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簡單經濟學—大師教你一本貫通》,這是一本相當適合新手入門,更適合念過經濟學的人重新複習和再深入經濟學的一本好書,我個人5星推薦。作者Thomas Sowell是美國相當知名的經濟學家和知識分子,常有發人深省之言。
這本書雖然立場會比較偏自由經濟學派,但是不得不被作者鞭闢入裡的說裡所折服。經濟學本來就如同所有學科一樣,它不是萬能的、不是全知的,它的主題是探討人們在有限資源情形下,會如何運作,會得到那些結果。事情當然不會全如理想的經濟學所論述,但是這並不奇怪,已經有另一門[行為經濟學]在探討人類非古典的經濟行為。此外,人類也是心理、社會、情感、文化、習慣、信仰等複雜因素下的生物,經濟學有其限制一點也不奇怪。即便如此,以經濟學的範疇而言,作者Thomas Sowell已經在基本而深入淺出的概念上,在這本書中將基本經濟學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沒有太多的圖表、數學,概念清晰,不可多得的好書!
作者簡介:Thomas Sowell(湯瑪斯・索威爾)
-
美國經濟學家、政治評論家、作家
-
出生於 1930 年,非裔美國人,成長於貧困家庭
-
哥倫比亞大學學士、芝加哥大學博士,曾師從著名經濟學家 Milton Friedman
-
曾任教於康乃爾大學、UCLA 等校,後轉至 Hoover Institution 擔任高級研究員
-
以保守派立場著稱,主張自由市場、小政府、反對福利擴張
-
著作超過 40 本,涵蓋經濟、種族、教育、歷史與文化等議題
以下書摘:
-----------------
第一章 什麼是經濟學
◎ 如果沒有資源缺乏的限制,就不需要講究資源運用的效益,因此也就不會有經濟學。
◎ 從來沒有足夠的產品與服務可以完全滿足每一個人的慾望。這才是真正的限制。這才是缺乏的意思。
◎ 如何有效率地分配資源,正是經濟學所探討的一切。
第二章 價格的角色
◎儘管生產者們實際上不知道消費者爲什麼比較喜歡某一組的性能組合,但他們會自動地增產可以獲利的產品,並減產賠錢的產品。
◎對於想要競購若干這些資源的其他人而言,那個價值就會成爲他們必須支付的成本。就整體經濟的觀點而言,這意味著資源倾向流往它們最有價值的用途。
◎知識是所有資源中最稀缺的一個。
◎不論能言善道是多麼受到知識分子的重視,但就傳達精確的資訊而言,它卻遠不如要求人們必須「把他們自己的錢,下注在它們自己嘴巴說的地方」那樣的有效率。(別只聽人說什麼,看人做什麼)
◎在封建經濟體系或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領袖能夠無限期地持續犯下相同的錯誤,後果是完全由他人來承擔。
◎人們在爲自己謀利時,會比他們在為他人謀利時更加賣力。
◎當某些人和他人一樣的有才能、一樣的勤奮、一樣的有其他美德,卻無法賺到一樣多的錢時,這種情況就某一意義而言,是不公平的 。然而,這種對特定某些人的不公平,卻使整個經濟體系運作得更有效率,讓其他絕大多數人蒙利。(人兩腳、錢四腳,如果一樣的投入,得不到相應的報酬,這意味著投入的目標可能該轉變,這也可視作市場的回饋。)
第三章 價格管制
◎「事實是頑固的,無論我們的願望、我們的性向或我們的激情要求為何,都無法改變事實與證據的狀態。」
◎價格上限,會讓供應者失去提供低價商品的誘因,進一步導致供給變少,或是供給品質降低。也可能造成黑市交易,增加交易雙方的成本。
◎價格下限(常見是工資),會讓市場供過於求,總體交易的報酬減少,賣家找不到買家。
第四章 因果關係
◎經濟學是研究人世間因果關係的一門學問,它探討各種誘因及其後果。
◎稀少性意味著,我們沒有權利選擇要或不要一個人們彼此競爭的經濟體系。那是唯一一種可能的經競濟體系,而我們唯一能選擇的,就是在各種可用來進行這種競爭的方式中做選擇。
