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新國富論》(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的啟示 -- 國家民族的文化才是致富的關鍵

 



一、主題概述

《新國富論》是一部宏觀探討全球經濟發展差異的歷史著作。作者大衛・蘭德斯是哈佛大學經濟史學家,他試圖回答一個根本性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能長期富裕,而有些國家卻陷入貧窮?
他從文化、科技、地理、制度與歷史的角度出發,指出造成國家興衰的關鍵因素,不僅僅是自然條件或殖民機運,而是人文精神與社會制度的長期選擇


二、章節重點

第一章:生而不公(The Historical Roots of Economic Disparities)

本章探討造成國家之間經濟差距的「遠因」,包括地理條件、氣候、疾病、資源可得性、交通便利性等。

蘭德斯指出,熱帶地區因為疾病(如瘧疾、寄生蟲)與昆蟲負擔重,使得農業、生計、人力成本都受到壓抑。一個顯而易見的證據是,赤道經過的地帶幾乎都是發展低的地區。而溫帶地區則早期便有文明的萌芽和發展。

在溫帶地區,氣候相對溫和、四季分明,病原較少、農作條件較穩定,有助於人口密集、城市化與技術發展。

這個關鍵差異來自於人類如何對抗[過熱],古代並沒有空調技術,生存在較寒冷地方的人可以用衣物稍微禦寒,但是熱帶地方的人無法開冷氣抵禦夏天,只能減少工作,這造成早期文明發展的差異。

另外,熱帶地區還有降雨極端、傳染病和蚊蟲孳生等問題。據說連新加坡的官員都曾說過,讓新加坡繁榮的關鍵是冷氣。更別說幾千年前的古代社會了。

但他也強調:地理/氣候雖是起點因素,但後續的文化制度與技術接受能力才是能否突破瓶頸的關鍵。


第二章:歐洲與中國──比較文明的分歧(Europe and China)

蘭德斯將歐洲與中國這兩大文明進行對照,嘗試說明為什麼中國在早期曾領先科技與文化,但最終未能持續領先。

他指出,中國在經濟與技術上的創新能力不足以突破傳統框架;儒家文化強調秩序與階層穩定,有時對創新與挑戰體制不利。

歐洲的分裂性(多國、多力量中心競爭)為科技發展帶來更多試錯與創新空間。

他也指出中國的官僚體制與科舉制度,常導致才智向體制作為適應,而非對抗體制進行變革。

中國和埃及一樣,有一個主要的大河文明,這使得傾向於統一集權發展。而歐洲多元地形形成不同區域,彼此之間不會完全統一。穩定水量、肥沃土地,也讓歐洲得以穩定發展。

中國和印度因大片耕地所形成的農耕文化,鼓勵了大量人口生育,但也因此受災害影響更大。而歐洲發展出相對人口量較小的文化。古中國發展出鼓勵生育的文化,邦國軍事或工程,多仰賴高人口作為國力以競爭,結果往往造成緊繃的人口壓力,只要一有天災就導致飢荒、民變。

綜言之,中國自古便以人口多、勞動力大為一大特色。


第三章:歐洲的特殊性(European Exceptionalism)

歐洲不像中國那樣由單一強中央支配,也不像一些地區被強勢神權或君主一手掌控,這種「多中心」結構有利於思想與制度創新。知識流動(大學、教會、科學社群)在歐洲更自由,科學與技術的累積性擴散在多個中心交錯。

歐洲城邦、諸國林立,人民相對強調自由、獨立、私有財產的觀念,如果治理者暴虐昏庸,他們會移居到其他的城邦。這與中國所謂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截然不同。

歐洲多個城邦、國家的存在,使得帝國統一整體的其間相對少,多元的政治、制度得以競爭發展,相對高的自由度也鼓勵了工商發展。


第四章:發明新發現

歐洲中世紀的幾項發明:1.水車:提高生產力 。2.眼鏡:發展更精細的工作。3. 機械時鐘:更高校的生產管理。4.印刷術:活版印刷,促進思想傳播,乃至引發宗教革命。5.火藥:發展出革命性的軍事武器。

