. 想要免除煩惱,就坦然接受這些負面想法,而不是試圖將它們拋開。
  4. 只要不再抗拒焦慮,焦慮自然而然會消除。一旦不再抗拒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就能進一步擺脫這些想法和情緒的影響。
  5. 不要壓抑這個想法,也不要相信這個想法,而是承認這個想法的存在。
  6. 所有自暴自棄的行為,從爆食、喝酒、賭博等,背後主因都是矛盾反彈效應。(越壓抑、越持續)
  7. 把「不要去做」轉變成「我要去做」,用「良好習慣」取代「戒除惡習」,用「追求積極目標」的心態取代「我不能這麼做」的心態。
  8. 覺察內心的衝動。自我覺察、自我關懷、記取真正的重點,這三個方法,是自制力的根本。

結語

    自制力最強的人不會在自我之間引發戰爭,而是學會接納和整合這些互相搶奪掌控權的自我。真正提升自制力的秘訣,就是「專注的力量」。訊力大腦辨識自己何時在做選擇,而不是在不經意的狀態下做決定。

--------------------------------------


快速總結:
  • 意志力可以訓練
  • 培養好習慣:飲食、睡眠、運動、冥想、去除壓力
  • 別將意志力道德化,罪惡感沒有幫助。
  • 別把上癮當快樂
  • 想像自己的未來 (內心遠大目標)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選擇良好的環境
  • 不要壓抑欲望,而是自我覺察、保持專注。




2021年8月2日 星期一

從價與量判斷股票走勢


只有成交量不會騙人!他20年逃過四次股災,用一張表看穿「價量與漲跌」的關係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040/5399621


價是方向,量是動能。

小量緩漲最好,這代表動能穩定。 如長期績優股。

大量暴漲,雖然也不錯,但要小心又暴跌回來。換言之,可以跟,但隨時要注意跑。

漲到高點漲不上去,爆大量,此時要小心,因為大量代表方向可能改變,最好離場。

------------------

跌也是同理,

爆量下跌不要接,想抄底等跌勢趨緩。

如果小量持續下跌,跌勢遙遙無期....

因此應該等到跌勢落底再行判斷。

-----------------

價平量增:醞釀動能中,可多觀察。

價平量減:價格趨向穩定,變化可能性降低。



2021年7月31日 星期六

凱文‧凱利談未來社會的12個《必然》(The inevitable)

 


科技日新月異,大體而言,我們所處的網路時代或者數位時代,正朝什麼方向發展?  凱文凱利 (人稱KK)在這本書中給我們指明了方向。這12個趨勢,將會是科技影響下數十年內未來社會的樣貌。以下為書摘:

--------------------------------------------------------------

一、形成 Becomming

-未來的科技生命將是一系列無盡的升級,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

-永遠是菜鳥是所有人的新設定。

-未來的社會是"進托邦"(protobia),社會不斷的進步,同時也不斷有新的問題。既非一切無憂的烏托邦,也非死氣沉沉的反烏托邦。

-一個通滿了超鏈結的世界是未來某天將會實現的必然。

-今日人們在網路可獲得的資訊,對古人來說幾近全知能力。

-只有40%的網路內容是以商業形式創造出來的,支持人們創造其餘部分的,不是責任,就是激情。

-這種參與的衝動扭轉了經濟,並將在社交網路的氛圍(眾愚成智、蜂巢思維、協作行動)中穩步成為社會的主流。

-互聯網的時代正在開始,最酷的東西尚未發明出來,這是人類歷史上最佳的開始時機。


二、知化  Cognifying

-我們可以輕易預測接下來10000家創業公司的商業計畫: 挑選一個領域並加入人工智能。

-計算能力的提升+大數據+更好的演算法=人工智慧的進步。

-人工智慧展現了與人類不同的思維方式,而不一樣的思維是創新和財富的來源。

-我們最重要的機械產品不是某樣事情做得比人類好,而是能做人類完全做不了的事情。同理,我們最重要的思維產品不是比人類想得更快更好,而是能思考人類無法思考的事情。

-與異類智能打交道,是一項新技能,也是對我們自身的開拓。

-與人工智能的速度和力量相比,它的相異性對我們來說會更有價值。

-我們不僅在重新定義人工智能,也在重新定義人類。...人工智慧時代到來最大的益處在於,各類AI將幫助我們定義人性。我們需要AI告訴我們--我們是誰?

-到了2050年,薪資最高的行業將依賴目前還沒有發明的自動化技術和相關機器。

-成功將青睞那些以最優化的方式與機器人以及機器一同工作的人。...人類和機器將形成一種共生關係。人類的工作就是不同給機器派任務。

-未來,你的薪資高低取決於你能否幹機器人默契配合。


三、流動  Flowing

-如果一樣東西可以複製,那麼當它接觸到網路時,就必然會被複製。

-美國的財富建立在一台能夠迅速、混雜的複製訊息的巨大機器之上。(FB、Appl、Amaz、googl)

-當複製品大量存在,它們就會變得沒有價值,無法複製的東西反而變得有價值。例如:即時、個性化、解釋性、可靠性、獲取性、實體化、可贊助、可尋性。

-資訊串流化的四個階段:固定罕見>>免費、無所不在>>流動、分享>>開放、變化。


四、屏讀  Screening

 -自印刷術發明開始,紙本促進了文化的發展,但現今書籍文化漸成過去式,屏讀文化正在興起。

-萬能的圖書館:任何一本書都不是孤島,全都相互連結。我們會擁有網路化的書籍。(維基百科為典型) (the internet of book)

-科學是一項長期的運動,它把世界上所有知識編織成一張事實組成的網絡。

-未來的30年裡,學者和愛好者們會借助演算法,將全部書籍編織成一個文獻網絡。......我們將會理解,沒有任何著作、沒有任何理念是出類拔萃的。但所有優秀、真實、美麗的事物,共同組成生態體系。

-書中網絡化的補充參考、討論、批評;書目和圍繞一本書設置的超連結或許都將成為一種協作。

-當複製品大量存在,它們就會變得沒有價值,無法複製的東西反而變得有價值。例如:即時、個性化、解釋性、可靠性、獲取性、實體化、可贊助、可尋性。

-如果你能透過一個特殊的主題,將所有文本忠實地結合起來,無論古今,無論語言,那麼你就會對我們文明的本質,人類物種的本質以及人類知識的範圍和界限,有更清晰的視野

-雖然我們會將書籍解構,把組織他們的點點滴滴編入網路,但書籍更高層次的組織形式,將會專注於我們的注意力。(書籍即是提取重點,知識的結晶)

-書籍曾培養深思的頭腦,屏幕則鼓勵更加功利性的思考。

-新作品的地位並非由評論的評分,而是根據它與其餘世界的鏈結程度來判定。


五、使用 Accessing

-對事物的佔有不再那麼重要,對事物的使用則比以往更加重要。

-商品鼓勵所有權,但服務不主張所有權。.....服務並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種不間斷的關係。

-越來越多的事物被製造出來,而每天能享受它的時間總量不變。...因此現代生活的長遠發展就是大多數物品和服務只做短期使用。 (事物越多、產品越多、選擇越多,時間越寶貴)

-平台:既非企業也非市場,但其他企業都可以在上面提供商品和服務。雲端:所有資訊都在此處理,我們手裡的設備只是連結它的一個窗口。


六、共享 Sharing

-網路與其說是受經濟學支配的產物,不如說是由分享意願驅動的作品。某種意義的集體主義在此獲得了實現。

-"沒有人比任何人都聰明"。網路世界實現了群眾智慧。

-大量的失控元素與少量的自上而下的控制相混合,這是最激動人心的前沿。

-圖書從未像今日這樣便宜且伸手可得,音樂、電影、遊戲等可以被數位化的複製的創意作品都是如此。

-任何可以被共享的事物--思想、情緒、金錢、健康、時間,都將在適當的條件和回報下被共享。

-在協同工作中越早開始共享,成功和收獲就會越早到來。


七、過濾 Filtering

-每年我們生產800萬首新歌、200萬本書、1.6萬部電影、300億部落格文章、4萬件新產品。

-我們需要一種對資訊分類的方法,唯一的選擇就是尋求幫助來指導我們如何選擇。

-平均而言,相比專家或朋友的建議,推薦引擎更為可靠。

-後稀缺時代的詛咒: 我們只能與宏大世界中的一小部分建立連結。(弱水三千,僅取一瓢飲)

-"在資訊豐富的世界,唯一稀缺是人類的注意力。"我們的注意力成為唯一有價值的資源,因它的供給是有限的。我們無法節省它,也無法儲存它。...注意力流向哪裡,錢就流向哪裡

-隨著時間的發展,如果一個技術持續研發得足夠久,它的費用就開始向零靠近。

-過去140年,實體商品的價格呈現下降趨勢,大約每年降1/100。....唯一一件還在增加費用支出的事情就是人類的體驗--這是無法複製的。除體驗外,每件事物都能商品化。

-我們會利用技術來生產商品,為的是避免我們自己變成一件商品。

-過濾器會問,我們想要什麼? 你可以選擇任何東西,你會選擇什麼? 然而問題在於,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想要什麼。


八、重混 Remixing

-真正的經濟增長並非源於新資源的發現和利用,而是源於將已有的資源重新安排後使其產生更大的價值。"所有的新技術都源於已有技術的組合"。重組才是創新和財富的唯一動力泉源

-在浩如煙海的作品中檢索,快速瀏覽主題,重排文本,提煉材料,重混觀點。(理想架構+事實、數據=文本生產機)

-幾千年前,人類歷史上發生了從口頭交流到書面交流的巨大轉變,這才使聽眾(讀者)有可能"倒帶"重複拜訪文本。

-「可回放性」和「可檢索性」正在發生類似古騰堡印刷術式的巨大轉變。

-全球經濟都在遠離物質世界,向非實體的數位世界靠攏。遠離所有權,向使用權靠攏。遠離複製價值,向網絡價值靠攏。

-在未來30年裡,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響力的媒介將是重混現象發生最頻繁的地方。


九、互動 Interacting

-虛擬世界中最棒的那些激發深層次現實感的並非來自於最高的像素,而是源於大量其他人的參與。

-對數位原住民來說,一樣東西若不能互動,就跟壞了一樣。

-在人類近代"擾亂"社會發展的第一個技術平台是個人電腦,第二個是行動電話,下一代就是虛擬現實。

-臉書所擁有最有價值的資產並不是它們的軟體平台,而是它們掌握近10億人的身分資訊。

-在未來的30年哩,任何無法實現密切互動的東西都將被視為"壞"的事物。


十、追蹤 Tracking

-這個星球上增長最快的就是我們生產的資訊量。幾十年間,資訊的膨脹速度比任何其他事物都快。每年以66%速度增長。資訊以類似核爆的方式膨脹

-元數據是一種新的財富,當資訊與其他資訊發生關聯時,價值就會提升。

-在未來20年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將我們追蹤和創造的所有資訊,放到它們最原始的級別去理解。(資訊的分門別類,這也是大數據的工作)


十一、提問 Questing

-借助恰當的工具,合作團體的成就能超越一群有野心的競爭個體。(維基百科如何成功)

-在全球即時連通的時代,我對任何事情的把握反而變弱了,相比於從專家那裏得到事實,我更願意從網路上流動的事實中拼湊出自己認為確定的事。權威的、唯一的事實變成了一串事實。

-工作和娛樂的合併,嚴肅思考和娛樂思考的結合,是網路帶來最偉大的創新之一

-蜂巢式心智已經將我的思考方式充分推廣並散布開來。我的思考方式更偏向行動而不是沉思。(傳統時代是深思慢行,網路時代是淺思快行。上網活動取代了沉思,上網行為本身就是思考。Extended Mind) 有了一個想法後我會先行動而不是思考。

-知識也在以類似資訊膨脹的速度爆炸式增長,每兩年翻一倍。

-雖然我們的知適量呈指數增長,但是問題的增長速度同樣以指數級快速增長。

-答案將變得廉價,而問題會變得更有價值。(用google查答案人人都會,關鍵在問了甚麼樣的問題)


十二、開始 Begining

-在地球的表面上,人類心靈透過網路互連,就好像一個世界大腦,或稱作"全球化心智"。

-人類會緊密相連並匯入一個全球性母體。

-更多的流動、共享、追蹤、使用、互動、屏讀、重混、過濾、知化、提問、形成。我們正處在開始的時刻


--------------------------------------------------------------


我們生處的這個時代真的可以見證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電影如<駭客任務>、<全面啟動>等所描繪的世界,未來有一日會否成真呢? 頗令人期待。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比爾蓋茲最喜愛的一本書。一輩子只看一本書的話我會推薦這本。—《當下的啟蒙(Enlightenment Now)》書摘