◎市場分配就是用你自己的生產力所創造的產出,來限制你對他人產出的要求權,而政治性分配,則是用他人和你競爭的要求權與影響力,來限制你的要求權。
◎ 漸進替代意味著,每樣東西的相對價值,會隨著我們每樣東西擁有的多寡而產生變動。
◎ 刻意讓任何東西變得價格低廉,就意味著它將遭到浪費,不論那東西是什麼,以及它在哪裡。
第五章 企業為何興衰
◎倒閉是企業自然循環的一部分。某些企業生,某些企業亡,但資本主義繼續向前。
◎在任何經濟體系中,知識是所有資源中最為稀有的一種,而從知識蒸餾出來的洞察力更稀有,一個以價格、利潤與虧損為基礎的經濟體系,將決定性優勢賦予那些較具知識與洞察力的人。
◎政治領袖有限的知識與洞察力,可能會讓政治決策成為整體經濟進步的決定性阻礙。
◎眼光正確者的競爭優勢,能夠壓倒眼光錯誤者在數量上甚至財務上的優勢。
◎自由市場一項極大的優點,就是你不必說服別人接受任何事物。你直接在市場上跟他們競爭,並且讓競爭考驗出哪種方法最管用。
◎重要的不是某些個人或個別公司的成功或失敗,而是某些特別的知識與洞察力能獲得成功,變得普遍流行,儘管某些企業老闆與經理人盲目無知或加以抗拒。
◎在一個由價格協調的經濟體系中,經濟決策最終是由那些擁有明確具體知識的人來指引或控制,然而在中央計畫經濟體系中,經濟決策卻反方向移動——由那些較缺乏知識的人,對較有知識的人發號施令。
第六章 利潤與虧損
◎ 利潤是為了效率所支付的代價。
◎所有產業中都有一個點,在超過這個點之後,生產一個單位產出的成本,不再隨著產量增加而下降。事實上,在一家企業變得如此巨大,以致難以進行監督和控制之後,當右手根本不知道左手在做什麼的時候,每單位產出的成本實際上反而會上揚。此即經濟學家所謂的「規模不經濟」。(規模經濟的甜蜜點,依各不同產業而定)
◎小型公司在融資能力、技術資源,以及持久力這些方面居於劣勢,但它們在彈性、沒有官僚作風與決策速度這些方面佔優勢。這就是爲何各產業通常都由許多公司組成,而不是只有一家巨大而且超有效率的獨占者。
◎了解價格、利潤與虧損之角色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看沒有這些角色時,發生哪些情況。
第七章 政府與企業
◎當有獨占的情況時,經濟資源無法被有效率地運用,因為資源將從較有(消費)價值的用途,被移轉至(消費)價值較低的用途。
◎重大的錯誤如果是在一個競爭的經濟體系中犯下的,那些犯錯的人會被隨之而來的虧損強迫離開市場。但在政治界,那些犯錯的人卻往往能繼續生存。
◎獨占的關鍵並不在於市占率——而是在於排除其他業者參與競爭的能力。
第八章 企業進步的動力
◎任何政府(無論是民主或專制政府)最具危險性的權力之一,就是阻止知識參與決策的權力。由於具體詳細的知識,大多以片段的形式散布在許多民眾身上,由少數政府規劃官員所做出的決策,其所依據的知識可能遠少於整體社會可貢獻的知識。
◎獨佔是效率的大敵。
◎所謂的「資本主義」,更精確的名稱是消費者主義(consumerism)。發號施令的是消費者,想維持資本家身分的人,必須學會隨著消費者的號令起舞。
第九章 生產力與工資
◎根本沒有「真實的」價值這種東西,我們可以省下其他人探討這類無解問題所花的時間與精力。
◎報酬由供需雙方共同決定。
◎唯有當我們定義出我們的目標,我們才能將來達成這項任務的資源視為它的效率,而經由其他各種方式散失的其他資源,才能被視爲「浪費」。
◎在較富裕國家中,資本較爲充裕而且低廉,但勞動力較為稀有而且昂貴。
第十章 被管制的勞動市場
◎「最低工資」會提高失業率,因為抹除了較低報酬的工作機會。
第十一章 勞動力與資源配置
◎勞動力就像其他一切生產成本的來源那樣,已經不再被視為價值的來源。相反地,正是商品對消費者的價值,讓商品值得生產。
◎並非成本創造了價值,而是價值促使購買者願意掏錢價付生產他們想要的那些事物所發生的成本。當實際發生的成本超過消費者願意付出的金額時,企業完全是在虧錢罷了,因為那些成本並未創造價值,無論它們是勞動力成本或其他成本。