中國人也有許多創新的發明,然而很可能由於文化的因素,中國鼓勵應用創新科技的動機並不如歐洲。


第五章:大發現

自1492年,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積極到海外尋求各種機會,無論是從商、貿易、掠奪、傳教等。


第六章:大東進

葡萄牙的達伽馬成功航行到非洲南端再到印度,過程中他們有計畫的進行調查,這些新地點的居民、政治、文化如何?有何特產資源等。此時的中國航海技術不比歐洲差,船隻更雄壯,但是中國出航的主要目的並非好奇心和開發,而是為誇耀國威,執政者甚至認為出航是浪費資源,於是很快就停止探索,並轉為鎖國。


第七章:從探索到帝國

西班牙人進入了美洲,發現阿茲提克人和金礦,並凶狠地征服他們,阿茲提克人絕大多數因為疾病而喪生。印加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但接續也逐漸被外來者同化。


第八章:辛酸島

16~17世紀,英國、荷蘭、葡萄牙、法國人開始在加勒比海群島一帶種植經濟作物--甘蔗,這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殖民者從非洲進口大量的奴隸來從事。


第九章:東方帝國

葡萄牙在東亞、印度一帶展開貿易和探索,發展海上勢力。


第十章:數錢樂

荷蘭的基本國家人口與葡萄牙差不多,但是商業發展動力驚人,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為從事商業,東印度公司發展出高度的自治權,以及軍事力量,甚至能管轄殖民的港口、地區。許多投機者從中獲利,但是日漸龐大的管理成本過高,到18世紀末期,東印度公司最終被荷蘭政府面接管。


第十一章:大富翁

英國人相當擅長貿易商業,除了香料之外,他們在印度生產和進口印度棉。中國的瓷器、生絲、茶也進口,為了平衡收支,只好設法賣鴉片給中國。在印度的經營,使在印度的英國人誕生了一些暴發戶,並且回到國內帶回資金,以及嘗試從政。


第十二章:新教倫理與商業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Commercial Virtue)

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開始從事海洋貿易,但是卻被後來居上。西班牙因為將財富用於戰爭以及奢華的王室和貴族生活,而沒有進行生產性的投資。事實上在這之前,國家大多以掠奪方式得到戰爭紅利。

韋伯以新教精神來解釋歐洲累積財富者不同於其他人的特質,其中關鍵之一是重視知識,其二是重視時間(新教徒愛好鐘錶),這顯示出他們理性、秩序、勤懇等特質。生產力高且生活簡樸。

信奉天主教的南歐如西班牙,相對產生了較保守的文化,例如在知識、科學、思想自由方面。這些當然不利於工商發展。

新教尤其是加爾文宗強調個人責任、勤勉、節制、時間觀念、計劃性,這些價值有利於資本主義精神的孕育。在新教社會中,儲蓄與再投資比消費更受鼓勵,企業家精神與風險承擔能力較強。相比之下,某些天主教區域、傳統宗教文化較強的地區,其文化對創新與企業風險的容忍度可能較低。


第十三章:工業革命的本質

一連串發明改變了英國的紡織系統----即工廠系統,其中三個原則是:1.規則化的機械取代人力(自動化)。2.使用動力能源取代勞力。3.使用更新的原料,包括人工材料。1700年代初有了初型的蒸汽機,但是足花了60年後瓦特的改良使其效用大增,又再過了25年才出現引擎。其他包括煉鐵、冶金等技術,在18世紀最後的30年,如傳染病般擴散至歐洲各地,應用在各種領域。

在這段工業革命期間,生產力快速提升,1780~1860成長了一倍,1860~1990,英國人薪資成長6倍。同時,窮國與富國之間的差距開始拉開。


第十四章:為何是歐洲? 為何在當時?

