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選擇最適合你的工作的9個要點

1. 持續保持在「找工作」模式

如此一來可以增加獲得新工作的機會。以月為單位記錄下你目前工作的成就以及專業技能,並更新在你的履歷上。這樣當你的專業技能有市場需求時,就可能會有雇主找上門。


2.輪廓出你理想的工作職業和雇主

這有助於幫你確認出吸引你的職位,也可避免掉那些你不敢興趣的職位。從目前和過往的工作經驗,整理出你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工作內容,把它們寫下來。(例如:蒐集資料、閱讀資料、管理、溝通...等)  其他包括你偏好(或不偏好)的工作文化、產業、工作環境等等。

3. 設想除了過往工作經驗外的喜好

除了從過往工作經驗反思之外,也可以設想你的喜好,對於未來新工作所期待的內容。


4.考量你的完美工作

利用一些線上評測,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價值觀、興趣...等,或是嘗試一些職涯諮詢。當你定位出你的理想工作或是理想公司後,也可以試著向這些公司聯繫。


5. 知道你值多少

市場需求將決定你的價值。做一些功課,去了解相似產業的薪資落點,探問相關從業者的待遇。


6. 如何提高薪資

有些時候,必須透過轉職或是爭取競爭性更高的工作,才能獲得加薪。也可以嘗試向原雇主要求加薪,但是在找好後路之前,盡量避免把話說死,以免丟了現有的工作又沒找到新的。


7. 習得更多技能

如果你尚未獲得未來理想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識,或是想要嘗試擔任新的工作任務,可以試著在現有的崗位去獲得它們,你的老闆有可能會願意給你這些機會,包括進修的訓練和課程等。


8. 拒絕也是OK的

不要害怕回絕覺得不太理想的offer,試著等待其他的機會。如果沒有找到很想去的新工作,待在原本的崗位也沒關係。


9. 保持開放與聯繫

持續去或的關於工作的訊息、建議,持續向你理想的職位提供履歷,這樣他們可能會在有職缺的時候聯繫你。





如何設定職涯目標並找到你的理想工作


設定職涯目標,有助於在日後的職業生涯中,得到更好的滿足。也有助於讓你避免犯下太大的職涯錯誤。我們不必苛求在一開始就達到最理想的職業,而是盡量一步步朝目標邁進。

決定你的理想工作

首先,試著想像你心中的理想工作,是一位經理人,或是自己創業,或是寫一本書等等。

如何得到理想工作

確認理想之後,擬訂計畫朝目標邁進,例如學習相關技能,以月、數月、年為單位,去吸收相關資訊等。

如果不符期望別感到灰心

當工作了一段時間,覺得目前的工作不符理想的時候,不用灰心,可以試著轉換跑道,再次去了解想轉換的跑道,以避免重複犯下類似的錯誤,並且去進修和累積相關經驗與技能。

打造你的履歷

持續累積你的技能和專業知識,這有助於你逐漸邁向你的理想職業。


2019年2月2日 星期六

行為的藝術--52個受迫性行為偏誤 書摘

行為的藝術--52個受迫性行為偏誤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7691


1. 理由的正當性 Because-Justification
就算理由沒意義,也能發揮作用,因為人人都喜歡一個「解釋」。因此,善用理由(ㄐㄧㄝˋ   ㄎㄡˇ),即便是廢話。

2. 決策疲勞 Decision Fatigue
做決策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所以要在狀況好的時候做決策,也不要一下子做太多決策。

3.傳染性偏見 Contagion Bias
所謂的愛屋及烏,海珊穿過的毛衣,並不會比較髒。

4. 平均的問題  The Problem of Average
所謂的每人平均一顆睪丸。在複雜社會中,分布不規則性越高,因此只得到平均數值,就更沒有意義。

5. 誘因排擠 Motivation Crowding
金錢誘因可能會排擠掉其他的誘因,給予志工報酬,可能會排擠掉意義感。因此,不要輕易對有意義的事以金錢做交換。

6.廢話潮流  Twaddle Tendency
人們有時會用胡說八道來掩蓋無知。建議: 如果無話可說,就閉上嘴巴。

7.威爾羅傑斯效應 Will Rogers Phenomenon
把NBA冠軍隊中最爛的兩名球員調到台灣職籃最爛的隊伍中,可以讓兩個隊伍的實力都增加。 又稱為分期遷移。

