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榮格理論的MBTI測驗: https://www.123test.com/jung-personality-test/
16PF test: https://openpsychometrics.org/tests/16PF.php
其他一些相關的測試:
顏色測驗: http://www.colorquiz.com/
這是一個相當通透、完整且有趣的人格test,推薦 : https://www.wingfinder.com/my/results
Career Explor 同樣是一個相當通透、有建設性的測驗,而且還有推薦職業 :
https://www.careerexplorer.com/dashboard/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你喜歡做什麼? 找出自己的工作興趣
一個人的興趣表現在他平常喜歡做什麼、不喜歡做什麼,例如在閒暇時間喜歡看書,或是去戶外走走。在工作上的具體表現則是,你喜歡從事那些工作內容,而較排斥那些工作內容。
心理學家發現有著相似興趣的人,也會做著相似的工作,因此了解自己的興趣,有助於找到更契合的工作。
以下有一些工作興趣的線上評測:
O*Net Interest Profiler : https://www.mynextmove.org/explore/ip
結果大概像這樣:
或是這個Holland Code測驗:https://www.truity.com/test/holland-code-career-test
心理學家發現有著相似興趣的人,也會做著相似的工作,因此了解自己的興趣,有助於找到更契合的工作。
以下有一些工作興趣的線上評測:
O*Net Interest Profiler : https://www.mynextmove.org/explore/ip
結果大概像這樣:
或是這個Holland Code測驗:https://www.truity.com/test/holland-code-career-test
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確認工作價值觀,提高工作滿意度
了解自己重視的工作價值,就更有可能找到與自己價值觀契合的工作。
與做有關的幾個重要價值觀有:
成就:做可以產生結果的工作
獨立:自己做決定
認可:自己的工作能獲得關注
關係:與同事一起工作以及幫助他人
支持:從事支持性的管理
工作條件:在一個你覺得很舒服的環境工作
自主:很少監督或沒有監督
幫助他人:為個人或團體提供幫助
聲望:有很高的地位
工作保障:很有可能可以繼續受僱
協作:與他人合作
幫助社會:為改善世界做出貢獻
補償:領取足夠的工資
利用您的技能和背景:利用你的教育和工作經驗來完成你的工作
領導力:監督/管理他人
創造力:運用自己的想法
多變性:做不同的活動
挑戰:執行困難或新的任務
休閒:有足夠的時間遠離工作
認可:獲得成就的信譽
藝術表達:表達一個人的藝術才華
影響力:有能力影響人們的意見和想法
可以透過一些線上或是求職網站上的工作價值量表做為參考,來確認自己的工作價值觀,比以此做為選擇工作時的參考。
(價值量表測驗: https://www.123test.com/work-values-test/)
文章來源: (https://www.thebalancecareers.com/identifying-your-work-values-526174)
與做有關的幾個重要價值觀有:
成就:做可以產生結果的工作
獨立:自己做決定
認可:自己的工作能獲得關注
關係:與同事一起工作以及幫助他人
支持:從事支持性的管理
工作條件:在一個你覺得很舒服的環境工作
自主:很少監督或沒有監督
幫助他人:為個人或團體提供幫助
聲望:有很高的地位
工作保障:很有可能可以繼續受僱
協作:與他人合作
幫助社會:為改善世界做出貢獻
補償:領取足夠的工資
利用您的技能和背景:利用你的教育和工作經驗來完成你的工作
領導力:監督/管理他人
創造力:運用自己的想法
多變性:做不同的活動
挑戰:執行困難或新的任務
休閒:有足夠的時間遠離工作
認可:獲得成就的信譽
藝術表達:表達一個人的藝術才華
影響力:有能力影響人們的意見和想法
可以透過一些線上或是求職網站上的工作價值量表做為參考,來確認自己的工作價值觀,比以此做為選擇工作時的參考。