    這本書是美國思想家Steven Pinkers新近的一本著作,比爾蓋茲、《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道金斯,以及《人類大歷史》哈拉瑞,都大力推薦這本書。我自己看完之後,不、應該說看到一半,我便覺得這可能是我所看過最好的一本書。個人相當喜歡的書包括了《自私的基因》、《人類大歷史》系列《快思慢想》、《細菌槍砲與鋼鐵》等,但是這本我必須說比上述諸書有過之而無不及。

    對我來講一本好書它能夠讓人有驚豔的感覺,被書中的內容所打動。另一方面書中的道理要好,既有重要性,又能夠說服人,有些書雖然談論的是重要的課題,但是缺乏實據或說服力,比如一些勵志書,或者又有點像玄學,模擬兩可似的。

    這本書要講的東西簡單來說,就是闡述理性、科學、人文主義的力量有多偉大(特別是前兩者)。可以說如果要把人類歷史做個分類的話,啟蒙時代以後的人類文明發展,跟過去的幾千年上萬年是完全無法相比的,無論在財富、知識、健康、科技、文化等等皆是如此。用人的一生來對照的話,啟蒙時代可說是一個人真正心智開始成熟的成年階段,而中世紀及過去可說是尚處蒙昧的中二時期甚至嬰幼兒。

    可以說,人類文明發展到至今的階段,其實仍在啟蒙時代以來的發展趨勢下,但有時候我們忽略了理性的力量,因此沒有意識到我們如今生活周遭,對古人來說可稱為奇蹟的種種事物,其實皆拜科學與理性的力量所致。

    另外這本書也對於排斥所謂"科學主義"的某些人文思想或者"左派",提出了一些批判。這也是這本書因而受到不少爭議的地方。但是身為一個大學和研所讀哲學的人,我認為作者說的其實蠻有道理,有些地方我深感共鳴。雖然書裡頭對於一些哲學家、思想家、文人的詮釋可能不太公允、甚至誤解。但是就我在哲學(或者說人文學科)學習7年的經驗,我認為有些人文思想確實是荒謬的、模糊的,甚至對人的思想會有些不良的影響。很久以前的柏拉圖就曾說過,像哲學這樣的學問,會有很多欺世盜名、自欺欺人的人來這裡流竄。以上不是該書的主要內容,但我只是想在這裡表明,確實,有時覺得哲學是應該向科學效法一下,這並不是要批評誰,相反的,如同作者也在書中推崇了休姆、康德、彌爾等哲學家,我們不該遺忘理性對人類的重要性,用理性的態度去看待在思想上、文化上、哲學上的種種思想、觀點,才是合理的。我們不應該讓一些盲信、狂熱、可能只是富有魅力的"流行思想"、"浪漫思想"來指引我們自己的思想。

    我之所以認為這本書可能是我目前看過最好的書,是因為它在三觀上(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上,我認為給出了最堅實、最整全、最客觀理性的內容。而且它絕大多數是由近乎客觀的事實所給出的,而不是個人主見、個人看法、某派哲學見解、某學科出發之觀點...等等。  另外我必須補充,這本書之所以如此有價值的另個因素是,它足夠符合現代人的思想需求,古往今來當然有不少難以取代的好書,但時代不斷在變,許多被視為"金玉良言"的"古典",難免會有過時的問題,這也是人類持續進步的象徵。

      過去初念哲學時,熱切盼望找到個人思想體系之基石(建立三觀),過了一段時間,發現這樣的基石實在難尋,因此我自認成為了一個實用主義者、不可知論者。直到近期看了這本書,我為書中的廣博思想和堅強的說理所說服了。我感覺找到了目前最接近我所謂「思想中之基石」的東西。


(我看的是簡中版,這本繁中版叫《再啟蒙的年代》

以下為書摘:

----------------------------------------------

第一章:勇於運用自己的理智

  1. 理性是不容商榷的,依但你開始嘗試討論,你就是在訴諸理智。科學,就是對理性的加工提煉,並以此解釋世界。
  2. 人文主義:正是人類個體對痛苦和幸福有相同的感受力,才引發了對道德的呼籲。
  3. 為了保障生命、自由、追求幸福,人類才在它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權力,來自於被統治者的授予。
  4. 經濟是一種互惠活動,也就是"正和博弈"。在市場中,即便一個人只關心自己與家人的利益,他的工作也能給他人帶來益處,
  5. 如果贊成理性,那麼你關注的重點應該是思想的健全,而不是思想家的人格魅力。

第二章:熵、進化與資訊

  1. 熵定律(熱力學定二定律),不僅可用來說明熱力的平衡,也可用來解釋秩序的消失。
  2. 用能量和知識對抗熵的狂瀾,即為有價值的秩序創造庇護之所。
  3. 大腦的審美反應可能是對自然界反熵型態的一種感受。
  4. 斯賓諾莎將生命力定義為: "努力保持和發展自身的存在"。
  5. 信息可理解為熵的減少,將有序的結構亦系統與隨機、無用的系統區分開來的要素。
  6. 一些物理學家將信息與物質、能量並列,視為宇宙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7. 在進化過程中,信息在基因組中得到不斷的累積。
  8. 信息、計算和控制的原則彌合了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鴻溝,前者受因果關係制約,後者以知識、智能和意圖為內容。因此"思想改變世界"不僅是一句漂亮口號,還是一個涉及大腦物理構造的事實。
  9. 智人之所以非同尋常,是因為我們的祖先致力於擴充大腦,增加認知與文化。
  10. 軸心時代的成因:農業和經濟的發展史人們可獲得的熱量大量增加,一部份人從狩獵採集的重擔中解放出來,走上了思考、寫輟、積累知識的奢華道路。
  11. 熵、進化與資訊--我們誕生於一個悲慘的世界,但可以透過各種手段來改善我們的處境。
  12. 在這個由熵與進化操控的世界中,貧窮是人類的一種預設狀態。
  13. 人當然有自己的目的,但若將它們投射到自然法則上,則是一種錯覺。
  14. 人性中的兩種救贖: 抽象思維,以及組合、歸納的能力。由此誕生語言與思想,人們得以分享資訊、知識、智慧。
  15. 我們會明智的選擇一份社會契約,讓彼此處於正和博弈的關係之中。

第三章:反啟蒙

  1. 反啟蒙的思想諸如: 浪漫主義、宗教信仰、民族主義、"浪漫綠色運動"、衰落論者、譴責科學者。證明啟蒙主義有效的實證:進步。

第四章:進步恐懼症

  1. 新聞容易帶給人錯覺,因為負面新聞更吸引目光,而大量閱讀新聞的人,容易因此對現實誤判(悲觀)。
  2. 治療這種可得性偏差的方法是定量思考: 以基本數字去做分析。

第五章:壽命

    進入19世紀,人類的壽命逐步提升,幼兒死亡率逐步下降。


第六章:健康

    各種衛生醫療的進步,拯救了幾十億條人命。這場勝利中,貢獻最大者是科學,"知識可以讓我們生活更美好"。


第七章:食物

    食物產量的提升,讓現代人能夠逃離飢荒,農業科學的發展,被稱為"綠色革命"。


第八章:財富

  1. 歷史與其說是勝利者寫的,不如說是出自富人筆下。我們容易忘記過往時代的苦難,是因為被當時的浪漫的詩歌、文學、傳奇所吸引。
  2. 財富並非從天而降,主要是由知識和合作所產生。
  3. 人類世界的財富在19世紀初開始明顯攀升,在20世紀開始爆量增長。
  4. 財富增長的三個創新: 科學、制度(自由公平貿易)、價值觀改變。啟蒙運動將"我如何能得到救贖"這一終極問題轉化為"我如何能獲得快樂"。
  5. 財富增長的原因:領導力(非專制獨裁)、冷戰結束、全球貿易激增,最後是科技和科學的進步。
  6. 人均GDP與壽命、健康、營養水平正相關。人均GDP也與和平、自由、人權、寬容等倫理價值相關。
  7. 隨著國家更富有,國民會變得更快樂、更聰明。

第九章:貧富差距

  1. "貧富差距會造成幸福感降低"的說法並非事實。 
  2. 降低貧富差距的主因是貧窮的減少。
  3. 崇尚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與社會福利制度並沒有衝突。
  4. 今日的發達國家皆負擔了社會福利的壓力。
  5. 當經濟結構正在轉變時,貧富差距會暫時的增加。
  6. 貧富差距與絕對貧窮不可相提並論,當考慮社會整體幸福十,它的重要性比不上社會財富。   

第十章:環境

  1. "鐵器時代、石器時代的人們對地球景觀的人均影響比一般現代人更大得多"。
  2. 在國家發展的初期,他們將經濟增長至於美好的環境之上。當國家變得更富裕時,它們的重點會轉向環境。    
  3. 事實上,社會總是在舊資源耗盡之前就放棄轉而使用更好的資源。
  4. 所謂的有機農業,每生產一公斤食物卻需要多的土地,既不綠色環保,也不可持續。
  5. 核能是世界上最豐富和最可能大規模使用的無碳能源。
  6. 為世界帶來清潔豐富能源的團隊,對人類的貢獻將比歷史上所有的聖人、英雄、先知、殉道者和各類獲獎者加起來都大。

第十一章:和平

  1. 貿易往來頻繁的國家發生戰爭的可能性相對更小。
  2. 兩個國家的民主化程度越高,發生軍事摩擦的可能性更小。
  3. 現實政治--單純以國家利益做考量的政治意識形態,也有助於長期和平。
  4. 戰爭是非法的。
  5. 國家間的戰爭減少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    


第十二章:安全

  1. 掠奪土地的零和博弈讓位於商品和服務貿易的正和共贏。
  2. 處於無政府狀態的區域總是充滿暴力。
  3. 人生活的環境越來越安全,自然災害死亡、交通意外、謀殺等死亡數字皆是逐年下降。


第十三章:恐怖主義

  1. 恐怖種義的目的是掀起恐懼,但它所造成的實質影響其實更低。
  2. 對恐怖主義的恐懼,並不能說明我們的社會變得多危險,而是表明我們的社會是多麼安全。


第十四章:民主

  1. 專制統治之所以在人類史上能歷久彌新,是因為從人民角度而言,亂世比暴君更致命。
  2. "民主"不應被看做是"由誰來統治"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應當被看作一種非流血的手段,目的是為了移除不稱職的領導人。
  3. 信息悖論: 人權問題監督者越是盡本分,他們能找到的人權問題就越多。(人權越受尊重的國家,就可能會被報導出越多"不符人權"的案件)


第十五章:平權

  1. 偏見正在逐漸減少,年輕一代越來越支持自由主義價值觀。
  2. 知識指數與自由主義價值觀的一致性高達70%,知識和健全制度帶來了道德的進步。    


第十六章:知識

  1. 第一批脫離普遍貧窮的國家,同時也是一直以來發展最快速的國家,在兒童教育上的投入也最多。
  2. 弗林效應: 人類的智商正在持續增長。
  3. 弗林效應與人均GDP增長有密切關係。
  4. 成年人的弗林效應比兒童更明顯,這意味著成長過程學得的經驗,而非兒童期的生理體質,才是推高智商的主要原因。
  5. 智力方面,提升最明顯的是分析性的思維能力。
  6. 從20世紀開始,理解式教育就逐漸成為教育趨勢。分析性報告、分析性概念,現代的文化氛圍無時無刻不在訓練我們的分析性思維。
  7. 天賦異稟的單幹天才在涉獵廣博且聯繫頻繁的飽學之士之中脫穎而出比之前難多了。
  8. 有一種抽象思維能力在世界範圍內的提高有目共睹,就是對數位技術的掌控。
  9. 助長弗林效應的政策,比如對醫學、營養、教育的投資,能夠讓一個國家未來更富裕、政治更健全,人民生活更幸福。

第十七章:生活品質
  1. 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讓人們總是有選擇。
  2. 人類的工時逐年降低,家務時間逐年降低,也出現了"退休"(以前的人沒想過老了能不用工作)。
  3. 休閒時間越來越多,各項技術、交通的成本也越來越低。
  4. 今日現代的許多人,過著即便古代帝王也夢寐難求的舒適和娛樂生活。


第十八章:幸福
  1. 社會學家們早已接受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人們腦中對性弗、滿意和生活好壞的概念本就是一鍋粥。
  2. 意義和使命,再加上幸福,就成了亞里斯多德理想中的"eudaemonia","理想的精神面貌"。
  3. 追求生活幸福的人生活在眼前;而追求生活意義的人則反思過去,綢繆未來。生活的意義在於用行動定義我們自己。
  4. 我們可以把幸福看作是一個古老生物反饋系統的產物,這個系統追蹤我們在自然環境中追求健康快樂的過程。(利生則樂、不利生則苦,快樂是追求有價值事物的結果,而非本身為目的)
  5. 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人作為社會性、智慧性和健談的物種所獨有的意識活動領域,追求意義是個新穎的人生目標。
  6. 一個國家越富裕,國民的生活就越幸福。
  7. 絕對收入,而不是相對收入,才是決定幸福感的關鍵。
  8. 現代生活並沒有摧殘我們的思想和身體,讓我們忍受致命的空虛和孤獨,也沒有讓我們成為缺乏社交和情感的行屍走肉。僅僅因為如今的社交生活和50年代不同,並不能斷言人類變得更孤單了。
  9. 今天的"抑鬱"在過去可能充其量只是人們說的悲痛、哀痛或難過。(將心理病徵看得更重,是醫療環境進步的象徵)
  10. 儘管一定程度的焦慮會不可避免的讓我們沉思一些政治和存在主義的問題,但是沒有必要達到把我們推向病態或絕望的地步。
  11. 沉溺於簡單的幸福本來就並非人類的天性,憂愁惶恐卻又激動人心,也許這就是成年人的生活。