8. 資訊偏差 Information Bias
一種迷思,認為越多訊息,有助於做出更好的決定。事實上,過多甚至不必要的資訊,反而讓人從重要資訊中分心。結論: 試著與最少的核心資訊共存,才能做出最好決策。

9.群聚錯覺 Clustering Illusion
在大量近隨機的分佈現象中,人們容易產生當中有某種規律存在的錯覺。

10. 勞力辯證 Effort Justification
當人對一件事投入大量精力時,就會誇大其價值。事實上,多年苦練,也未必是好功夫。

11. 小數法則  Law of Small Numbers
基數越小的集合,就越容易出現極端。一名球員可能在整場具有100%的投籃命中率,其實也就是投1中1,或者是0%命中率,也就是投1中0。

12. 期待 Expectation
又稱比馬龍效應或預言者效應,你預期會成功,就真的會成功,因為期待可以改變對象的大腦和行為。但是僅限於可受影響而改變的事物。

13. 簡單邏輯Simple Logic
對簡單問題的直覺性答案,可能是錯的。對簡單的邏輯問題抱持懷疑,才是明智之舉。

14. 福勒效應 Forer Effect
又稱巴納姆效應,模糊的描述容易讓人自動誤以為準確,因為人會不自覺捕捉準確部分並忽略不準部分。

15. 志工的愚蠢 Volunteer's Folly
對巴菲特這樣的人而言,與其做志工,不如捐錢,除非他親身做志工會產生其他的效應。

16. 情意的捷徑 Affect Heuristic
面對複雜的問題,人們傾向情緒先行,理由後發;感覺先行,看法後發。

17. 內省錯覺 Introspection Illusion
對自己的信念過度自信,如果別人不認同,要麼無知、要麼愚蠢、要麼惡意。結論: 自己越是深信的信念,越是應該以批判的角度來檢視。

18. 無法關上機會之門 Unable to close doors
人們會為了盡可能保留更多可能性,而浪費過多的成本。然而無限的可能,意味著一無所獲。破釜沉舟、保留唯一一項策略,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穫。

19. 嗜新狂 Neomania
人們有時會高估新潮流或科技的影響力,但宏觀來看,來得快的東西去得也快,長期存在的東西更有可能繼續存在。

20. 睡眠效應 Sleeper Effect
刻意宣傳的廣告,在剛開始會反受人們反感,但過一段時間後,廣告效果就慢慢出現。這是因為時間一長,人們會忘記訊息的來源,但是訊息內容會留下來。因此,不要輕視不請自來的刻意廣告,時間久了它還是會在內心發酵。

21. 選擇性盲從 Alternative blindness
當你在考慮要A還是不要A的時候,應該還要額外考慮,B、C、D會不會更好。記得機會成本的概念。

22. 社會比較偏差 Social Comparison Bias
又稱井蛙現象。當你耗費心力,把同班的優秀同學拉下來,好獲得第一名時,從全國同期競爭者來看,其實你是浪費時間,而且這名優秀競爭者可能在另一個環境繼續發揮。因此,你應該支持那些比你優秀的人。

23.首因效應和時近效應 Primary and Recency Effect
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是最強的,中間部份引起的注意力最弱。

24. 放血效應 Blooding Effect
無用的放血療法,直到現代醫學出現,才被人們放棄。這是因為,我們不會因為一個理論是錯的就拋棄它,只會在一個更好的理論出現時才放棄。結論: 錯的或無用的觀點請立刻放棄,不要等待一個更好的出現才罷休。

25. Not-Invented-Here Syndrome 非我發明症候群
敝帚自珍。人們對自己發明創造的方法、觀點、事物,有高估的狀況。

26. 黑天鵝效應 Black swan
我們不知道有甚麼是我們不知道的。完全無法預見的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我們甚至無法預測它,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它是什們 (經驗的限制)。

27. 領域性依賴 Domain Dependence
知識無法複製,理解力很難跨界。醫生也很可能把身體搞壞,會看病不代表會照顧自己,會念書不代表會賺錢。

28. 假共識效應 False-Consensus Effect
我們容易高估以為他人具有跟我們一樣的共識。因此,當你的看法與大眾不同時,不要假設大家都是傻瓜,先懷疑自己。

29. 歷史修正 Historical Revisionism
人們會修改記憶,讓自己自我認知思想一致,勇於承認錯誤是情感上最困難的任務之一。

30. 圈內圈外偏見 In-Group / Out Group Bias
我們不理性的支持團體、民族、國家,並且高估同群體的同質性、異團體的異質性。這是因為在演化上,群聚是必要的求生條件。對陌生人存在偏見,是生物學上的事實。

