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7日 星期日

投資金律(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重點摘要:理論、歷史、心理學、投資產業

     

    這本書的作者威廉伯恩斯坦,是名醫生兼投資散戶,他在本書中的投資立場是價值投資,而本書的立論與《漫步華爾街》類似,強調市場效率理論以及分散投資的理念,因此鼓勵指數型投資以及分散風險。這本書的出版時間約為2009,其實也有段時間了,但是觀念歷久彌新,內容依然相當值得參考。

    以下書摘:

-----------------------------------

投資理論

一、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1.風險愈低,報酬愈高。兩者不可兼得。在不確定性高的年代,報酬率就比較高,因為風險比較高;在不確定性低的時代,風險低,因此股價升高,報酬率自然低。長期觀察我們能看,波動越大的投資標的,平均而言的報酬越高。簡單而言,投資就是承擔風險,並換取報酬。「追求高報酬不可能避開高風險,安全投資的報酬一定低」。

2.證據顯示,小型公司的投報率優於大公司(12%  vs 10%),當然,小型公司的股價波動也更大。「好公司通常是爛股,爛公司通常是好股。~理由在於,好公司的股價已被拉高,投報率自然低,而爛公司因為被嫌棄,因此投報率反而好。

3.從歷史來看,表現最好的是小型價值股,次好的是大型價值股,再次好的是大型成長股,最差的是小型成長股

4. 總結:(1)越被看壞的股票,報酬率越好 (2)越糟的時機,報酬率越好 (3) 波動率越大、風險越大,報酬率越好。 


二、估量股市這頭野獸

1.「資本的價值在於有多少收入變成現金,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換言之,現金折現估價是最正統甚至唯一的估價方式。

2.越差的時機貼現率越高,因為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此時的資產價格也是最低的。牛市賺價差,熊市賺股息。因此,股價高時應該賣出,股價低時應該買進。

3.景氣最明朗的時候最不應該投資,因為人們預期未來風險較低,此時便是股價高漲的時候。反過來看,應該在悲觀達到極致時投資。

4.本益比最高的前20%股票,其本益比可以是後面80%股票的兩倍!這麼高的本益比真的能在未來兌現嗎?


三、市場聰明,你傻瓜

1.長期而言,整個市場上的報酬表現的平均便等於大盤績效,而能夠持續打敗市場的經理人少之又少。若以市場大盤績效為基準,主動投資的基金平均的績效為每年虧1.1%。這還沒將基金的成本(交易成本、經理人費用...)算進去。會造成這現象的原因是,經理人很難"贏過"市場",一時的超越可以看做是運氣,另一方面,市場效率也就是群眾智慧太厲害。

2.因此我們能做的是: 1.加入大盤,買進指數型基金。2.只投資少數你自認理解勝過大盤的個股(個人認為這通常是冷門股,熱門股代表看的人多,又如何能勝過眾人眼光?)

3.笑傲股市的兩大高手:林區和巴菲特。巴菲特事實上不屬於傳統投資經理人,當他大筆買進一個公司,他會成為公司活躍的一分子。而林區在早期的投資表現相當優秀,但是直到管理的資金太大,績效便趨於平淡,這是因為大筆的資金不可能集中在少數標的,而且資金太大進出會影響股價,因此績效自然難比過往。

4.最好乖乖以指數化投資為主。


四、完美的投資組合

1.凱因斯說:「投資者有責任周期性地承受損失而不能有怨言。」長期投資者必定得忍受資產降機的過程。

2. 投資報酬的差異有九成以上來自於資產配置的問題,僅不到一成來自選股和選市。換言之,你願意承受多大風險或波動,遠重要於你選股選市的能力。既然沒有人能有效的控制選股和選市的時機和準度,那麼選擇資產配置的比重便市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因子

3. 獲利的關鍵市,不要太在意各資產類型逐年的表現。去年差的,今年可能好;去年好的,今年可能差。長期而言,會有均值回歸的現象,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但是你也很難猜準時機點,因此不如長期持有。

4. 大體來說8/2股債配績效是最好的,當然因此就要能忍受大幅波動。最好在年輕採積極的投資態度,因為有更長的時間來彌補損失。而為了降低風險,因此最好讓股票投資的標的適當的分散。