第十九章:對人類生存的威脅

  1. 將機器人視為世界末日,是建立在對智能錯誤的理解上,這種錯誤理解更多應歸因於"偉大的存在之鏈"以及尼采主義者的權力意志,而非對現代科學的理解。(機器人仍然是工具,更強大的"智能"未必意味著更強大的權力慾望)。
  2. 理解力並不遵從摩爾定律,知識是透過闡述解釋並在現實中進行測試而得來的,並不是透過越來越快的運算速度就能得到。
  3. "人類是一種成本最低,重量僅68公斤,非線性的全能計算系統,哪怕是技術不嫻熟的工人也可以大量生產出來。    


第二十章:進步的未來

  1. 當今世界比兩個世紀前富裕了100倍,而且財富已更加均勻的方式分配給世界上的各國和人民。
  2. 能源再加上資訊,就是避免熵增的唯一方式,而他也是為經濟相關一切事物賦能的泉源。
  3. 許多的商品讓人們能獲得更好的享受,但這些利益從GDP統計中消失了。
  4. 在左翼看來,經濟階層間是零和競爭;在右翼看來,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群體之間是零和競爭。   
  5. 民粹主義在國家選舉上的勝利或失敗取決於領導者是否能夠找到傳播憎恨的人。
  6. 民粹主義是老年人的運動,年輕的族群越來越不支持民粹主義。
  7. 自由的民主是一種寶貴的成就。它可能將永遠存在問題,但解決這些問題好過發起衝突,然後期望從毀滅中得到更好的結果。
  8. 完全公平、自由、健康、正義、和諧的社會理想是一種危險的幻想。\,這是民主自由社會永遠不可能達到的狀態。

第二十一章:理性

  1. 辯護這個行為,就意味著想要去說服人、利用理性去維護想要辯護的觀點。
  2. 關於邏輯和現實的主觀性和相對主義都是不合邏輯的。    
  3. 我們不是信仰理性,而是利用理性。
  4. 理性賦予我們令世界屈從於人類意志的能力。
  5. 無論人類對世界懷著怎樣的信念,世界都是如此,所以存在著一種強勁的選擇壓力,偏好那些對世界進行真實解釋的能力。
  6. 右翼遵從社會的自然分層;左翼主張強迫平均主義。自由論者擁護個人主義,共產主義者擁護社群團結。......人們對這些信仰的肯定或否定態度,不是為了表達他們知道甚麼,而是為了表達他們是誰。
  7. 每個個體以理性方式選擇的信仰,有可能對整個社會來說是非理性的。(公地悲劇。自由市場也可能如此)
  8. 不能將人類的非理性歸咎於我們的爬蟲腦,而是思想複雜的受訪者因自身的政見而選擇性的無視某些內容。科學證實:政治會破壞你的數學能力。
  9. 最大的驅動力是理性、科學和人文主義等非政治思想,是這些因素,引領人們去追求知識、應用知識,並由此促成人類的繁榮發展。
  10. 如果社會治理能更貼近科學實驗的風格,遠離極端的體育競賽風格,那麼政治協商將能取得最大的成果。
  11. 理性的社會,應透過與世界溝通的方法去尋找答案,而不是假定一群圍繞在某個信條周圍固執己見的意見領袖有著全知全能的力量。
  12. 預測水準最低的人,是那些腦子裡有著宏大思想的人,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樂觀還是悲觀。......他們總是試圖將複雜問題壓縮盡自己喜歡的因果模板之中,將壓縮不進去的因素視為不相關的干擾。
  13. 真正的超級預測家是:「務實的專家,他們會針對所面臨的特定問題,在眾多分析工具中精心選擇那些適用的工具。這些專家會從盡可能多的來源收集盡可能多的信息。當他們思考時,常常會在不同思維方式間轉換,講話過程中,總是時不時地說出“然而”“但是”“雖然”、“另一方面”等轉折標誌。他們會講到可能性和概率,而非言之鑿鑿的確定性。雖然沒人願意說“我錯了”,但這些專家更樂意承認自己的失誤,也願意為此改變自己的想法。」   他們數學能力較強、心態開放、有豐富求知慾和廣泛興趣、喜歡智性活動、能夠接受並理解不確定性,能看到事物的多個方面。總是反衝動的,不相信自己的直覺。沒有政治傾向。對有待探討的信念保持謙卑
  14. 超級預測者都遵循貝式定理。從事件的基礎頻率著手:綜覽全局、放眼長遠,此事可能發生的機率有多少。
  15. 超級預測者相信群體智慧,將自身的假設放到桌面上,供他人批評、修正,並將自身的預測與其他人的思考結果融為一體。他們對人類歷史上的偶然性和意外有著強烈的見解,對必然性和命運沒有感覺。
  16. 準確程度最高的超級預測者,表達出對命運和上天安排等思維最強烈的牴觸。
  17. 像書呆子那樣對概率不斷調整,比起受到各種思想體系啟發的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聖賢和敘述,是對這個世界更加可靠的指導。(如胡適言: 多談問題、少談主義。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18. 「當2515年的觀眾回頭來看待2015年的觀眾時,他們對我們判斷政治辯論時的表現所持的蔑視態度,基本相當於我們看待1692年塞勒姆女巫審判的蔑視態度。」
  19. 如今在公共領域中,理性的主要敵人,不是數學,不是無知,也不是認知偏見,而是政治化。
  20. 無論什麼樣的課程,只要是由一位老師站在黑板前面長篇大論,學生拿著標記筆在課本上標著重點,從教學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課程就是無效的。人們只有被迫靠自己想通某個理論,與他人進行討論,將理論應用於實踐之中去解決問題,他們才能真的搞明白。
  21. 人是很擅長以不偏不倚的方式進行推理的,至少是在他們對某個論證進行評估,而非自己提出論證時,以及當他們以追求真理為目標,而非以贏得辯論為目標時。
  22. 當問題沒有被政治化時,人們可以完全做到理性。...為了令公共話語變得更加理性,問題應該盡可能的去政治化。
  23. 理性的本質,就是思考者總能後退一步,想一想自己的缺陷,並用推理的方式找出繞道而行的路徑。

第二十二章:科學

  1. 如果人類有一類成就可以讓我們大言不慚地在任何思想世界的審判面前誇耀,那就是科學。
  2. 許多知識分子,都因科學滲入到諸如政治、歷史和藝術等人文學科的傳統領域而感到憤怒。同樣,在那些曾經被宗教所統治的領域應用上科學推理,同樣會遭到人們的斥責。
  3. 我們應該建立"第三種文化",將源於科學、文化和歷史的思想融為一體。(第一、二種文化指自然科學和人文學) 
  4. 每一個人都應該以更加科學的方式加以思考。...在現代觀念中,科學天生就帶有哲學和理性的特質。
  5. 科學的兩類理想:第一類理想,認為世界是可以為人所理解的。我們所經歷的各種現象,可以通過比現象本身更加深入的原則來進行解釋。第二類理想,就是要讓世界告訴我們,這些關於世界的思想是否正確。信仰的傳統原因,如信念、啟示、教條、權威、感召力、傳統智慧、對經文的闡釋與剖析、主觀確定性的膨脹等等,都是犯錯誤的源頭,不應被視作知識的源泉。
  6. 科學發現意味著世界上所有的傳統宗教和文化之中的信仰體系,也就是它們關於世界、生命、人類和社會起源的理論,從事實的角度講是錯誤的。
  7. 如今指導一位知識淵博人士道德和精神價值觀的世界觀,就是科學賦予我們的世界觀
  8. 在預測精神病學分類、自殺傾向、學習和工作表現、謊言、犯罪、醫學診斷以及許多其他可以對準確率進行判斷的結果上,簡單精算公式比專家判斷更有說服力。(用數據說話,統計學優於直覺判斷) .....關鍵之處,並不在於測量是否完美,而在於它是否比專家、批評家、採訪者、臨床醫生、法官或內行的判斷更好。

第二十三章:人文主義
  1. 「凡受理性指導的人,即以理性作指針而尋求自己的利益的人,他們所追求的東西,即是他們為別人而追求的東西。」(Those who are governed by reason, desire nothing for themselves which they do not also desire for the rest of humankind.)~ 史賓諾莎
  2. 允許理性主體在世界中存在的物理要求,不是抽象的設計規範,而是在大腦中所實現的欲望、需求、情緒、痛苦和愉悅。快樂的經歷讓我們的祖先能夠生存,並孕育出能成長下來的孩子,而痛苦的經歷會以死亡告終。這意味著,食物、舒適、好奇、美、刺激、愛、性和友情,都不是膚淺的放縱或享樂主義的干擾。它們是因果鏈中的鏈接,讓心智得以產生。與禁慾主義和清教徒式的制度不同,人文倫理不會對尋求舒適、快樂和滿足的人的內在價值進行懷疑和事後評判,如果人們不去尋求這些東西,就根本不會有人的存在。與此同時,進化保證了這些慾望彼此之間的分歧,以及人與人之間因慾望而產生的競爭與不和。所謂的智慧,很大程度上在於平衡自我內在的相互矛盾的欲望,而所謂的道德和政治,主要在於平衡人與人之間相互矛盾的欲望。
  3. 當你獨自面對對手,最好的武器可能是一把斧頭,但當你在一群旁觀者在場時與敵方對峙,最好的武器可能是一段論述。
  4. 如果人類彼此之間相親相愛,而不是每個人都只為自己考慮,只知索取不肯回報,那麼所有人都會過得更好。進化就是這樣對道德情操進行選擇的:同情、信任、感激、愧疚、羞恥、原諒,以及正義的憤怒。
  5. 功利主義(效益主義)言論常常獲勝,有一個很站得住腳的原因:每個人都能理解它們。
  6. 許多義務論信念根源於部落主義、純潔、厭惡、社會規範等原始本能,而功利主義結論誕生於理性的思考。
  7. 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必須針對某道德條律達成一致意見時,他們總是傾向於採用功利主義思路。
  8. 道德的初衷是人類繁榮的最大化。
  9. 隨著演化心理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意識體驗可以透過同樣(演化)的思路得到解釋。
  10. 意識的功能表現為「全局工作區」或「黑板」。
  11. 宗教本身就是相對論性的。
  12. 最近的研究證實,較富裕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國家往往沒什麼虔誠的信徒。
  13. 當人們變得求知欲更強、更有科學素養時,他們就不再相信奇蹟了。
  14. 國家智慧水平越高,國民放棄宗教信仰的比例就越高。
  15. 沒有人能僅憑自身的聰明才智去夢想獲得有價值的事物。擁有天賦異禀的個人和文化,是聚集者、挪用者、收藏家。充滿活力的文化分佈在匯流地區,在這裡,人和創新來自於四面八方
  16. 就解釋了為什麼文化湧現的地方總是在位於重要十字路口和水道上的貿易城市。
  17. 記住你的數學:某樁軼事並不是一種趨勢。記住你的歷史:今天發生糟糕的事情並不意味著過去更好。記住你的哲學:人們不能推理出世上不存在理性,也不能推理出,因為上帝這樣認為,某件事物就是真實的或好的。記住你的心理:我們所知的許多東西並非其本來樣貌,特別是當我們的同伴也有同樣的認知時。
  18. 這個故事不屬於任何一個部落,而屬於全人類——屬於任何具有理性的力量和堅持存在的欲望的有情眾生。因為它只要求我們堅信,活著好過死亡,健康好過疾病,富足好過匱乏,自由好過脅迫,幸福好過苦難,知識好過迷信和無知。
----------------------------------------------

這本書,如果對於現代人而言一輩子只能看一本書的話,我想我會推薦這本書,重要的事情,它大概都提到了。


如果懶得看全部,要挑讀的話,我推薦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前三章和後三章)。




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

巴菲特的估值方法:現金流折現法


https://kknews.cc/zh-tw/finance/ey5ammr.html


簡言之:

複雜版:近十年現金流 X 成長率 X 折現率 之總和。 再加上「企業永續折現價值](這個計算好複雜,大約是第10年的現金流 X 7)


簡易版:

當前營利 X (以成長率  X 1~1.5得出的數字做為本益比) 。

舉例: 目前年營收 100元,年成長 20 %。

則估值 = 100 X 20  ~  100 X 30 = 2000 ~ 3000。


當然這種估值只能做為參考,

因為估值無法精確,而且成長率、營收是一直浮動的。


不過,不失為一個參考~



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創業創新的心法!《從0到1》書摘

很喜歡的一本書,感覺彼得提爾在[創造價值]這個主題上,有很深的見解。




1. 美好的未來和進步不會自動發生,除非我們去創造它。

2. 大的組織官僚迂腐又不願冒險,天才可以獨立創作但無法獨立創業。因此一小群志同道合者最適合新創事業。

3. 創新原則:1.大膽冒險比無聊瑣碎好。2.壞計畫比沒計畫好。3.競爭市場賺不到錢。4.銷售與產品一樣重要。

4. 別和群眾唱反調,但要獨立思考。

5. 如果想要創造並永久留住價值,不應該建立一個沒有差異化的產品模式。

6. 非獨佔者(弱小者)誇大自己,獨佔者(強大者)貶低自己。獨佔者能考慮錢以外的事情,非獨占者無法。

7. 獨佔可以帶動進步。人類的進步史就是更好的新獨佔者取代舊獨佔事業的歷史。獨佔帶來利潤,利潤帶來長期的投資研發計畫。完全競爭市場則是死海一片,所有廠商都是可取代的。

8. 「幸福的家庭全都非常相似,不幸的家庭則各有不幸。」企業恰好相反,成功的企業都長得不一樣,而倒閉的企業都一樣:無法從競爭中逃脫。

9. 競爭是一種意識形態,充斥在我們的社會,扭曲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教育體系反映著我們對競爭的癡迷。從念書、考試到職場,仿佛人生是單一線賽道。在競爭與衝突中,人們過度關注對手,而忽略重點。並且忙於模仿對手的策略。最後,不過度在乎他人表現,全心投入於自己感興趣之事的人勝出。

10. 競爭是一種具破壞性的力量,什麼都要爭的榮譽感,對企業來說是個災難。該追求的是卓越,而非競爭。

11. 企業今天的價值是未來能賺到的錢之總和。一家有價值的企業,不但必須成長,還必須持續成長。

12. 這個事業10年後還在嗎?光是數字無法提供答案,你必須仔細思考企業的本質特性。

13. 獨佔事業的特點:

    1.專利技術:比替代品好10倍。

    2.網路規模效應:越多人用越好。

    3.經濟規模:產品邊際持成本低,毛利高。

    4.品牌

14. 打造獨佔事業的方法:從小生意開始壟斷,不要任性挑戰大市場。真正重要的是能在未來創造現金流。「要成功,首要工作就是必須先研究殘局。」

15. 「從0到1」的新創事業,必須要有確定性的樂觀主義。傾聽客戶意見的「最小可行性產品」,只能獲得小成績。成功不是樂透彩,必須要有樂觀自信和計畫。

16.嚴重分配不均的奇特模式在自然界和各社會均隨處可見。創投不是活在正常世界,而是活在冪次法則(power law)之下。成功基金的最佳投資,其績效超過餘下所有其他投資績效的總和。

17. 你該全神貫注在擅長的事情上,在此之前,你要想清楚你擅長的事在未來是否有前景。

18. 不同公司之間的區別,遠比公司內部不同角色的區別來得重要。

19. 在冪次法則的世界,你必須非常努力思考自己的行動到底會落在80/20曲線的哪一段,代價差別太大了。

20. 四大不再相信祕密的社會潮流:漸進主義、避開風險、安於現狀、扁平化。相信仍有更多秘密等待挖掘,並堅持不懈,才會有創新、創造、發明的動力。

21. 找出祕密的方法:必須研究真實世界還沒探索的部分。選人少的路走。

22. 一間偉大公司就是一個合力改變世界的計畫,你分享祕密時,聽眾會成為你的同志。

23. 「提爾法則」:基礎不穩的新創公司沒得救。早期的差勁決定很難在日後彌補,身為創業者,你的首要工作是把第一件事做對,因為你無法在有缺陷的基礎上建立偉大的公司。

24. 股票報酬才能讓新創公司的員工全力以赴。

25. 時間是最有價值的資產,不該拿來和沒有相同願景的人共事。

26. 招募工作是每一家公司的核心能力,永遠不該外包。與眾不同是公司及員工的真正魅力。

27. 讓公司裡的每個人只負責做一件事。定義明確的角色可以減少衝突,公司會發生衝突,大部分是因為同事競爭相同的職責。

28. 顧客不會自動上門。在這個悄悄由銷售驅動的世界,每個領域的每個層級都很有系統的在進行隱藏推銷。「路徑依賴理論」表明,最好的產品未必就會最多人買單。

29. 就算產品沒有差異性,優秀的銷售也能創造獨占地位,反之則未必。

30. 不同產品需要不同銷售方法,從毛利多寡來排分別是:複雜銷售、個人銷售、市場銷售、病毒式行銷。

31. 向媒體推銷你的公司式銷售的必要環節。天生不信任媒體的科技宅最常犯下的錯誤就是忽視媒體。你不能期待在沒有銷售策略的情況下,大家會因為產品很好就掏錢買。

32. 科技是我們在全球化世界逃避競爭的方式。

33. 未來最有價值的企業會問的是: 電腦如何協助人類解決困難問題

34. 要成為有價值的企業,必須先找出利基點,而且在小型市場獨佔

35. 特異個性是驅動公司進步的引擎。我們應該更容忍看來奇怪或極端的創業者。我們要非比尋常的人來領導公司,以免落入只追求緩慢進步的漸進主義。

36. 創業者最大的危機是堅信自己的傳奇而失心瘋。但企業如果沒有任何傳奇,認為沒有偶像崇拜就是智慧的象徵,也同樣有危險。

結語:不管追蹤多少趨勢,未來都不會自行發生。關心未來科技奇點長什麼樣,還不如關心今日面臨的嚴峻抉擇。我們不能理所當然認為未來會更好,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必須努力創造未來。


----------------

總結一下:

善用科技、不做無謂競爭、做到差異化、發掘小而確實的利基市場、抱持樂觀並且要有計畫、不要忽略媒體和行銷的力量。






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韭菜救星! 「漫步華爾街」書摘

 



個人看下來覺得,如果只能挑一本投資書籍來看的話,「漫步華爾街」應該是最適合的了。因為這本書的說明很完整了。有很多具體的說明,不會只有觀念或富有寓意的講解。其實這本書講到最後的建議也很簡單,就是投資指數化ETF,長期投資、分散風險,不要做太多無謂的操作等等的。當然越簡單的事反而也很多人做不到或者不屑做,因為高估自己的人還真不少。(這點書裏頭也提到了)  然而,不知道已經有多少投資大師都不約而同地向「大眾」推薦這項方法。


以下為書摘:

-----------------------------------------

第一章 「磐石」與「空中樓閣」

  1. 投機客希望買短期可以獲利的股票;投資人會買幾年乃至幾十年內,提供源源不絕現金和資本利得的股票。
  2. 成功的頭資人通常知識廣博,善用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創造財富。
  3. 磐石理論關注股票的真實價值;而空中樓閣理論則有如在猜報紙選美的結果,玩的是「更大傻瓜」的遊戲 。

第二章 瘋狂的群眾

  1. 價格漲越高,就越被認為值得投資--這就是價格被瘋狂高估的來源。

第三章 1960年代到1990年代的投機泡沫

  1. 法人爭相搶進股票,不是因為覺得股票被低估了,而是認為會有更多傻瓜以更高價格來接手。

第4章 2000年代初期的網路泡沫

  1. 投資最重要的不是該產業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甚至不是該產業能有多少成長,而是它是否能持續獲利。
  2. 股市中的經常性輸家,是那些無法抗拒鬱金香狂熱的人。
  3. 當槓桿操作相當普遍時,泡沫就特別危險。
  4. 信用擴張是對實際經濟活動造成最大危險的泡沫。
  5. 股市不是一個投票機,而是一個體重機。到最後,每一種股票所擁有的價值,只是它為了投資人的利益所能贏得的現金流量現值。
  6. 「沒有任何人或機構,始終知道的比市場還多。」


第5章 技術分析與基本面分析

  1. 技術分析是信仰空中樓閣者用來預測買賣時機的方法;基本面分析則是應用磐石理論來選擇個股的方法。
  2. 圖形專家相信市場只有10%的理性,加上90%的心理因素。基本面分析專家則反其道而行,他們相信市場有90%的理性,心理因素占10%。
  3. 使用者越多,技術的價值會遞減。如果有人知道明天會漲,那麼它今天就會漲。
  4. 成長率陷阱在於,股利成長不會持續下去,公司和產業如同大多數生物一樣,有生命的循環週期。
  5. 高本益比和高成長率相關。
  6. 大多數投資者喜歡風險小的股票,因此這些股票的本益比往往比風險高、品質差的股票還高。
  7. 股價的不確定性:1. 未來不確定。 2. 價值不確定(本益比)。 3. 成長不確定。
  8. 穩健投資的三個原則:1. 盈餘成長未來5年高於平均值。本益比低於市場水準。 3. 有題材的成長股。



第6章 技術分析與隨機漫步理論

  1. 股市沒有記憶。堅信重複的股市模式是源於統計上的幻覺。
  2. 「隨機漫步」:下一步完全無法從前面的事件來推測。
  3. 股價波動的歷史並不能提供有用的資訊,讓投資大眾在管理投資組合時,能持續表現得比買進並長期持有更好。 (這是真的嗎? 我有點懷疑) 
  4. 用射飛鏢選出投資組合,採取買進並持有策略,能讓投資人在過去85年獲得平均每年10%以上的報酬率。
  5. 未來的盈餘會影響目前股價,而短期內影響股價的是難以捉摸的群眾心理。


第7章 基本面分析能幫你多少?

  1. 沒有一個產業容易預測。
  2. 一般分析師只是一位收入不錯,而且通常相當聰明的聰明人,以很平庸的方式去做一件很困難的工作。
  3. 當分析師說「買進」十,他的意思可能是持有,而當他說「持有」時,他的意思是「盡早丟掉這個破爛」
  4. 分析師建議強類買進的股票,每月績效比市場低了3%,反而建議強烈賣出的股票,表現比市場高出3.8%。
  5. 簡單的買進並持有廣泛指數的策略,就是專業的經理人也很難打敗。似乎運氣加上懶惰擊敗了頭腦。
  6. 巴菲特都承認,大多數投資人購買指數比投資於積極管理的基金更有利。


第8章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1. 分散投資是散戶降低風險的良策。
  2. 把高風險的股票組合一番,可以使投資組合的風險小於其中單一個股風險。
  3. 分散投資在兩家高度正相關股票,對消除風險沒太大幫助。

第9章 藉由承擔風險來提高報酬

  1. 貝他值=個股波動與大盤波動的比較。貝他值高等於積極投資,貝他值低叫做防禦性投資。
  2.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理論:投資人不會因為承擔可以分擔掉的風險而得到額外報酬。(報酬始終與風險相關)

第10章 行為財務學

  1. 不理性市場的四種因素:1. 過度自信。2. 偏誤判斷。3.從眾心理。 4. 損失趨避。
  2. 人們經常過度相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並且對未來過於樂觀。
  3. 許多散戶自以為可以打敗市場,結果做了太多投機交易。散戶交易越頻繁,績效越差。男性投資人交易頻率高於女性,績效也較差。
  4. 預測令人興奮的成長股時過度樂觀,這或許可解釋為何「成長」股表現往往不如「價值型」股票。
  5. 投資人通常認定,好的不尋常的市場會更好,壞得不尋常的市場會更差。事實上股票通常會回歸平均值。
  6. 「控制權」這個錯覺讓投資人看到實際上並不存在的趨勢。(稟賦效應)
  7. 其他人的錯誤行為會確實影響某個人對外部世界的感知。散戶一定要避免受從眾行為擺布。
  8. 人們估計損失東西的價值,是得到相同東西價值的兩倍半。
  9. 人在面臨必定賠錢的情況下,似乎會出現冒險行為。(不願止損)
  10. 處分效應:選擇賣出已經賺錢的股票,卻留下賠錢的股票。
  11. 總結:1.避免從眾行為。2.避免交易過度頻繁。3.賣掉賠錢股、不賣賺錢股。4.提防內線或小道消息。

第11章 個人理財的十項練習

  1. 未雨綢繆 (早點投資)
  2. 不要兩手空空:備好現金和保險
  3. 手上的現金得跟得上通膨
  4. 學習節稅
  5. 釐清投資目標 (想要一夕致富、還是日子安穩?)
  6. 從自己的房子開始投資(盡可能擁有自己買得起的房子)
  7. 了解債券 (低風險投資標的)
  8. 投資黃金與收藏品宜謹慎
  9. 尋找提供折扣的證券商
  10. 記得分散投資   

