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20句華爾街股票交易金句 (by chameleon01)

 

這是在Ptt的文章中看到的,作者為chameleon01,連結。我覺得很值得收藏、分享,在此轉載如下:

---------------------------------


(1)Michael Steinhardt:如果只做長線交易,我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功。我總是見好

就收。


(2)賽斯.克拉爾曼(Seth Klarman)的「從下到上選股」觀念,一般人投資失敗的原

因就是喜歡從上到下選股,總愛追隨世界總體經濟趨勢、油價、匯率甚至政治,但其實對

選股的幫助相當有限,因為普羅大眾的專業知識無法消化及統整這些訊息。


(3)Charles Ellis:通常來講,長線投資很少有意外,而短期投資充滿了意外。不要把

精力放在回報率上,而要管理風險。


(4)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只要讓我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

權,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


(5)貝佐斯(Jeff Bezos)一再對員工表示:「股價一個月大漲30%,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

聰明30%,因為股價一個月重摔30%的時候,比別人笨30%的感覺,並不好受。」貝佐斯並

引用「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的一句話:「短期而言,股市是一台

投票機器(投資人可觀察哪些股票有人氣),長期來看,股市則是秤重機(投資人評估上

市公司的基本面)」。貝佐斯說:「你要做的就是以這種方式經營公司,知道終有一日你

會上秤重機;永遠不要花時間關注股價變化,我從不這麼做」。


(6)日本股神是川銀藏:交易並不是低買高賣,實際上它是高買、更高賣,強者更強,

弱者更弱。


(7)日本股神 是川銀藏:投資人自己要能預測一、兩年後的經濟變化。


(7)「股神」巴菲特事業夥伴、「波克夏」副董事長 查理·蒙格:投資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任何人認為投資很容易都是愚蠢的。


(8)全球投資之父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即使周圍的人都在拋售,你也不用跟

隨,因為賣出的最好時機是在股市崩潰之前,而並非之後。反之,你應該檢視自己的投資

組合,賣出現有股票的惟一理由,是有更具吸引力的股票,如沒有,便應該繼續持有手上

的股票。


(9)元大投信副總經理張美媛:「假設你的股息有做再投資的話,假如6年的一個勝率來

看,就是大概100%可以正報酬的機率,那如果沒有做再投資,可能要長達10年的時間,才

有可能勝率達到100%。」


(10)傑西·李佛摩 (Jesse Livermore),被《時代》雜誌形容為「最活躍的美國股市投

機客」:一個人必須相信自己才能在這行生存,我從不接受別人的點子或內幕消息


(11)說真的,資本市場就是一場大型心理戰,誰的心理素質愈強,就愈能在資本市場存

活。而這場心理戰背後,打得更是一場資訊戰,因為恐懼往往源自於資訊不足,所以獲得

足夠資訊後,也能強化心理素質。況且,沒有人可以在不獲取資訊的情況下,就蒙著眼射

飛鏢投資,還能長期獲利。


(12)投資與購物是不同邏輯:『企業在徵人才的時候,通常會選擇在校分數高的學生,

因為他們是績優生,所以企業錄用他們是一種人才上的投資。而購買商品的時候,一般人

會盡量尋找相對便宜的價格,因為CP值比較划算。台灣投資人有習慣性用購物的行為模式

,看待投資行為,以為創新高就是太貴了,低價股就是相對便宜的錯誤投資邏輯。最有理

性的狀態下,能夠不斷創新高的大型股,不正意味著是最好的公司嗎?這不就是投資人應

該要選擇的標的嗎?』


(13)投資大師彼得林奇(Peter Lynch):『股市投資者都會經歷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

叫做道聽塗說,每個人都希望聽別人建議或內幕消息,道聽塗說的決策賠了又不捨得賣,

就會去研究,很自然的傾向就是去看圖,於是進入第二階段,叫做看圖識字,看圖識字的

時候經常會恍然大悟,於是第三個境界就是相信自己,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相信別人永

遠是半信半疑,相信自己卻能堅信不疑。』


(14)Howard Marks:川普 2016 年意外贏得總統大選時,美股不跌反漲,跌破眾人眼鏡

,此事就可證明,市場未來會怎麼走,人們完全無法預測,大家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


(15)我們要有一個所謂的非線性思考,我們處在的這個世界,很多時候我們會用線性的

角度去思考,你用線性的角度去思考,就認為後面一定是很保守、很不好,但是很多時候

在投資的市場,你必須要用非線性思考,要有一個比較不一樣的眼光,從市場的修正中,

看到一些機會。


(16)巴菲特:機構投資者挾其經驗豐富的投資專業人士,可能讓一般人以為他們是金融

市場上一股理性穩定的力量,錯了!被機構投資者大量持有且經常進出的股票,價值往往

受到嚴重扭曲。


(17)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如果把投資看做一種娛樂,如果你從中獲得了樂

趣,那你很有可能賺不到錢。好的投資總是無聊的。”


(18)Jeffrey Saut在華爾街工作了50年,他說:「週五無行情。」「當市場陷入任何一

種恐慌情緒時,很少會在週五觸底反彈。投資人往往回家為自己的損失感到不安,然後在

週一和週二出現繼續賣出。」


(19)價值投資人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當股市變得糟糕時,人們會變得謹

慎。然後人們的謹慎導致股市上漲,股市順利了,人們就變得不謹慎了。我認為這是一個

永遠的循環。」


(20)巴菲特:「當一位擁有錢財的人遇到一位擁有經驗的人,有經驗的人會於面會後得

到錢財,而擁有錢財的人會於面會後得到經驗。」

------------------------




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費曼的6堂Easy物理課(Six Easy Pieces: Essentials of Physics Explained by Its Most Brilliant Teacher) 重點整理

 



