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 星期五

《隱藏的邏輯》(The Social Atom)——宏觀看待人類社會,我們都是社會中的原子



 

意外在二手書店撿回這本書,但是我蠻喜歡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歐洲的物理學家和作家Buchanan,主要撰寫有關科學的文章 - 物理、數學、社會科學和生物學。

他在這本書中主要表達的是社會學常見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整體大於個體總和]。群體構成的社會,會出現個人身上所沒有的社會現象。例如族群歧視、集體瘋狂等,即便不是每個個人都有這樣的傾向,仍可能演變成社會現象。

作者用碳原子能組成鑽石做為比喻,主張人類社會集體現象也能透過用類似物理學的方式來理解。在物理、生物等學科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突現]現象,簡單說就是量便會產生質變。而人類社會有不少現象也能從這角度理解。例如財富分配的規律、企業的規模等等。

以下書摘。


-------------------


1. 重要的是模式,不是人

鑽石之所以亮晶晶,並不是組成鑽石的碳原子都亮晶晶的,而是因為碳原子的特殊排列方式。個體單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構模式。人也一樣。

有時人類組織就像原子一樣,當你給它一些條件(例如人數、群體差異、遊戲規則等等),它就會出現某些特性,而這與組成該組織的[個人]關係不大。比如說著名的監獄實驗,因為分成犯人和獄警,就吵了起來。比如企業,自動形成小圈圈。比如社會一開始有一部份人往某個方向走,結果會導致大多數人也沿著某個方向走。這又可稱為自組織效應。

當我們在觀察這些宏觀模式時,我們可以忽略個體複雜特性與個體差異。這並不是要否定個體的特質重要性,而是方便我們認出宏觀的主要特性。


2. 為什麼個人的行為無法預測?

人是「忘恩負義的兩足動物」,如果他的生活都被事先安排得好好的,他也會想立刻去破壞它,只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

人類的複雜性和反身性,使得人類社會比大自然更難預測更難理解。然而,隨著社會學和心理學的進步,人類社會仍有一些大模式可循。


3 我們是摩登原始人

理不理性都沒什麼關係,因為除了理性之外,我們還可以靠著其他方式來做決策,而且和靠著理性所做的決策選擇一樣好,甚至更好。

影響人類決策最強的因子不是純粹理性,而是文化模仿。[猜3分之2遊戲實驗]顯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會依照團體的傾向去進行賽局理論,純然的理性反而會在人類賽局中輸掉。這也是為何股市在短中期未必會呈現理性,而會出現眾人的情緒反應。

就如[快思慢想]所表示的,人類大部分使用快速的本能式思考,少量使用理性計算的思考。但是這沒問題,人類不是計算機,而是善於適應變化的機會主義者。我們會進行有限的思考,並模仿同類,然後不斷嘗試,看看會有甚麼結果。


4 洞悉市場的走向

根據適應性原則設計出來的市場模型,現在已成為非常有用的工具,不但可以拿來預測市場,還可以預測在不尋常的狀況下,市場會發生什麼變化。

經濟學家發現,以鐘形曲線預測的極端事件,事實上發生的機率沒有這麼小(肥尾現象),而且這樣的劇烈動盪,有時候可能沒有確定的外在原因,換言之,系統本身的機制自己催生了這種極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例如股市。這是因為人類社會機制中的每個決策者,仰賴的不是完全理性決策,而是模仿適應策略。模仿行為使得極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更高。

市場參與的人越少,複雜性越低,預測性越高。但當市場參與人越多,可預測性會一直被少數人破解,於是可預測性越低。

就像語言一樣,股市中不會有亙然不變的規律,每個參與者都會互相模仿,做出相應變化。



5 企鵝法則

我們事實上有點像企鵝;缺乏資訊的時候,我們會觀察別人,盡量蒐集片段的資料。模仿是一種「社會學習」,使我們在很多情況下變得更聰明。

一般人缺乏獨立的意見。他並不想去研究或深思,構成自己的意見,只是急於得知鄰居的意見,然後盲目跟從。by 馬克吐溫

人常常使用模仿策略,甚至有時是唯一的策略。因為它們會相信,大多數人如此判斷,這個判斷一定相當合理(這確實有些道理)。

例如書籍排行榜、傳言、對線條長度的判斷...等,人們常受到主流意見的影響。

然而,群眾意見的影響力是很強的,有時甚至是來源於少數極端思想。剛開始認同的人不多,然而只要數量逐漸增加,影響傳播會像傳染病一樣蔓延,到最後群眾思想可能會比發起人更極端。

投資界、產業界也會出現一樣的問題,如果主流、大公司做了某種判斷、決策,那麼不跟隨的人會擔心自己看起來像白癡。於是寧願盲目從眾,也不敢特立獨行。

一個有趣的集體突現現象是鼓掌,當有人開始拍手時,很快的大多數人會跟著開始拍;接著,當掌聲開始放緩,帶多數人也會跟著停止拍手。於是拍手會相當有默契,但是沒有特定原因決定拍手的默契規則為何。

人確實是複雜的動物,但是當我們擱置這些複雜性,觀察群眾的現象、模式時,我們便能看出一些社會的「規則」。


6 合作是上策

賽局理論推測,在這種情況下,自私自利的人永遠不會合作;然而,在各種類似的情況下,人們確實會經常合作。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人並不像經濟學假設的那麼自私,實際上人天生具有利他的傾向。互惠利他的機制有助於一個族群共榮,而這樣的族群比其他族群更有競爭優勢。

人也天生具有公平的機制,當其他人進行不公平的行為時,人寧願犧牲利益也會報復。當然,如果團體中充斥著自私的行為,人們也會變得自私。

公地悲劇會使得沒有互助精神的團體走向衰亡。而人際之間的信任團體上限大約是30~50人,因此比這更大的組織或社會就有賴於制度、法律、政府、文化、宗教的建立。長此以往,自私的行為、文化、個體會慢慢受淘汰。

利他行為證實了,個人並不純然依照個體利益行動,他的個性始終被社會性所影響。


7 為何人喜歡劃分敵我?