第14章 做好人生四季的投資規劃

  1. 投資報酬90%以上決定於選擇的投資的類別和比例,10%以下才由特定股票和基金決定。
  2. 資產配置的5個原則:(1)風險和報酬正相關。(2)持有期間越長,資產報酬率變化的可能性越低。(3)定期定額可有效降低風險。 (4)再平衡策略可降低風險,有時還能改善收益。(5)承受風險的心態與能力不同,承受風險能力是由財務狀況所決定。
  3. 即使在最不景氣的時候,也必須擁有現金和信心繼續投資。
  4. 低價時買得多,高價時買得少。
  5. 股市整體和牛頓定律相反,任何落下去的東西必定彈回來。

第15章 進軍股市三大步

  1. 不須動腦的方法:購買指數基金。將投資組合的核心指數化,然後用多餘的錢進行積極投資。
  2. 深思熟慮的方法:自行投資。
    1. rule 1:只買維持5年「盈餘成長超過平均」的股票。 
    2. rule 2:低本益比策略--成長性大於本益比評價。
    3. rule3:有題材的股票--去其他投資人要去的地方,並提早幾個月報到。
    4. rule 4:盡可能減少進出。
  3. 委託華爾街專家:盡可能找管理費少於0.5%的基金。

--------------------------------

心得:這應該是一本讓投機者絲毫感受不到興奮的投資書籍,但同時也是最投資路最樸實正規的康莊大道。投資而一夕暴富的夢人人都有,但是實現的卻寥寥可數。然而,遵循這本書的投資觀念,我相信能讓大多數人都享受到文明進步所帶來的財富增長。















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

科斯托蘭尼《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書摘

 



科斯托蘭尼,被譽為德國之巴菲特的投機家,他對投資的洞察和智慧在此書中展露無遺,光看了前幾頁便被他的思想所吸引。以下是書摘。

-----------------

△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差別很容易解釋,就像一塊切得不均勻的大蛋糕,和一塊切得大小均等的小蛋糕。


△ 投機家是有識之士,是三思而後行的證券交易人士,能準確預測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趨勢,並從中獲利。


△ 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雖然我不太認同)


△ 大家不該相信,可以透過投機獲得固定收入。 (投機的財富是不固定的)


△ 我該誠實建議每位讀者家務投資者的行列。在從事交易證券的人當中,以平均水準看,投資者的表現最好,因為即使是投機家,也只有少數是贏家。


△ 投機家不在乎細微的指數波動,不會受到次要的日常新聞影響。投機者有想法,這是他和證券玩家的基本差異。


△ 真正的投機家是思考的人。


△ 成功的投機家在100次交易中,獲利51次,虧損49次,他就靠這差數為生。


△ 專家引用報章評論,尋找合乎邏輯的因素,但證券市場有自己的邏輯,和普通消費者的邏輯沒有甚麼關係。


一切取決於供給和需求,我全部的證券交易理論都以此為基礎。


△ 長期來看經濟和證券市場,發展方向相同。


△ 貨幣+信心=發展趨勢


△ 對於中期的證券市場發展,貨幣至關重要。資金是證券市場的氧氣。


△  投資者分兩類,固執的和猶豫的,勝利者是固執的人。


固執的投資者須具備四種要素:金錢、想法、耐心、運氣。


△ 明智的投資者都有想法,投資者必須相信自己的想法,如果已定出戰略,便不可再受朋友影響,也不可因當時的氣氛或時事而改變初衷,否則再天才的思慮,也幫不上忙。


△ 耐心也許是證券交易所裡最重要的東西。誰缺乏耐心,就不要靠近證券市場。


△ 投資者如果缺少資金,甚至有債務,就不可能有耐心。


△ 每次證券市場中的崩盤和崩潰都以暴漲為前導,而每一次的暴漲都以崩盤收尾。


△ 對「毫無價值」的東西進行不明智的賭博,正預示著經濟榮景的結束。


△ 你必須是位固執的投資者,而且必須逆向操作。「小麥跌時,沒有買小麥的人,小麥漲時,沒有小麥。


△ 賣空投機人士是典型的悲觀主義者,買進投機人士則是樂觀主義者。


△ 真正的證券交易知識,是那些當大家忘記所有細節後留下來的東西,大家不需要無所不知,而是要理解一切,在關鍵時刻指出正確的內在關係,並採取相應動作。


在指數上漲時,最差的投機人士也能賺到一點錢;而在指數下跌過程中,即使挑到好股票的人也賺不到錢。因此投資最看重的是普遍的趨勢,其次才是選股。


△ 如果整體發展趨勢呈正面,投機人士便必須找出潛力最大、機會最好的股票。


△ 如果已經蒙受損失,便必須承認,把帳算清,馬上從零開始。


證券玩家犯下最不可原諒的錯誤,是設定獲利的上限,卻讓虧損不斷膨脹。一位正確操作且有經驗的投機家會讓利潤增加,然後以相對較小的損失出場。


看重小利的人,不會有大價值。


△ 職業投資者的工作,95%是在浪費時間,他們閱讀圖表以及營業報告,卻忘記思考,但對投資者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是柯斯托蘭尼的「十律」與「十戒」:


「十律」

1.有主見,三思後再決定:是否應該買進?如果是,在哪裡?什麼行業?那個國家?

2.要有足夠的資金,以避免遭受壓力。

3.要有耐心,因為任何事情都不可預期,發展方向都和大家想像的不同。

4.如果相信自己的判斷,便必須堅定不移。

5.要靈活,並時刻考慮到想法中可能有錯誤。

6.如果看到出現新的局面,應該賣出。

7.不時查看購買的股票清單,並檢查現在還可以買進哪些股票。

8.只有看到遠大的發展前景時,才可買進。

9.考慮所有風險,甚至是最不可能出現的風險,也就是說,要時刻想到有意想不到的因素。

10.即使自己是對的,也要保持謙遜。


「十戒」

1.不要跟著建議跑,不要想能聽到秘密信息。

2.不要相信賣主知道他們為什麼要賣,或買主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買,也就是說,不要相信他們比自己知道的多。

3.不要想把賠掉的再賺回來。

4.不要考慮過去的指數。

5.不要躺在有價證券上睡大覺,不要因期望達到更好的指數而忘掉它們,也就是說,不要不做決定。

6.不要不斷觀察變化細微的指數,不要對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所反應。

7.不要在剛剛賺錢或賠錢時下最後結論。

8.不要只想獲利就賣掉股票。

9.不要在情緒上受政治好惡的影響。

10.獲利時,不要過於自負。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如何成為幸福的人? 羅素的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書摘



啟明出版創辦人林聖修如此介紹這本書:「這本書徹底的改變了我的生活,為我帶來了無數的精采美好。九年前我成立啟明出版,正是為了想把這本書介紹給閱讀中文的親友,如今總算實現了。


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真覺得此書相見恨晚。完全可以體會林聖修先生的心情。哲學家羅素平易卻又深刻的處事智慧,在此書中表達出來。如果我能早點接觸到這本書,我相信在人生路上的許多困厄或煩惱,能夠更有智慧地去處理或面對。另外此書中也看得到許多羅素的機智和幽默。

以下是我擷取書中個人覺得良好的文句。

-----------------------------------------------------------------------

第一章 什麼使人不幸

△動物只要不患疾病,食物充足,就會快樂滿足。人也應該如此;然而現實並非這樣,至少在大多數情況下並非這樣。

△ 幸福的獲得,在極大的程度上卻是由於消除了對自我的過分關注。

△ 很顯然,不幸的心理上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它們都有某些共同點。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這樣一些人,他們在青年時期被剝奪了一些正常的滿足,於是便把這種滿足看得比任何一種其他方面的滿足更為重要,一生只朝著這一方面苦心尋求。


第二章 拜倫式的鬱悶

△ 正像人類歷史的許多時期一樣,今天,在我們中間有許多聰明的人總以為自己已經把所有早年的熱情看透,從而確信再沒有什麼值得為之生活下去了。持這種觀點的人正在變得極為普遍。他們雖然並未得到真正的幸福,卻為這不幸感到慶幸;他們將這歸之於宇宙的本質,認為這是開明人士應持的唯一可取的理性態度......

△ 對那些才華橫溢但又迷惘困惑、無所適從的年輕人,我的告誡是:「放棄創作的企圖,相反地,盡量一字不寫。走進大千世界;去做一個海盜、一個波羅洲王、一個蘇俄的勞工吧;去尋找這樣一種生活,去過上一種全身的精力都用在滿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日子。」我並非向一切人,而只是向那些患有拜倫式鬱悶的疾病的人,推薦這一實踐課程。我相信,經過幾年這樣的生活,這位以前的知識分子就會發現,不管他如何努力遏制自己,也不能阻止自己不去寫作了。這時,他就不會覺得自己的寫作毫無意義了。  


第三章 競爭

△  人們平常說的生存競爭,實際上是追求成功的競爭。他們在競爭中感到可怕的,不是第二天早晨起來能否吃到早飯,而是他們將不能戰勝自己的對手。

△   令人奇怪的是,人們似乎很少認識到,他們並沒有處於一架無法擺脫的機器的支配下,而是處於一架踏車上;他們之所以還一直待在這台踏車上,只因還沒發現它無法使他們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    只要他在追求成功的同時,還完全相信男人的職責就是追求成功,否則就是一個可憐蟲;只要他的生活依然如此緊張、如此令人焦躁不安,他就不可能得到幸福。

△  治療之方無他,就是承認在一種平衡的生活中,理智的、安適的快樂享受是必要的。


第四章 無聊與興奮

△  忍受一種或多或少單調的生活的能力,是一種應在童年時代就培養起來的能力。現代的父母在這方面是有相當責任的,他們給孩子們提供了過多的消極的娛樂活動,如電影、精美的食品等。他們絲毫沒有認識到,除了一些很少的例外,過一種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   一個孩子或青年人,在他具有一個嚴肅而富於創造性的目標時,他就會心甘情願地忍受巨大的厭煩,因為他發現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 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肯定是一種平靜安逸的生活,因為只有在平靜的環境裡,真正的快樂才能得以存在。 


第五章 疲憊

△  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思想缺乏控制能力——我的意思是說,面對那些自己一時不能採取有效措施的問題,他們往往不能阻止自己去想它們。深夜裡,男人們上床睡覺,在他們本應該去好好恢復體力以便應付明天的問題時,卻依然在床上翻來覆去、苦思冥想,為工作上的事情操心虛神。實際上,他們這時對這些問題是無能為力的,他們這樣地苦思冥想,並不是找出一個明天可行的方案來,而只不過是一種半精神錯亂的狀態所致。

△   在對大腦的思維進行系統的訓練以後,人就能獲得更多的幸福,又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而不是不適當地、無間歇地去思考。在要作出一個困難而又勞人心神的決定時,一旦有關的數據信息收集齊全,就應該馬上加以最充分的考慮並作出決定;一旦決定作出,除非有新的事實和證據,不要去隨便加以修正,沒有什麼比猶豫不決更使人勞心費神,更無成效了。

 △ 心理自律主要是指在恰當的時候思考問題的習慣。這種習慣極端重要,首先是因為它能使人以最少的腦力付出完成日常工作;其次是因為它是治療失眠症的良方;最後是因為它提高了決策的效率和能力。

△  當受到某種不幸事件的威脅時,先審慎地、有意識地思考一下,在可能發生的事情中,什麼東西最糟糕的?在對這種可能的不幸作了表面的考察之後,給自己一個堅強的理由相信,不管發生什麼,都不會有什麼極端可怕的災難。

△   一個人,如果他學會了不再恐懼,就會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疲勞大大減少了。

△   疲勞的最為常見的原因是對興奮的愛好。...... 一個謹慎的人唯一能夠做到是約束自己,不允許自己去尋求那種有損健康、影響工作的過份而又使人疲勞的快樂。


第六章 嫉妒

△  在通常的人性的所有特點中,忌妒是一種最不幸的情緒。不僅忌妒者希望別人不幸,而且他自己也因忌妒而遭受不幸。他不是從自己的所有物中引出快樂,而是從別人的所有物中引出痛苦。

△  治療這一切的有效辦法是心理修養,使自己不去想無益的事情的習慣。說到底,又有什麼比幸福更值得忌妒?要是我能治好自己的忌妒心,我就能獲得幸福。

△  你可以通過享受自己得到的快樂,通過去做自己必須要做的事,通過避免將自己與想像中的、可能是相當虛假的、比自己更加幸運的人相比較,來擺脫忌妒心。


第七章 罪咎感

△  在理性的道德中,只要不給別人也不給自己帶來痛苦,那麼給任何人,哪怕是給自己帶來快樂都是應予讚許的。如果我們拋棄了禁慾主義,那麼,一個會享受各種美好事物而又不帶消極後果的人,就是一個理想的道德高尚的人。

△   大多數人在他們表面上放棄了兒時的迷信思想時,常會認為一切都完成了。他們沒有認識到,這些迷信思想仍然潛伏在心靈底處。......我並不主張,人可以不要道德觀念;我只是說,人不需要迷信的道德觀念,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   在一個人心力充沛的時候,運用自己的全部理智而得到的那些信仰,應該成為他任何時候都不加以拒絕的準繩。