(價值量表測驗: https://www.123test.com/work-values-test/)
文章來源: (https://www.thebalancecareers.com/identifying-your-work-values-526174)
職涯規劃的自我評估
當你要選擇你的職業時,有兩項準備會幫助你做出更好的選擇。首先是了解自己,接著是尋找符合你所學的工作。職涯規劃便是由這兩大步驟構成。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大量的關於你有興趣想了解的職業,但是自我評估則需要下一些功夫,你必須做所謂的自我評估。
自我評估並不是一種考試,沒有所謂比較好的答案,而是一種了解自己的價值觀、興趣、人格特質、氣質的方式。你的目標是就由這些評估來找到最適合你的職業。當然職涯決定也會考慮到其他的因素,而這是下一步驟的事,即所謂的職業探索。
價值觀是個人重要的信念和觀念。工作價值觀包括了自主、聲譽、安全、人際關係、利他、工作彈性、工時、薪資等。在選擇職業時考慮到價值觀,比較可能獲得高的職業滿足感。
2. 興趣
興趣指那些你喜歡的活動。心理學家發現有相似興趣的人,也喜歡從事相似的那些工作。因此興趣也成為了選擇職業時的重要考慮。興趣的例子有閱讀、跑步、運動...等。
3. 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是由社會傾向、動機、需求、態度等構成。MBTI是一個常見的人格特質理論。不同的人格特質可能會更適合不同的職業。
4. 才能
才能指一個人的天賦、學習能力、學習技能的能力等。例如數學、科學、音樂、演說、寫作、閱讀理解、邏輯思考、耐力、操作機械、空間感等。一個人的才能可能有很多種,但需要注意的是,擁有某項才能,並不意味就要以此為職。也有可能當興趣,而不是當工作。這點在職業選擇上需要注意。
(文章來源: https://www.thebalancecareers.com/self-assessment-524753)
自我評估並不是一種考試,沒有所謂比較好的答案,而是一種了解自己的價值觀、興趣、人格特質、氣質的方式。你的目標是就由這些評估來找到最適合你的職業。當然職涯決定也會考慮到其他的因素,而這是下一步驟的事,即所謂的職業探索。
自我評估剖析
1. 工作價值觀價值觀是個人重要的信念和觀念。工作價值觀包括了自主、聲譽、安全、人際關係、利他、工作彈性、工時、薪資等。在選擇職業時考慮到價值觀,比較可能獲得高的職業滿足感。
2. 興趣
興趣指那些你喜歡的活動。心理學家發現有相似興趣的人,也喜歡從事相似的那些工作。因此興趣也成為了選擇職業時的重要考慮。興趣的例子有閱讀、跑步、運動...等。
3. 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是由社會傾向、動機、需求、態度等構成。MBTI是一個常見的人格特質理論。不同的人格特質可能會更適合不同的職業。
4. 才能
才能指一個人的天賦、學習能力、學習技能的能力等。例如數學、科學、音樂、演說、寫作、閱讀理解、邏輯思考、耐力、操作機械、空間感等。一個人的才能可能有很多種,但需要注意的是,擁有某項才能,並不意味就要以此為職。也有可能當興趣,而不是當工作。這點在職業選擇上需要注意。
(文章來源: https://www.thebalancecareers.com/self-assessment-524753)
選擇最適合你的工作的9個要點
1. 持續保持在「找工作」模式
如此一來可以增加獲得新工作的機會。以月為單位記錄下你目前工作的成就以及專業技能,並更新在你的履歷上。這樣當你的專業技能有市場需求時,就可能會有雇主找上門。2.輪廓出你理想的工作職業和雇主
這有助於幫你確認出吸引你的職位,也可避免掉那些你不敢興趣的職位。從目前和過往的工作經驗,整理出你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工作內容,把它們寫下來。(例如:蒐集資料、閱讀資料、管理、溝通...等) 其他包括你偏好(或不偏好)的工作文化、產業、工作環境等等。3. 設想除了過往工作經驗外的喜好
除了從過往工作經驗反思之外,也可以設想你的喜好,對於未來新工作所期待的內容。
4.考量你的完美工作
利用一些線上評測,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價值觀、興趣...等,或是嘗試一些職涯諮詢。當你定位出你的理想工作或是理想公司後,也可以試著向這些公司聯繫。