我們很多人好像以一種情緒的方式來過濾事實,以便保護並支持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團體。這項本能從何而來?

排除異己與合作一樣,都是人類的天性之一。嚴重的排他性甚至會帶來種族屠殺,即便它根本毫無良好的理由。排他與合作其實是一體兩面,如果沒有一定的團體忠誠度,團體成員的凝聚力也可能較為不足。兩者都與種族的長期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小男孩團體實驗顯示,當團體間出現一些差異標籤,並且受到外來威脅時,團體排他性就會更強。而且會只接收自己想聽到的訊息。所以說政治化會降低人的智商。

在顏色標記實驗中,人們因為被貼上的顏色,而開始被偏見地認定為顏色與人格特質有相關性,即便這毫無根據。這樣的歧視其實並非毫無來由,因為當人們缺乏足夠訊息時,標籤化的認定是最快速的。特別是在社會動盪的危機情況時,互動互信變得薄弱,人們的我族中心主義會變得更強。

在歷史上掀起種族狂熱情緒的狂人,往往不是因為特別聰明或有能力,而是因為擅長煽動團體情緒。當這股群體力量開始構成,就會像個有機體一樣,影響力越來越大,乃至中立立場者也被捲入。


8 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

拿一張只有0.1毫米厚的薄紙,假設你可以把這張紙對摺25次,每次對摺後厚度都加倍,最後的厚度會是多少?

研究發現,帕雷托的財富分配82法則,適用於全世界。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與否,都有這樣的情形出現。換言之,這是自因的社會現象。此外,它大致符合冪次法則,也就是財富增加一倍,擁有該財富者的人數約略是平方分之一。

財富流動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人際交易,另一種是增長性的投資。前者使得均富的力量較,但後者會容易擴大貧富差距。因為越有錢的人投資越多,這會造成馬太效應。長此以往,財富累加的規模是相差極大的,前者是等差級距,後者是等比級距。到後來,財富的累積速度將與聰明才智關係更小。

冪次法則在一些大自然現象中也能看到體現。例如河川長度與數量的關係,長度越長,數量就成平方倍的減量。這是因為河流越多水源,越容易形成河道,河道越深,就更容易蒐集水量。同樣激發了馬太效應。其他像樹枝、地震等都可能出現這樣的分布。

企業規模也出現類似的分布法則,企業規模越大,數量等比式的減少。企業的形成並非完全自由市場機制造成,當企業形成,自身會按照有機體的邏輯運作。看似大到不能倒的企業,其實有可能愈加失去靈活度和成長性。猛然被新興小企業取而代之。

鳥群的運作邏輯其實相當簡單:同方向、一定的緊密度、一定的距離空間,如此一來就能合作良好。企業也是一樣,事實上有幾個簡單的大方向可循。一定量的人數、分工合作發揮1+1>2的綜效、相互信任感。如果企業或團體內部有過多的[搭便車],也就是占便宜者,長此以往,團體的合作模式會崩壞,人會變得自利,再長此以往,公司會衰亡。

公司的發展可能大致有一定的宿命。新創時人數少,團隊多數人都很勤奮,等到成功建立規模,便容易開始出現尸位素餐者。於是公司又開始走向衰敗,如此周而復始。我們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類型企業長到某個適當規模就停止了(某個最適規模),其實這就是背後的一套邏輯存在。 (例如製造業、廣告業、軟體業、顧問業等,各自會有其最適規模)。


9 未來是可預期的

誰說我們束手無策,非要受制於非預期的後果不可?我們現在有機會做得比以前更好。

社會學中有一條相當重要的法則叫「非預期後果法則」,意即一個行為或制度的起心動念,有可能造成與原初設想不同、甚至相反的結果。

自由經濟市場未必是最好的政策。例如美國航空業,如果完全開放競爭,會帶來過度削價競爭,廠商分潤過少,於是毛利低的航線都維繫不下去,最後損失了消費者利益。(這也說明了為何有些事業最好是公營性質)

驅使人類行動最強的力量並非理性 (可能也非感性),而是「習慣」,它由社會框架和文化承襲而來。人們的行為模式,會相互傳染。包括利他或利己,道德或不道德。

人類文明的繁榮,有賴於人類能夠進行有組織合作的強大力量。但是過大的貧富差距,會破壞這種合作關係。一個社會從初始走向成功,從成功而造成貧富懸殊,然後再走向崩壞。這似乎是一種宿命式的循環模式。當然社會的未來是難以預測的,我們可能發現了一些常見的模式,但是社會的複雜度仍然體現了不同的可能性。


-------------------

心得:


這本書在講社會學的基本理路,也就是從團體特性發現社會運作的模式。這種模式超越於個人,對於整個社會的大方向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有時候看這類社會學的書,不禁有醍醐灌頂之感,同時也感嘆,在社會的洪流中,有時候個人的力量和造化實在力量有限。 這也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智慧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