△   無論何時,在它將愚昧的思想或感情注入你的意識層次時,就把這一切徹底排開,審視並拒絕它。不要讓自己一半被理智,一半被兒時的愚昧所制約,結果使自己變成一個左右搖擺不定的生物。

 △   實際上,負罪感是一種十分無益的情感,而遠遠不是美好生活的一種成因。它使人不幸,造成人們的自卑感。正因為不幸福,他便可以向別人提出過份的要求,這樣做又妨礙他去享受人際關係中的那種幸福。正因為自卑,他就會對那些比自己優越的人表示敵意。他發現對別人羨慕是困難的,而忌妒卻是容易的。他將變成一個到處不受歡迎的人,發現自己越來越孤獨。

 △   一個人應該將它的心思重點放在他所理性地信仰的東西上,而決不允許相反的、非理性的信仰不受到質問就進入自己的頭腦,甚或控制自己。

 △   理性主要是由內在的和諧構成的,因而有理性的人,在觀察世界、運用自己的力量達到外部目標時,比起那些一直飽受內心衝突、良心折磨的人來,要自由得多了。沒有什麼比把自己禁銅封閉起來更使人呆板遲鈍了,也沒有什麼比把自己的注意力和能量轉向外部世界,更能使人興高采烈了。

△   真正能令人滿足的幸福總是伴隨著人體官能的充分活躍,以及對於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一世界的充分的認識。  


第八章 被害妄想

 △  被害妄想一向根植於,我們在想法上過度高估自身的真正價值。

 △預防被害妄想症狀的有效手段。第一條是:記住你的動機並不是始終像你想像的那樣絕對無私公正。第二條是:切勿過高估自己的優點。第三條是:不要指望別人會同你一樣對你那麼感興趣。第四條是:不要假想大多數人會存心盯著你,專門想來迫害你。


第九章 輿論恐懼症

△  一般說來,人們對除了專家之外的他人的意見太關注了,而且事無鉅細都是這樣。在不受飢餓、不進監獄這類事上,我們當然應該尊敬公眾的意見,但是除此以外,在任何事上都對那種不必要的獨斷專橫意見表示自願屈從,這就很可能從多方面影響到人的幸福。

 △ 幸福的本質在於,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出於自己心底的衝動,而不是出於偶然性的興致以及那些偶然成為我們的鄰居、甚至於親友的願望。


第十章 幸福是可能的嗎

△  幸福的秘訣在於:使你的興趣盡量廣泛,使你對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人和物盡量友善,而不是敵視。


第十一章 熱情

△  真正的熱情,不是那種實際上尋求忘卻的熱情,而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除非它被種種不幸給扼殺了。小孩子們對他們看到的和聽到的任何事情都充滿興趣;世界對他們來說充滿了新奇;他們不停地以熱烈的情感追求著知識,當然,這種知識不是那種學者式的知識,而是那種對引起他們注意的事物的熟悉過程。


第十二章 愛

△   一個缺乏父母之愛的孩子,很可能膽小怯弱,不愛冒險,他總感到懼怕,不敢再以歡快的心情去探究外部世界。這樣的孩子可能在令人吃驚的小小年紀裡就開始了對生與死、人類的命運等問題沉思默想。他變得性格內向,鬱鬱寡歡,以至於最後便從一種哲學或神學中尋求虛假的慰藉。

△   總的來說,女子往往愛慕男子的性格,而男子則追求女子的外貌。

△   彼此真正關懷的愛是真正的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僅是彼此幸福的手段,也是共同幸福的接合點。一個人,無論他在事業上的成就有多大,如果他把自己封閉在鐵牆之內而無法擴展這種彼此關懷的愛,那麼他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快樂。將愛排斥於自身之外的念頭,一般來說是某種憤怒或對人類仇恨的結果,這種憤怒和仇恨產生的原因不外乎青年時代的不幸遭遇,或成年生活中的不公正待遇,或其它任何導致被害妄想的因素。過分膨脹的自我好比一座監獄,如果你想享受充分的生活樂趣,就必須從中逃脫出去。

△   在各種謹小慎微之中,對愛的過分小心或許是真正的幸福的最大敵人。 


第十三章 家庭

△   本來,父母對孩子的愛和孩子對父母的愛應該是幸福的最大源泉之一,但在今日的現實社會裡,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在90%的情況下倒成了雙方不幸的根源,在99%的情況下成了雙方之一的不幸的根源。

△  在很早的階段,父母親的權力慾與孩子自身的各種慾望之間就開始了衝突,因為儘管擺佈孩子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天經地義的,但如果孩子能盡早學會獨立自主,也不失為一件好事—這件好事卻會使那些迷戀自身權力慾的父母深感不快。

△  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更甚於希望孩子被自己控制的父母,根本不需要那些教導什麼該做,什麼又不該做的心理分析教科書。

△   父母親從一開始就尊重孩子的人格—這種尊重並不是一種原則上的尊重,不管這個原則是道德上的,還是認識上的。這一尊重應當作為某種近似神秘的信仰而加以深刻的體會,以完全摒棄佔有和壓迫的慾望。

△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凡是一般被稱作自我犧牲的母親,往往對孩子極端自私,因為儘管做父母可以比人生其它部分更加重要,但如果把它看作人生的全部,就會導致人的不滿,而不滿的父母很可能會從感情上掌握住孩子。所以為了子女和母親雙方的利益,做母親的最好別放棄所有其它的興趣和事業。

△  過分的牽掛往往是佔有慾的偽裝。許多孩子就是被那些既無知又敏感的母親搞得心理失常。


第十四章 工作

△  能夠自覺而明智地充實空閒時間是文明的最終目標,但是目前還很少有人能達到這個程度。

△  長遠目標是幸福長久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主要是在工作過程當中實現的。

△  只要有可能從事一項能滿足一個人的建設性本能衝動的工作而無凍餒之虞,那麼他最好還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去做這種勞動。沒有了自尊,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而對自己的工作引以為恥的人是沒有自尊可言的。

△  始終一貫的目標並不足以使生活幸福,但它是幸福生活的一個幾乎不可或缺的條件。而始終一貫的目標,主要體現在工作之中。


第十五章 次要興趣

△  不管有多少煩惱,它們都不應該佔去你全部的清醒時間,而為之苦思冥索。

△  人生在世,時日不長,在這生命的短暫年代裡,一個人需要對這個奇特的星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瞭解一切他應該知道的東西。忽略自己求知的機會,不管這機會多麼欠缺,就像是上了戲院而不聽戲一樣。

△  意在為善的少量工作,遠勝於意在為惡的大量工作,雖然篤信辛勤生活的鼓吹者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對自己的工作過分關注的人,總面臨著陷入狂熱的危險。

△  對於這種狂熱心理,最好的預防莫過於對人的生命及其宇宙中的地位培養一種更廣闊的胸襟。

△ 現代高等教育的缺陷之一,是變得太側重於某些技能的培訓,而沒有教會人們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以便極大地拓展人類思維和心靈的空間。

△ 你不是孤獨的個人,而是引導人類走向文明生活的大軍中的一員。如果你擁有了這種看法,那麼某種偉大的幸福便會永遠伴隨著你,而不管你個人的命運如何。生命將變成與歷代偉人共享的聖餐,而個人的死亡只不過是首小小的插曲。

△ 一個人一旦懂得了——不管多麼短暫,多麼簡略——使靈魂變得偉大的東西之後,如果仍然卑鄙偏狹,自私自利,仍然為渺小的不幸所困擾,仍然懼怕命運的安排,那他決不會是幸福的。凡是具備偉大靈魂的人,其心胸都是開闊的,能讓宇宙間八面來風自由吹入。

△ 一旦擺脫了任憑命運操縱的恐懼感,他就可以體驗到某種深沉的快樂,在經歷外部生活的一切滄桑之後,在靈魂深處,他仍然是個幸福的人。

△  悲痛是不可避免的,也在意料之中,但我們應盡可能地將之減輕到最小的程度。旨在從不幸中提取最後一滴悲傷的做法,只不過是一種多愁善感。

△  一個追求幸福的人,應該在生活賴以建立的主要興趣之外,明智地擁有一系列附加性的興趣。  


第十六章 努力與放下

△  雖然聰明的人不願意在可以防止的不幸面前坐視不管,但他不願意在不可避免的災難上徒費時間和精力,而且即使這些災難本身是可以戰勝的,但只要它們會引起時間和精力的過分消耗,以致妨礙他追求更為重大的目標,那麼他也寧願屈服,許多人為了一點不順心的小事便會焦慮不安或者過分惱怒,這樣就空耗了不少有用的精力。

△  即便一事不做也勝過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世上一半的有益的工作,是在與有害的工作作鬥爭的。

△  沒有什麼比天天試圖相信越來越變得不可信的東西更令人疲倦了,如果長此以往,那就是更令人惱怒的了。與這樣的努力一刀兩斷,乃是獲得可靠而又持久的幸福的必要條件。(放下執著、放下成見)  


第十七章 快樂的人

△  極力避克自私自利的慾望,盡量獲得那些阻止我們的思想永遠專注於自我的情感和興趣。

△  一個幸福的人,以客觀的態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愛和廣泛的興趣,憑著這些愛和興趣,同時憑著它們使他成為他人的愛和興趣的對象,他獲得了幸福。

△  一個人,如果他是幸福的,就決不會遭受這兩種分裂所帶來的痛苦;他的人格既不分裂來對抗自我,也不分裂來排斥世界。這樣的人覺得自己是宇宙的公民,自由地享受著它給予的壯麗景象和快樂的時光;他不被死亡的念頭所困擾,因為他感到他與後繼者之間並不存在真正的鴻溝。


-----------------------------------------------------------------------

羅素的哲學比叔本華的更樂觀,也更入世、實際。

叔本華的哲學確實比較憤世嫉俗,雖然也是洞察世事,憤世的態度也比較能自我安慰,但相較起來是比較負面、悲觀一點。

然而初步看起來,叔本華的哲學似乎又與佛教思想比較貼近。

而羅素的思想則與伊壁鳩魯的哲學較貼近。

我不禁會思考究竟哪方的哲學比較正確,或者這畢竟都與個人的性格有所關聯。

然而現階段我會說,羅素的入世哲學比較好,也比較適合大多數人,畢竟出世、憤世的態度終究無濟於事,解決不了甚麼實際問題。但又有人說叔本華式的哲學比較適合中年人,也許我的想法之後會轉變也不一定。


無論如何,兩種取向的哲學大致是殊途同歸的,實務上對這樣的處世哲學去細膩區分,也沒有太大必要。簡言之,積極爭取我們需要的,而對於那些我們終究得不到之事物放下執著,最後是擁有智慧去面對和明辦前述兩者的差別,「幸福之路」大概如此吧。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Van Tharp 歸納的10個成功交易員共同特質

 



Van Tharp 歸納的10個成功交易員共同特質


五個投資失敗的錯誤:

1. 沒有止損  2.沒有停利  3. 注碼太大  4.輸錢加碼 (攤平)  5. 沒有紀律 (計畫)


10個投資要點the golden rules of trading:

1. 止損

2. 用R定義盈虧 (R=止損金額) ,例如窺最多1R,但賺會1R以上。

3. 虧損小於1R

4. 平均利潤大於1R

[3 & 4 就是所謂的cut your loss and let the profit run]

5. 善用統計學 (紀錄交易策略的績效)

6. 制定回報目標

7. 找出適當下注比例

8. 善用system quality number (應該也是統計績效的一套方法)

9. 分散風險

10. 承認錯誤,持續學習


以上可供參考。技術分析或有效果,但又很難全信,做為參考應該是可以。






 

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從股市現象與物理學的相似性來看股市投資策略

 在《霍金大見解》中,霍金在介紹宏觀物理法則與微觀物理法則時,用擲骰子的比喻,生動的介紹了宏觀物理與微觀物理運作上的差異。這令人聯想到股市波動與物理學法則的相似之處。


在微觀物理學,也就是量子力學中,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即不確定原理)。如果要確定質點位置,動量就不太確定;如果要確定動量,質點位置就會不太確定。也就是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下,微觀物理的預測是機率性的。就好像在擲骰子一樣。


而在宏觀物理現象中,一切則是能夠預測的,如同嚴格的機械論一般。然而這是因為微觀量子所體現的不確定性,在巨量的相互干涉下,幾乎被抵銷了,所以在宏觀現象中,要出現微觀物理的樣貌,是微微微微微微微乎其微,機率接近為不可能。


同樣用骰子做比喻,骰子骰一次的期望值雖是3.5左右,但是實際骰出來1~6都是機率相同的。但是骰10次、千次、萬次就不同了,總和期望值一定越來越逼近期望值,也就可以視為發生偏離亂數的可能性越來越低。這就說明為何在宏觀現象中,微觀物理的特性幾乎消失。


我們回過來看股市波動的表象,跟微、宏觀物理的表象也有點類似。股價每分波動的現象,可能震幅會很大、很驚人,但是用日線的角度去看,分的波動就被忽略了。同樣的,用週線去看,日的波動就被忽略了。所以同樣的,當我們用更宏觀的角度觀察時,小型波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它們可能互相抵消,因此在宏觀的記錄下,不再呈波動狀,而是平滑狀。


按照一般的看法,股價越短期的波動,越難以預測,且原因越難論定。可能是人們跟著股價隨風而起的不理性波動,而這樣的波動也可能像漣漪效應般越滾越大,儘管從根本看它其實是沒有理性的基礎。不過時間拉越長,它就越容易回歸到基本面支撐的價格上。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將股價的短期波動視為物理中的量子特性,它是隨機而不確定的,且在宏觀物理下可被忽略掉的。那麼股市中的宏觀物理法則是甚麼呢? 大概就是基本面,或是市場的正確評價。時間拉越長,基本面的作用力越大,隨機不理性的作用力越小。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建立甚麼樣的策略? 