5.總結:過去的績效歷史很難保證未來的績效表現,因此最好不要單押某個產業或某個基金。成比例分散國內外指數基金,並衡量自身風險承受力,來決定資產配置比例。


投資簡史

五、勝利號角響起時:瘋狂的歷史

1. 股市報呈成長的動力來自於科技成長的相對速率,而非絕對水準。然而我們能期待科技持續以加速度成長嗎? 科技帶來的商業價值很難持續的爆炸性成長。許多科技誕生之後,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商機才開始出現。例如內燃機、電腦、電話。過去200年,美國生產毛額的增長,有三分之二來自於人口增長,三分之一來自於勞動效率增加。

2. 投資新興科技的報酬實際上少得可憐,因為雖然少數的公司可以爆發式成長,但是許多的公司並無獲利便失敗收場。投資IPO(初次上市)的人應該收到社會讚揚,因為他們冒風險,讓後續加入股票市場者能夠分享成功公司的利潤,而不用承擔高失敗率的首投風險。

3.股票的飛漲(泡沫)來自兩個因素:(1)替代性(破壞性)的發明。 (2)資金取得的便利性。另外再加上: (3)遺忘泡沫歷史的失意者或新一代菜雞 (4) 一群拋棄傳統估值的新散戶的加入。

4.許多新科技的發命,到後來享受其價值的不是發明者,而是使用者。當一項新發明引起過多人加入市場,利潤便會開始萎縮,直到互相零和競爭,虧損者退出市場。

5.謹記在心,絕大多數看似前程似錦的新星公司,最後都會歷史重演。繁華退盡,利潤平平。


六、苦悶的深淵:痛苦與機會

1.長期來說,風險與報酬是一件事。因此大家都樂觀的時間,此時投資報酬最差。

2. 最別人恐懼的時機,買進別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資產,此時的報酬最甜美,但這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如果是個股,那更需要眼光,挑到爛股可是會蒸發的)

3.葛拉漢:「投資行為是一種經過徹底分析以獲得高度安全與豐厚報酬的行為。無法符合這些標準的作法都應該抱以懷疑態度。」在這樣的標準下,沒有絕對的好公司或壞公司,好公司太貴是爛投資,爛公司太便宜也是好投資。

4.總結: (1)歷史會重演,泡沫會一再上演。 (2)好時機隨時會崩盤,壞時機也終有回春的一天。 (3)景氣必然會循環,投資是行為經濟,因次投資人必然會恐慌與腦衝不斷輪迴。 (4)大樂觀時代報酬最低,最慘的時代報酬最高。因此遇危機一定要沉著並危機入市,遇樂觀不要追高。


投資心理學

七、愚行

1.投資者最大的敵人,就是他自己。

2.我們天性樂於和群眾聯繫,這在許多層面上都是一件好事,但是這在投資上就是一件危險的事。因此在投資路上,請走自己的路。

3.我們很難不被群眾影響,也很難不被近時的事件影響。當我們的持股下跌時,我們對它的評價也會跟著降低。

4. 人們總抱著發財夢,並對緩慢致富感到無趣。人們更愛賭博的樂趣,而這樣的結果是,從股市中得到的"快樂刺激"越大,獲得報酬越少。

5.為何股市報酬總能夠大於無風險資產? 便是因為人們天生有趨避損失痛苦的天性,無法忍受短期的痛苦感。

6. 贏家知道該做數學功課,而輸家只想聽故事。

7. 人們有時寧願選擇複雜的投資方式,因為他們不願相信太簡單的投資方式會是好的。

8.總結:群眾心理、過度自信、時近效應、追求刺激、損失厭惡、崇尚明星、型態幻覺、歧視簡單...,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避免的偏誤心態。


八、行為治療法

1.當大家都認同的投資領域、產業、公司,覺得該投資必定賺錢時,就要小心了。「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2.最好把個人投資當作家醜,不要隨便公開討論。一但討論,就會比較,比較就會受影響。