5. 知道你值多少
市場需求將決定你的價值。做一些功課,去了解相似產業的薪資落點,探問相關從業者的待遇。
6. 如何提高薪資
有些時候,必須透過轉職或是爭取競爭性更高的工作,才能獲得加薪。也可以嘗試向原雇主要求加薪,但是在找好後路之前,盡量避免把話說死,以免丟了現有的工作又沒找到新的。
7. 習得更多技能
如果你尚未獲得未來理想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識,或是想要嘗試擔任新的工作任務,可以試著在現有的崗位去獲得它們,你的老闆有可能會願意給你這些機會,包括進修的訓練和課程等。
8. 拒絕也是OK的
不要害怕回絕覺得不太理想的offer,試著等待其他的機會。如果沒有找到很想去的新工作,待在原本的崗位也沒關係。
9. 保持開放與聯繫
持續去或的關於工作的訊息、建議,持續向你理想的職位提供履歷,這樣他們可能會在有職缺的時候聯繫你。
如何設定職涯目標並找到你的理想工作
設定職涯目標,有助於在日後的職業生涯中,得到更好的滿足。也有助於讓你避免犯下太大的職涯錯誤。我們不必苛求在一開始就達到最理想的職業,而是盡量一步步朝目標邁進。
決定你的理想工作
首先,試著想像你心中的理想工作,是一位經理人,或是自己創業,或是寫一本書等等。如何得到理想工作
確認理想之後,擬訂計畫朝目標邁進,例如學習相關技能,以月、數月、年為單位,去吸收相關資訊等。
如果不符期望別感到灰心
當工作了一段時間,覺得目前的工作不符理想的時候,不用灰心,可以試著轉換跑道,再次去了解想轉換的跑道,以避免重複犯下類似的錯誤,並且去進修和累積相關經驗與技能。
打造你的履歷
持續累積你的技能和專業知識,這有助於你逐漸邁向你的理想職業。
2019年2月2日 星期六
行為的藝術--52個受迫性行為偏誤 書摘
行為的藝術--52個受迫性行為偏誤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7691
1. 理由的正當性 Because-Justification
就算理由沒意義,也能發揮作用,因為人人都喜歡一個「解釋」。因此,善用理由(ㄐㄧㄝˋ ㄎㄡˇ),即便是廢話。
2. 決策疲勞 Decision Fatigue
做決策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所以要在狀況好的時候做決策,也不要一下子做太多決策。
3.傳染性偏見 Contagion Bias
所謂的愛屋及烏,海珊穿過的毛衣,並不會比較髒。
4. 平均的問題 The Problem of Average
所謂的每人平均一顆睪丸。在複雜社會中,分布不規則性越高,因此只得到平均數值,就更沒有意義。
5. 誘因排擠 Motivation Crowding
金錢誘因可能會排擠掉其他的誘因,給予志工報酬,可能會排擠掉意義感。因此,不要輕易對有意義的事以金錢做交換。
6.廢話潮流 Twaddle Tendency
人們有時會用胡說八道來掩蓋無知。建議: 如果無話可說,就閉上嘴巴。
7.威爾羅傑斯效應 Will Rogers Phenomenon
把NBA冠軍隊中最爛的兩名球員調到台灣職籃最爛的隊伍中,可以讓兩個隊伍的實力都增加。 又稱為分期遷移。
8. 資訊偏差 Information Bias
一種迷思,認為越多訊息,有助於做出更好的決定。事實上,過多甚至不必要的資訊,反而讓人從重要資訊中分心。結論: 試著與最少的核心資訊共存,才能做出最好決策。
9.群聚錯覺 Clustering Illusion
在大量近隨機的分佈現象中,人們容易產生當中有某種規律存在的錯覺。
10. 勞力辯證 Effort Justification
當人對一件事投入大量精力時,就會誇大其價值。事實上,多年苦練,也未必是好功夫。
11. 小數法則 Law of Small Numbers
基數越小的集合,就越容易出現極端。一名球員可能在整場具有100%的投籃命中率,其實也就是投1中1,或者是0%命中率,也就是投1中0。
12. 期待 Expectation
又稱比馬龍效應或預言者效應,你預期會成功,就真的會成功,因為期待可以改變對象的大腦和行為。但是僅限於可受影響而改變的事物。
13. 簡單邏輯Simple Logic
對簡單問題的直覺性答案,可能是錯的。對簡單的邏輯問題抱持懷疑,才是明智之舉。
14. 福勒效應 Forer Effect
又稱巴納姆效應,模糊的描述容易讓人自動誤以為準確,因為人會不自覺捕捉準確部分並忽略不準部分。