首先,優先挑長期方向向上的股票。這表示這支股票的基本走勢就是向上走的。例如年線、月線長期上走。

其次,觀察較次級的波動,從波動中找進、出場點,當波動有一定規律時,嘗試從波動的低點進場,波動高點出場,或者抱著不動,反正長線來看,應該還是上漲的。比如說挑好月線長期上走的股,那就看日線波動來挑進場點。

最後,更次級的股價走勢就不要費時間看了,一是浪費時間,二是容易讓人分心、亂了分寸。就同我們關注宏觀物理,就要忽略微觀物理的作用。比如日線,索性不看。然後同樣的,也不要因為日線一時崩,就嚇到跑掉。


那麼何時該出場了? 從長線來看,股價的整個趨勢扭轉了,此時可能又加上消息面告訴我們該股的基本情勢變了(相當於表示該股的物理法則變了),那我們考慮出場。

即便是想要先獲利了結,也一樣,當漲勢已經高度乖離,開始跌回,也可考慮出場。但是但是,如同我的seafood說的,長期看好的標的,記得持續關注,再找進場點。


長期走平的標的我們不優先考慮,而長期往下走的更是乾脆不碰。想賺價差? 先想想有這本事嗎? 為何要挑難題做呢?最聰明的物理學家對於量子力學也是頭痛不已不是嗎?


結論:看年、季、月限定方向(標的),看週線決定進(出)點。日線,忽略它。


如果進場開始崩怎麼辦?何時要止損? 要懂得適時認錯。可能是自己看錯了;也可能是看對了但運氣不好,不要讓風險大到會受不了,不要歐印。我們不追求全勝,而是高勝率,並持續檢討我們的大觀念策略和長線上是對是錯。

如果明明長線上是對的,卻因為短期現象而認輸,那就是信心不夠,沒話說。


然後盡量別做空...。股市長期大多上漲,如同物體受重力般遲早下墜。跟最強的力作對,要不就是藝高膽大,要不就是自作孽...。


--------------------------------------------------------------------

股市與物理的另外一個相似性在於,方向與動量。


在宏觀物理中認為,假設能夠知道一個質點的動量以及位置,就能夠以物理定律預測過去當下的過去樣貌與未來樣貌。


在股市樣態中,同樣有動量以及位置的表現,也就是[交易量]和[股價走勢]。


但是物理學的定律是亙古不變的,而個股股價的走勢法則很可能是會變化的,一般來說,我們認定它短期走勢是人們的投票機,長期走勢則是公司基本面的表現。

換言之,股市的走勢不會完全遵照經驗法則,但也不能說完全不會。理論上,如果基本面變化不大,則股價會按照經驗發展;如果基本面發生變化,則股價不會按照經驗發展。

但這只是題外話,因為身為一個散戶,我們就是不能確定基本面的變化,所以才嘗試從股價變化來推估。


我們將走勢和交易量當作兩個參數,大略可以得出六種情況。

1. 走勢向上,交易量大。這表示向上動能強,值得嘗試進場,雖然我們可能湳已確定漲勢會到哪。


2. 走勢向上,交易量小。這表示緩漲,其實也不錯,可長期放著。


3. 走勢平,交易量小。代表股價平穩,不值得特別投資,但可關注。


4. 走勢平,交易量大。代表看法兩極,難以觀察,最好別碰。


5. 走勢緩跌,交易量小。慢慢在跌的股票,除非情勢反轉,否則別碰。


6. 走勢急跌,交易量大。肯定是遇上了不好的消息,猛跌一波,但是這種急跌有時容易反彈,可以當跌勢終止時,抓住反彈機會。(急漲亦然)


結論:長期緩漲股值得長放;急漲股來得及可追看看,但須更密切關注;其次是急跌反彈股,也可關注。 長期股價平穩股...,可當定存。其他的,就忽略吧。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50個改變思想的黃金觀念

 



相信有好方法,相信積累,相信實踐,必帶來更好的生活。
  1. 120%篤信自己有更好的未來,以此願景面對人生的困頓和苦厄。   
  2. 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找到自己的複合成長。擁有強大的自信。
  3. 所謂財富自由,是指不必再為了滿足生活所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把每天當作是人生的第一天,無論好壞,過去的已過去了。
  4. 快速入門一個領域的方式是:掌握最小必要知識。接著,實際去做,逐步改善。關注事實,不要關注別人的看法。
  5. 個人的商業模式: 販賣時間的上班族》》販賣個人產品.專業.服務》》買進他人的勞動再賣出 (創業)
  6. 為老闆工作的同時,也是為自己工作。為老闆工作,獲得的是薪水,為自己工作,獲得的是成長。因此,別太計較薪水,而是關注有沒有成長。
  7. 創業或商模的核心:剛需--消費者認為的剛需。培養創造力。
  8. 用金錢換時間,並將時間花在學習和自我成長。
  9. 思想改變價值觀,價值觀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
  10. 人的三大財富:時間,金錢,注意力。 注意力三大坑:湊熱鬧,從大流,操他人的心。注意力重於時間,時間重於金錢
  11. 冥想:半小時乃至兩分鐘都可以。好處有:提升健康,提升快樂,提升社交,提升自制,改善大腦,提升效率。
  12. 元認知能力:反省自己的思考模式
  13. 過度追求面面俱到的安全感,會使人過度分心,無法集中。成大事不拘小節,大智若愚。
  14. 觀察趨勢,活在未來。
  15. 自己是貴人,才能遇到貴人。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重要得多。越樸素的道理越永恆。我助人則人助我。
  16. 眾人皆錯我獨對,價值更大。聽大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意見,最後自己決定。別花太多時間證明自己正確,只管去做對的事。
  17. 世界有主觀成分,也有客觀成分。你如何對世界,則世界如何對你。(自證效應)  
  18. 觀察他人的長處,學習,不爭辯。
  19. 抱怨無濟於事,不要抱怨,並遠離抱怨者。
  20. 價值觀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各人價值觀不同,勿以偏概全。
  21. 為何人們學不好英文,因為不是剛需。剛需(和習慣)帶來學習趨力,讓優秀成為習慣,剛需塑造大腦。高瞻遠矚,選擇正確,耐心積累。
  22. 小心自我感覺良好,適度危機感。早晚有一天,要做到不再為了生活而出賣自己的時間。
  23. 在一個維度上做到最好是很難的。專精一個領域的同時,跨域培養多維能力。單維只有長度,多維則有體積。
  24. 決定價值的不是成本,而是需求。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做。思考整個世界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25. 道理太簡單易得,反而不被珍惜。應當認真琢磨並實踐重要的觀念,若覺得事不關己,那就真的事不關己。
  26. 耳濡目染更是真正的學習,進入好環境,多接觸優秀的人。(鏡像神經元學習)
  27. 每天給自己灌雞湯,自強不息。
  28. 從給人教,到看書學,最後是自己摸索自己學。
  29. 別死盯著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30. 不要倚賴「努力」與「堅持」,而要善用熱忱和環境
  31. 相信學習必有收獲。
  32. 每個領域遊戲規則不同,有的靠技術,有的靠運氣,不可錯置。
  33. 能控制的錢,才能拿來投資。
  34. 想的人多,學的人少,做到的更少。人致踐則無敵。
  35. 學習投資:找標的,記錄績效。
  36. 外行人愛冒險,內行人控制風險。
  37. 永遠不要all in。計算勝率,而非追求必勝
  38. 投資不要後悔早知道,只要是長期對的標的,晚進場同樣能獲利。
  39. 時間拉越長,預測越準。避開短期思考
  40. 關注週期,關注趨勢。
  41. 找到對的標的,定期定額買入。找到對的事情,持續的做下去。投資如此,人生亦然。
  42. 把注意力放在人生的大選擇,小節不拘。選擇的方法套用剃刀法則,只考慮最必要的條件。(例如創業的三大條件:剛需、高頻、大市場)面對決策時,作筆記,打分數。
  43. 無論創業或投資,最重要的指標在成長率。
  44. 70法則。10%成長率,約7年後翻倍。
  45. 體悟金錢的重要性。善用二二矩陣。做有趣又有用(能賺錢)的事。
  46. 所謂知識,就是長期有用的資訊,能帶來更好的決策和生活。大量知識會產生節點效應,融匯貫通。
  47. 問自己什麼是最重要的,專注做最重要的事情。
  48. 想明白了就有執行力,不需與情緒和本能對立,而是相處。
  49. 知識本身無法變現,知識結合行動才能變現、才有價值、才有力量
  50. 所謂朋友,就是能共同成長的人。對老朋友,要主動花時間聯繫。交友,要挑正向、上進、有能力的人。投資自己,並與親友共同成長。
後記:如何成為一個更幸褔的人? 進步的感覺是阻力,如同鳥向前飛、魚向前游。保持正向、不受打擊,鼓勵他人,創造共贏。


心得:勵志、正向、類雞湯的書其實蠻多的,但是這本書看的感覺真的跟其他書很不一樣。裡面的道理有的比較深、有的比較淺,但是都很接地氣。換言之,是一本確實打動我的自我成長類書籍。看完我覺得自己正向了許多,眼界似乎也看得更遠了,很奇妙,或許是被作者打動了吧。而且很難得的是,書裡的觀念不僅很動人、很有說服力之外,作者的行文相當實際且淺白,沒有太多冗贅的抽象理論或是打高空,所以讀起來似乎有種作者在面前說話的感覺,這應該是這本書深具感染力的原因。

總的來說,作者李笑來抓到了所謂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的諸多重點,並說明了為何接受、學習、最後實踐這些重點觀念,終將帶來收穫。這本書並不是那種廉價的勵志雞湯文組成,我認為它確實能改變讀者的想法、觀念,進而是改變行動,然後理所當然地改變命運。更重要的是,他不斷的去重複、去論述,為何這些正向的觀念是正確的,並且是有效的。同時也不厭其煩地說明,什麼是有價值的。與其說這是一本書,不如說這是一堂課,裡頭的道理是相互融貫的,一節一節讀完,覺得像是思想按摩、觀念矯正似的。

這確實是一本能改變思想、有助自我成長的好書。









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Improvement Pill: 6 Things You Must Have In Your Life 六項人生的必需品

 




1. 確定性Certainty
人需要確定性,傾向希望自己能夠對事情有所掌握。例如穩定的薪資、住所、食物等等,以獲得基本的安全感。


2. 多樣性Variety
人需要各種多樣性的資源,使自己感到刺激愉悅而不會無聊。例如多樣的食物、多樣的旅程、遇見不同的人事物等等。這也是為何許多人追求美食、去各地旅遊。


3. 重要性Significance
人需要感到被重視,尤其人的夢境有可能是一個人的潛在慾望的投射。


4. 愛、人際聯繫Love/Connection
人需要與他人產生人際關係,關心他人同時感到被他人關心,若過度缺乏人際互動,一個人的大腦會萎縮。現代有不少人沉迷於社群網站,而這有可能會傷害實質的人際互動。


5. 成長Growth
人需要感到成長,一天比一天好,例如技能、資產等,有時人會離開現職,不是因為待遇不好,而是因為不再感受到成長的空間。


6. 貢獻感Contribution
人希望感到有所貢獻,例如幫助他人、教導他人等。幫助他人能感到快樂。




只有在這六項基本需求被滿足,好的習慣才能慢慢建立起來;或是好的習慣必需能或多或少滿足這六項需求。否則的話,不良習慣例如電玩、毒品、酗酒等,就會成為滿足這些需求的媒介,而讓人越陷越深。



總結:
滿足基本需求>
了解意志力的運作模式,以建立核心習慣>
透過建立良好的核心習慣,它會為你帶來其他的良好習慣,並排擠壞習慣>
持續好習慣的進行,直到它自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最後當你的良好習慣能夠滿足你的人性慾望,沉迷於惡習的行為和誘因就會消失。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Improvement Pill: How To Build Your Self Discipline 如何建立自我成長



