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新國富論》(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的啟示 -- 國家民族的文化才是致富的關鍵

 



一、主題概述

《新國富論》是一部宏觀探討全球經濟發展差異的歷史著作。作者大衛・蘭德斯是哈佛大學經濟史學家,他試圖回答一個根本性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能長期富裕,而有些國家卻陷入貧窮?
他從文化、科技、地理、制度與歷史的角度出發,指出造成國家興衰的關鍵因素,不僅僅是自然條件或殖民機運,而是人文精神與社會制度的長期選擇


二、章節重點

第一章:生而不公(The Historical Roots of Economic Disparities)

本章探討造成國家之間經濟差距的「遠因」,包括地理條件、氣候、疾病、資源可得性、交通便利性等。

蘭德斯指出,熱帶地區因為疾病(如瘧疾、寄生蟲)與昆蟲負擔重,使得農業、生計、人力成本都受到壓抑。一個顯而易見的證據是,赤道經過的地帶幾乎都是發展低的地區。而溫帶地區則早期便有文明的萌芽和發展。

在溫帶地區,氣候相對溫和、四季分明,病原較少、農作條件較穩定,有助於人口密集、城市化與技術發展。

這個關鍵差異來自於人類如何對抗[過熱],古代並沒有空調技術,生存在較寒冷地方的人可以用衣物稍微禦寒,但是熱帶地方的人無法開冷氣抵禦夏天,只能減少工作,這造成早期文明發展的差異。

另外,熱帶地區還有降雨極端、傳染病和蚊蟲孳生等問題。據說連新加坡的官員都曾說過,讓新加坡繁榮的關鍵是冷氣。更別說幾千年前的古代社會了。

但他也強調:地理/氣候雖是起點因素,但後續的文化制度與技術接受能力才是能否突破瓶頸的關鍵。


第二章:歐洲與中國──比較文明的分歧(Europe and China)

蘭德斯將歐洲與中國這兩大文明進行對照,嘗試說明為什麼中國在早期曾領先科技與文化,但最終未能持續領先。

他指出,中國在經濟與技術上的創新能力不足以突破傳統框架;儒家文化強調秩序與階層穩定,有時對創新與挑戰體制不利。

歐洲的分裂性(多國、多力量中心競爭)為科技發展帶來更多試錯與創新空間。

他也指出中國的官僚體制與科舉制度,常導致才智向體制作為適應,而非對抗體制進行變革。

中國和埃及一樣,有一個主要的大河文明,這使得傾向於統一集權發展。而歐洲多元地形形成不同區域,彼此之間不會完全統一。穩定水量、肥沃土地,也讓歐洲得以穩定發展。

中國和印度因大片耕地所形成的農耕文化,鼓勵了大量人口生育,但也因此受災害影響更大。而歐洲發展出相對人口量較小的文化。古中國發展出鼓勵生育的文化,邦國軍事或工程,多仰賴高人口作為國力以競爭,結果往往造成緊繃的人口壓力,只要一有天災就導致飢荒、民變。

綜言之,中國自古便以人口多、勞動力大為一大特色。


第三章:歐洲的特殊性(European Exceptionalism)

歐洲不像中國那樣由單一強中央支配,也不像一些地區被強勢神權或君主一手掌控,這種「多中心」結構有利於思想與制度創新。知識流動(大學、教會、科學社群)在歐洲更自由,科學與技術的累積性擴散在多個中心交錯。

歐洲城邦、諸國林立,人民相對強調自由、獨立、私有財產的觀念,如果治理者暴虐昏庸,他們會移居到其他的城邦。這與中國所謂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截然不同。

歐洲多個城邦、國家的存在,使得帝國統一整體的其間相對少,多元的政治、制度得以競爭發展,相對高的自由度也鼓勵了工商發展。


第四章:發明新發現

歐洲中世紀的幾項發明:1.水車:提高生產力 。2.眼鏡:發展更精細的工作。3. 機械時鐘:更高校的生產管理。4.印刷術:活版印刷,促進思想傳播,乃至引發宗教革命。5.火藥:發展出革命性的軍事武器。

中國人也有許多創新的發明,然而很可能由於文化的因素,中國鼓勵應用創新科技的動機並不如歐洲。


第五章:大發現

自1492年,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積極到海外尋求各種機會,無論是從商、貿易、掠奪、傳教等。


第六章:大東進

葡萄牙的達伽馬成功航行到非洲南端再到印度,過程中他們有計畫的進行調查,這些新地點的居民、政治、文化如何?有何特產資源等。此時的中國航海技術不比歐洲差,船隻更雄壯,但是中國出航的主要目的並非好奇心和開發,而是為誇耀國威,執政者甚至認為出航是浪費資源,於是很快就停止探索,並轉為鎖國。


第七章:從探索到帝國

西班牙人進入了美洲,發現阿茲提克人和金礦,並凶狠地征服他們,阿茲提克人絕大多數因為疾病而喪生。印加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但接續也逐漸被外來者同化。


第八章:辛酸島

16~17世紀,英國、荷蘭、葡萄牙、法國人開始在加勒比海群島一帶種植經濟作物--甘蔗,這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殖民者從非洲進口大量的奴隸來從事。


第九章:東方帝國

葡萄牙在東亞、印度一帶展開貿易和探索,發展海上勢力。


第十章:數錢樂

荷蘭的基本國家人口與葡萄牙差不多,但是商業發展動力驚人,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為從事商業,東印度公司發展出高度的自治權,以及軍事力量,甚至能管轄殖民的港口、地區。許多投機者從中獲利,但是日漸龐大的管理成本過高,到18世紀末期,東印度公司最終被荷蘭政府面接管。


第十一章:大富翁

英國人相當擅長貿易商業,除了香料之外,他們在印度生產和進口印度棉。中國的瓷器、生絲、茶也進口,為了平衡收支,只好設法賣鴉片給中國。在印度的經營,使在印度的英國人誕生了一些暴發戶,並且回到國內帶回資金,以及嘗試從政。


第十二章:新教倫理與商業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Commercial Virtue)

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開始從事海洋貿易,但是卻被後來居上。西班牙因為將財富用於戰爭以及奢華的王室和貴族生活,而沒有進行生產性的投資。事實上在這之前,國家大多以掠奪方式得到戰爭紅利。

韋伯以新教精神來解釋歐洲累積財富者不同於其他人的特質,其中關鍵之一是重視知識,其二是重視時間(新教徒愛好鐘錶),這顯示出他們理性、秩序、勤懇等特質。生產力高且生活簡樸。

信奉天主教的南歐如西班牙,相對產生了較保守的文化,例如在知識、科學、思想自由方面。這些當然不利於工商發展。

新教尤其是加爾文宗強調個人責任、勤勉、節制、時間觀念、計劃性,這些價值有利於資本主義精神的孕育。在新教社會中,儲蓄與再投資比消費更受鼓勵,企業家精神與風險承擔能力較強。相比之下,某些天主教區域、傳統宗教文化較強的地區,其文化對創新與企業風險的容忍度可能較低。


第十三章:工業革命的本質

一連串發明改變了英國的紡織系統----即工廠系統,其中三個原則是:1.規則化的機械取代人力(自動化)。2.使用動力能源取代勞力。3.使用更新的原料,包括人工材料。1700年代初有了初型的蒸汽機,但是足花了60年後瓦特的改良使其效用大增,又再過了25年才出現引擎。其他包括煉鐵、冶金等技術,在18世紀最後的30年,如傳染病般擴散至歐洲各地,應用在各種領域。

在這段工業革命期間,生產力快速提升,1780~1860成長了一倍,1860~1990,英國人薪資成長6倍。同時,窮國與富國之間的差距開始拉開。


第十四章:為何是歐洲? 為何在當時?