理查.費曼是一個奇才型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物理界中,他的名聲遠撥,同時他特立獨行、風趣幽默的個性,也常為人津津樂道。知名著作有:《別鬧了,費曼先生》、《你管別人怎麼想》、《費曼物理學講義》等等。在物理教學方面,他講授的方式有趣而獨到,彷彿將物理學像一件藝術品般幫人細細品味箇中奧妙,讓人體驗《物理之美》(即費曼著作之一)。

《費曼的6堂Easy物理課》是費曼1960年代在加州理工學院所授課程的精選內容,編成的《費曼物理學講義》,其中精選出的6篇,旨在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物理學的核心概念。費曼以其獨特的教學風格,將複雜的物理理論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內容,讓讀者能夠從中獲得對物理世界的深刻理解。


第1堂課 運動中的原子

◎假設有那麼一天,地球發生巨大災難, 把已有的科學知識悉數摧毀, 只剩下一句話,讓僥倖活下來的人傳遞給子孫。 什麼樣的句子能夠以最少的字,包含最多的知識呢? 我相信那就是: 「一切東西皆由原子構成」。

◎溫度事實上就是原子、分子的振動程度。

◎一定數量分子的情況下,如果空間變小,分子之間的碰撞必定更激烈,於是溫度會上升。反之亦然,如果空間增加,空間內的分子便逐漸冷卻。

◎呈上,這也是為何大多數物質在加熱之後,體積會上升,因為分子振動,佔的空間更大。但水除外,這是因為分子結構的因素所致。

◎不同數量的[質子]所構成的[原子],形成了不同元素,也就是[分子]。而不同的分子,會呈現出不同性質。然而這當中的細部作用,可以用物理學的理論來解釋化學。

◎原子由於失去或得到一個電子,而成為[離子],因為電子換位的緣故,造成吸力,因此兩個原子緊密連在一起,形成分子。

◎化學反應指的是原本的分子組合型態,變化成另一種分子組合型態。比如固態的碳與氧結合,形成一氧化碳氣體。(物理或化學變化其實是人後天加設的,大自然本身並無學科疆界)


第2堂課 基本物理學

◎從複雜理論歸納理論的3個方法:1. 相對單純的現象,試圖觀察與歸納規則。2. 試著假設簡單規則,看看它是否在各現象中吻合。3. 試著歸納「大致」的自然現象。這就是物理學一步步發展過來的方法,一步步打造概念和理論,解釋自然中發生的事情。

◎兩物之間,因為電荷屬性不同而發生的吸引力,是為電力。電力與磁力是一體兩面,電力形成的電場,即為磁場。

◎兩物之間,因質量而產生的引力,是為重力

◎原子中質子的數量(與電子數量等同)決定該原子為何種元素。

◎電磁場中的波動頻率就如同水波一般,光也是一種電磁波,廣播也是種電磁波,電磁波之間的差異只有頻率。

◎電磁波的頻率從低的廣播頻率,到可見光的紅外線到紫外線,再往上則是X射線等。

◎量子物理學運作的模式與古典物理學相當不同。電子與質子之間在微觀的世界中以強核力和弱核力來運作。

◎在量子力學中,波與粒子同時有可能發生,或者說,場的波動行為和粒子行為並沒有什麼分別,端看測量的方式及其結果。

◎其中,粒子的位置和其行動速率必定具有不確定性,兩者不確定性的乘積必定大於一個常數。


第3堂課 物理學與其他科學的關係

◎原則上,化學的所有現象都可以用量子力學加以解釋。熱力學即是用統計力學來研究熱的現象。有機化學研究有機物化學作用,但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並無實質的區分,只是有機物運作的行為較為複雜。

◎如果我們觀察一杯酒,觀察得夠仔細的話,我們真的能從它裡面看到我們這個宇宙的全部。它包含著物理學所探討的各種事物:旋轉的液體,不斷隨著杯子外的風向與氣候在改變蒸發速率, 杯子裡的各式各樣看得見的倒影,以及我們憑想像加上的原子,可說是一杯之內,包羅萬象。而杯子本身,是從地球岩石中精製出來,我們藉由岩石的成分,揭開了宇宙年齡和恆星演化的秘密。此外,酒裡面為何會有一大批奇怪的化合物?它們都是打哪兒來的? 其中有個別化學反應的酵素,也就是酶,有參與反應的原料,也有反應得到的成品。

我們為了方便起見,在心目中把這杯酒,也就是這個宇宙,劃分開來,成為許多學門,諸如物理學、生物學、地質學、天文學、 心理學……等等。不過得牢記心中,大自然可不知道有這個分法! 所以讓我們再度把它們還原成一體,且不要忘記當初為什麼要把它們分開


第4堂課 能量守恆

◎我們有重力、動能、熱能、彈性能、電能、化學能、輻射能、核能、質量能等等,挼果我們把這些能量加總起來,計算它們的形勢轉變,我們會發現其總和終究不變。

◎除了能量守恆之外,電荷也是守恆,正電荷與負電荷總和為零。


第5堂課 重力理論

◎行星繞著恆星運轉,以恆星為圓心、軌道為圓周,每單位時間經過的周長與圓心構成的圓錐形面積皆為恆等。

◎重力的力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但是即便距離非常遙遠、重力微乎其微,卻仍然有作用。從宇宙中銀河系的螺旋聚集,便可看出。

◎兩電子之間的電力與重力相比,比例約為10的42次分之一。有趣的是,如果以光穿過一個質子的時間做為基本單位,則宇宙的年齡也約為10的42次分。這似乎意味著重力和宇宙的年齡有相關性,有可能重力常數將隨著宇宙年齡增加而略微減少。


第6堂課 量子行為

◎在光子雙狹縫實驗中,如果我們不對光子通過的路徑進行測量,則光子最後落點位置的機率分布會呈波的[干涉]現象。但如果對光子通過的路徑進行測量,則光子最後落點位置的機率分布會呈粒子的分布現象。


最後

費曼自我期許的教學理念是:

第一件事是先想清楚,你為什麼要求學生學習這門課,以及你要他們知道哪些東西。教學的方法則隨興之所至,大致上是依據常識判斷的結果。

本來費曼開課和撰寫物理學講義的初衷,是為了激發初識物理學的心聲,能對此學科更感興趣,而非意興闌珊。然而其後續帶來的結果有所不同,不少初入此學科的學生對費曼獨到的教學方式似乎未能盡能領略,但費曼的教學反而對最聰明、積極的學生和教授帶來許多啟發。這似乎是費曼本人也始料未及的。

總言之,費曼不落窠臼、始終鼓勵批判性思考的教學方式,深深影響了許多人。


by AI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直覺厲害?還是深思靠譜?——《決斷2秒間》書摘

 


《決斷2秒間》(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是暢銷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於2005年出版的作品,探討人類在瞬間做出決策的能力,並提出「薄片擷取」(thin-slicing)的概念。

在本書中,葛拉威爾指出,人們在極短的時間內所做出的直覺判斷,往往比經過深思熟慮的決策更為準確。這種快速決策能力源於我們潛意識中對關鍵資訊的擷取與分析,即「薄片擷取」。透過多個真實案例,作者展示了這種直覺判斷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與影響。


書摘

--

Chapter 1.「薄片擷取」理論:點滴知識的漫長路徑

◎「厚片擷取」式的思考是深思熟慮,「薄片擷取」是仰賴快速直覺,但背後其實是潛意識靠經驗來判斷。

◎「薄片擷取」如同一葉知秋,它可以避免受到過多資訊的干擾,從少數的相關性因子來做判斷,例如觀察夫妻的互動來判斷婚姻狀況、或是觀察學生的房間來預測成績,而不需要對當事人熟識,有時能做出更客觀到位的判斷。


Chapter 2.深鎖房門的後頭:當機立斷的祕密

◎人們生活中大部分的日常活動,由潛意識在驅使,直覺識思考幫助人們在有限的資訊下快速做決定,而不是陷入無止境的蒐集資訊和分析。包括選取約會對象等。

◎人們會對於自己的行為試圖給出合理的說明,但事實上自己可能都不理解決定背後的原委。

◎當意識層面對眼前問題坐困愁城時,潛意識可能正在解決問題,產生所謂的靈光一閃。


Chapter 3.哈定謬誤:為什麼我們偏愛高大、深膚色、英俊的男性

◎哈定是一位美國前總統、英俊挺拔、富有魅力、演說精彩,但是才智平庸、政策無洞見。哈定謬誤顯示,快速判斷容易讓我們陷入慣性思考或刻板印象的謬誤裡。

◎俗話說「不可以貌取人」,就是指第一印象容易犯下的錯誤。然而,由於這是人類難以避免的天,因此,注意留給他人的第一印象也很重要。


Chapter 4.凡瑞普將軍的大捷:創造隨機應變的組織結構

◎分析式的決策與直覺式的決策兩者並沒有絕對優劣可言,真正會壞事的做法,是在不恰當的情況中運用這兩種決策。

◎專業人士在做決定時,並不會井然有序、步步為營地考量所有可行方案`;人們雖然被教導要以這種方式來做決定,但是在真實生活中,這種方式緩不濟急。

◎額外的資訊根本不是什麼優勢,其實你只需要些許的資訊,就能夠直探某個複雜現象的背後意義。

真正成功的決策有賴於在深思熟慮與直覺思維之間取得平衡

◎在卓越的決策過程中,精簡是一種美德。


Chapter 5.肯納的困境:詢問人們想法的正確(和錯誤)方法

◎當我們把某種食物放進嘴裡,並且在一瞬間判斷它的滋味是否美好時,我們根據的訊息不僅來自味蕾與唾腺,也來自眼睛、記憶與想像力。

◎頂尖的企業都瞭解,對於消費者面對革命性產品或概念的第一印象,必須深入詮釋,不能只看表面。

◎當我們成為某方面的專家,我們的品味也會變得更為獨特與複雜。

◎反省思考會破壞一個人解決洞察力問題的能力。

◎人們的感受,不一定符合他們的想法,也不一定符合他們的說法。


Chapter 6.生死七秒鐘:讀心術的奧祕與壓力下決策

◎在高度壓力或緊急狀態下做判斷時,人的視野觀點會窄化,對問題更聚焦,但同時也降低了同理心和分析事物其他可能性的能力。


結論.請把屏風準備好:決斷兩秒間的啟發

◎避免判斷偏誤的方式是,妥善控制快速認知的環境,過濾掉不必要的雜訊,專注在相關的重點來做判斷。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投資人不可錯過的好書 --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投資大師奉行的致富金律》重點摘要

 



這本書由資深財經記者 William Green 撰寫,他花了 25 年時間訪問了全球頂尖投資者,從他們的成功策略、風險管理,到他們對人生的理解。這不只是一本講「怎麼投資賺錢」的書,而是講「如何成為一個更聰明、更有智慧、更快樂的人」的書。


書中分析了包括 Charlie Munger、Howard Marks、Joel Greenblatt、Monish Pabrai、Bill Miller、Sir John Templeton 等名人,他們各自有不同的哲學和方法,同時也有一些共通的特質。

------------------


書摘


第1章    複製巴菲特的人

「智者應當永遠遵循偉人走過的路,並模仿成功者的行為: 如此一來,就算他的能力比不上他們,也至少能有幾分相似。」——馬基維利

「我相信最好的紀律,就是學習別人摸索出來的頂尖構想。我不認為坐下來,靠自己空想就有點子。沒人這麼聰明。」——查理、蒙格

◎向成功、優秀的人學習,你不用靠自己想出這些點子。

◎超級成功者幾乎對所有事情說不。

◎別在乎別人是否認為我剽竊他人想法,應在乎想法是否有用。

◎利用市場大好大壞的情緒波動,在股價與低於價值時買下。

◎待在自己的能力圈,避開難判定的項目,選少數定價錯誤,上行機會高、下行機會低的股票。

◎忠於自己的感覺,用符合自己個性、原則、偏好來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巴菲特拒絕任何會房案他閱讀和思考的請求,每天的生活不被雜事所擾。並且只跟自己喜歡欣賞的人合作。