◎實體可見之事物總是比不可見之事物還要鮮明。那些造訪一座工廠的人,會看到工人在他們眼前製造出一項產品,但他們無法看見,當初讓這座工廠得以存在的投資,更不用說投資前評估產品市場是否大到值得設廠生產時所投入的思考判斷,或讓某種技術得以問世的分析與試誤摸索經驗,或在不斷變化的經濟與社會中應付不斷變化的市場所需的大量知識與洞察力。
◎較高薪酬會把工人吸引到較新且較有生產力的經濟部門,而失業則會強迫工人離開產品與技術已逐漸過時的經濟部門。
◎在一個變化不斷的經濟體系裡,隨時有嶄新且更有生產力的技術不可預料地出現,並且不斷有更有效率的組織方法被設計出來;在這樣的經濟體系裡,繼續讓工人照慣例去工作,等於是迫使社會放棄這類新發展對整體經濟的好處。
◎生產力與內在價值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後者仰賴於社會或個人的的價值關,而前者與市場供需和薪酬有關。
◎ 政策該做的,並不是直接弭平不同工作之間的所得差距,而是應該讓都多數人都有機會從事高薪的工作。
◎報酬與就業前景的變化,會引導人們離開他們生產力較低的地方,轉往他們生產力較高的地方就業。
第十二章 投資與投機
◎ 該領域極低的薪酬與稀少的就業機會,對此一行業現在以及後續的從業人員來說,是一個要求他們停止這類投資的強烈訊息。
◎創造工業革命的並非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而是具有實際產業經驗的人。
◎ 教育當然也對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但這並不表示所有的教育都曾有所貢獻。從經濟的觀點來看,某些教育具有極大的價值,有些教育沒有價值,某些教育甚至具有負面價值。
◎ 經濟上的投機行爲,則是在處理一項天生的風險,而且處理方式是降低風險,並且讓它由最有能力承擔的人來承受。
◎ 風險的全部成本不限於牽涉其中的金額,也包括等待後續發展時,個人籠罩其中的憂慮。
◎ 投機者不僅在財務上比較有承擔猜錯風險的能力,心理上也比較能承受失敗,因爲太會煩惱的人,通常不會從事商品投機行為。
◎ 投資是將資源轉移到價值比原來更高的其他用途上。
◎ 價格的目的在於防止人們採取沒有必要的行動。
第十三章 風險與保險
◎ 根據粗略的估量,一個創投業者在成功的投資中,至少需要50 %的報酬率,才足以彌補許多失敗投資所遭遇的損失。
第十四章 時間與現值
◎ 資本市場的目的就是引導稀有的資本,以使其發揮最大的用途。
第十五章 全國產出
◎ 購買力平價較能反映一國的產出。
第十六章 貨幣和銀行體系
◎ 在交換時可以被人們接受的任何商品,通常也應該叫做貨幣。
◎ 從全國整體經濟的觀點來看,貨幣不是財富,只是轉移財富或是賦予人們製造財富的動機而已。
◎ 通貨膨脹實際上是隱而不見的稅賦,人們雖然存下了錢,可是它的部分購買力卻被通貨膨脹侵蝕,並悄悄轉移到政府發行的新貨幣上。
◎ 銀行體系在實質上會讓全國的貨幣供給增加,並超過政府印製的鈔票量。
第十七章 政府的角色
◎ 在政府效能不能、獨斷專制或貪污腐化的國家,儘管天然資源豐富,貧窮仍可能自始至終地存在。
◎ 讓十九世紀的英國變成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的主要優勢之一,就是其法律體系的可靠性。
◎ 誠實不僅是項道德的規範而已,也是一項極重要的經濟要素。
◎一旦法律和政策讓誠實付出的代價愈來愈高時,實際上即等於政府在助紂為虐,助長不誠實的風氣孳生。
◎有些事若交由政府去做,要比透過個人進行更有效率,因為外部成本和外部利益會使個人根據其個別利害關係而做出決策。在權衡整個社會的成本和利益後,即不難發現這種方法的效用往往較低。
◎不同的分支機構或政府部門都會追求不同的利益——縱然這會對整個經清或社會帶來不利,他們仍然樂此不疲。
第十八章 最危險的錯誤概念
◎ 經濟學應避免零和思考,而應該正和思考。