1. 就像肌肉一樣,意志力是可以鍛鍊的,有在嘗試努力某件事的人,意志力會勝過放棄努力的人。


2. 與其試著移除壞習慣,不如建立核心好習慣。最後這些好習慣會將壞習慣排除掉。


3. 因此,持續堅持好習慣,意志力會逐步增強,同時從事好習慣所需要的意志力也會逐步下降。

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Improvement Pill :加強意志力的5種方法

 


1. 將大目標分割成小塊,例如你的目標是閱讀一本書,那就將任務分割成,閱讀一章、甚至5頁,然後繼續重複。


2. 加強自信心,相信你能完成目標。


3. 相信人的意志力有極大潛能,這個信念本生變能提升意志力。


4. 改變對自己的認知,不要想著自己是積習難改的人,想像自己已是洗新革面的人。


5. 高層次思考,回想做這件事的意義與目標。


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My philosophy of stock investment

 1. 根據市場效率理論,當前的股票市值,[接近]充分反映股票的價值。當資訊越被充分傳遞和解讀,市場價格的效率越好。


2. 但市場效率有兩個例外,一是某個股票的潛藏價值長期不被大都碩投資者辨識出來 (而這是少數價值投資者能夠獲利超前大盤的原因);另一是某個股票的價格受到炒作,產生了不理性的暴漲 (或暴跌)。


3. 當一個股票上漲(下跌)時,要嘛是它的價值整逐漸反映在市場,要嘛是它在不理性的暴漲。也有可能事先反映價值,接著不理性的追漲。


4. 參考道氏理論,我們或許可以如此假設,一支股票的上漲階段的區分,來自於不同族群對於訊息處理的速度和效率不同。如理論所述,股票的上漲首先是內行人開始買進,接著是精明投資者或是跟隨者開始買進,最後是最末端的散戶開始進場。在這個階段,股價開始面臨上漲壓力,因為股價充分反映了價值,且一些精明投資者開始賣出。


5. 現在我們有幾個問題。第一,我們如何判斷,一支股票的漲勢,逐漸走向末端,或者它只是上漲段的震動。第二,我們如何判斷一支股票的上漲,是價值體現,還是一波炒作?


6. 首先我們可以這樣設想,權值越大的股票、成交量越大的股票,是越難被炒作的,因為這麼作需要相當大的資金,也很容易被其他股民脫手。因此,當權值大的股票開始緩漲、暴漲,或是緩跌、暴跌,我們假設這是一種效率反映。但是,這不代表這支股票不會有非理性的振幅出現。根據前述的道氏理論,內行人的行動會先走,最後才是散戶的動作,散戶基本上是跟著人家走的,所以我們可以主張,最後的漲跌幅,也就是散戶的行動,代表著趨勢的結束,也就是不理性的走勢也走完。接下來可能會有小幅的趨勢反轉,或是停在這個點的震盪期。

所以結論是,當大權值股出現趨勢時,這個訊息是真的,趨勢應該會讓交易量從低走到高又走到低,直到訊息路人皆知,股價卻上不去,那麼反轉日子就不遠了。(理論上權值股若是忽高忽低,這是很不合理的現象,那就跑吧)  並且如果大戶有心要出貨或出貨,根據[股票作手回憶錄]的看法,放出反消息是很合理的 (想吃或說利空、想出貨說利多)。所以若是利空消息、股價卻不跌,或是利多消息、股價卻不漲,那就更證實了是反消息。


7. 以上是權值股的推論。接著是中小型股的推論,也就是平常交易量不大,市值也不大的股票。這類股票的特性是,可能長期股價不動,直到議題開始出現時,交易量暴增,股價起伏大,暴漲暴跌等。這類股票的問題是,由於權值小,我(散戶)就很難判斷它的趨勢是真實還是炒作。特別是像這種股票,很可能是炒手心儀的目標,當然,也有可能是這個公司真的要起飛了,那我們該如何判斷? 

 

8. 首先我們可以這樣想,大戶若要炒作,韭菜沒長高,應該不會太早割的。所以遇見初升段,不妨跟進,反正無論是真是假,總要長高了才割。而如果是真的價值反映,長高了就不會割了。但身為散戶可能升了一波就害怕出掉了,沒差那就算了吧。其次是看產業題材和財報,如果題材屬於炒短線,或是財報很難看的,那麼價格一開始崩,必跑無誤。


9.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關於趨勢出現的作法:a.如果遇見初升段,無論甚麼股,買進無誤。b. 如果過沒幾天開始跌,不明確的小型股,快跑,甚至漲不太上去,也可跑。而權值股,小跌不必跑,大跌或一直跌,跑。 至於加減碼,看趨勢,趨勢越明顯,就加碼,反之,減碼。


10. 成交量,續前所述,成交量告訴我們的,是趨勢的出現與否。大的成交量,也是是異於以往的成交量,代表趨勢,也可能是炒作。直到成交量回穩,代表回歸常態。如果成交量變異不大,股價緩緩上升,代表緩升是常態,適合長期投資。反之如果成交量變異不大,股價緩緩下跌,代表下跌是常態。如果成交量大,股價忽漲忽跌,代表妖股,不碰。


11. 關於震盪,代表一價格區間內股值的來回波動,屬正常現象,持續越久,越穩定,且區間可能越小。如果越震越大,那也就接近妖股的表現,最好不要碰。


以上可說是接近[投機]的股市思維模式。

---------------------------

再來談談[投資]。

1. 從價值投資的理論來看,獲益意味著買進了價值大於價格的股票。但是,根據市場效率理論,股票的價格會快速趨近其價值。因此,價值投資的獲利,可以說是來自超乎常人,甚至超乎許多菁英的價值估量,才能夠獲利。 (例如傳說中的巴老)  這種獲利的必要條件是: 1. 它需要長期,當然,短期可能會快速兌現,但也可能很快跌回。 2. 需要了解產業前景 3. 需要了解產業的深度知識,甚至是財報之外的隱性資訊。 這個部分,我們大致可以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是產業專家的範疇了,所以沒啥好說的,明眼人自明瞭,需要聽別人訊息來判斷的,已經屬於B階。


2. 另外一種管道,放長線。也就是所謂的ETF大盤投資,或者說找那種有如平緩上坡、穩定配息的股票,買下去就對了。這種股票大致算是穩定投資、穩定配息,收益大致可預期,如果它暴漲,你算是賽到的,如果它暴跌,你怎知它是出事了,還是不理性暴跌? 所以總之,就穩穩買、穩穩賺,可以根據愛謝客的理論,跌幅大時多買一些,漲幅大時少買一些,甚至賣一些。當物價上漲、科技停滯、股價高攀(本益比、淨值)、亢龍有悔的時候,減少持碼。大概就這樣,這是半牛、一年控一次的操作。

這種投資方法可說是無腦多,放棄波段操作,獲取資本的自然成長。特別是大盤指數型的ETF,等於是讓整個市場看不見的手幫你調節,有價值的股票自然會慢慢漲上去。

另一個問題是,我應該在這類型的股票放置多少資金? 可能是3成,或5成,或7成。這取決於個人主動投資的效果而定。如果個人主動投資的效益不如被動投資,那麼被動投資的占比就應該大一點,反之則否。我個人會希望3成在大盤ETF,3成在績優股,最後3成是自由配置或主動投資。


3. 這種投資,比起投機行為有諸多好處。首先,不必關注技術面,技術面的資訊相當複雜,有價格、交易量、新聞、走勢等等,這些過多的資訊讓人拿不定主意,特別是短中線交易。另外股票市場有上千張個股,如果要費心思逐個觀察,恐怕心力都交瘁了。第二,短中期投機行為讓人放不下心,想要時時關注。第三,短中期投機容易進退失措,長期績優股就算崩了,也可能有底氣放長期;投機型股票就不同了,因為不知道底部在哪,一旦虧錢就想趕緊止損,結果可能是砍在阿呆股,也可能確實這股票跌去不復返。無論如何總是虧了,而且增加心理負擔。

我們的目標是財務自由,也就是有更大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必須」太多時間在研究股市,而且這樣的研究不是自己喜歡的,那麼就本末倒置了。

根據我這幾年的經驗,股市投資的方法越基本越好。基本面>技術面,而且「歷年」的財報數據比所謂的「題材新聞」更可靠,因為至少可以量化,也就可以評估、評價。題材、概念這種東西很難量化,當然它還是可以加入考慮,而且熱門題材績優股的漲勢也確實很驚人。 何為績優股? 過往歷年走勢成微幅上漲的就是了,最典型案例即台積電。過去如何,未來蠻可能也如何的,情況有變再說。

因此,前面討論的到是理論也好、技術分析也好,也許這些討論是的確有獲益空間的,真的可以在這樣的操作下讓獲益更多,但是但是,這種投機操作需要花時間、花精神,一班的上班族哪有時間玩這個? 硬要玩的結果下很可能是虧了,這可能也未必是因為技術分析無用,而是因為沒有時間、不適合上班族。


4.所以結論是,我應該將大部分的心力和資金放在基本面、ETF。


----------

大盤市場

1. 政策、資金、信心,決定了大盤的趨勢勢大多頭或大空頭。大多頭不要做空。

2. 多頭時間持續長,但空頭可能來得快,一瞬間崩跌。


----------

財報:

1. 觀察長期財報可發現,它與過往股價走勢還是高度相關的。通常本益比好的股票,如果股價長期漲不動,觀察可發現可能它沒有了成長動能,產業進步空間不大;或者獲益不穩定,或者負債比高、有風險。


2. 如果找到了財報基本面不錯,穩定成長、本益比好,但不太熱門的個股,不妨投資,易賺不易虧。也就是葛拉漢所謂的安全邊際。至少就我的經驗確實是如此的。


四大要素:價值面(本益比)、安全面(負債比)、獲利性(ROE、ROA)、成長性(每年成長幅度)。

財報也就是金流:穩定性、成長性、持久性、獲益量。

---------------

虧錢的經驗:

依據我個人的經驗,虧錢的股票來自靠著概念而買的、覺得可抄底買的、隨便試試看買的、最後因為意外暴跌的。不過,這也很難說。靠概念賺錢的股票也是有的。


前面我認為,開始上的股票都可接接看(無論是價值體現還是不理性追捧)。相反的,正在下跌的股票不要碰,不要試著抄底。理由是,好的東西大家搶著要(無論是否有價值),但是不好的東西不會沒人接的,大戶有的是錢,有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沒人買,所以結論是,正在下跌的股票一定是出了問題,無論有多少人知情箇中原因。


身為散戶,我們可以去買進基本上會一直漲的東西(ETF、績優股),財報還沒浮現就開始漲的股,可以嘗試追追看,但是不要太冒進,沒賺到也不要惋惜,因為這本來就是身為資訊落後的散戶的我賺不到的。賺到自己應該賺到的就要珍惜了。至於正在下跌的,不買。如果從底部開始V轉,而且下跌來自一時的行情,基本面也佳的話,就可以考慮。

----------------

雖然前面提到,無論甚麼樣的股,只要開始漲,可以考慮跟進,但實際執行起來,還是有困難。原因之一是,進退不得據,這樣的股票,上漲可能是泡沫,我們不知它應該漲到哪,也不知下跌會跌到哪。如果買進隨即下跌,心理壓力會很大。我認為不敢買這種股的原因,有一方面來自康納曼所稱的避苦>趨樂的心理作用。因為即便這種操作勝率不會太低,但因為不敢久放,止損又不甘心,使得它給我們的心理負擔大於實際。


--------------

最後的總結:

1. 3成無腦ETF,買了不賣也沒關係。3成績優股,無腦多。基本面好、產業趨勢好、價格穩成長。最後3成,可空手,也可主動操作短中線,題材股等。


2. 投資沒有用嘴巴說這麼容易,實際操作都會耗費時間和心力,所以方法越簡單越好,大道至簡。不要玩自作聰明、以為智商壓制、與市場對作的花招。以我個人經驗,這樣都是虧的多。(因為我不是巴菲特吧...)








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一趟智慧的人生之旅--現代管理學之父 彼得杜拉克

 



這是一部簡短回顧彼得杜拉克的傳記式影片。


-應該花時間精力在加強你的優點,而不是改善你的弱點。

-企業不只是經濟的,而是一種組織。

-好的管理者是文化的英雄。

-管理學是一種實踐,既不是科學,也不是藝術,就像醫學一樣。

-管理就像是一個音樂指揮家,本質在於如何正確地對待人,讓人們將他們的潛能發揮到最大。

-人力不是公司的成本,而是公司的資源。

-知識經濟崛起,最重要的資源不再是資本,而是知識。而教育(學習)將成為社會最重要的活動,並且是終身的活動。

-如果你的業務在該領域不是第一或第二,那就放手吧。

-企業的最終目標是改變人們的生活,包括員工和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