金錢的目的是讓你有能力按自己的方式做你想做的事

◎不要太在乎他人眼光,遵照自己給自己訂下的標準。

採取一個簡單的想法,認真看待它

◎向優秀的人學習,但複製的方式要符合自己的才能和個性。


第2章    甘於孤獨

「除非你做出一些不同於主流大眾的行動,否則你不可能拿得出優異表現。」—約翰·坦伯頓爵士

◎想擊敗市場,你必須夠勇敢和獨立,而且怪異到特立獨行

◎頂尖投資人的一個必要特點,是不太會受旁人想法影響。不要太注意、不要太在乎別人怎麼想。

◎投資人是不參與族群的自由思想家,與社會的接受和讚許相比,他們更在乎正確判斷和贏得勝利。

你必須在其他人急著拋售時買進股票

◎坦伯頓的6大原則:1 注意情緒,投資分析別受情緒影響;2 提防自己的無知;3 分散投資以降低錯誤的風險;4 成功投資需要耐性;5 研究哪些資產過去5年表現最差,然後判斷這是暫時還是永久,就有可能找到物美價廉標的;6 不要一窩蜂跟著別人跑。


第3章    世事無常

◎投資人若想增加自己的價值,就該避開最有效率的市場。(打牌要找常犯錯的三流玩家))

◎任何資產,無論好壞,都值得購買。關鍵在於價格,夠便宜就能獲利,太貴則帶來風險。

◎投資裡每件重要的事都違反直覺,而明顯易見的每件事都是錯的。

◎你的行動必須符合自己的性格,這點至關重要。

◎永遠保持清醒,不要過度自滿或悲觀。懷疑者在過度樂觀時悲觀,在過度悲觀時樂觀。


第4章    韌性的投資人

◎要在一生中成功投資,你不需要超高智商、非凡的商業見解,或是內幕情報。你需要的是一套穩健的知識框架來做決策,又有能力避免該框架遭到情緒的侵蝕。

◎確保足夠的安全邊際和現金,立於不敗之地,重於獲利最大化。

◎建立一套能挺過世間百態的投資組合。

◎美好事物常藏在平凡裡,而不是在迷人的事物中。

◎尋找擁有韌性、持久、管理保守、資金充足、價格被低估的公司。以內在價值的7成價格買入。

◎市場和人生一樣有低潮,不放棄,繼續學習,持續改進,堅持不懈,願意熬過艱難時期,是頂尖投資人的特點。

◎韌性的5大原則:1.敬畏不確定性;2.避免過度舉債,留意昂貴開銷,避免倚賴陌生人的慈悲;3. 別想著短期獲利擊敗市場,而是要「反脆弱」,在投資市場生存下去;4. 提防過度自信自滿;5. 做個保持安全邊際的現實主義者(不悲觀不樂觀)。


第5章    簡約是複雜的極致

「這個偉大時代最大的矛盾之處,是周遭的世界變得愈複雜,我們就必須尋找愈簡單的方式來達成自己的財務目標簡約確實是達成財務成功的關鍵。」——約翰·柏格

◎任務只有一個,估計一家公司的價值,用遠低於該價值的價格買下股票,這會讓你感到非常自由。

◎買最多的,不是讓我賺最多的項目,而是最不可能讓我虧錢的。

◎4個簡約的教訓:1. 你需要的不是最佳策略,而是合理的策略,足以讓你達成財務目標。2. 你的策略應該簡單又合乎邏輯,使你真的信服,並且在困難的時刻仍能堅持。 3.必須自問,你是否真的具有打敗大盤的技能和性格。4. 你必須記得,即便你未能打敗市場,也能成為富裕又成功的投資人。


第6章    尼克與札克的奇妙冒險

◎抗拒「及時行樂」的人能拿到最豐厚的獎勵。

◎5個保存期限持久的教訓:1.人生、投資、商務上追求「品質」;2. 專注保存期限久的標的,不關注曇花一現的東西;3. 規模經濟的良性循環,能長期產生永續財富;4. 沒必要為了豐碩成果做出不道德的行為;5. 在強調[短期主義]和[及時行樂]的現代,反其道而行能取得龐大優勢。


第7章    高績效的習慣

「我們在年輕時養成的習慣會造成非常巨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這將決定一切。」——亞里斯多德

「我認為一般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低估『習慣』的重要性,低估自己在四十五歲或五十歲時想改變習慣會是多麼困難,也低估自己從小就養成正確習慣是多麼重要。」——巴菲特

◎首先,尋找「資本回報率不錯,負債不算太多的獲利公司」。第二,該公司的經營團隊 「德才兼備」。第三,該公司應該有充足的機會能把利潤用於「再投資」,並享有良好的投資 「報酬率」。第四,該公司的股票售價必須是他覺得「合理的」價格

◎最有錢的人是發現好東西就緊抓不放,那些看起來最不開心,最緊張兮兮,最不成功的人,總是在追求下一個熱門事物。

◎你不需要採取極端措施,也能獲得傑出的長期成果。相反的,「人就是因為採取極端措施才陷入困境。」

◎明智的習慣所產生的少量利益,時日一久就會持續複利增加。我們必須做的,是選出一些方向正確、能永續發展的好習慣,這些習慣為我們帶來日益加乘的邊際優勢。

◎所有投資人有什麼共同習慣,那應該他們幾乎只專注在自己的強項和最看重的事物上。他們能獲得成功,是因為堅持把注意力集中於一個相對狹窄的領域,不理會無數可能會干擾他們追求卓越的分心事物

◎「減法的藝術」實在太重要了,尤其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人的心思很容易分散。與常常分心的人相比,你如果能減少心靈雜訊、科技干擾和過度刺激,就會取得更大的優勢。