當時歐洲比其他地區優越之處:1.學術探究自成獨立,不受其他力量干擾。2.學術全形成跨文化跨國家的統一方法論。3.研究成果散撥的規制化。

觀察、實證、數學演繹等科學方法,以及應運而生的科學工具如望遠鏡、顯微鏡、時鐘等。科學學院也在此時形成,這使得科研成果得以積累。

科技並非唯一的充足條件,勞動力的缺乏,以及業內新人對新科技的不排斥,以及足夠的市場,這些條件會有利於商業的科技應用。


第十五章:英國和其他國家

英國農業的生產力提升,導致[圈地運動],大量人力倍試放,進入城市、工廠。交通的發展,使勞動力得在城市與廠區間流通。

除此之外,有利工商發展的制度包括:1. 保障私人財產,鼓勵投資與儲蓄。2.保障個人自由,免受犯罪、貪腐、暴政。2.以合約保障合理的商業利益。4.民主和法治制度,使得政治穩定,並能回應民意。5.有效率的政府,避免貪腐、浪費、特權,並保障商業自由。而當時的英國是整個歐洲最接近這些條件的國家。


第十六章:追求大不列顛

現代工業革命的成果,可說皆由當年英國工業革命的原型而來,當然每個國家或地區會因其優勢、特質,而走上有所不同的路線。工業革命時期,大致以英國為圓心,工業化的程度依與其的距離而漸減,位於核心區的包括法國、德國、北歐等,再者是南歐,最後則是距離最遠的東歐地區。

這些關鍵影響因素包括:1.農民的地位,西歐的農民自由度較高,可自由流動,促進發展;而東歐受集權制度影響,多為佃農,被綁在土地上,生產效能低。2. 工會組織,工會是業者自發起的保護性組織,實際上是為了壟斷業者利益而設立種種各種限制,如雇員人數、技能、從業條件等。在這方面越保守的地區,發展較緩。3.疆界與障礙,地方勢力為了獲得利益,設立過路費等類關稅的限制,如此則不立工商發展。


第十七章:以錢賺錢

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有龐大資金的需求,於是催生銀行的出現,提供投資、借款的服務。


第十八章:知識即財富

國與國之間有意識地去刺探竊取他國生產技術強大的秘密,以改良本國的工業。被高薪誘惑的技術移民,或是被投資機會吸引的資本,會從高技術地區流向低技術地區。德國、法國都開始出現技職學校,追趕英國[邊做邊學]式的技術學習,也成功地後來居上。

電力的發現,引發了二次工業革命。工業技術逐漸形成學術理論,進一步帶動工業發展。


第十九章:開疆闢土

北美資源豐富,地廣人稀,人民有獨立自主、冒險犯難開拓的精神,外加上相對高的薪資,刺激了北美發展企業和民主。美國相對資源較豐富,能夠展開更標準化、規模生產的模式,1820年,美國製造業的生產力已超越英國。

當時美國人民並無明顯階級,因此人人可接受大眾化產品。另外,當時美國的動力比市值更缺乏,因此有高度自動化的潛力。標準化、任務分工、流水線等作業流程,使得工廠對老經驗技工的需求降低,人人都可以在特定崗位快速上手。當歐洲仍在節撙開支時,美國放開生產。到1870,美國的生產規模已為全球第一;1913年,美生產規模是英、德的2倍半,法國的4倍。


第二十章:南美之路

17世紀時,南美並不比北美貧窮,它有豐富礦產和天然資源。然而其經濟結構貧富較不均,西班牙人多與當地原住民通婚,膚色越白則地位越高,形成社會階級。西班牙人宗教和文化較保守,不歡迎新思想。上位者即盡剝削,下位者只能任人宰割。寡頭貴族般的政治,政局不穩,領導者也沒有長期治理的規劃和遠見。南美男性崇尚獨立與怠惰。

總言之,政府、資源、移民文化等因素,使得南美發展一直相對落後。


第二十一章:天朝--停滯與退縮

中國自古以來形成以天子為尊的高度集權國家,文武百官奉行聽命行事,工商、科技等發展皆受到壓抑。18世紀中國開始接觸了[西學],但是仍將器物視為末學,並且在精神上仍認定中學勝過西學,這導致中國在現代化追趕西方的腳步停滯不前。


第二十二章:幕府將軍

日本人有好戰鬥勇的性格,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日本人是亞洲中最受他們尊敬的民族。日本人比中國人更歡迎歐洲人的到來,並且野心勃勃、樂於學習。日本的集權程度也未必如中國那樣的高,它們有許多地方藩鎮(諸侯、大名)。日本人接納歐洲人傳來的槍枝技術、學問(蘭學),和宗教(基督)。然而到日本戰國末期時,德川幕府統一日本,漸漸轉為鎖國政策,同時也收緊對各諸侯、武士的軍力控制,直到明治維新時,日本才再度對西方世界打開大門。雖然如此,但西方對日本的影響已種下根苗,刺激了日本這段時間的發展。


第二十三章:明治維新

1867年,日本推翻幕府,還政於天皇,走向西化的改革道路。日本人有系統、且專心致志地展開西化運動,派代表團到西方,回國後迫不及待的改革。日本人民天生有充足的勤奮精神,賣力工作。1878年,日本的第一盞電燈亮起,日本電力公司也成立。到了1920,日本電力供給了製造業總能源的50%,美國同期僅30%,日本很好的示範了何謂後來居上。

日本農民由於生存不易,刻苦耐勞的文化很早就培養成,這與新教文化頗為相近。此外日本人崇尚武士道,對民族、國家、家庭有忠君愛國的精神。


第二十四章:誤入歧途的歷史

中東的伊斯蘭文化,相較於西方,更崇尚精神而非物質。他們將國家間的戰爭、領土佔領,視為神聖的任務。鄂圖曼土耳其和蒙兀兒帝國,以暴政式的壓迫來統治異族,但同時在行政方面也要仰賴異族,土耳其人則較傾向戰爭活動。土而其治理下的中東也更為食古不化,拒絕接受思想。

中東、阿拉伯地區部分國家因發現石油而致富,但是否能良好的將這些財富轉化為發展的原動力,還有待商榷。伊斯蘭世界在文化上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女權低落、仇視西方思想、較不重視學術發展、宗教狂熱等,其中以女權低落對經濟發展的傷害最大。


第二十五章:帝國與帝國以後

帝國進行所謂殖民,對該地的後續影響是不一致的。非洲、南美等後續的情形較差,但台灣、香港韓國等東亞地區,後來發展很好,可見殖民未必危害發展,甚至可能有益。當然台灣、韓國的例子算少數,但是從脫離殖民後的發展來看,例如印度,把發展延誤的問題全怪給殖民時代,也是不公允的。


第二十六章:榮光不再

較有發展潛力,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會吸引資金的流入,高薪資也會吸引人力前往。


第二十七章:贏家是......