當時歐洲比其他地區優越之處:1.學術探究自成獨立,不受其他力量干擾。2.學術全形成跨文化跨國家的統一方法論。3.研究成果散撥的規制化。

觀察、實證、數學演繹等科學方法,以及應運而生的科學工具如望遠鏡、顯微鏡、時鐘等。科學學院也在此時形成,這使得科研成果得以積累。

科技並非唯一的充足條件,勞動力的缺乏,以及業內新人對新科技的不排斥,以及足夠的市場,這些條件會有利於商業的科技應用。


第十五章:英國和其他國家

英國農業的生產力提升,導致[圈地運動],大量人力倍試放,進入城市、工廠。交通的發展,使勞動力得在城市與廠區間流通。

除此之外,有利工商發展的制度包括:1. 保障私人財產,鼓勵投資與儲蓄。2.保障個人自由,免受犯罪、貪腐、暴政。2.以合約保障合理的商業利益。4.民主和法治制度,使得政治穩定,並能回應民意。5.有效率的政府,避免貪腐、浪費、特權,並保障商業自由。而當時的英國是整個歐洲最接近這些條件的國家。


第十六章:追求大不列顛

現代工業革命的成果,可說皆由當年英國工業革命的原型而來,當然每個國家或地區會因其優勢、特質,而走上有所不同的路線。工業革命時期,大致以英國為圓心,工業化的程度依與其的距離而漸減,位於核心區的包括法國、德國、北歐等,再者是南歐,最後則是距離最遠的東歐地區。

這些關鍵影響因素包括:1.農民的地位,西歐的農民自由度較高,可自由流動,促進發展;而東歐受集權制度影響,多為佃農,被綁在土地上,生產效能低。2. 工會組織,工會是業者自發起的保護性組織,實際上是為了壟斷業者利益而設立種種各種限制,如雇員人數、技能、從業條件等。在這方面越保守的地區,發展較緩。3.疆界與障礙,地方勢力為了獲得利益,設立過路費等類關稅的限制,如此則不立工商發展。


第十七章:以錢賺錢

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有龐大資金的需求,於是催生銀行的出現,提供投資、借款的服務。


第十八章:知識即財富

國與國之間有意識地去刺探竊取他國生產技術強大的秘密,以改良本國的工業。被高薪誘惑的技術移民,或是被投資機會吸引的資本,會從高技術地區流向低技術地區。德國、法國都開始出現技職學校,追趕英國[邊做邊學]式的技術學習,也成功地後來居上。

電力的發現,引發了二次工業革命。工業技術逐漸形成學術理論,進一步帶動工業發展。


第十九章:開疆闢土

北美資源豐富,地廣人稀,人民有獨立自主、冒險犯難開拓的精神,外加上相對高的薪資,刺激了北美發展企業和民主。美國相對資源較豐富,能夠展開更標準化、規模生產的模式,1820年,美國製造業的生產力已超越英國。

當時美國人民並無明顯階級,因此人人可接受大眾化產品。另外,當時美國的動力比市值更缺乏,因此有高度自動化的潛力。標準化、任務分工、流水線等作業流程,使得工廠對老經驗技工的需求降低,人人都可以在特定崗位快速上手。當歐洲仍在節撙開支時,美國放開生產。到1870,美國的生產規模已為全球第一;1913年,美生產規模是英、德的2倍半,法國的4倍。


第二十章:南美之路

17世紀時,南美並不比北美貧窮,它有豐富礦產和天然資源。然而其經濟結構貧富較不均,西班牙人多與當地原住民通婚,膚色越白則地位越高,形成社會階級。西班牙人宗教和文化較保守,不歡迎新思想。上位者即盡剝削,下位者只能任人宰割。寡頭貴族般的政治,政局不穩,領導者也沒有長期治理的規劃和遠見。南美男性崇尚獨立與怠惰。

總言之,政府、資源、移民文化等因素,使得南美發展一直相對落後。


第二十一章:天朝--停滯與退縮

中國自古以來形成以天子為尊的高度集權國家,文武百官奉行聽命行事,工商、科技等發展皆受到壓抑。18世紀中國開始接觸了[西學],但是仍將器物視為末學,並且在精神上仍認定中學勝過西學,這導致中國在現代化追趕西方的腳步停滯不前。