3.如何避免過度自信? 提醒自己:「市場上有成千上萬投資人比我有更好的研究、技術、設備、情報。我能勝出的機會微乎其微,加入大盤是最好的策略。」

4. 別看過去績效,看報酬率。有時過去10年表現最差的股票,未來10年可能表現得會更好。

5. 勇於沉悶。最讓人激動的資產長期報酬通常最低;最讓人沉悶的資產,長期報酬通常最好。持股不是拿來炫耀的,千萬不要為了虛榮而買股。

6. 接受風險,忽略短期波動。承受短期損失的一個方法是,手中持有足夠的現金,如此面對虧損不但能保持泰然,也能趁低價再買入。

7. 市場總是容易過度重視高成長公司。別相信夢幻公司,超高成長率難以持續。

8. 忘掉技術分析,別花時間尋找規律,那猶如在雲朵中找人臉。

9.不要太快把投資組合汰弱留強,因為分散標的本就是為了分散風險,且風水會輪流轉。

10. 別當大肥羊,別去買成本高昂的基金。


投資產業

九、別把股票經紀人當自己人

1.券商的目的不是你的投資報酬,而是你的交易手續費,它們只希望你花越多錢在交易成本上越好。

2.就算是賺錢的基金,絕大多數的利益都被經理人賺走了。更別提虧損的股票基金。

3. 建議只買手續費低的被動市場指數基金即可。


十一、當大導演碰上華爾街

1.當你買進整個市場,你就等於擁有了最聰明者的智慧和最完整的資訊

2.牛市抱緊不追高,熊市抱緊更加碼。

3.不看新聞看歷史,不看報告多看書。

4. 資本市場的基本行為沒有太多新鮮事,因此培養投資專業最有效的方法是盡可能能的了解市場歷史。


投資策略:整合思考

十二、你存夠錢了嗎?

1.對年輕人而言,牛市壞,熊市好。對退休者而言,牛市好,熊市壞。因為年輕人可以靠高股息加快累積資產;而推修者可以賣出高價股換現金。

2.最簡單的致富方式是節儉,避免不必要的奢侈浪費,透過複利效應提升累積資產的速度。

3.最好保留半年的生活費在可流動資金,以備不時之需。


十四、既然開始了,就無怨無悔

1. 習慣長期投資,學著「金字塔投資法」,越低買越多。定期的進行資產再平衡,也是投資行為的一種練習。這是一種心理紀律,賣出漲太高的部位,買進跌深的部位。


十五、結語

1. 高風險、高報酬。

2.市場極有效率,最好買指數基金。

3.越壞的時機,越應該入市。越好的時機,越不該追高。

4. 投資心理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成功的投資必是孤獨的行動。

5. 成功的投資不需淵博的知識和運氣,而是紀律和毅力。


---------------------------------------------

這本書簡單總結: 危機入市、ETF、小型價值股 。 就醬,簡單若能慢慢致富,何必搞得太複雜。 



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

如何生活在不確定的世界中—讀《黑天鵝效應》(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心得

     


    這是一本很知名的書,其實在2007就出版了,但是我一直到最近才有機會讀。作者是塔雷伯(Taleb),他針對這個概念已經出版了一系列書籍。這本書相當的龐大且廣博,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學識淵博,以及不落窠臼的勇於去批判傳統或主流,同時也能從書中感受到作者對於他想要傳達之想法的熱情與自信。

    不過這本書可能也有一些小缺點,雖然不是很關鍵,而這些都可以從許多書評看到了,應該算是一般的共識了,也就是這本書旁支副本開得比較大,講了不少跟主題距離比較遠的東西,也可能有誇大其詞之嫌。也許就是這樣的緣故,讓這本書的篇幅也相當驚人,中文約500頁,厚厚一本。我覺得作者並非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寫這麼長篇大論,我覺得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作者自認在"熱情地"批判主流,或是說服讀者。作者自己書中有講到,有些章節是比較技術性的,讀者可以跳過。換言之,這些章節可以視為是一種"辯駁",針對那些他想批判的思想。

    回頭說來,這本書還是很值得讀,我相信它會改變絕大多數讀者的思想。作者的思想太龐大,有機會的話,建議還是直接讀。如果嫌太厚,可以閱讀當中一些重點章節,或是直接看最後面,作者給的精華建議。

    以下書摘:

-------------------------------------------------------------------------------------------------

前言

黑天鵝的定義有三:1.稀少性。2. 影響很大。3. 可事後諸葛,卻無先見之明。

稀少性意味著,這種事很少發生,甚至沒發生過,所以我們以過往經驗來認識它是行不通的。

影響很大意味著,這是大事情,可是由於它的稀少性,所以我們容易忽略它或是不給它足夠的注意力,導致重視程度與事件結果落差很大。作者似乎甚至認為,人類歷史上很多重要事情,都是這樣的黑天鵝事件。