帝國主義的擴張和意識形態衝突等導致了第1、2次世界大戰,然而戰敗國德國和日本都以極快的速度復甦,其民族的勤奮不得不認為是原因之一。日本人經營企業的積極精神相當亮眼,此外亞洲的四小龍也有亮眼的成績。東南亞地區則也是由少數的華人創造並擁有相對大的財富。


第二十八章:失敗者

中東部分國家靠石油致富,但是頻繁戰爭、種族問題、宗教問題、女權等,都有待解決。

南美政府面臨管理不善、貪腐等問題。

蘇聯、東歐等共產國家,導致的是蠻韓政府、無效率的計畫經濟,以及虛假的經濟成績單,實際上經濟發展裹足不前。

而非洲面臨南美和中東問題的相加,甚有過之。戰爭、貧窮、獨裁政府、天災、教育落後、疾病、人口過多...。政府多建基於強人政治,而一旦垮台,有引發下一波爭權的動盪。


第二十九章:何去何從

過去一千年的經濟發展史給我們的啟示是,文化隊於經濟發展有莫大的影響。尤其是近代西ㄈ所謂的民主、科學。其他案例包括東亞華人、東非印度人、歐洲猶太人、新教徒、西非黎巴嫩人等。

國家主導的計劃經濟有利有弊,如同雙面刃,有時會加速引領發展,有時則會拖慢發展。

總言之,經濟發展之動力,國家內在的力量可能比外在力量更強大。樂於工作的敬業精神,自我價值高,正向樂觀,正向態度、持續改善以獲得成功----這些是國民發展經濟的強大動力,雖然可能只有少數人有這樣的特質和幸運。



三、核心論點

1. 文化的重要性超越一切

蘭德斯最具爭議也最深刻的觀點是:

「文化決定命運。」

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工作倫理、教育態度、時間觀念、創新精神等文化特質,才是經濟成長的根本驅動力。
例如:

  • 西歐與新教倫理:強調勤勞、節制、誠信、守時與理性思考,這種精神推動了工業革命。

  • 中國與伊斯蘭世界:雖然在早期科技上領先,但由於官僚制度僵化、缺乏對個人創新的鼓勵,最終錯失了工業化契機。

蘭德斯主張,富裕的國家往往能建立「獎勵努力與創新」的文化環境,而貧窮的國家則常被傳統、宗教或家族權力所束縛。


2. 科技革命與知識傳播

他強調技術革新的決定性作用。
歐洲的崛起源於幾個關鍵轉折:

  • 15 世紀的航海技術突破,讓歐洲開始全球貿易。

  • 17–18 世紀的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奠定理性與實驗精神。

  • 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大幅提升。

而更深層的差異在於:歐洲願意開放交流、累積知識並廣泛應用,而非將技術視為秘密或特權。


3. 制度與法治:經濟發展的結構基礎

除了文化與科技,蘭德斯指出,「制度」是經濟成長的骨架。
一個健康的制度應具備:

  • 保障私有財產權與契約自由

  • 限制政府任意干預

  • 鼓勵競爭與創業
    這些機制讓市場資源能有效配置,創新者能保有成果。
    相反地,在權力集中、貪腐盛行的社會中,人才被壓抑、資金被浪費,經濟無法持續成長。


4. 地理與氣候並非宿命,但會影響起點

雖然地理與氣候影響農業與交通,但作者反對「地理決定論」。
例如,非洲的炎熱氣候、疾病問題確實是挑戰,但真正關鍵的是政治與文化體系能否克服這些制約。
他指出:地理只是起跑點,文化與制度才是決勝點。


5. 歐洲中心主義的反思

蘭德斯的論述常被批評帶有「歐洲中心觀」,但他在書中多次強調:

「歐洲的成功不是天命,而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

亞洲在15世紀以前擁有更成熟的文明,但未能轉化為近代的生產力體系。
他鼓勵各國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理解「開放、理性、競爭」的精神才是長期繁榮的關鍵。


四、歷史案例分析重點

區域特點關鍵啟示
英國工業革命發源地,制度穩定、法治健全、重視創新富裕來自鼓勵試驗與企業家精神
法國技術強但官僚繁重、中央集權政府干預過多會抑制市場活力
中國古代科技先進,但後期科舉與家族文化限制創新文化與制度僵化導致停滯
日本明治維新後全面學習西方成功在於文化能快速調整、願意模仿與改革
非洲殖民遺緒、部落分裂、政治腐敗發展困境源於制度與文化雙重束縛

五、蘭德斯的警示:富國也可能衰敗

他強調,富裕不是永久保證。
若一個社會喪失自省與創新精神,或陷入享樂與制度僵化,衰退終將出現。歷史上西班牙等皆曾是世界霸主,卻因傲慢與保守而被後進國超越。


六、對現代的啟示

  1. 教育是文化的根基:重視科學、理性與紀律教育是富國之路。

  2. 開放與競爭:不封閉於本國市場或思維,持續吸收外來知識。

  3. 誠信與法治:商業信任與透明制度能吸引資金與人才。

  4. 尊重個人努力:激勵創新、允許失敗,社會才會前進。

  5. 歷史的警惕:任何國家若忽視效率與責任,都可能重蹈他人覆轍。


七、結語

《新國富論》不僅是經濟史的巨著,更是一部文明自省錄。
蘭德斯以大量史實告訴我們:

「富裕不是資源的結果,而是人心的選擇。」

在全球化時代,國家與個人若想保持競爭力,必須持續維護開放、理性、誠信與勤奮的文化基因。
這本書提醒我們:經濟繁榮的根源,最終在於文化與制度的自我更新能力。積極從事工商、勤奮工作的文化很重要,在東南亞的華人,或是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北美與南美的發展差異,都證明了這點,初始的地理環境確實有影響,但是到後來文化會比初始資源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股市投資近10年里程碑心得



by AI

總投資時間差不多快滿10年(2016~2025),金額也達到了一定的里程碑,比當年預計的快了不少。斯為記。


大約在10年前開始接觸股市投資,剛開始也是啥都不懂,就從線型、交易量等,懵懵懂懂地開始看。

但是一邊也陸續看了不少基本觀念書,如漫步華爾街、哥倫比亞商學院必修投資課、投資金律、股市真規則等等。於是漸漸地就決定了價值投資、長線投資的策略和心態。

第一次遇到的大崩盤是大約2020的covid 19,當時我沒跑,還是待在市場裡,後來看這是對的。(加碼也是對的,我可能有加一些)

第二次大崩盤是2024的川普關稅,我仍然沒跑,而且應該有稍微加點碼。

--兩次的經驗證明,大崩盤時,不跑是對的,甚至適合加點碼。


台股大盤從2015到2020,其實漲幅不大,我的績效也普普通通,但還是小有成績。

2020~2025,台股的漲幅相當多,大約是從1萬點左右漲到2萬7千點,年化漲幅大約是22%,我的年化績效也只比這好一點點而已,還包含股利。這意味著我的投資組合其實可能沒有贏過大盤太多(雖然說這很難確定,因為中間包括的因素太複雜,包括投資時間和金額的分散)。但慶幸應該也不致於落後大盤太多就是了。

於是我在2025達到的目標,是我本來保守估計2030可達到的,比原計畫早了5年,這是令人開心的,雖然好像也蠻雲淡風輕的。


現在回頭看,我做對的事情跟長期價投或指數型投資的原則頗一致的,

1. 無論如何盡量待在市場。閒置資金可以勇敢地在好時機繼續進入市場。

2. 可用適當槓桿。(這個是生命周期投資法推薦的,我覺得受用)

3. 保持簡樸生活,持續複利,勤奮工作。


關於景氣循環投資,我很難做到愛謝客或是霍華馬克思說的在股市狂熱時降低水位,理由是:

1. 這很難。

2. 現在的股市,即便在看似過熱的情形下,後面大漲的漲勢仍相當驚人。

3. 考慮到難度和個人懶惰,以及摩擦成本,就算了。

4. 但是我盡量做到不在偏高時進場,等回落再進場,這大概有一些些效果。



多年後回頭看,有些挑到的個股,漲了5倍、10倍的也有,績效贏過大盤的應該算超過一半,但是比不上的也是有。重點在於,贏過大盤的漲幅,可能有很多倍;而虧損的,大約虧到20、30多%,就很多了。(當然也是有一檔跌到下市的。)

所以我覺得用心挑個股,還是可行的,但是,有不少個股當年挑的時候只是順心一挑,也沒太多想法,結果就成飆股。也有覺得很有機會的,結果多年下來績效平平,甚至虧損。因此對我來說,挑個股也沒有都穩的,還是挑一批,然後其中幾檔可能真的卓越這樣。


所以個股還是可以挑,但是不用太糾結,[挑到不該挑的,該挑的沒挑到],就算了,我基本上還是繼續擺著,否則搞不好一賣就飛了。而有些股本來就是打穩的,績效普通也就算了。