15. 志工的愚蠢 Volunteer's Folly
對巴菲特這樣的人而言,與其做志工,不如捐錢,除非他親身做志工會產生其他的效應。
16. 情意的捷徑 Affect Heuristic
面對複雜的問題,人們傾向情緒先行,理由後發;感覺先行,看法後發。
17. 內省錯覺 Introspection Illusion
對自己的信念過度自信,如果別人不認同,要麼無知、要麼愚蠢、要麼惡意。結論: 自己越是深信的信念,越是應該以批判的角度來檢視。
18. 無法關上機會之門 Unable to close doors
人們會為了盡可能保留更多可能性,而浪費過多的成本。然而無限的可能,意味著一無所獲。破釜沉舟、保留唯一一項策略,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穫。
19. 嗜新狂 Neomania
人們有時會高估新潮流或科技的影響力,但宏觀來看,來得快的東西去得也快,長期存在的東西更有可能繼續存在。
20. 睡眠效應 Sleeper Effect
刻意宣傳的廣告,在剛開始會反受人們反感,但過一段時間後,廣告效果就慢慢出現。這是因為時間一長,人們會忘記訊息的來源,但是訊息內容會留下來。因此,不要輕視不請自來的刻意廣告,時間久了它還是會在內心發酵。
21. 選擇性盲從 Alternative blindness
當你在考慮要A還是不要A的時候,應該還要額外考慮,B、C、D會不會更好。記得機會成本的概念。
22. 社會比較偏差 Social Comparison Bias
又稱井蛙現象。當你耗費心力,把同班的優秀同學拉下來,好獲得第一名時,從全國同期競爭者來看,其實你是浪費時間,而且這名優秀競爭者可能在另一個環境繼續發揮。因此,你應該支持那些比你優秀的人。
23.首因效應和時近效應 Primary and Recency Effect
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是最強的,中間部份引起的注意力最弱。
24. 放血效應 Blooding Effect
無用的放血療法,直到現代醫學出現,才被人們放棄。這是因為,我們不會因為一個理論是錯的就拋棄它,只會在一個更好的理論出現時才放棄。結論: 錯的或無用的觀點請立刻放棄,不要等待一個更好的出現才罷休。
25. Not-Invented-Here Syndrome 非我發明症候群
敝帚自珍。人們對自己發明創造的方法、觀點、事物,有高估的狀況。
26. 黑天鵝效應 Black swan
我們不知道有甚麼是我們不知道的。完全無法預見的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我們甚至無法預測它,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它是什們 (經驗的限制)。
27. 領域性依賴 Domain Dependence
知識無法複製,理解力很難跨界。醫生也很可能把身體搞壞,會看病不代表會照顧自己,會念書不代表會賺錢。
28. 假共識效應 False-Consensus Effect
我們容易高估以為他人具有跟我們一樣的共識。因此,當你的看法與大眾不同時,不要假設大家都是傻瓜,先懷疑自己。
29. 歷史修正 Historical Revisionism
人們會修改記憶,讓自己自我認知思想一致,勇於承認錯誤是情感上最困難的任務之一。
30. 圈內圈外偏見 In-Group / Out Group Bias
我們不理性的支持團體、民族、國家,並且高估同群體的同質性、異團體的異質性。這是因為在演化上,群聚是必要的求生條件。對陌生人存在偏見,是生物學上的事實。
31. 對模糊的無法容忍 Ambiguity Intolerance
我們不喜歡未知和風險。明確的低機率,比未知的機率更有吸引力。但只有少數領域才有明確的機率,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和模糊以及風險相處。
32. 預設值效應 Default Effect
我們習慣安於現狀、預設值、標準設定。基於避苦趨樂效應,改變帶來的效益必須是兩倍,才能與改變帶來的損失打平。這大概解釋了人們習慣維持原樣的原因。
33. 對懊悔的恐懼 Fear of Regret
"最後的機會"容易讓人錯估而投入過多成本,因為害怕後悔,人們難以扔掉自己不再需要的東西。不要上"最後一X"的當!