◎幾個實用的結論,可以幫我們變得更富有且更快樂。首先,想獲得成功、覺得滿足,我們必須決定自己最在乎的事,而且對於「自己最擅長的事」要誠實以對。第二,我們必須建立一套「每日習慣」,讓自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持續改善,並減少會干擾我們的習慣


第8章    別當笨蛋

「不可思議的是,我們這種人獲得這麼多長期優勢,是因為天天試著別做蠢事,而不是努力變聰明。」——查理 蒙格

◎逆向思考:想像一個令人畏懼的後果,哪些錯誤行為可能導致這種悲慘結果,然後避開這些行為。

◎別花太多錢 。別選擇容易遭淘汰與毀滅的公司。不要投資由騙徒和笨蛋管理的公司。也別投資你不了解的項目。

◎得到優異成果很難,可是讓自己不要做什麼事,會比較容易控制和達成。

◎越是公開透明檢視自己的過錯,重蹈覆轍的可能性就越小。

◎投資教訓:1. 避開災難性後果的明顯錯誤;2.只買你懂的東西;3. 建立標準做法和不可妥協的原則;4. 分散投資;5. 避免自欺,致力尋求推翻自己思想的[否定證據]。6. 系統分析法:懷疑論者複審、事前驗屍法、列一份檢查清單。

◎避免意識形態—扭曲人類認知的最大因素之一。

◎考慮情緒對決策帶來的影響:憂傷會讓採高風險高報酬的決策;焦慮會讓人採低風險低報酬決策。避免飢餓、壓力、憤怒、寂寞、疲憊、痛苦下的決策。

◎4件改善腦部健康的事情:冥想、健身、睡眠、營養。

◎「你必須釐清自己在哪個遊戲裡有優勢,而且它必須是你非常感興趣的領域。

◎「如果你就是想長期投入這個遊戲,那在應對減少50%時,最好不要大驚小怪。所以,我給你們的教訓是,管理自己的人生,這樣你才能泰然自若、優雅地因應縮水50%這種事,別試圖避開。它就是會發生。事實上,如果它沒出現,就表示你的投資方式不夠積極。」

◎不要為了贏得金錢而輸掉人生和道德。


後記   超越富裕

「如果你人生唯一成功做的事,就是買幾張小紙而致富,這是失敗的人生。人生不只是精明地累積財富。」——查理·蒙格

◎能自由自在地過著符合自己的熱忱和特質的人生,大概就是金錢可以買到的最大奢侈品。

◎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可以在艱苦時期生存下來的能力,不只是在財務上,也包括情緒方面,我們很容易在一切平順時忘記這點。

◎所有頂尖投資人都有一個不可或缺的特點:「有能力承受痛苦。」

◎讓自己的心靈處於正確的狀態。煩惱或抱怨任何超出自己掌控範圍的事,都是徒勞無功。

◎「面對逆境」其實是一種祝福,這遲早會迎來更好的發展。

--------------


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推薦給各位。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工作哲學圖鑑》——我們為何工作,我們該如何工作



★AMAZON.JP商管類別TOP1

★淳久堂總店總榜TOP3

本書的作者是村山昇,這本書是一部「工作意義與方法」的圖解式百科,結合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個領域,全面解析「工作」這件事。書中不僅探討我們為什麼而工作,也提出各種實用思考工具與視角,幫助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工作意義」與「工作方式」。


PART 1 工作與職涯

1. 佔據了人生的工作

1天24小時,扣掉睡覺8小時,工作至少占清醒時間一半以上,說工作佔了人生很大比例,這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2. 工作在意義上的擴展

工作的意義涵蓋從[營生ocupation] [天職calling vocation] [勞動labor] [職務job] [專業profession] [工作work]等,目的從溫飽、興趣,到實現理想,都在範圍內。寓言故事三個砌磚工:一個在勞動等下班,一個為了賺錢,而一個是為了蓋教堂。動機不同,影響工作的態度和發展。




3. 工作是一種價值創造

從A到A+是一種增減;從A到B是一種質的變化;從0到1是從無生有。


4. 工作是一種流程

從輸入(原料、動植物、他人的工作成果、別人的思想、精神、人生態度) [加工] 到輸出,中間的加工,就是一種價值的附加。

每個人的工作,都是廣大物質鏈、價值鏈工作鏈的一環,把別人的成果,轉換成另一形式,然後再交給下一個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如果能善用別人建立好的,亦能夠為他人發揮更大價值。


5. 工作是一種表現

工作是[行動、思考] 與[消費者、公司需求] 兩者的[交集]。也就是將自己的勞動轉化為外在環境需要的東西。


6. 工作是一種建設

貝多芬23歲時看到席勒的詩,便想為其譜一首曲,直到55歲才完成《快樂頌》,有些偉大的成果,需要長時間、耐力、創造力的工作。


7. 工作是一種機會

豐臣秀吉早年曾做過草鞋準備的工作。工作所蘊含的機會不是事先能看清楚的。沒有無聊的工作,只有把工作做得很無聊的人。[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8. 工作是一種機會

綜合工作的經驗、能力、機會、成果等因素,透過工作持續發展的自己,即為職涯。[career]一詞源自車輛,職業生涯就像推車,過去走的路,影響著未來的方向,乘載著過去,持續前行。


9. 創建職涯的要素

個人要素方面。上層:知識、技能、資格、人脈。中層:行為特質、思考特質、態度、習慣。底層:想法、價值觀。

外在環境的要素。健康;居住地、就業環境、家庭;景氣、社會狀況。


10. 與職涯有關的各種理論

[霍蘭德六邊形人格理論] [馬斯洛需求理論] [佛蘭克意義理論] [心流理論] [泰勒科學管理] [霍桑工廠實驗] 等等。領域包括職涯諮詢、產業心理學、人資管理等等。


11. 登山型/健行型的職涯

登山型:明確目標,勇往直前。優點:力量集中,缺點:忽略其他機會。

健行型:走馬看花,享受過程。優點:開放態度與靈活度,缺點:漂泊不定。


12. 機緣與職涯發展

職涯是難以輕易預測的,研究顯示,職涯的大部分結果是偶然因素所造成。迷信於職涯可預測,一心想找到「獨一無二的正確工作」,從此產生的未來焦慮感,會將人壓垮

※職涯並非能百分百預測的東西。

※積極創造偶發事件、拓展自身可能性。

※不必為不明的未來擔心,保持好奇、樂觀、努力、持續、彈性、勇敢冒險。


13. 業種與職種

業種:按行業區分。如零售、貿易、製造、農業...

