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股市投資近10年里程碑心得



by AI

總投資時間差不多快滿10年(2016~2025),金額也達到了一定的里程碑,比當年預計的快了不少。斯為記。


大約在10年前開始接觸股市投資,剛開始也是啥都不懂,就從線型、交易量等,懵懵懂懂地開始看。

但是一邊也陸續看了不少基本觀念書,如漫步華爾街、哥倫比亞商學院必修投資課、投資金律、股市真規則等等。於是漸漸地就決定了價值投資、長線投資的策略和心態。

第一次遇到的大崩盤是大約2020的covid 19,當時我沒跑,還是待在市場裡,後來看這是對的。(加碼也是對的,我可能有加一些)

第二次大崩盤是2024的川普關稅,我仍然沒跑,而且應該有稍微加點碼。

--兩次的經驗證明,大崩盤時,不跑是對的,甚至適合加點碼。


台股大盤從2015到2020,其實漲幅不大,我的績效也普普通通,但還是小有成績。

2020~2025,台股的漲幅相當多,大約是從1萬點左右漲到2萬7千點,年化漲幅大約是22%,我的年化績效也只比這好一點點而已,還包含股利。這意味著我的投資組合其實可能沒有贏過大盤太多(雖然說這很難確定,因為中間包括的因素太複雜,包括投資時間和金額的分散)。但慶幸應該也不致於落後大盤太多就是了。

於是我在2025達到的目標,是我本來保守估計2030可達到的,比原計畫早了5年,這是令人開心的,雖然好像也蠻雲淡風輕的。


現在回頭看,我做對的事情跟長期價投或指數型投資的原則頗一致的,

1. 無論如何盡量待在市場。閒置資金可以勇敢地在好時機繼續進入市場。

2. 可用適當槓桿。(這個是生命周期投資法推薦的,我覺得受用)

3. 保持簡樸生活,持續複利,勤奮工作。


關於景氣循環投資,我很難做到愛謝客或是霍華馬克思說的在股市狂熱時降低水位,理由是:

1. 這很難。

2. 現在的股市,即便在看似過熱的情形下,後面大漲的漲勢仍相當驚人。

3. 考慮到難度和個人懶惰,以及摩擦成本,就算了。

4. 但是我盡量做到不在偏高時進場,等回落再進場,這大概有一些些效果。



多年後回頭看,有些挑到的個股,漲了5倍、10倍的也有,績效贏過大盤的應該算超過一半,但是比不上的也是有。重點在於,贏過大盤的漲幅,可能有很多倍;而虧損的,大約虧到20、30多%,就很多了。(當然也是有一檔跌到下市的。)

所以我覺得用心挑個股,還是可行的,但是,有不少個股當年挑的時候只是順心一挑,也沒太多想法,結果就成飆股。也有覺得很有機會的,結果多年下來績效平平,甚至虧損。因此對我來說,挑個股也沒有都穩的,還是挑一批,然後其中幾檔可能真的卓越這樣。


所以個股還是可以挑,但是不用太糾結,[挑到不該挑的,該挑的沒挑到],就算了,我基本上還是繼續擺著,否則搞不好一賣就飛了。而有些股本來就是打穩的,績效普通也就算了。


另外就是複利的效力,或者說隨資產增加後的絕對投報,還是很驚人的,這幾年深深有感。我想這符合了前人說的,投資真正收益主要來自資產配置的模式,以及放長期的耐心。個股挑選是其次,因為你不能預知哪個是真正飆股,也不可能敢all in在那支股票上。至於中短期抓個別飆股進出賺價差,或是抓事件、景氣循環賺價差,我後來根本不考慮這樣的策略了。


投資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科學的部分在於研究挑出好股票。藝術的部分在於和現實面妥協,受到腦力、時間、精力、後見之明的影響,我不可能把績效做到最大化,也不可能檔檔挑對股,但只要足夠好,就很好了。接受這樣的績效,慢慢累積,而不是揠苗助長,只為了試圖讓績效最大化,我認為這不僅不健康,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就算了吧。


這幾年來,資產成長了幾倍,這是單靠工作收入所無法達到的。感謝老天,也感謝台灣。身為大環境底下的一介平民,我無能力改變自本主義或市場的遊戲規則,職場上的許多事也往往難盡如人意。但依著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做投資,還算小有收穫,甚感欣慰了。


結論:長期投資的關鍵

- 耐心沉穩度過低峰

- 適當槓桿留在股市

- 分散投資

- 持續勤奮與簡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