34. 顯著性效果 Salience Effect
引人注目的奇特性,未必是重要的。不要高估偶發的顯著特性,而忽略長期持續的隱性因素。
35. 知識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Knowledge
我們容易高估語言可表達的知識。然而,是社會繁榮造就大學,而非大學造就社會繁榮。我們高估學者、思想家,而低估實幹家、企業家。因此,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實踐能創造重要的知識。
36. 私房錢效應 House Money Effect
人們會受金錢得來的原因的不當影響,而產生錯誤判斷。輕鬆得來的錢也容易輕鬆花掉。謹慎看待那些輕鬆得到的贈品。
37. 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
無法立即看到效果的勞動,容易被一再拖延。解決方法是設定好定期定量的執行計畫,每天做一點,做一點就休息一點。
38. 嫉妒 Jealousy
我們特別容易嫉妒與我們年紀、環境、職業相仿的人,「陶工嫉妒陶工」。就算真的改善了,新的嫉妒仍會產生。避開的方法: 1. 停止與他人比較。 2. 成為自己領域的佼佼者。3. 嫉妒把事情完成的自己。
39. 擬人化 Personification
故事勝於統計故事,我們隊統計數字冷漠,而對人充滿同情。這是為何小說總比論文引人入勝。因此,當你想客觀判斷時,請查明事實和統計資料;當你想打動別人時,請說一個充滿人性的故事。
40. 「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壯」謬論
從危機中存活,往往只是幸運,因為有更多人在危機中就掰了。危機未必能強大自我,車禍沒死,可能也成為殘廢。傷痛後的領悟,也可以用不經歷傷痛的方式領悟到。因此請盡量遠離危險。
41. 注意力錯覺 Illusion of Attention
當注意力過度集中,則容易忽略周遭狀況。所以偶而要分散一下注意力。
42. 策略性不實陳述 Strategic Misrepresentation
當缺乏客觀評估判準時,牛皮吹最大的人能容易得到報酬。這就是為何標下案的廠商,幾乎總是達不到預期效果。而且人們還常常接納這種吹噓。
43. 顧慮太多 Think Too Much
想太多的時候,反而會讓表現失常。過多的顧慮,會妨礙直覺性的解決方法。建議: 面對上手的常見問題,採用直覺捷思解決;面對很少碰到的複雜問題,採用深度思考。
44. 規劃謬誤 Planing Fallacy
常態性好高騖遠,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人們容易高估效率和收成,低估風險和成本。建議: 評估計畫時,想想如果最糟的情況發生會是甚麼樣子。
45. 專業曲解 Profession Deformation
當你手拿槌子,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像釘子。面對問題,多數人都會先以自己的專業領域為思考基礎。請常是跳脫自己的專業,學習截然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從不同的角度觀看。
46. 蔡佳尼克效應 Zeigarnik Effect
擬訂計畫可以讓人安心。未完成任務會一直困擾我們,直到我們知道如何與它相處。建議: 把任務寫成筆記記下來,乃至詳細的執行計畫,內心才會安寧。
47. 能力錯覺 Illusion of Skill
大多數「優秀」執行長的能力並無法改變企業表現。對創業家而言,運氣比能力更重要。因此,懂得划船,不如選對船。
48. 正面特點效應 Feature Positive Effect
存在的東西比不存在的重要,存在事物對我們的意義,遠超於不存在的事物。人們會驚嘆如果沒有某物這世界會怎樣,但如果某物真的未曾存在,人們也無從意識起。人們會關注沙拉醬中的維生素成分,卻對沒有印在上面的膽固醇含量毫不關注。建議: 嘗試用「什麼不存在」的觀點來思考,或許會更快樂。