事後諸葛是指,事情發生之後,我們都會去解釋它,把它納入我們的敘事系統,或是理論。但是,放在事件發生前,卻沒人注意到。這有幾種可能,一是我們自以為瞭解了,但事實上我們根本不太了解,這種事後諸葛是一種知識幻覺。因此,它下次還會發生,然後我們仍然學不到教訓,或是學到一點點。另種可能就是,我們不知是出於愚昧或是天性,就是不放心思在這些事情上。無論如何,它搞不好哪天還會發生的,然後大家一樣事前不說話,事後就說我早知道了云云。

一般而言,人類開創新事業的報酬,與大家的預期成反比。換言之,大家都料到的事情不會帶來多大報酬,而高報酬的事往往發生在大家始料未及中。絕大多數的發現和發明,來自於規劃之外,也就是意外。他們難以被預測,但是卻深深影響未來。例如個人電腦、網路、雷射、地理大發現、威而鋼...等。如果意外能有如此大的影響,那麼這表示我們根本很難以過去歷史來預測未來。

為什麼我們容易忽略?一個原因是,我們放過多的注意力在我們已知的事情上,不斷的去構築我們現有的知識體系及其細節,而忽略了整體來看,我們不去關注的那些黑暗部分。第二個原因是,隱性事件不會喚起我們的注意力。比方說,施行某種措施,這個措施如果不施行,可能害死一堆人,可是因為它被實施了,因此沒人會在去讚賞它。反而是在危機中救人的英雄行為,受到更多的讚賞。可是那個提出預防危機措施的無名英雄呢? 被忽略了。 孫子兵法裡說:「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道理是類似的。可是我們的新聞媒體,更助長這個現象,因為大家的關注焦點被同一化了(尤其這個大眾傳媒時代),所有人關注一樣的事情、耀眼的事情,且新聞也不會報說今年醫生多救了幾個人、交通意外少了多少,這種事沒人要看。第三個原因是書呆子,或作者將其稱為「柏拉圖式思想」,意思就是說透過太抽象、太學術派、太理論派的角度去看事情,讓理論的重要性凌駕了事實(我想所謂象牙塔學者、恐龍法官等,大概像是如此),簡單講叫範疇錯誤,用書本裡的框架去理解世界,問題是用的框架與對象其實不符,比如以常態分佈去看根本不是常態分佈的世界。此外,這種學識派常犯的一個錯誤是[確認謬誤],也就是先想好論題,然後從事實當中去尋找正面證據。問題是,看到再多的白天鵝也無法否定黑天鵝存在的可能性。

    作者的想法是,他認為我們過度單一化的學術、教育、社會環境,會讓大家聚焦在已知的事情的細節上,忽略整體,忽略應該可能被意識到的黑天鵝。而且,事實上人類的歷史,大多數重要事件是難以預料的黑天鵝所驅動。因此,我們應該多花時間去研究那些[帶來根本改變]的極端事件,而不是只把它當小小例外。此外,由於人類社會越來越複雜,而人類社會屬非常態領域,因此黑天鵝事件會越來越多,未來越來越難預測,因此我們更有理由去為黑天鵝做準備。

    我的看法是,作者提出的對單一化的批判(無論針對學術或文化),我想不是原創的,應該有人提過。其次是黑天鵝的影響力,我不確定,但我覺得說影響人類史的事件都是黑天鵝,似乎有點誇張。不過印象作者有提過網路時代,對這種黑天鵝危機可能有點幫助,因為網路允許了小群體的行程,因此很多領域不再是一言堂,甚至在學術、文化、公共,網民的聲勢也可能超過學術界影響。這是好的部分,當然網路也可能有壞的部分。

    

1. 一名經驗懷疑論者的見習

    過往的歷史對我們而言其實是不透明的,我們看到的是歷史的結果,卻看不到歷史的腳本。人類誤以為透徹理解歷史的原因有三個:1.理解力的幻覺(自以為是);2.回顧性扭曲(後見之明);3.以抽象的方式去理解它。

    人們在理解歷史上犯的錯,同樣發生在[企業成功學]以及[股市]。

    如果我們透過日記來理解歷史,我們更能體會時下歷史的真貌,大事發生前根本沒人了解它會發生。沒人預料到基督教崛起以及回教崛起,事後回顧會覺得理所當然,可是當下卻毫無感受。菁英的問題在於,大眾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專家卻自以為知道。我們的大眾媒體和學術主流可能惡化這個現象,因為他們會讓理解趨於一同,使人們覺得歷史事實就是如此理解無誤。