◎ 二十世紀促進工業產出大幅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農業人口被不斷地釋出,讓工業界可以源源不絕地取得所需勞力。
第十九章 國際貿易
◎ 出口可以使某些國家達到單靠國內銷售不可能辦到的規模經濟,因此某些企業絕大多數的營業額都發生在國境之外。
◎ 高工資就是這種說法混淆了工資率和人工成本,也讓我們弄不清楚人工成本和總成本之間的分別。
◎ 人工成本只是部分真相而已。對許多產品的成本來說,資金成本和管理成本占了相當可觀的比重。
◎ 凡是從事國際貿易的雙方都能互蒙其利。
◎ 當美國把技術層次較低的工作移往其他國家時,會使美國企業獲利更豐,之後就能付出更高的薪資僱用美國人從事技術層次較高的工作。這不是一場零和遊戲,因爲在工作移轉之後,我們能取得的總財富會變得更多。
◎然而政治的施行不依循經濟的力量,而是依循各政治團體、單位間的利益和角力所形成。
第二十章 財富轉移
◎ 貪汙水準最低的國家都是富國。沒有人會想將金錢海外投資到可能收不回來的地方。
◎ 事實上,鉅額的貿易赤字或國際收支上的鉅額赤字本身,卻未必會製造出危機。
◎ 整體經濟來看,金錢並非等於財富。通常人力才是財富的最大來源之一。
第二十一章 國際經濟與貿易
◎ 國際貿易基本上是分工(division of function)的進一步擴大,而分工是每一個現代化經濟的標幟。
◎ 分工取代自給自足的理由在於,專業人士可以用較低的成本生產出更好的產品。
◎ 對一個窮國的經濟發展而言,透過國際間的私人投資客,要比透過外援更能取得較多的財富。
第二十二章 非經濟價值
◎ 經濟學乃研究如何利用具有不同用途的稀有資源。因此取捨乃是不可避免的。
◎ 那些對貪婪動輒加以譴責的人,或許會大力擁護「非經濟價值」。可是,奢談「非經濟價值」通常也等同於犧牲別人的價值,自私地想利用他人的「補助」擁有自己的價值。
◎ 無論是在民間部門或政府部門,都始終存在著某些價值,而使有些人士覺得為它們支付任何代價應該的——可是他們本身卻不必如此。修辭會模糊了不同價值的相對重性,而此種混淆則以討論政府政策時最嚴重了。
◎ 經濟的貪婪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福祉,但政治上的貪婪往往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干擾。
◎ 財富意味著較多的選擇。
◎ 至高無上的需求並不存在。當資源十分稀有且擁有不同用途時,僅僅需求未得到滿足,並不足以說明它非獲得滿足不可。
◎ 這是一個取捨的世界,而非僅依賴解決方案的世界。而且,不管我們做了什麼取捨,都應該從一開始就認清它們是在不同的慾望間做取捨。
◎ 當某資源變得愈來愈豐富時,增加對這些資源的使用就稱不上浪費。(所以閒的時候就覺得時間很多,忙的時候就覺得時間很寶貴,但可惜時間是無法儲存的)
第二十三章 市場的迷思
◎ 市場無關道德,奢侈品並非罪惡。
◎ 利潤本身不是罪惡,高利潤代表高的附加價值。
◎ 品牌是特定知識的替代品。
◎ 「涓滴理論」從未出現在經濟學家之間。實際情況與滴漏理論者假定的情況完全相反,如果企業有利潤的話,也必須是先付薪資給員工(或投資),接著利潤才會在日後出現。
第二十四章 經濟學的本質
◎ 「在了解到我們的所作所為大都是愚蠢至極之前,自己是不會成長和變聰明的。」--海耶克
◎ 減稅可能反而讓稅收增加,因為它可能刺激了更多的經濟活動。
◎ 知識和洞察力具有決定性的優勢。即使知識和洞察力存在於出身貧窮的人的心中,也不影響他們的優勢。
◎ 缺乏金錢和知識的年輕人會不支薪地付出其勞力,以交換自己所需的知識和經驗,並藉此攀上經濟的階梯,同時憑著自己的能力爬到階梯的最高處。
◎ 知識——是歷經多年的歲月洗禮建立起來的。
◎ 實現那些成功構想的唯一一條路,就是把資源從淪為失敗,或從已經過了榮景而被淘汰的其他用途移走。
◎ 經濟活動過程的主要本質,就是每個人以己之長補他人之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