49. 撿櫻桃 Cherry Picking
先射飛鏢再打靶。小心看待只述其功、不述其過的報告。
50. 單因謬誤 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
長久以來人們習慣尋找代罪羔羊。對於複雜的事件、多樣的原因,希望找到單一原因去解釋 ( ㄅㄟ ㄍㄨㄛ)
51. 治療意向錯誤
債台高築的公司營利高於沒有貸款的公司,不是因為越會負債越會賺錢,而是因為被認為不賺錢的公司一開始就被銀行擋在門外了。一種沒有顯著效果的藥品,卻顯示經常服用者存活率較高,實乃因為健康較佳者才能繼續正常服用。
52. 新聞錯覺 News-Illusion
新聞就像零食,讓人胃口大開,又產生獲得有用訊息的錯覺。而是實上有智慧性、複雜、抽象的資訊,都在新聞中被淡化處理。觀看大量的新聞很難認人有所成長。如果想要了解世界,沒有什麼比得上書。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7691
1. 理由的正當性 Because-Justification
就算理由沒意義,也能發揮作用,因為人人都喜歡一個「解釋」。因此,善用理由(ㄐㄧㄝˋ ㄎㄡˇ),即便是廢話。
2. 決策疲勞 Decision Fatigue
做決策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所以要在狀況好的時候做決策,也不要一下子做太多決策。
3.傳染性偏見 Contagion Bias
所謂的愛屋及烏,海珊穿過的毛衣,並不會比較髒。
4. 平均的問題 The Problem of Average
所謂的每人平均一顆睪丸。在複雜社會中,分布不規則性越高,因此只得到平均數值,就更沒有意義。
5. 誘因排擠 Motivation Crowding
金錢誘因可能會排擠掉其他的誘因,給予志工報酬,可能會排擠掉意義感。因此,不要輕易對有意義的事以金錢做交換。
6.廢話潮流 Twaddle Tendency
人們有時會用胡說八道來掩蓋無知。建議: 如果無話可說,就閉上嘴巴。
7.威爾羅傑斯效應 Will Rogers Phenomenon
把NBA冠軍隊中最爛的兩名球員調到台灣職籃最爛的隊伍中,可以讓兩個隊伍的實力都增加。 又稱為分期遷移。
8. 資訊偏差 Information Bias
一種迷思,認為越多訊息,有助於做出更好的決定。事實上,過多甚至不必要的資訊,反而讓人從重要資訊中分心。結論: 試著與最少的核心資訊共存,才能做出最好決策。
9.群聚錯覺 Clustering Illusion
在大量近隨機的分佈現象中,人們容易產生當中有某種規律存在的錯覺。
10. 勞力辯證 Effort Justification
當人對一件事投入大量精力時,就會誇大其價值。事實上,多年苦練,也未必是好功夫。
11. 小數法則 Law of Small Numbers
基數越小的集合,就越容易出現極端。一名球員可能在整場具有100%的投籃命中率,其實也就是投1中1,或者是0%命中率,也就是投1中0。
12. 期待 Expectation
又稱比馬龍效應或預言者效應,你預期會成功,就真的會成功,因為期待可以改變對象的大腦和行為。但是僅限於可受影響而改變的事物。
13. 簡單邏輯Simple Logic
對簡單問題的直覺性答案,可能是錯的。對簡單的邏輯問題抱持懷疑,才是明智之舉。
14. 福勒效應 Forer Effect
又稱巴納姆效應,模糊的描述容易讓人自動誤以為準確,因為人會不自覺捕捉準確部分並忽略不準部分。
15. 志工的愚蠢 Volunteer's Folly
對巴菲特這樣的人而言,與其做志工,不如捐錢,除非他親身做志工會產生其他的效應。
16. 情意的捷徑 Affect Heuristic
面對複雜的問題,人們傾向情緒先行,理由後發;感覺先行,看法後發。
17. 內省錯覺 Introspection Illusion