2. 規模可變性

    在一個平均分布的常態世界中,最大更最小的差異不會很大,而且離群直出現的機率很小,例如身高體重、年齡。但是另一種非常態分布的世界,裡面的分布規則是呈冪法則,也就是80/20法則,是個贏者全拿的世界,而且極端值與平均值可以差很遠。人類社會的產物許多屬於此範疇,例如財富、暢銷度、名聲、點擊率、DNA、迷因...等。這種範疇的特性是,它的複製可以快速跨越時空限制。在這樣的世界中,創意和機會很重要,但是運氣也很重要。此外,在這樣的世界,預測是相當困難的,它不像常態世界依樣有跡可循。1001天的雞是個經典案例,比喻說一隻活了1000天的雞,怎麼也沒想到第1001天未被抓去殺來吃。

    博學或是開放心態的合理懷疑論者,更能夠避開這種錯誤,因為博學與開放讓他們能檢視和接受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領域,而太過狹隘的專家,最容易犯看不到黑天鵝的錯。認為自己看到的是全貌,用敘事或抽象理解的方式認為自己已經理解了,以及太過專注在自己已知熟悉的領域內,這些都是導致盲目看不見黑天鵝的原因


3. 知道甚麼是錯的比知道甚麼是對的容易 

    在歸納法中,只要出現一個反例,就算之前有1000個正例也沒用。人們傾向為他們的理論找正例,這又稱為「確認謬誤」,這種錯相當容易犯,因為你只要對反例視若無睹,然後瘋狂尋找正例就可以了。有其當我們心有定見的時候,就更容易犯這種錯,因為抱持觀點,會產生偏見。所以,與其相信一大堆偏見,不如去了解那些偏見是錯的,抱持開放心態。


4. 敘事謬誤 

    人類有試著去理解的天性,因此即便面對不太了解的事,我們也會編一套故事或理論去理解它,這就會形成所謂的知識錯覺。為事物賦予因果性是人類的天賦,用寓言或故事來掌握微言大義,有助於我們用較少的腦力來歸納重要規則。藝術就是一種這樣的表現,讓我們用更審美的方式理解知識,而科學則更著重生硬的細節,以真相為目標。 我們已經知道故事可能帶來的偏見影響,人們更重於理解故事勝於解讀數據。如何避免敘事謬誤?我們應該重實驗而輕故事、重經驗而輕歷史(歷史是安排過的故事)、重臨床知識輕理論。 並非要全然否定故事,故事的力量當然重要,特別是在說服力上,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別讓它影響我們的客觀判斷。 


5. 線性的感知系統 

    我們已經知道許多領域的發展是非常態、非線性的,但是我們的天性仍偏好線性、常態的現象。我們寧願看到一天天的成長,而不願意忍受十幾年無成長,然後終有一天飛躍性的表現。問題是許多人類世界的成就都是非線性的,例如科學、意識等。(許多藝術家甚至死都看不到自己作品被認可的一刻)。解決的方式是在過程中,盡可能將這些成就感平均散佈在過程,看到自己一點點的前進;痛苦則相反,長痛不如短痛,最好一次解決(此觀點與不理性的力量相符)。如果真的要進行這種韜光養晦的長期奮戰,最好找個自己的同溫層一起奮鬥,同時也最好不要抱太大的期望,而是去享受過程。活在不切實際的無盡幻想,會把人逼瘋,成功本來就不是高機率的事,因此當個現實主義者會更好。長期微小看似無害的壓力或挫折,長期下來會讓海馬迴不可逆的萎縮,導致精神受創。所以最好別當這種孤高的殉道者。


6. 沉默證據 

    又可稱倖存者偏差,科學上稱人擇理論,概念是相似的,也就是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帶有一個特性,但這不代表這個特性就一定是該現象的重要原因。因為可能有一堆帶有此特性的事物都沒有出現這個現象,而我們看不到。比如說把勤奮當成功特質,因為成功者都很勤奮,問題是很勤奮卻不成功的人可能也不在少數。這種偏差常發生在命理、迷信、占星等領域,比如一間廟10000個信徒,裡面有一個中樂透,它的故事就被放大,但是另外9999個槓龜者,他們是沉默證據的一群。