31. 對模糊的無法容忍 Ambiguity Intolerance
我們不喜歡未知和風險。明確的低機率,比未知的機率更有吸引力。但只有少數領域才有明確的機率,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和模糊以及風險相處。

32. 預設值效應 Default Effect
我們習慣安於現狀、預設值、標準設定。基於避苦趨樂效應,改變帶來的效益必須是兩倍,才能與改變帶來的損失打平。這大概解釋了人們習慣維持原樣的原因。

33. 對懊悔的恐懼 Fear of Regret
"最後的機會"容易讓人錯估而投入過多成本,因為害怕後悔,人們難以扔掉自己不再需要的東西。不要上"最後一X"的當!

34. 顯著性效果 Salience Effect
引人注目的奇特性,未必是重要的。不要高估偶發的顯著特性,而忽略長期持續的隱性因素。

35. 知識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Knowledge
我們容易高估語言可表達的知識。然而,是社會繁榮造就大學,而非大學造就社會繁榮。我們高估學者、思想家,而低估實幹家、企業家。因此,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實踐能創造重要的知識。

36. 私房錢效應 House Money Effect
人們會受金錢得來的原因的不當影響,而產生錯誤判斷。輕鬆得來的錢也容易輕鬆花掉。謹慎看待那些輕鬆得到的贈品。

37. 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
無法立即看到效果的勞動,容易被一再拖延。解決方法是設定好定期定量的執行計畫,每天做一點,做一點就休息一點。

38. 嫉妒 Jealousy 
我們特別容易嫉妒與我們年紀、環境、職業相仿的人,「陶工嫉妒陶工」。就算真的改善了,新的嫉妒仍會產生。避開的方法: 1. 停止與他人比較。 2. 成為自己領域的佼佼者。3. 嫉妒把事情完成的自己。

39. 擬人化 Personification
故事勝於統計故事,我們隊統計數字冷漠,而對人充滿同情。這是為何小說總比論文引人入勝。因此,當你想客觀判斷時,請查明事實和統計資料;當你想打動別人時,請說一個充滿人性的故事。

40. 「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壯」謬論
從危機中存活,往往只是幸運,因為有更多人在危機中就掰了。危機未必能強大自我,車禍沒死,可能也成為殘廢。傷痛後的領悟,也可以用不經歷傷痛的方式領悟到。因此請盡量遠離危險。

41. 注意力錯覺 Illusion of Attention
當注意力過度集中,則容易忽略周遭狀況。所以偶而要分散一下注意力。

42. 策略性不實陳述 Strategic Misrepresentation
當缺乏客觀評估判準時,牛皮吹最大的人能容易得到報酬。這就是為何標下案的廠商,幾乎總是達不到預期效果。而且人們還常常接納這種吹噓。

43. 顧慮太多 Think Too Much
想太多的時候,反而會讓表現失常。過多的顧慮,會妨礙直覺性的解決方法。建議: 面對上手的常見問題,採用直覺捷思解決;面對很少碰到的複雜問題,採用深度思考。

44. 規劃謬誤 Planing Fallacy 
常態性好高騖遠,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人們容易高估效率和收成,低估風險和成本。建議: 評估計畫時,想想如果最糟的情況發生會是甚麼樣子。

45. 專業曲解 Profession Deformation
當你手拿槌子,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像釘子。面對問題,多數人都會先以自己的專業領域為思考基礎。請常是跳脫自己的專業,學習截然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從不同的角度觀看。

46. 蔡佳尼克效應 Zeigarnik Effect
擬訂計畫可以讓人安心。未完成任務會一直困擾我們,直到我們知道如何與它相處。建議: 把任務寫成筆記記下來,乃至詳細的執行計畫,內心才會安寧。

47. 能力錯覺 Illusion of Skill
大多數「優秀」執行長的能力並無法改變企業表現。對創業家而言,運氣比能力更重要。因此,懂得划船,不如選對船。

48. 正面特點效應 Feature Positive Effect
存在的東西比不存在的重要,存在事物對我們的意義,遠超於不存在的事物。人們會驚嘆如果沒有某物這世界會怎樣,但如果某物真的未曾存在,人們也無從意識起。人們會關注沙拉醬中的維生素成分,卻對沒有印在上面的膽固醇含量毫不關注。建議: 嘗試用「什麼不存在」的觀點來思考,或許會更快樂。