對自己的信念過度自信,如果別人不認同,要麼無知、要麼愚蠢、要麼惡意。結論: 自己越是深信的信念,越是應該以批判的角度來檢視。
18. 無法關上機會之門 Unable to close doors
人們會為了盡可能保留更多可能性,而浪費過多的成本。然而無限的可能,意味著一無所獲。破釜沉舟、保留唯一一項策略,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穫。
19. 嗜新狂 Neomania
人們有時會高估新潮流或科技的影響力,但宏觀來看,來得快的東西去得也快,長期存在的東西更有可能繼續存在。
20. 睡眠效應 Sleeper Effect
刻意宣傳的廣告,在剛開始會反受人們反感,但過一段時間後,廣告效果就慢慢出現。這是因為時間一長,人們會忘記訊息的來源,但是訊息內容會留下來。因此,不要輕視不請自來的刻意廣告,時間久了它還是會在內心發酵。
21. 選擇性盲從 Alternative blindness
當你在考慮要A還是不要A的時候,應該還要額外考慮,B、C、D會不會更好。記得機會成本的概念。
22. 社會比較偏差 Social Comparison Bias
又稱井蛙現象。當你耗費心力,把同班的優秀同學拉下來,好獲得第一名時,從全國同期競爭者來看,其實你是浪費時間,而且這名優秀競爭者可能在另一個環境繼續發揮。因此,你應該支持那些比你優秀的人。
23.首因效應和時近效應 Primary and Recency Effect
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是最強的,中間部份引起的注意力最弱。
24. 放血效應 Blooding Effect
無用的放血療法,直到現代醫學出現,才被人們放棄。這是因為,我們不會因為一個理論是錯的就拋棄它,只會在一個更好的理論出現時才放棄。結論: 錯的或無用的觀點請立刻放棄,不要等待一個更好的出現才罷休。
25. Not-Invented-Here Syndrome 非我發明症候群
敝帚自珍。人們對自己發明創造的方法、觀點、事物,有高估的狀況。
26. 黑天鵝效應 Black swan
我們不知道有甚麼是我們不知道的。完全無法預見的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我們甚至無法預測它,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它是什們 (經驗的限制)。
27. 領域性依賴 Domain Dependence
知識無法複製,理解力很難跨界。醫生也很可能把身體搞壞,會看病不代表會照顧自己,會念書不代表會賺錢。
28. 假共識效應 False-Consensus Effect
我們容易高估以為他人具有跟我們一樣的共識。因此,當你的看法與大眾不同時,不要假設大家都是傻瓜,先懷疑自己。
29. 歷史修正 Historical Revisionism
人們會修改記憶,讓自己自我認知思想一致,勇於承認錯誤是情感上最困難的任務之一。
30. 圈內圈外偏見 In-Group / Out Group Bias
我們不理性的支持團體、民族、國家,並且高估同群體的同質性、異團體的異質性。這是因為在演化上,群聚是必要的求生條件。對陌生人存在偏見,是生物學上的事實。
31. 對模糊的無法容忍 Ambiguity Intolerance
我們不喜歡未知和風險。明確的低機率,比未知的機率更有吸引力。但只有少數領域才有明確的機率,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和模糊以及風險相處。
32. 預設值效應 Default Effect
我們習慣安於現狀、預設值、標準設定。基於避苦趨樂效應,改變帶來的效益必須是兩倍,才能與改變帶來的損失打平。這大概解釋了人們習慣維持原樣的原因。
33. 對懊悔的恐懼 Fear of Regret
"最後的機會"容易讓人錯估而投入過多成本,因為害怕後悔,人們難以扔掉自己不再需要的東西。不要上"最後一X"的當!