    我們可能看到有些成功案例,靠著寫作,賺到了不得的財富和名聲,問題是,同樣從事寫作的人,並且其中不乏才能出眾者,也同樣沒有成功,我們甚至不認識他們,因為他們是沒有成名的沉默群。反過來看,例如醫生這樣的工作,可能無法像知名座機這樣暴富,但是10名醫生可能9名都賺得不錯。這道理與前述的常態/非常態世界是相符的,在非常態世界中,運氣本身就佔了成功相當大的因素。多少有才者也求之不得。換言之,致富本身就是一個運氣的結果。我們還能想到更多例子,比如待過苦牢苦役的都很強悍,所以苦勞能夠強化身心。真是如此嗎? 更可能是,那些本不夠強悍的已經死在牢裡了,所以那並不是磨練、而是汰選。我們常看到被抓的犯人都是獐頭鼠目、面目可憎、心智低下,然而我們可能忽略了那些沒被抓到的犯人,他們可能長得人模人樣、智力超群。我們看不到,因為他們正是夠聰明才沒被抓。

    我們往往看到正面凸顯出來的一面,很難看到隱性的那一面。我們常看到英雄的正面行為,但是很能看到該行為的隱藏負面效果。相反的,成功預防災害的無名英雄,因為其功是隱性的,所以容易被忽略。

    歷經劫難的天選之人最容易產生倖存者偏差,因為他難以相信自己怎麼如此幸運,而真正的原因是,如果他中途掛了,他現在就不會站在這裡(也可理解為主角威能)。所以我們應該多加從客觀基數去思考,並從機會成本去思考。別總是去聽成功者說的話,用同一套策略卻失敗的人可大有人在,只是他們沒機會說出來。尤其是在冒險時,我們更應該三思而後行,因為冒險行為往往是忽略機率計算而做的衝動行為。

    我們能存活在這裡就是幸運兒,地球能存在就是幸運。參考點不能設在成功案例上,而應該設在一開始的基數上。尤其加上敘事謬誤的效果,我們容易為成功者編故事,合理化這一切的發生似皆理所當然。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只看精彩,不要只看光明耀眼的一面,要從基本面去思考


7. 戲局謬誤 

    大概又可稱為書呆子謬誤,意指將(書中學到的)某種抽象理論來套用在理解另一個範疇的事情上,比如用戰棋類遊戲的規則,或是考試規則,套用在現實世界中。或是像蛋頭經濟學者,用書中的經濟理論,硬套在現實經濟世界(倒理論為現實)。特別容易發生在書呆子學生身上,因為現實世界的大問題都不會寫在教科書裡,寫在書裡的通常已被解決或理解了。特別是在事件的機率上,我們更容易犯這種錯,因為不確定環境下,機率根本難以計算,這種虛假激勵都是套舊有理論算出來的,當真就危險了。

    如何避免戲局謬誤?不要看太多膚淺的大眾媒體。學著去獨立思考。不要鑽牛角尖,墨守成規。不要變成"狹隘的專家",只用自己的那一套去理解所有事。(也不是說不要成為專家,尤其事你是靠該專業來謀生的話)。

    我們不能從書本來看問題,而是反過來,從問題來看書。學問的目的不是再生產另一個圖書館,而是解決問題。 如波普所言:「真正的哲學問題是根植於哲學之外的事物,如果這些根基衰亡,哲學就會跟著滅亡。


8. 知識傲慢 

    人們不擅長知道自己的無知程度。此外,謙虛於自身知識不足的飽學之士,更容易沒沒無聞,而大放厥詞的名嘴比較受人重視。過多的資訊有時反而有害,因為它會加深人的偏見。因此不要太早下定論會比較好,因為一旦提早下定論,定論就會開始帶來偏見。我們把自己的固有想法當成財產一般的珍視。專家在專業領域懂得比一班人多,但是在領域外,他們不一定比一般人懂多少,但是他們更容易犯自以為是的錯誤。尤其如果該領域是屬於會出現黑天鵝的非常態世界,那麼即便專家也難以預測事情究竟會怎樣(如經濟、股市、文化、政治等)。另外一個問題是,在專家的學術領域裡,可能會出現群集現象,也就是主流理論。結果使得整個領域都忽視其他的看法,或說忽略黑天鵝。以賽亞柏林曾以刺蝟和狐狸比喻專精與博學,作者的建議是,不要當刺蝟,當一個心胸開放的狐狸。不要對困難問題的預測太過自信,智者是知道自己不能預測未來。