另外就是複利的效力,或者說隨資產增加後的絕對投報,還是很驚人的,這幾年深深有感。我想這符合了前人說的,投資真正收益主要來自資產配置的模式,以及放長期的耐心。個股挑選是其次,因為你不能預知哪個是真正飆股,也不可能敢all in在那支股票上。至於中短期抓個別飆股進出賺價差,或是抓事件、景氣循環賺價差,我後來根本不考慮這樣的策略了。


投資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科學的部分在於研究挑出好股票。藝術的部分在於和現實面妥協,受到腦力、時間、精力、後見之明的影響,我不可能把績效做到最大化,也不可能檔檔挑對股,但只要足夠好,就很好了。接受這樣的績效,慢慢累積,而不是揠苗助長,只為了試圖讓績效最大化,我認為這不僅不健康,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就算了吧。


這幾年來,資產成長了幾倍,這是單靠工作收入所無法達到的。感謝老天,也感謝台灣。身為大環境底下的一介平民,我無能力改變自本主義或市場的遊戲規則,職場上的許多事也往往難盡如人意。但依著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做投資,還算小有收穫,甚感欣慰了。


結論:長期投資的關鍵

- 耐心沉穩度過低峰

- 適當槓桿留在股市

- 分散投資

- 持續勤奮與簡約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 健康 + 💰 財富 + 🕊️ 自由 + 🧠 智慧 = 😊福祉 關於人生福祉的方程式

 

by ChatGPT



一個描述人生福祉的簡單方程式

以下是我想探討一個簡單的方程式來描述人一生中的福祉由哪些元素構成。這個議題,過往有美國正向心理學之父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所探討過,他提出的是PERMA 模型,由Positive Emotion(正向情緒)+  Engagement(投入)+ Relationships(正向關係)+ Meaning(意義)+ Accomplishment(成就)所構成。

但是我自己想另建構一個個人設想的方程,當然,這是主觀的,也許每個人可以建一個適合自己的方程。而我的主要目標是盡量使其具有操作意義,因為這個主題本身已相當主觀。如何定義每個概念,是每個人的自由,我主要關切的是如何透過理解這個方程後,能夠有意識地改良自己的人生規劃。

我設定的方程元素有4個,分別是[財富] [健康] [智慧] [自由]。

順帶一提,哲學家叔本華更簡要的將人的福祉分三個層面:人之所是,人之所有,人之所被認為。[人之所是]對我來說大致相當於健康和智慧,[人之所有]相當於財富,至於[人之所被認為]相當於[名望],但我個人不將其列重要項目。


1.健康

人作為一個動物,健康是必要的,甚至可能是充分的幸福條件,對於清心寡慾者來說。古今中外,少能見有主張健康不重要的人生哲學家。當然,有些價值確實可能超越個人之健康或生命,但那屬道德層面,遭越個人生活哲學討論範圍,故在此不深論。

因此,這個要素我視為最重要的,正所謂[健康的乞丐勝過生病的國王],我基本上是相信的。


2.財富

狹義來講是金錢,廣義來講是能夠滿足持有者各種欲望的明確物質資源。財富也無須多論,且由於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財富是每個人滿足慾望的最普遍手段,因此它的效用是無庸置疑的。只要妳喜歡,100萬要拿來吃大餐還是旅遊還是辭職,都隨你高興,快樂幸福由己定義,只要不違法傷天害理即可。

重要性大約排第2。


3.自由

我所說的自由,泛指能從心所欲做自己想做之事、過想過的生活之能力。很明顯,某程度的健康和財富,是自由的前提條件。而更廣義的自由,包括實現成就感、自我實現、公益、娛樂、藝術、創作、求學、求名、交友、追求愛情...等等,都包含在內。

反過來說,免於不想遭遇之事的[被動式自由],其實更為重要。按叔本華哲學的觀念,避苦之效益遠勝於趨樂,這點我認為在行為經濟學中也得到證實。例如財富的增加到了某臨界點勢必會開始出現邊際效益遞減,但是痛苦一旦出現,就是能苦上加苦,有錢的快樂會趨於平淡,但貧窮的痛苦我看一輩子也習慣不了(只是適應忍耐)。

因此,消極或被動的自由,其重要性遠大於積極的自由,這也是我將[自由]視為福祉一個重要項目之一的理由。


4. 智慧

我所謂的智慧,廣義泛指為能追求生活之福祉,所需要的資訊、知識、判斷力,以及理性+經驗+直覺 所構成的判斷力等等。

大體來說,人類是由於具有非同其他動物的智慧,才有可能具有更多財富、能力、自由的動物。更具體地來說,智慧幫助我們判斷:[什麼作息比較好] [怎麼吃比較快樂] [哪些朋友能交] [哪些事該做] [有限的金錢怎麼花最快樂] [哪一行賺最多錢]...等等的問題。


------------

至於如何提升這四項,就不深談了。[財富]不外乎是開源節流、投資理財;[健康]則是飲食、作息、運動;[自由]則是盡可能規畫生活,讓自己有獨立自由、更重要是免於受苦難的能力;[智慧]則是關於學習、經驗性的心靈成長、甚至所謂的"修行"。

❤️ 健康 + 💰 財富 + 🕊️ 自由 + 🧠 智慧 = 😊福祉


以上4大項目,我並沒有用很嚴格的MECE原則去劃分,我認為這沒有必要。當然,我認為我也避開了一些常見但過於模糊的項目,例如[人際] [意義感] [成就感] [美感] 等等,理由是每個人對這些項目的需求量、定義、重要性都所見不同。但是如果4大項目充足,我個人覺得是已經算有很好條件去追求這些較主觀模糊的項目了;反過來說,若4大項目充足,還是覺得空虛寂寞冷,那我覺得可能是神仙也難救了,只好來念哲學(誤)。該有都有, 夫復何求,若要再求,永不滿足啊...。

但我想寫篇的重點不只是關於定義所謂人生福祉的方程式有哪些要素,另一項更關鍵的是,我們如何借用經濟學的一些觀念,設法讓這4者的總和到最大,也就是福祉最大化。這是我認為可以下點功夫,也有幫助的。它跟財富的[資產配置]可能有點像,因為我們會發現,如果偏廢某一方,可能對總福祉是傷害的。

而在這配置當中,我認為[邊際效用遞減]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意義在於,當我們面對[不可共量]的各項價值時,如何使其總量最佳。(那當然是要均衡)


均衡當然重要  (例如work-life balance)

有一些說法會主張,人生中哪些要素是絕對的,比如說工作、事業,還是健康最重要,還是說愛情最重要之類的。簡言之我認為,偏執某一項的說法大抵來說就是狗屁,以經濟學的[時薪-工時曲線]為例,當時薪低時,人們不願投入太多時間做這工作,隨待遇增加,投入時間增加,但是當所得、財富增加到一定程度,[正常人]很可能又再度減少工時,理由很簡單,賺夠了,要去享樂。




(來自:https://etonomics.com/2024/04/25/work-vs-leisure-the-backward-bending-labour-supply-curve/)


我想表達的重點是,健康、財富、自由、智慧 4大項目,彼此的關係也是相同的,它有邊際效應遞減的情況,因此,當某一項充足時,應該可以去追求另外一項。這就是[福祉最大化] 的關鍵。


將[帕雷托最適]的觀念套用在人生價值均衡上

● 邊際效用遞減:

每多投入1單位資源(時間、精力)在某領域,帶來的福祉增加會逐漸遞減。

● 帕雷托最適(Pareto Efficiency):

一種資源配置狀態,沒有人可以變得更好,除非讓另一人變差。在個人層面,就是:

在不損失健康、自由、智慧的情況下,無法再提升財富,反之亦然。

👉 這告訴我們:「四個面向的投資應達到互不犧牲的平衡,才是最優解。


假設你每天可自由分配的時間為 16 小時(去除睡眠與必要雜務),那麼:

面向建議配比時間(以16小時計)實作方式(參考)
財富30%4.8 小時高價值工作、投資學習、創造收入
健康20%3.2 小時運動、營養、睡前保養、休息
智慧25%4 小時閱讀、反思、學習新技能
自由25%4 小時與家人朋友相處、旅行、放空

💡重點不是剛好均分,而是讓每個面向「沒有被嚴重忽略」,也就是「邊際效用接近均衡」且「沒有帕雷托改進空間」。


例如,許多現代人把 80% 時間投入在「財富」上,卻以健康、智慧、自由為代價。這在經濟學上是「無效率」的資源配置,你以為你在最大化福祉,其實是在讓效用下降。

透過邊際效用與帕雷托最適這兩把理性之劍,我們不再只是感性地「追幸福」,而是能設計出一種可持續的人生策略。

真正的福祉,不是犧牲其他面向換來的偏執極致,而是在財富、健康、智慧、自由四者之間,創造一個最適平衡。

這,不只是經濟學的效率,也是人生的藝術。

但我必須另外提醒,所謂[人生最佳解]這個概念本身也是一個魔障,當你真的想要在複雜的人生中尋求所為最佳解時,你大概只會陷入無盡的焦慮和懊悔。[足夠好就很好了、再好一點那就更棒了],人生很多事是[人算不如天算],所以懂得珍惜已有也是一種「智慧」。

把精力浪費在[追求最佳解],這件事本身也是有效用遞減問題的。

有興趣可看這篇:「至善者,善之敵也。


小結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每一項資源的「邊際效用」都會隨著累積而遞減。也就是說,當我們已經擁有足夠的財富時,額外增加的財富帶來的幸福感會越來越低。同樣地,當健康已經達到一定水準時,過度追求健康反而可能壓縮其他重要價值,例如自由與探索。

若我們把人生視為資源配置的課題,真正能讓福祉最大化的,往往不是「極大化單一變項」,而是讓這四項資源達到一種邊際效用相等的均衡點。這種平衡狀態,才能讓個體在面對選擇時做出最理性的幸福判斷。

而如何做出最理性的幸福判斷,當然就有賴於[智慧]的累積。此外[智慧]的累積不僅能幫助我們判斷,還能幫助我們提升對現狀的滿足感。這兩者的關係同樣處於一種「邊際效用」的均衡關係:當獲取資源的相對成本低時,應獲取資源;當獲取資源的相對成本高時,應累積智慧,提升對有限資源的滿足


綜言之,賺足夠的錢 + 維持不錯的健康 + 有餘裕做自己想做的事 + 累積智慧以應對人生的各種議題。 均衡地發展四者 (帕雷托最適),我覺得是幸福人生的指南。至於其他更廣大的夢想、理想、野心、大願,我覺得就超出一般人的範疇,留給天選之人去煩惱吧。順帶一提,命運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元素,但那是人所難以掌握的,叔本華認為那是比人類之能力、智力更強大的一種力量,所以別想太多,就看開吧,看開也是很重要的一項智慧~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日常生活中的經濟賽局,臥底經濟學家完美破解》 摘要

 

作者 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

  英國經濟學家、《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資深專欄作家,長期主筆「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專欄,探索日常生活經驗背後的種種經濟觀念,備受好評。曾受邀於TED、PopTech與雪梨歌劇院演講,並主持多個廣播節目與podcast。他主持的《多多少少》(More or Less)與《現代經濟50大事》(50 Things That Made the Modern Economy)獲選為全球十大最佳podcast。他的文章也常發表於英美兩地主流媒體如《君子》(Esquire)、《富比士》(Forbes)、《紐約》(New York)雜誌、《連線》(Wired)、《衛報》(the Guardian)、《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以及《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第1章    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

    議價的優勢取決於稀有性。咖啡農賺不到高利潤,是因為能產咖啡的國家、廠商很多。能開發店的商家也很多。最終,利潤流到能在好地點出租咖啡店的房東手上。


第2章 超市不想讓你知道的祕密

    讓顧客自願花更多錢的三種策略。1. 差別訂價;2. 區分客群;3. 價格鎖定(高價品提供給需求彈性低的顧客)

 

第3章 完美的市場與真相的世界?

    價格會透露出市場的需求。如果價格受到管制,會造成市場失靈。

 

第4章 塞車又汙染,有解嗎?

     處理經濟外部性的好方法是向得利者課稅,補貼給受害者。

 

第5章 買中古車、上館子,為什麼老是踩雷?

    市場不透明的情況下,劣幣會驅逐良幣(沒人相信會買到好幣,於是只願付劣幣價格)。解方是盡量讓資訊透明,讓消費者發現價值。

 

第6章  理性瘋狂 

    股市的不穩定,來自於每個人不僅受股票基本面影響,也會試圖預測其他人的反應。

 

第7章 撲克、愛情與利率

        賽局理論:討價還價的過程,能夠發掘對手的心目中價格。

 

第8章 貧窮國家為什麼貧窮?

    貪汙、治安差、官僚體制,會降低經濟發展和投資的效能。

 

第9章 啤酒、薯條、全球化

    國際貿易能讓各國專業分工,享受到最大的經濟成果。關稅則是為了保護特定產業,但也可能是利益團體的關說。

 

第10章 中國如何致富

    中國崛起的關鍵很簡單:開放自由經濟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簡勝繁投資秘訣! 《打敗大盤的獲利公式 》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

 



作者葛林布雷(Joel Greenblatt)是戈坦資本公司(Gotham Capital)創辦人兼經營合夥人,這家投資公司從一九八五年成立以來,締造了高達四十%的年報酬率。葛林布雷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一家列名「財星五百大企業」公司的前董事長、價值型投資俱樂部公司(ValueInvestorsClub.com,)共同創辦人,著有「如何變成股市天才」(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葛林布雷擁有理學士與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學位。


什麼是「神奇公式」(Magic Formula)?

📌 核心邏輯:用簡單的兩個財務指標選股

這本書的觀念相當簡單明瞭,只透過兩個指標來評估股票,分別是


1. 高報酬率(高投資報酬) = 公司能有效使用資本賺錢

    ➤ 用 資本報酬率(Return on Capital) 測量

    或者說ROA,也就是資本報酬率,他認為理想的數字是25% (雖然我覺得這個要求有點高)。


2. 便宜的股價 = 公司價值被低估
    
    ➤ 用 收益率(Earnings Yield) 測量,即「盈餘 / 股價」,也就是盈餘報酬率,或者說[本益比的倒數]


操作方式

很簡單,首先列出一系列選股清單,可能是台股,可能是台灣50等等,

1.  按「高報酬率」排名

2.  再按「便宜程度」排名

3. 將這排名評比綜合起來,構成一個投資組合,大約是5~20、30檔,依個人分散風險需求而定。

4. 持有一年,每年可重新再次選錄股票。

5. 按照作者的回測,這方式的在一段期間中達到的大約年均績效為18.9%,勝過同時期大盤的11.7%。



其他心法

1. 每天超過95%的交易可能都沒有必要。

2. 人們高興時,高估股價;悲傷時,低估股價。

3. 要有耐心,不要1-2年沒績效就放棄股票。至少要等待3-5年。

4. 長期而言,市場是精明的,投資人會買進物超所值的股票,企業主會回購或併購。

5. 不要花「過多」的時間研究股票,投資賺錢是為了生活,而不是被「研究股票」塞滿。



附錄補充

1. 作者的[資本報酬率],更精準的說,是[稅前息前盈餘] ÷ [淨營運現金 + 淨營運資產]。

每年的折舊、攤提,則被認為是恆常資本支出的一部份。


2. 作者的[盈餘報酬率],更精準的說,是[稅前息前盈餘] ÷ [企業價值](股東權益+有息債務淨額)。

作者這麼做的理由是,想避免掉稅率和債務利息的浮動,對企業獲利能力評價的影響。(但我認為這麼做可能也有忽略利息也是營運成本的問題)