職種:按工作類型區分。如會計、軟體、司機、門市人員、設計...


14. 就業型態

傳統的工作都是全時朝九晚五居多,但多元化的工作型態也逐日發展,如遠距、不定期、派遣、兼職、自由接案等等。


 15. 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

考量的因素包括[想從事的職務、產業] [生活型態] [適性能力] [待遇報酬] [價值 意義] [地點]等。如果將理想工作目標設得相當具體,路徑明確,但容易受挫或無法變通。
如果將目標轉化為抽象的意義,職涯之路就會變得更寬廣,有更多可能。


16. 職涯的轉折點

無論內在或外在的力量,造成職涯的轉折,也可看作一種轉機,重新省視未來的路線。


17. 專業人士

專家意味在技術上能完成某種高馾度的事,而專業人員意味對於某一領域之投入,而磨練出高超技能。

勞動觀的變遷:古代勞動被視為苦差事和責罰,是奴隸的工作。到了近現代逐漸成為發展自我的契機,甚至是一種精神性的貢獻。在資本社會中,勞動賺取金錢成為大眾主流目標。而在左派社會學中,工作的液化和被壓榨問題,也不容忽視。工作打造出極佳的成品,從工作中獲得愉悅和意義,也是一種觀點。如果未來技術進步,人們都不需要勞動,工作會變成一種娛樂嗎? 工作會消失嗎?


PART 2 獨立性與成長

18. 自立與自律

獨立三要件:技能上的獨立;經濟上的獨立;身體上的獨立。

自律:自己決定方向、採取行動,培養並依照自己的理念、價值觀、人生觀而行。


19. 自我領導

自立如同堅固的船;自律如同指南羅盤;而自我領導則如船長,知道目標,設法航向目的地。


20. 成長的三個方向

透過行動讓自己成長。更高:從事管理、更困難任務的機會。更深:深入專業知識,累積厚實經驗。更廣:閱讀各種書籍、參加各種活動,與人交流,增廣見聞。


21. 技術上的成長與精神上的成長

從學習中獲得成長的快樂,自我期許有意義的成長和創造。


22. 連續式的成長與非連續式的成長

成長並非線性的,有時會進入停滯期,有時沉寂一段時間,會有突破的飛躍。

23. 成熟

成熟會讓人發展出新的意識和行為風格。


24. 守.破.離

守:忠實學習前輩的指導,在既有標準下成為優秀者。

破:結合自身經驗,嘗試突破,成為改革者。

離:不再受過往被教導的知識和形式束縛,創造新框架的創造者。


25. 懶散的忙碌

也就是瞎忙,瞎忙的存在由來已久。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工作存在類似情況:固定的事務性工作,會驅逐非固定的創造性工作。這也導致了8/2法則現象: 大量價值來自少數工作成果。改善方法: 增加重要工作的配比,減少不重要工作的對時間的消磨。


26. 風險

低風險高回報>投入。低風險低回報>嘗試深耕,提高回報。高風險高回報>理性評估,有把握可放放手一搏。高風險低回報>避開。 


27. 失敗

挑戰失敗可以獲得經驗、教訓,不挑戰卻徒然錯失成長的契機。


※七放五落十二達:成長的軌跡並非直線向前,而是曲折、有時甚至會倒退,但是迂迴後可能又看到新的契機,最後終於修成正果。因此不用太猶豫而裹足不前,邊做邊學。


28. 「做出成果」v.s.「創造過程」

成果和過程就像車子的前輪和後輪,有結果才有收穫,穩健的過程才能確保持續的好成果。結果主義和過程主義兩者不可偏廢。


29. 成果有時會說謊

運氣有時能帶來勝利,但輸總是有理由的。


30. 孤獨

為了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做自己,不屈從於人,忍受孤獨、孤高是必要的。


成功前被人[忽視],成功後受人[讚美],功成名就後又受各界[責難],這些都是必經的,應該不要太在意外人的評價,如此就會漸漸不當一回事。

八風:四順: 利譽稱樂;四違: 衰毀譏苦


PART 3 知識與能力

31. 職業人的能力

職人持續工作的各項能力:1 基本學力,2社會能力,3專業能力,4學習意識,5職涯發展意識,6身心健康,7常識與道德觀


32. 行為特性與思維特質

在知識、技能背後,一個人[怎麼想][怎麼做]的習慣、特質,更為深遠的影響了長期進行一份工作的表現。


33. 素養

閱讀寫作能力,或是特定領域中知識技術能力,是從事相關職業最基礎能力。


34. T型人才

具備一項專業能力,以及廣泛橫向整合多個領域的經驗。


35 知・情・意

理性、情感、正直善良的意念,三者缺一不可。太理智容易引起衝突,太感情用事令人失控,太堅持己見會窮途末路。


36 管理

善用各種知識、資源,進行決策、解決問題的能力。


37. 兩個階段的領導力

小則自我領導,大則領導群體、組織、社會。


38. 領導力理論

何謂領導力並無一定答案,它是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作用。


39. 追隨力

模範追隨者: 積極參與、獨立思考。順從追隨者: 積極參與,不批判思考。消極追隨者: 消極參與、不批判思考。疏離追隨者: 消極參與、批判思考。務實追隨者: 視實際情況調整自身。