9. 意外發現 

    盤尼西林的抗菌性是意外發現的;發現外太空大爆炸訊號的天文學家,本來以為是鳥屎造成的干擾。尋找證據的人往往沒找到,而沒再找證據的人,卻意外有大發現。許多發明也顛覆本來的預想,網路和電腦本來預計做軍事用,我們周遭的許多工具,帶來出乎意料地使用發展,最後帶來改變世界的影響。

    創新極難預測,如果你知道甚麼發明能改變世界,你可能已經在發明它了。社會的發展,充滿了太多變數,而根據蝴蝶效應,一點點微小的變數就能帶來極大改變,因此,預測未來太困難,經濟學以及一些社會科學的問題在於,把自然科學的預測模型套用在社會科學裡,由於不恰當的套用,因此產生的預測都是錯誤的。

    巴菲特曾說:「別問理髮師傅自己是不是該剪頭髮了。」每個專家、學者都會習慣於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尤而甚之,學術派常將理論模型的印證視為自己學術職涯的踏腳石,因此他們可能更懶得去關心這理論與現實世界的相符程度有多大。因此我們應該當一個尊重事實勝於理論的經驗主義者,一個學術的自由主義者。當然,相信專家仍有好的理由,畢竟我們不會自己精通每一樣東西,但是,不要盲信,特別是理論有待商榷的領域。


10. 逆向推論

    如果我們看到一塊冰塊開始融化,我們知道之後它會變成一攤水。但如果我們看到一攤水,而要反推它的前因的話,可能性會相當多,可能是冰塊、可能是下雨、可能是漏水...等。逆向推論讓我們總是在事後感覺自己能掌握前因後果,但是事實上我們所知相當有限。這就是為何我們能夠理解歷史,但是很難歸納它,它就像個黑盒子,我們看到結果,但是為何這一切發生,我們無法全盤掌握。也因此,歷史主義是錯誤的,我們相當難以用過去歷史預測未來。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歷史,但不要妄作推論。過去如何,未來未必如此。


11. 別妄信理論

    如果我們無法預測,怎麼辦? 人類天性渴求確定性,但是事實上太多是難以預測,因此我們會為了安全感而抱住一些不太確定的理論。這是我們應該避免的。抱著一點懷疑心態。「暫緩判斷之學習,其最佳的紀律就是哲學。」在小事上不用太在意,而在大事上,至少我們不要去依賴有害的理論或預測。我們不應該以可確定性來分排序事情,而是按照事情的嚴重性來排序—先分輕重,再論真假

    美國比歐洲、亞洲更鼓勵失敗,歐亞文化以失敗為恥。因此美國的創新力量也更強,因為創新本就從許多的失敗而誕生。小波動不代表無風險,選擇長期看似穩定結果一次大失敗就崩盤的策略是錯誤的。我們可考慮一種槓鈴策略,即將八~九成的資源放在相當安全的地方,剩下一~二成放在風險大但是報酬也高的地方。

    針對黑天鵝效應的策略:(1)可能產生負面的黑天鵝能避則避;能夠產生正面的黑天鵝盡量爭取(損失有限、報酬極大、機率不明)。 (2)不要為了確定性而去追求低報酬的事物,到頭來,事情未必會如料想,同時也喪失許多機會。把心力放在準備,而不是放在預測。 (3) 抓住任何機會,或是任何看起來像機會的東西。你無法預料一個機會可能帶來甚麼樣的報酬,因此,只要沒啥損失,就盡力去把握機會。在黑天鵝世界裡,極少的機運帶來不成比例的報酬。這就是為何人們忍收高物價住在大城市或是出席重要會議,因為充滿機會。 (4) 別太相信政府的計畫。 (5) 不要浪費時間與預測者、股市分析師、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對抗,尤其是它們的「預測」。

    把自己放在正面結果遠大於不利結果的地方,我們無法預測機會的機率為何。重要的是把焦點放在結果可能為何,而不是機率。


12. 極端世界

    極端世界是不公平的,其具有馬太效應,初始贏家會有更大的糾是,於是優勢會越來越放大,特別是需要名氣的事物。迷因就像是一種文化病毒,在人群之間傳播,流行的未必是最好的觀念,而是適應力最強的觀念,能夠在每個人的心中滋長。

    在極端世界運行的不適常態鐘形分布,而是80/20法則的碎形分布,或冪法則。大數法則和均值回歸是發生在常態世界,例如物理世界,但是人類社會未必如此。在常態世界中的「異數」,不同於在極端世界中的黑天鵝,後者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例如以股票市場而言,巨大的漲幅或跌幅,其少數幾天的跌幅幅度,便具有不成比例的影響。過去50年裡,最極端的10天,其報酬佔了整體的一半。