假設A、B兩家公司,營業、盈餘所有一切都一樣,唯一差異在於A公司透過股東資金來賺錢,假設股價100元,EPS 10元;而B公司槓桿舉債來賺錢,股價50元,欠款50元,EPS也是 10元。雖然B公司的本益比較低,但是兩者的ROA其實效率一樣,都是10%,只不過A的ROE假設是10%,乙的可能是20%。乙的優點是透過舉債來增加資本報酬速度,但缺點是舉債的風險和成本。在考慮ROA的同時,如何同步也評估ROE,就看投資人怎麼想了。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經濟學大師Thomas Sowell最佳代表作——《超簡單經濟學—大師教你一本貫通》 書摘

 


    《超簡單經濟學—大師教你一本貫通》,這是一本相當適合新手入門,更適合念過經濟學的人重新複習和再深入經濟學的一本好書,我個人5星推薦。作者Thomas Sowell是美國相當知名的經濟學家和知識分子,常有發人深省之言。

    這本書雖然立場會比較偏自由經濟學派,但是不得不被作者鞭闢入裡的說裡所折服。經濟學本來就如同所有學科一樣,它不是萬能的、不是全知的,它的主題是探討人們在有限資源情形下,會如何運作,會得到那些結果。事情當然不會全如理想的經濟學所論述,但是這並不奇怪,已經有另一門[行為經濟學]在探討人類非古典的經濟行為。此外,人類也是心理、社會、情感、文化、習慣、信仰等複雜因素下的生物,經濟學有其限制一點也不奇怪。即便如此,以經濟學的範疇而言,作者Thomas Sowell已經在基本而深入淺出的概念上,在這本書中將基本經濟學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沒有太多的圖表、數學,概念清晰,不可多得的好書!


作者簡介:Thomas Sowell(湯瑪斯・索威爾)

  • 美國經濟學家、政治評論家、作家

  • 出生於 1930 年,非裔美國人,成長於貧困家庭

  • 哥倫比亞大學學士、芝加哥大學博士,曾師從著名經濟學家 Milton Friedman

  • 曾任教於康乃爾大學、UCLA 等校,後轉至 Hoover Institution 擔任高級研究員

  • 以保守派立場著稱,主張自由市場、小政府、反對福利擴張

  • 著作超過 40 本,涵蓋經濟、種族、教育、歷史與文化等議題


以下書摘:

-----------------

第一章  什麼是經濟學

◎ 如果沒有資源缺乏的限制,就不需要講究資源運用的效益,因此也就不會有經濟學。

◎ 從來沒有足夠的產品與服務可以完全滿足每一個人的慾望。這才是真正的限制。這才是缺乏的意思。

◎ 如何有效率地分配資源,正是經濟學所探討的一切


第二章  價格的角色

◎儘管生產者們實際上不知道消費者爲什麼比較喜歡某一組的性能組合,但他們會自動地增產可以獲利的產品,並減產賠錢的產品。

◎對於想要競購若干這些資源的其他人而言,那個價值就會成爲他們必須支付的成本。就整體經濟的觀點而言,這意味著資源倾向流往它們最有價值的用途

◎知識是所有資源中最稀缺的一個。

◎不論能言善道是多麼受到知識分子的重視,但就傳達精確的資訊而言,它卻遠不如要求人們必須「把他們自己的錢,下注在它們自己嘴巴說的地方」那樣的有效率。(別只聽人說什麼,看人做什麼)

◎在封建經濟體系或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領袖能夠無限期地持續犯下相同的錯誤,後果是完全由他人來承擔。

◎人們在爲自己謀利時,會比他們在為他人謀利時更加賣力。

◎當某些人和他人一樣的有才能、一樣的勤奮、一樣的有其他美德,卻無法賺到一樣多的錢時,這種情況就某一意義而言,是不公平的 。然而,這種對特定某些人的不公平,卻使整個經濟體系運作得更有效率,讓其他絕大多數人蒙利。(人兩腳、錢四腳,如果一樣的投入,得不到相應的報酬,這意味著投入的目標可能該轉變,這也可視作市場的回饋。)


第三章  價格管制

◎「事實是頑固的,無論我們的願望、我們的性向或我們的激情要求為何,都無法改變事實與證據的狀態。」

◎價格上限,會讓供應者失去提供低價商品的誘因,進一步導致供給變少,或是供給品質降低。也可能造成黑市交易,增加交易雙方的成本。

◎價格下限(常見是工資),會讓市場供過於求,總體交易的報酬減少,賣家找不到買家。


第四章  因果關係

◎經濟學是研究人世間因果關係的一門學問,它探討各種誘因及其後果。

◎稀少性意味著,我們沒有權利選擇要或不要一個人們彼此競爭的經濟體系。那是唯一一種可能的經競濟體系,而我們唯一能選擇的,就是在各種可用來進行這種競爭的方式中做選擇。

◎市場分配就是用你自己的生產力所創造的產出,來限制你對他人產出的要求權,而政治性分配,則是用他人和你競爭的要求權與影響力,來限制你的要求權。

漸進替代意味著,每樣東西的相對價值,會隨著我們每樣東西擁有的多寡而產生變動

◎ 刻意讓任何東西變得價格低廉,就意味著它將遭到浪費,不論那東西是什麼,以及它在哪裡。


第五章  企業為何興衰

◎倒閉是企業自然循環的一部分。某些企業生,某些企業亡,但資本主義繼續向前。

◎在任何經濟體系中,知識是所有資源中最為稀有的一種,而從知識蒸餾出來的洞察力更稀有,一個以價格、利潤與虧損為基礎的經濟體系,將決定性優勢賦予那些較具知識與洞察力的人。

◎政治領袖有限的知識與洞察力,可能會讓政治決策成為整體經濟進步的決定性阻礙。

◎眼光正確者的競爭優勢,能夠壓倒眼光錯誤者在數量上甚至財務上的優勢。

◎自由市場一項極大的優點,就是你不必說服別人接受任何事物。你直接在市場上跟他們競爭,並且讓競爭考驗出哪種方法最管用。

◎重要的不是某些個人或個別公司的成功或失敗,而是某些特別的知識與洞察力能獲得成功,變得普遍流行,儘管某些企業老闆與經理人盲目無知或加以抗拒。

在一個由價格協調的經濟體系中,經濟決策最終是由那些擁有明確具體知識的人來指引或控制,然而在中央計畫經濟體系中,經濟決策卻反方向移動——由那些較缺乏知識的人,對較有知識的人發號施令


第六章  利潤與虧損

◎ 利潤是為了效率所支付的代價。

所有產業中都有一個點在超過這個點之後,生產一個單位產出的成本不再隨著產量增加而下降。事實上,在一家企業變得如此巨大,以致難以進行監督和控制之後,當右手根本不知道左手在做什麼的時候,每單位產出的成本實際上反而會上揚。此即經濟學家所謂的「規模不經濟」。(規模經濟的甜蜜點,依各不同產業而定)

◎小型公司在融資能力、技術資源,以及持久力這些方面居於劣勢,但它們在彈性、沒有官僚作風與決策速度這些方面佔優勢。這就是爲何各產業通常都由許多公司組成,而不是只有一家巨大而且超有效率的獨占者。

◎了解價格、利潤與虧損之角色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看沒有這些角色時,發生哪些情況。


第七章  政府與企業

◎當有獨占的情況時,經濟資源無法被有效率地運用,因為資源將從較有(消費)價值的用途,被移轉至(消費)價值較低的用途。

◎重大的錯誤如果是在一個競爭的經濟體系中犯下的,那些犯錯的人會被隨之而來的虧損強迫離開市場。但在政治界,那些犯錯的人卻往往能繼續生存。

◎獨占的關鍵並不在於市占率——而是在於排除其他業者參與競爭的能力。


第八章  企業進步的動力

◎任何政府(無論是民主或專制政府)最具危險性的權力之一,就是阻止知識參與決策的權力。由於具體詳細的知識,大多以片段的形式散布在許多民眾身上,由少數政府規劃官員所做出的決策,其所依據的知識可能遠少於整體社會可貢獻的知識。