40. 公司的人脈/個人的人脈

一旦離開公司就失去的,並非個人的人脈。基於個人信任,無論任職何處,都能逐漸累積屬於自己的人脈。


41. 偶然力

四處都有無數的機會,但關鍵視是否有察覺的意識和靈敏度,是否做好了準備。


42. 選擇力

1分析、判斷的能力;2創造新選項的能力;3將已選擇的選項變成正確答案的能力。


43. 習慣

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人格是反覆行為的總和。優秀並非單一行動,而是是日常累積的習慣。


※一旦已認為知道,求知便停止。用開放心態挖掘知識和意義,就能認識到更深度的世界。



PART 4 工作的意義

44. 目標與目的,概念上的差異

目標:具體的數值、狀態;目的:行動的終極意義。


45. 目的的意義

目標可由他人賦予,但目的必須由自己尋找,那是每個人特有的。


46. 斜坡上的太陽

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如同斜坡的斜度,若無足夠的動力,很難長期走下去。薪水和短期目標,很難成為長期走下去的動力,所以要探問,長遠的目的是什麼。


47. 目標設定的「SMART」

specific具體;measurable可測量;achievable可執行;relevant相關;time-base時間性

「累積微不足道的小事,是通往偉大世界的唯一道路。」--鈴木一朗


48. 目的與手段

手段為短期目標服務,而短期目標又成為長遠目標的手段。


49. 動機與缺乏動機

動機的來源或負面來源:工作內容、待遇、人際、顧客、職場環境...


50.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內在的熱情是持久的,外在的熱情是單一的。人若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幹勁便會自然湧現。工作的外在誘因或許能支撐一時,但未必能持久。


51. 利己的動機與利他的動機

工作的動機是多元而非單一的,其中有為他人、也有為自己的動機,此外,有一時、也有長遠的動機。當動機改變時,工作意願自然也會跟著改變。


52. 激勵保健理論

工作環境有正面因素和負面因素,兩者雖然某程度相抵銷,但是本質上無法替代。如果職場上有某向負面因子太過強烈,即便有強烈的正向因子存在,也未必能解決這個矛盾。

換言之,工作帶來的各種價值如金錢、地位、人際、發展、趣味、意義等,猶如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某種營養過剩,並無法消解某種營養不足的問題。


53. 工作的報酬

金錢、名聲、工作本身、人脈、成就、機會等,都是工作的報酬。


54. 所提供的價值

工作雖以各種樣貌存在,但抽象價值殊途同歸,工作的價值主張,是其存在的大方向。


55. 自我實現

逐漸成為最好的自己。


※成功與幸福:成功是相對的,而幸福是獨特的。將成功與幸福畫上等號,盲目追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人,很難得到幸福,而往往陷於忌妒、不滿、焦慮。知足常樂,找到自己真心滿足的工作與生活模式。



PART 5 在公司裡工作

56. 公司的定義

公司是基於營利目的而共同合作的組織。股份公司則是將出資者與經營者分開的風險分散關係。

57. 利害關係人

股東、顧客、員工、經營者、其他組織等,都是公司的利害關係人。


58. 公司的所有權

59. 公司治理

公司組織與動物不同,公司存在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價值而營利。如果公司只為了賺錢而對社會有害,這樣的公司不應存在。

60. 企業理念

企業就和人一樣,不同的理念、主張,塑造出不同的企業文化。公司營利的方法,公司經營的理念,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三者交集的契合度,是一份工作能讓自己融入,並能長期從事的關鍵。


61. 組織風土與組織文化

風土:組織被動自然形成的環境。文化:人們或經營者刻意培育的制度、方針、思維方式、風格等。


※何謂好公司? 信任、尊重、公正、自豪、歸屬感。精神層面的文化契合和工作內容,物質層面的工作環境和待遇,這些都是公司的條件,而好不好則依取決於不同人的答案。


62. 人材與人財

有潛力的人財,會成為公司想長期培育的對象。但如果是替代性高的角色,對公司來說則是工具性的存在。


63. 就業力

如果我是老闆,會想僱用我嗎? 可被雇用的條件: [知識、技能] [行為、思考特質] [價值觀、個性,與公司的契合度]


64. 公司人意識與職業人意識

公司人對公司高度效忠,目標是被公司長期雇用;職業人忠於專業,與公司關係較為橫向,能在不同舞台提供顧客價值。


※「個人」與「專案」的時代:隨著社會快速變化,長期雇用的模式未必普遍適用,以個人型態遊走於各專案的模式也是可能的,要有對流動保持可能和靈活的心態,不變的是提供核心價值的專業服務。



PART 6 心靈的健康

65. 心理健康

職場心理健康已是社會性的問題。身體、心理、環境都是可能的壓力來源。


66. 什麼是壓力?

外界刺激迫使機體變化,即為壓力源。壓力是當,可促使機體良性成長;壓力過大,會給機體造成傷害。


67. 工作壓力

人際的往來、職涯發展、業務量或業務難度、環境組織文化,都是壓力源,有些可能是優質壓力,有些是劣質壓力,因人而異。


68. 如何對付壓力

1從壓力源著手,解決問題; 2改變看待問題的心態; 3進行運動、休閒,或自我激勵;4 尋求協助,如親友、上司、專業機構。


69. ABC 理論

同樣的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解讀,衍生不同的情緒或反應。「人所煩惱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看待事物的方式。」「幸與不幸,正是此想法劃分了幸與不幸之間的區別。」


70. 堅定而自信

過於順從是無自信的表現,而太攻擊性是過於自我的表現,中庸之道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態度,堅定而自信,溫和地表達自身想法。


※苦與樂的對稱性:有夢想,就會有煩惱和麻煩。夢想越大,煩惱和麻煩就越大。正是深度的痛苦和高度的喜悅,創造出人生的厚度。「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高山之美,是由深谷所創造。」