    夾端世界,我們不能過於依賴理論(柏拉圖式立場),而應該尊重事實,以及謙卑地承認無知。


13. 如何面對黑天鵝世界

    一、在大家都踴躍冒險的地方保持保守,在大家都小心的地方採取積極。在可能出現正面黑天鵝的地方保持積極,在可能出現負面黑天鵝的地方保持保守

    二、如果你不趕火車,你就不會錯過火車(FOMO)。不用追著他人、社會,或既定規則的期待跑。走自己的路,在自己設定的遊戲中,要失敗也難。當你盡量走自己的路,成敗操之在你自己手中,其他事物就越不可能影響你。


向大自然學習,最古老的智慧

    不要太相信教條,理解事實,而不要更快提出解釋或理論。

    大自然喜歡多餘,多餘是一種保險,不要相信剛剛好的效率。一旦出錯,後果難料。

    大自然不喜歡資源太集中,一旦崩潰,會牽扯全面。這也是為何過度全球化會讓風險大增。

    堅固社會並不是能夠預測種種危機,而是發生危機還能夠重新復原。

    安全、穩定會讓我們變得脆弱,一次打擊就萬劫不復。我們要得部是安全穩定,而是經得起打擊的韌性。

    別追求「我該怎麼做」的人生智慧建議。我們該做的是別在大事上犯錯,知道別幹甚麼遠比知道該幹甚麼重要。 


現代哲學史上最有用的問題

    傳統知識論聚焦在知識的真假,直到實用主義才開始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即真假以外的第三度空間:期望值,也就是決策的報酬。換言之,重點不在於真假,而是在於這個問題或決策的結果重不重要。理解這點可以讓我們避開一根針上能站多少個天使這種問題。而由於,事件發生的真正機率幾乎不可得,因此,我們應該將重心放在事情若發生可能會有怎樣的結果。


第四象限,那最有用問題的解

    我們可以按這[平庸世界/極端世界],以及[簡單報酬/複雜報酬],來將事件區分為四個象限。第一象限是平庸-簡單,這種世界只有在設計好的規則或遊戲、或實驗室中才看得到。第二項象限是平庸-複雜,這裡的報酬較大,但分布還算常態。第三象限是極端-簡單,這個象限充滿不確定性,但是報酬普通,例如旅遊、探險。第四象限是極端-複雜,這個領域充滿不確定性,報酬分布也極大。

    在第四象限(黑天鵝),我們應該放重心在陰性建議,也就是首先了解「不該做什麼」。並採用下列的「智慧」建議:

    1.長期思考,尊敬時間和隱性的知識。

    2.避免最適化,保持餘裕。

    3.別把波動性和風險混為一談。

    

熱愛命運,如何變成堅不可摧

    斯多葛主義的塞內卡,雖然過著名利雙收的生活,但是在面對困厄災禍終於降臨時,仍內心堅忍。別太依賴你目前擁有的一切。人生無常,現下有的,難保有一天會失去。凡是能從身上拿走的,沒有一樣是終究屬於自己的。能夠面對無常,就是真正的韌性。


-----------------------------------------------------------------------------------------------

黑天鵝這本書與我之前看的《極端不確定性》有點像,都是在講難以預測的事件。不過黑天鵝這本成書時間更早,讀起來也更有原創性。現在想起來,我覺得這本書教導了許多過去在學校都不會學到的東西。為什麼不學無術的學生,在出社會之後,有不少混得比成績優秀的學生好? 這當中當然有很多因素,也不能一概而論。但我認為有一個因素是值得提的,那就是不按牌理出牌。不愛念書的學生未必是不聰明,但是他們知道變通,能夠不按牌理出牌,在規則不明確的地方去適應,這恰恰是社會的遊戲規則。而學校教育灌輸的一直是一種規則明確的領域,但是出社會後完全不是這樣,必須重新去觀察、學習、行動,而不是死嗑書本,更重要的是,不是聽長輩的話就沒問題。這樣想來,很悲哀的是,越仰賴學校、師長、教育體系的學生,出了社會可能越痛苦,因為受到過多的錯誤教育,而無法獨立思考。

    黑天鵝整體來說就是顛覆信條的書,它是一本刺激思考的書,我們所處的人類社會本就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因此,不斷的學習、思考,而非盲信理論、教條,才是活下去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