◎獨佔是效率的大敵。

◎所謂的「資本主義」,更精確的名稱是消費者主義(consumerism)。發號施令的是消費者,想維持資本家身分的人,必須學會隨著消費者的號令起舞。


第九章  生產力與工資

根本沒有「真實的」價值這種東西,我們可以省下其他人探討這類無解問題所花的時間與精力。

◎報酬由供需雙方共同決定。

◎唯有當我們定義出我們的目標,我們才能將來達成這項任務的資源視為它的效率,而經由其他各種方式散失的其他資源,才能被視爲「浪費」。

◎在較富裕國家中,資本較爲充裕而且低廉,但勞動力較為稀有而且昂貴。


第十章  被管制的勞動市場

◎「最低工資」會提高失業率,因為抹除了較低報酬的工作機會。


第十一章  勞動力與資源配置

◎勞動力就像其他一切生產成本的來源那樣,已經不再被視為價值的來源。相反地,正是商品對消費者的價值,讓商品值得生產。

並非成本創造了價值,而是價值促使購買者願意掏錢價付生產他們想要的那些事物所發生的成本。當實際發生的成本超過消費者願意付出的金額時,企業完全是在虧錢罷了,因為那些成本並未創造價值,無論它們是勞動力成本或其他成本。

◎實體可見之事物總是比不可見之事物還要鮮明。那些造訪一座工廠的人,會看到工人在他們眼前製造出一項產品,但他們無法看見,當初讓這座工廠得以存在的投資,更不用說投資前評估產品市場是否大到值得設廠生產時所投入的思考判斷,或讓某種技術得以問世的分析與試誤摸索經驗,或在不斷變化的經濟與社會中應付不斷變化的市場所需的大量知識與洞察力。

較高薪酬會把工人吸引到較新且較有生產力的經濟部門,而失業則會強迫工人離開產品與技術已逐漸過時的經濟部門。

◎在一個變化不斷的經濟體系裡,隨時有嶄新且更有生產力的技術不可預料地出現,並且不斷有更有效率的組織方法被設計出來;在這樣的經濟體系裡,繼續讓工人照慣例去工作,等於是迫使社會放棄這類新發展對整體經濟的好處。

◎生產力與內在價值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後者仰賴於社會或個人的的價值關,而前者與市場供需和薪酬有關。

◎ 政策該做的,並不是直接弭平不同工作之間的所得差距,而是應該讓都多數人都有機會從事高薪的工作。

◎報酬與就業前景的變化,會引導人們離開他們生產力較低的地方,轉往他們生產力較高的地方就業。


第十二章  投資與投機

◎ 該領域極低的薪酬與稀少的就業機會,對此一行業現在以及後續的從業人員來說,是一個要求他們停止這類投資的強烈訊息。

◎創造工業革命的並非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而是具有實際產業經驗的人。

◎ 教育當然也對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但這並不表示所有的教育都曾有所貢獻。從經濟的觀點來看,某些教育具有極大的價值,有些教育沒有價值,某些教育甚至具有負面價值。

◎ 經濟上的投機行爲,則是在處理一項天生的風險,而且處理方式是降低風險,並且讓它由最有能力承擔的人來承受。

◎ 風險的全部成本不限於牽涉其中的金額,也包括等待後續發展時,個人籠罩其中的憂慮。

◎ 投機者不僅在財務上比較有承擔猜錯風險的能力,心理上也比較能承受失敗,因爲太會煩惱的人,通常不會從事商品投機行為。

投資是將資源轉移到價值比原來更高的其他用途上

◎ 價格的目的在於防止人們採取沒有必要的行動


第十三章  風險與保險

◎ 根據粗略的估量,一個創投業者在成功的投資中,至少需要50 %的報酬率,才足以彌補許多失敗投資所遭遇的損失。


第十四章  時間與現值

◎ 資本市場的目的就是引導稀有的資本,以使其發揮最大的用途。


第十五章  全國產出

◎ 購買力平價較能反映一國的產出。


第十六章  貨幣和銀行體系

◎ 在交換時可以被人們接受的任何商品,通常也應該叫做貨幣。

◎ 從全國整體經濟的觀點來看,貨幣不是財富,只是轉移財富或是賦予人們製造財富的動機而已。

◎ 通貨膨脹實際上是隱而不見的稅賦,人們雖然存下了錢,可是它的部分購買力卻被通貨膨脹侵蝕,並悄悄轉移到政府發行的新貨幣上。

◎ 銀行體系在實質上會讓全國的貨幣供給增加,並超過政府印製的鈔票量。


第十七章  政府的角色

◎ 在政府效能不能、獨斷專制或貪污腐化的國家,儘管天然資源豐富,貧窮仍可能自始至終地存在。

◎ 讓十九世紀的英國變成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的主要優勢之一,就是其法律體系的可靠性。

◎ 誠實不僅是項道德的規範而已,也是一項極重要的經濟要素。

◎一旦法律和政策讓誠實付出的代價愈來愈高時,實際上即等於政府在助紂為虐,助長不誠實的風氣孳生。

◎有些事若交由政府去做,要比透過個人進行更有效率,因為外部成本和外部利益會使個人根據其個別利害關係而做出決策。在權衡整個社會的成本和利益後,即不難發現這種方法的效用往往較低。

◎不同的分支機構或政府部門都會追求不同的利益——縱然這會對整個經清或社會帶來不利,他們仍然樂此不疲。


第十八章  最危險的錯誤概念

◎ 經濟學應避免零和思考,而應該正和思考。

◎ 二十世紀促進工業產出大幅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農業人口被不斷地釋出,讓工業界可以源源不絕地取得所需勞力。


第十九章  國際貿易

◎ 出口可以使某些國家達到單靠國內銷售不可能辦到的規模經濟,因此某些企業絕大多數的營業額都發生在國境之外。

◎ 高工資就是這種說法混淆了工資率和人工成本,也讓我們弄不清楚人工成本和總成本之間的分別。

◎ 人工成本只是部分真相而已。對許多產品的成本來說,資金成本和管理成本占了相當可觀的比重。

◎ 凡是從事國際貿易的雙方都能互蒙其利。

◎ 當美國把技術層次較低的工作移往其他國家時,會使美國企業獲利更豐,之後就能付出更高的薪資僱用美國人從事技術層次較高的工作。這不是一場零和遊戲,因爲在工作移轉之後,我們能取得的總財富會變得更多。

◎然而政治的施行不依循經濟的力量,而是依循各政治團體、單位間的利益和角力所形成。


第二十章  財富轉移

◎ 貪汙水準最低的國家都是富國。沒有人會想將金錢海外投資到可能收不回來的地方。

◎ 事實上,鉅額的貿易赤字或國際收支上的鉅額赤字本身,卻未必會製造出危機。

◎ 整體經濟來看,金錢並非等於財富。通常人力才是財富的最大來源之一。


第二十一章  國際經濟與貿易

◎ 國際貿易基本上是分工(division of function)的進一步擴大,而分工是每一個現代化經濟的標幟。

◎ 分工取代自給自足的理由在於,專業人士可以用較低的成本生產出更好的產品。

◎ 對一個窮國的經濟發展而言,透過國際間的私人投資客,要比透過外援更能取得較多的財富。


第二十二章  非經濟價值

◎ 經濟學乃研究如何利用具有不同用途的稀有資源。因此取捨乃是不可避免的。

◎ 那些對貪婪動輒加以譴責的人,或許會大力擁護「非經濟價值」。可是,奢談「非經濟價值」通常也等同於犧牲別人的價值,自私地想利用他人的「補助」擁有自己的價值。

◎ 無論是在民間部門或政府部門,都始終存在著某些價值,而使有些人士覺得為它們支付任何代價應該的——可是他們本身卻不必如此。修辭會模糊了不同價值的相對重性,而此種混淆則以討論政府政策時最嚴重了。