34. 顯著性效果 Salience Effect
引人注目的奇特性,未必是重要的。不要高估偶發的顯著特性,而忽略長期持續的隱性因素。
35. 知識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Knowledge
我們容易高估語言可表達的知識。然而,是社會繁榮造就大學,而非大學造就社會繁榮。我們高估學者、思想家,而低估實幹家、企業家。因此,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實踐能創造重要的知識。
36. 私房錢效應 House Money Effect
人們會受金錢得來的原因的不當影響,而產生錯誤判斷。輕鬆得來的錢也容易輕鬆花掉。謹慎看待那些輕鬆得到的贈品。
37. 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
無法立即看到效果的勞動,容易被一再拖延。解決方法是設定好定期定量的執行計畫,每天做一點,做一點就休息一點。
38. 嫉妒 Jealousy
我們特別容易嫉妒與我們年紀、環境、職業相仿的人,「陶工嫉妒陶工」。就算真的改善了,新的嫉妒仍會產生。避開的方法: 1. 停止與他人比較。 2. 成為自己領域的佼佼者。3. 嫉妒把事情完成的自己。
39. 擬人化 Personification
故事勝於統計故事,我們隊統計數字冷漠,而對人充滿同情。這是為何小說總比論文引人入勝。因此,當你想客觀判斷時,請查明事實和統計資料;當你想打動別人時,請說一個充滿人性的故事。
40. 「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壯」謬論
從危機中存活,往往只是幸運,因為有更多人在危機中就掰了。危機未必能強大自我,車禍沒死,可能也成為殘廢。傷痛後的領悟,也可以用不經歷傷痛的方式領悟到。因此請盡量遠離危險。
41. 注意力錯覺 Illusion of Attention
當注意力過度集中,則容易忽略周遭狀況。所以偶而要分散一下注意力。
42. 策略性不實陳述 Strategic Misrepresentation
當缺乏客觀評估判準時,牛皮吹最大的人能容易得到報酬。這就是為何標下案的廠商,幾乎總是達不到預期效果。而且人們還常常接納這種吹噓。
43. 顧慮太多 Think Too Much
想太多的時候,反而會讓表現失常。過多的顧慮,會妨礙直覺性的解決方法。建議: 面對上手的常見問題,採用直覺捷思解決;面對很少碰到的複雜問題,採用深度思考。
44. 規劃謬誤 Planing Fallacy
常態性好高騖遠,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人們容易高估效率和收成,低估風險和成本。建議: 評估計畫時,想想如果最糟的情況發生會是甚麼樣子。
45. 專業曲解 Profession Deformation
當你手拿槌子,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像釘子。面對問題,多數人都會先以自己的專業領域為思考基礎。請常是跳脫自己的專業,學習截然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從不同的角度觀看。
46. 蔡佳尼克效應 Zeigarnik Effect
擬訂計畫可以讓人安心。未完成任務會一直困擾我們,直到我們知道如何與它相處。建議: 把任務寫成筆記記下來,乃至詳細的執行計畫,內心才會安寧。
47. 能力錯覺 Illusion of Skill
大多數「優秀」執行長的能力並無法改變企業表現。對創業家而言,運氣比能力更重要。因此,懂得划船,不如選對船。
48. 正面特點效應 Feature Positive Effect
存在的東西比不存在的重要,存在事物對我們的意義,遠超於不存在的事物。人們會驚嘆如果沒有某物這世界會怎樣,但如果某物真的未曾存在,人們也無從意識起。人們會關注沙拉醬中的維生素成分,卻對沒有印在上面的膽固醇含量毫不關注。建議: 嘗試用「什麼不存在」的觀點來思考,或許會更快樂。
49. 撿櫻桃 Cherry Picking
先射飛鏢再打靶。小心看待只述其功、不述其過的報告。
50. 單因謬誤 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
長久以來人們習慣尋找代罪羔羊。對於複雜的事件、多樣的原因,希望找到單一原因去解釋 ( ㄅㄟ ㄍㄨㄛ)
51. 治療意向錯誤
債台高築的公司營利高於沒有貸款的公司,不是因為越會負債越會賺錢,而是因為被認為不賺錢的公司一開始就被銀行擋在門外了。一種沒有顯著效果的藥品,卻顯示經常服用者存活率較高,實乃因為健康較佳者才能繼續正常服用。
52. 新聞錯覺 News-Illusion
新聞就像零食,讓人胃口大開,又產生獲得有用訊息的錯覺。而是實上有智慧性、複雜、抽象的資訊,都在新聞中被淡化處理。觀看大量的新聞很難認人有所成長。如果想要了解世界,沒有什麼比得上書。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