71.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協調];工作生活不分離的[融合];消極面對工作,心中等下班的[分離];工作成癮,甚至影響生活的[工作狂]。無論生活與工作是否相容,重點在於對該工作的[契合度]。


72. 工作的錯配感

1 能力或程度不匹配;2 能力匹配,但是方向不一致;3能力和方向都不匹配;4 工作能力和方向匹配,勝任愉快。

職涯初期通常面對的是能力匹配與否的問題,但是到中長期,價值觀匹配與否的問題更為關鍵。

解決方式可能是跳槽、轉行、創業,無論如何,都是為了解決根源問題。因此,釐清根源問題是很重要的關鍵。

「隨著年齡增長,人未必會越來越好,也未必會越來越壞,而是會越來越像自己。」


73. 職涯的可持續性

職涯就像是一場長程馬拉松,重點不是短期目標,而是長程跑下去的動機、狀態、身心健康。目標不該是一時的[勝負],而是[做自己],從中有所收穫與感到充實。


※「決心」最令人精力充沛

悲觀屬於情緒,樂觀屬於意志。」找出自己有意志投入、奮鬥的目標,是知性、情緒都難以替代,令人活力充沛的良方。


職涯是一場長期的探險,共勉之。



2025年5月7日 星期三

廣泛知識愛好者(philomath)的尋職思索

 




作為一個興趣廣泛者

當我第一次看到philomath這個詞的介紹之後,我就覺得自己很適合這個描述:

[philomath,指非常享受學習和研究的人]

它跟philodophy的細微差異在於,philodophy指的是愛知識智慧,更強調於得到知識的結果;而philomath指的是喜愛學習知識的過程。

無論如何,philomath通常也指的是學科興趣廣泛,對各類學科皆感興趣的人。


有時我會有點苦惱,一方面,我似乎天性是興趣廣泛的人;但另一方面,社會或者職場,好像有種比較青睞專才的傾向。我想主要是企業吧,因為企業的目標是人才能夠變成好用的工具,那這樣來看當然是越專越好,一支專用的螺絲起子,在現代可能比百無一用的瑞士刀更好用。


[專家]是外部動力促使的

所以我覺得所謂的[專家]、[志業],其實內部動力的成分更少,而外部動力的成分更多。因為所謂的[專家],往往期望某人在某一領域超群,那不只是興趣而已,還需要外在表現確實比他人有更大得多的優勢,那這就免不了是與他人比較,而不能只是自得其樂。再者,無論是基於名望、利益,還是自我期許,[專家]之名可能需要更多的責任感,只靠興趣、熱情恐怕很難撐太遠的路。

很多人的期許口號可能會說:[我要成為籃球界最強] [我要成為台灣最棒漫畫家] ......等等,這很明顯不只是對該行為的熱情了,而是一種排行上的競爭性的期許。也許為了達此目標,心中暗暗希望對手不要太出色,由此會產生各種諸如忌妒、煩惱、渴求、高期待等等的心態,感覺也是挺辛苦。


[志業]是自尋煩惱嗎

[志業]不太一樣,但可能有些些類似。比如有些熱愛登山的人,可能會自我期許[我要登百岳] [我要征服XX山],[我要成為最XX的人]...等等。可是想一想,我不太懂這種期許背後的心態究竟是什麼,好像也多少有沽名釣譽的成分,畢竟我們自小就耳濡目染各種競賽的排名,所以漸漸產生了這種追逐名次的想法吧,或者是自我認同的想法。比如[我是XX界第一把交椅] [我曾是XX比賽第2名]等等。通常有這種表現就會被外界、長輩、社會、親朋好友誇讚,虛榮心、自我感覺良好各種爆表。可是想一想,這種圖一時名譽,暗自不知吃多少苦頭,划得來嗎? 難怪人說,欲要人前風光,必要人後受罪。


[通才]與[專才]

所以我在想,大部分的人其實都不是基於內在動力成為專家,但至少廣泛的學習樂趣,我個人是還蠻樂在其中的,不是外在動力驅使。也就是說,[專才]更靠近於外部的誘因,比如利益(給他人帶來利益而得到讚賞獲獎賞)、名譽名聲名望、自我認同滿足感;而[通才]更靠近於內部驅力,也就是廣泛的學習興趣,但不會為了特定外部目標,而驅使自己進行更深度的鑽研。

我覺得這才是人之常情,像馬克思形容最終的共產社會:[人們早上參與時政、下午砍柴、傍晚釣魚...]等,各種適意而行的生活。這似乎顯示了[專才]是出於社會需求,而[通才]更符合個人式的休閒生活。

當然,市場還是很現實,人們更願意為一個把東西煮好吃的廚師買單,而非為一個出於興趣煮東西的廚師買單。所以[通才]好像必較適合自得其樂,[專才]則更受社會、職場、利益交換場所的偏愛多一些。

(當然,一定也有興趣相對狹,極度深愛某一領域者,可能像個天才、自閉症者、亞斯伯格症者這樣的)


我自己大概屬於興趣廣泛者,要我全心投入某一領域實在不太好受。不果我想盡可能嘗試看看吧,投資是我目前想到有可能的與[通才]有些相印的一個領域,其他職類...,就要再看看了。畢竟待遇也是尋職的一個要素,而專家可能有它吃香的一些地方。




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Goodread網站:100本最棒商管書書單(The 100 Best Business Books of All Time)

 

這是Goodread網站公布的100本最棒商管書書單(The 100 Best Business Books of All Time):

https://www.goodreads.com/list/show/10571

雖然不確定怎麼挑的,但是許多都是蠻知名的書,


我自己看過的有 :

與成功有約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為何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The Power of Habit

異數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決斷兩秒間 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高效能的5個習慣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The One Thing

創新者的兩難 The Innovator's Dilemma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工作大解放  Rework

發現你的天賦 Now, Discover Your Strengths

從零到一 Zero to One

魅力學  The Charisma Myth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 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裏頭還推薦了孫子兵法。


蠻多書都不錯的,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