◎ 經濟的貪婪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福祉,但政治上的貪婪往往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干擾。

財富意味著較多的選擇

◎ 至高無上的需求並不存在。當資源十分稀有且擁有不同用途時,僅僅需求未得到滿足,並不足以說明它非獲得滿足不可。

◎ 這是一個取捨的世界,而非僅依賴解決方案的世界。而且,不管我們做了什麼取捨,都應該從一開始就認清它們是在不同的慾望間做取捨

◎ 當某資源變得愈來愈豐富時,增加對這些資源的使用就稱不上浪費。(所以閒的時候就覺得時間很多,忙的時候就覺得時間很寶貴,但可惜時間是無法儲存的)


第二十三章  市場的迷思

◎ 市場無關道德,奢侈品並非罪惡。

◎ 利潤本身不是罪惡,高利潤代表高的附加價值。

◎ 品牌是特定知識的替代品。

◎ 「涓滴理論」從未出現在經濟學家之間。實際情況與滴漏理論者假定的情況完全相反,如果企業有利潤的話,也必須是先付薪資給員工(或投資),接著利潤才會在日後出現。


第二十四章  經濟學的本質

◎ 「在了解到我們的所作所為大都是愚蠢至極之前,自己是不會成長和變聰明的。」--海耶克

◎ 減稅可能反而讓稅收增加,因為它可能刺激了更多的經濟活動。

◎ 知識和洞察力具有決定性的優勢。即使知識和洞察力存在於出身貧窮的人的心中,也不影響他們的優勢。

◎ 缺乏金錢和知識的年輕人會不支薪地付出其勞力,以交換自己所需的知識和經驗,並藉此攀上經濟的階梯,同時憑著自己的能力爬到階梯的最高處。

◎ 知識——是歷經多年的歲月洗禮建立起來的。

◎ 實現那些成功構想的唯一一條路,就是把資源從淪為失敗,或從已經過了榮景而被淘汰的其他用途移走。

經濟活動過程的主要本質,就是每個人以己之長補他人之短的努力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20句華爾街股票交易金句 (by chameleon01)

 

這是在Ptt的文章中看到的,作者為chameleon01,連結。我覺得很值得收藏、分享,在此轉載如下:

---------------------------------


(1)Michael Steinhardt:如果只做長線交易,我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功。我總是見好

就收。


(2)賽斯.克拉爾曼(Seth Klarman)的「從下到上選股」觀念,一般人投資失敗的原

因就是喜歡從上到下選股,總愛追隨世界總體經濟趨勢、油價、匯率甚至政治,但其實對

選股的幫助相當有限,因為普羅大眾的專業知識無法消化及統整這些訊息。


(3)Charles Ellis:通常來講,長線投資很少有意外,而短期投資充滿了意外。不要把

精力放在回報率上,而要管理風險。


(4)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只要讓我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

權,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


(5)貝佐斯(Jeff Bezos)一再對員工表示:「股價一個月大漲30%,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

聰明30%,因為股價一個月重摔30%的時候,比別人笨30%的感覺,並不好受。」貝佐斯並

引用「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的一句話:「短期而言,股市是一台

投票機器(投資人可觀察哪些股票有人氣),長期來看,股市則是秤重機(投資人評估上

市公司的基本面)」。貝佐斯說:「你要做的就是以這種方式經營公司,知道終有一日你

會上秤重機;永遠不要花時間關注股價變化,我從不這麼做」。


(6)日本股神是川銀藏:交易並不是低買高賣,實際上它是高買、更高賣,強者更強,

弱者更弱。


(7)日本股神 是川銀藏:投資人自己要能預測一、兩年後的經濟變化。


(7)「股神」巴菲特事業夥伴、「波克夏」副董事長 查理·蒙格:投資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任何人認為投資很容易都是愚蠢的。


(8)全球投資之父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即使周圍的人都在拋售,你也不用跟

隨,因為賣出的最好時機是在股市崩潰之前,而並非之後。反之,你應該檢視自己的投資

組合,賣出現有股票的惟一理由,是有更具吸引力的股票,如沒有,便應該繼續持有手上

的股票。


(9)元大投信副總經理張美媛:「假設你的股息有做再投資的話,假如6年的一個勝率來

看,就是大概100%可以正報酬的機率,那如果沒有做再投資,可能要長達10年的時間,才

有可能勝率達到100%。」


(10)傑西·李佛摩 (Jesse Livermore),被《時代》雜誌形容為「最活躍的美國股市投

機客」:一個人必須相信自己才能在這行生存,我從不接受別人的點子或內幕消息


(11)說真的,資本市場就是一場大型心理戰,誰的心理素質愈強,就愈能在資本市場存

活。而這場心理戰背後,打得更是一場資訊戰,因為恐懼往往源自於資訊不足,所以獲得

足夠資訊後,也能強化心理素質。況且,沒有人可以在不獲取資訊的情況下,就蒙著眼射

飛鏢投資,還能長期獲利。


(12)投資與購物是不同邏輯:『企業在徵人才的時候,通常會選擇在校分數高的學生,

因為他們是績優生,所以企業錄用他們是一種人才上的投資。而購買商品的時候,一般人

會盡量尋找相對便宜的價格,因為CP值比較划算。台灣投資人有習慣性用購物的行為模式

,看待投資行為,以為創新高就是太貴了,低價股就是相對便宜的錯誤投資邏輯。最有理

性的狀態下,能夠不斷創新高的大型股,不正意味著是最好的公司嗎?這不就是投資人應

該要選擇的標的嗎?』


(13)投資大師彼得林奇(Peter Lynch):『股市投資者都會經歷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

叫做道聽塗說,每個人都希望聽別人建議或內幕消息,道聽塗說的決策賠了又不捨得賣,

就會去研究,很自然的傾向就是去看圖,於是進入第二階段,叫做看圖識字,看圖識字的

時候經常會恍然大悟,於是第三個境界就是相信自己,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相信別人永

遠是半信半疑,相信自己卻能堅信不疑。』


(14)Howard Marks:川普 2016 年意外贏得總統大選時,美股不跌反漲,跌破眾人眼鏡

,此事就可證明,市場未來會怎麼走,人們完全無法預測,大家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


(15)我們要有一個所謂的非線性思考,我們處在的這個世界,很多時候我們會用線性的

角度去思考,你用線性的角度去思考,就認為後面一定是很保守、很不好,但是很多時候

在投資的市場,你必須要用非線性思考,要有一個比較不一樣的眼光,從市場的修正中,

看到一些機會。


(16)巴菲特:機構投資者挾其經驗豐富的投資專業人士,可能讓一般人以為他們是金融

市場上一股理性穩定的力量,錯了!被機構投資者大量持有且經常進出的股票,價值往往

受到嚴重扭曲。


(17)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如果把投資看做一種娛樂,如果你從中獲得了樂

趣,那你很有可能賺不到錢。好的投資總是無聊的。”


(18)Jeffrey Saut在華爾街工作了50年,他說:「週五無行情。」「當市場陷入任何一

種恐慌情緒時,很少會在週五觸底反彈。投資人往往回家為自己的損失感到不安,然後在

週一和週二出現繼續賣出。」


(19)價值投資人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當股市變得糟糕時,人們會變得謹

慎。然後人們的謹慎導致股市上漲,股市順利了,人們就變得不謹慎了。我認為這是一個

永遠的循環。」


(20)巴菲特:「當一位擁有錢財的人遇到一位擁有經驗的人,有經驗的人會於面會後得

到錢財,而擁有錢財的人會於面會後得到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