第二十二章:幕府將軍

日本人有好戰鬥勇的性格,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日本人是亞洲中最受他們尊敬的民族。日本人比中國人更歡迎歐洲人的到來,並且野心勃勃、樂於學習。日本的集權程度也未必如中國那樣的高,它們有許多地方藩鎮(諸侯、大名)。日本人接納歐洲人傳來的槍枝技術、學問(蘭學),和宗教(基督)。然而到日本戰國末期時,德川幕府統一日本,漸漸轉為鎖國政策,同時也收緊對各諸侯、武士的軍力控制,直到明治維新時,日本才再度對西方世界打開大門。雖然如此,但西方對日本的影響已種下根苗,刺激了日本這段時間的發展。


第二十三章:明治維新

1867年,日本推翻幕府,還政於天皇,走向西化的改革道路。日本人有系統、且專心致志地展開西化運動,派代表團到西方,回國後迫不及待的改革。日本人民天生有充足的勤奮精神,賣力工作。1878年,日本的第一盞電燈亮起,日本電力公司也成立。到了1920,日本電力供給了製造業總能源的50%,美國同期僅30%,日本很好的示範了何謂後來居上。

日本農民由於生存不易,刻苦耐勞的文化很早就培養成,這與新教文化頗為相近。此外日本人崇尚武士道,對民族、國家、家庭有忠君愛國的精神。


第二十四章:誤入歧途的歷史

中東的伊斯蘭文化,相較於西方,更崇尚精神而非物質。他們將國家間的戰爭、領土佔領,視為神聖的任務。鄂圖曼土耳其和蒙兀兒帝國,以暴政式的壓迫來統治異族,但同時在行政方面也要仰賴異族,土耳其人則較傾向戰爭活動。土而其治理下的中東也更為食古不化,拒絕接受思想。

中東、阿拉伯地區部分國家因發現石油而致富,但是否能良好的將這些財富轉化為發展的原動力,還有待商榷。伊斯蘭世界在文化上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女權低落、仇視西方思想、較不重視學術發展、宗教狂熱等,其中以女權低落對經濟發展的傷害最大。


第二十五章:帝國與帝國以後

帝國進行所謂殖民,對該地的後續影響是不一致的。非洲、南美等後續的情形較差,但台灣、香港韓國等東亞地區,後來發展很好,可見殖民未必危害發展,甚至可能有益。當然台灣、韓國的例子算少數,但是從脫離殖民後的發展來看,例如印度,把發展延誤的問題全怪給殖民時代,也是不公允的。


第二十六章:榮光不再

較有發展潛力,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會吸引資金的流入,高薪資也會吸引人力前往。


第二十七章:贏家是......

帝國主義的擴張和意識形態衝突等導致了第1、2次世界大戰,然而戰敗國德國和日本都以極快的速度復甦,其民族的勤奮不得不認為是原因之一。日本人經營企業的積極精神相當亮眼,此外亞洲的四小龍也有亮眼的成績。東南亞地區則也是由少數的華人創造並擁有相對大的財富。


第二十八章:失敗者

中東部分國家靠石油致富,但是頻繁戰爭、種族問題、宗教問題、女權等,都有待解決。

南美政府面臨管理不善、貪腐等問題。

蘇聯、東歐等共產國家,導致的是蠻韓政府、無效率的計畫經濟,以及虛假的經濟成績單,實際上經濟發展裹足不前。

而非洲面臨南美和中東問題的相加,甚有過之。戰爭、貧窮、獨裁政府、天災、教育落後、疾病、人口過多...。政府多建基於強人政治,而一旦垮台,有引發下一波爭權的動盪。


第二十九章:何去何從

過去一千年的經濟發展史給我們的啟示是,文化隊於經濟發展有莫大的影響。尤其是近代西ㄈ所謂的民主、科學。其他案例包括東亞華人、東非印度人、歐洲猶太人、新教徒、西非黎巴嫩人等。

國家主導的計劃經濟有利有弊,如同雙面刃,有時會加速引領發展,有時則會拖慢發展。

總言之,經濟發展之動力,國家內在的力量可能比外在力量更強大。樂於工作的敬業精神,自我價值高,正向樂觀,正向態度、持續改善以獲得成功----這些是國民發展經濟的強大動力,雖然可能只有少數人有這樣的特質和幸運。



三、核心論點

1. 文化的重要性超越一切

蘭德斯最具爭議也最深刻的觀點是:

「文化決定命運。」

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工作倫理、教育態度、時間觀念、創新精神等文化特質,才是經濟成長的根本驅動力。
例如:

  • 西歐與新教倫理:強調勤勞、節制、誠信、守時與理性思考,這種精神推動了工業革命。

  • 中國與伊斯蘭世界:雖然在早期科技上領先,但由於官僚制度僵化、缺乏對個人創新的鼓勵,最終錯失了工業化契機。

蘭德斯主張,富裕的國家往往能建立「獎勵努力與創新」的文化環境,而貧窮的國家則常被傳統、宗教或家族權力所束縛。


2. 科技革命與知識傳播

他強調技術革新的決定性作用。
歐洲的崛起源於幾個關鍵轉折:

  • 15 世紀的航海技術突破,讓歐洲開始全球貿易。

  • 17–18 世紀的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奠定理性與實驗精神。

  • 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大幅提升。

而更深層的差異在於:歐洲願意開放交流、累積知識並廣泛應用,而非將技術視為秘密或特權。


3. 制度與法治:經濟發展的結構基礎

除了文化與科技,蘭德斯指出,「制度」是經濟成長的骨架。
一個健康的制度應具備:

  • 保障私有財產權與契約自由

  • 限制政府任意干預

  • 鼓勵競爭與創業
    這些機制讓市場資源能有效配置,創新者能保有成果。
    相反地,在權力集中、貪腐盛行的社會中,人才被壓抑、資金被浪費,經濟無法持續成長。


4. 地理與氣候並非宿命,但會影響起點

雖然地理與氣候影響農業與交通,但作者反對「地理決定論」。
例如,非洲的炎熱氣候、疾病問題確實是挑戰,但真正關鍵的是政治與文化體系能否克服這些制約。
他指出:地理只是起跑點,文化與制度才是決勝點。


5. 歐洲中心主義的反思

蘭德斯的論述常被批評帶有「歐洲中心觀」,但他在書中多次強調:

「歐洲的成功不是天命,而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

亞洲在15世紀以前擁有更成熟的文明,但未能轉化為近代的生產力體系。
他鼓勵各國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理解「開放、理性、競爭」的精神才是長期繁榮的關鍵。


四、歷史案例分析重點

區域特點關鍵啟示
英國工業革命發源地,制度穩定、法治健全、重視創新富裕來自鼓勵試驗與企業家精神
法國技術強但官僚繁重、中央集權政府干預過多會抑制市場活力
中國古代科技先進,但後期科舉與家族文化限制創新文化與制度僵化導致停滯
日本明治維新後全面學習西方成功在於文化能快速調整、願意模仿與改革
非洲殖民遺緒、部落分裂、政治腐敗發展困境源於制度與文化雙重束縛

五、蘭德斯的警示:富國也可能衰敗

他強調,富裕不是永久保證。
若一個社會喪失自省與創新精神,或陷入享樂與制度僵化,衰退終將出現。歷史上西班牙等皆曾是世界霸主,卻因傲慢與保守而被後進國超越。


六、對現代的啟示

  1. 教育是文化的根基:重視科學、理性與紀律教育是富國之路。

  2. 開放與競爭:不封閉於本國市場或思維,持續吸收外來知識。

  3. 誠信與法治:商業信任與透明制度能吸引資金與人才。

  4. 尊重個人努力:激勵創新、允許失敗,社會才會前進。

  5. 歷史的警惕:任何國家若忽視效率與責任,都可能重蹈他人覆轍。


七、結語

《新國富論》不僅是經濟史的巨著,更是一部文明自省錄。
蘭德斯以大量史實告訴我們:

「富裕不是資源的結果,而是人心的選擇。」

在全球化時代,國家與個人若想保持競爭力,必須持續維護開放、理性、誠信與勤奮的文化基因。
這本書提醒我們:經濟繁榮的根源,最終在於文化與制度的自我更新能力。積極從事工商、勤奮工作的文化很重要,在東南亞的華人,或是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北美與南美的發展差異,都證明了這點,初始的地理環境確實有影響,但是到後來文化會比初始資源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