49. 撿櫻桃 Cherry Picking
先射飛鏢再打靶。小心看待只述其功、不述其過的報告。

50. 單因謬誤 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
長久以來人們習慣尋找代罪羔羊。對於複雜的事件、多樣的原因,希望找到單一原因去解釋 ( ㄅㄟ  ㄍㄨㄛ)

51. 治療意向錯誤
債台高築的公司營利高於沒有貸款的公司,不是因為越會負債越會賺錢,而是因為被認為不賺錢的公司一開始就被銀行擋在門外了。一種沒有顯著效果的藥品,卻顯示經常服用者存活率較高,實乃因為健康較佳者才能繼續正常服用。

52. 新聞錯覺 News-Illusion
新聞就像零食,讓人胃口大開,又產生獲得有用訊息的錯覺。而是實上有智慧性、複雜、抽象的資訊,都在新聞中被淡化處理。觀看大量的新聞很難認人有所成長。如果想要了解世界,沒有什麼比得上書。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思考的藝術--52個錯誤思考 摘要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1. 存活者偏誤:
只看成功者的共同特質可能是不準確的,因為忽略了去觀察大量失敗者。

2.泳將身材的錯覺:
游泳選手是因為體格好才成為泳將,而不是因為去游泳才體格好。

3. 過度自信效應:
人容易高估自己預測的能力(包括專家)。

4.社會認同
很多人認同的事,不代表就是正確的。

5. 沉沒成本謬誤
一件事物不應該僅因為「已經投入很多付出」,就認為它很有價值。

6. 互惠
免費的最貴,虧欠感會讓人付出更多。

7.確認偏誤(1)
人們傾向證成自己,而非否證自己,這也影響到人們蒐集資訊時的偏誤。

8. 確認偏誤(2)
解決方式是[幹掉你的寶貝],試著去否證自己的堅強信念。

9.權威偏誤
人容易過度相信權威。

10.對比效應
打了折的東西總讓人感覺較便宜。

11. 現成偏誤
人容易過度信任手邊容易得到的信息來源。

12.「好轉前先惡化」陷阱
否極泰來是正常現象,未必是某作為有效。

13. 故事偏誤
故事說服利比事實高,但其實可信度較低。

14. 後見之明偏誤
事後諸葛,因為從結果推倒回去總是[感覺]很合理。

15.司機的知識
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16.控制的錯覺
打麻將的時候,摸用力一點,也不會比較容易自摸。

17. 激勵過敏傾向
當捕鼠可以有獎勵時,人們會開始養老鼠。

18. 均值回歸
大病後漸漸康復是正常的,未必是藥有效。

19. 公地悲劇
如果不私有化或管理,愛心便當一定會被吃到垮掉為止。

20. 結果偏誤
莫以成敗論英雄,丟一萬隻猴子進股市,也會有一隻變成[股神]。

21. 選擇的弔詭
當選擇太多時,選擇者的決策力、判斷力、和選後心情都會變差。

22.討喜偏誤
討人喜愛的推銷員,越容易將東西賣出去。

23. 稟賦效應
當人們擁有某個東西,就會主觀的為它加值。(敝帚自珍)

24. 奇蹟
有時看似神奇的事件,在機率上也不是那麼不可能。

25. 團體迷思
「這麼多人支持,絕對錯不了」,當大家都這麼想時,就大家一起錯。

26. 輕忽機率偏誤
人們更看重事情的結果是怎樣,而輕忽這件事發生的機率是怎樣。

27. 零風險偏誤
為了將風險降到零,而不理性的付出了龐大代價。

28. 稀少性謬誤
[最後一天,要買要快]並不會增加這些商品的價值。

29. 忽視基本比率
精確的個體描述,容易讓我們忽略整體的統計事實。

30. 賭徒謬誤
除了有均值回歸的事件(非獨立事件)外,獨立事件的機率分布都是一樣的。

31. 錨定
當事情的確定價值越難確定,就越容易受錨定效應影響。

32.歸納法
過去每次都發生,不代表未來也一定發生。

33. 損失規避
避凶動力是趨吉動力的兩倍。

34. 社會性懈怠
1+1不會等於2,當責任分散,個體會變得懶惰一點。

35. 指數增長
人可以用直覺掌握線性增長,卻掌握指數增長。(所以請拿出計算機)

36. 贏者詛咒
為了當第一而過度付出,拍賣會上的贏家,往往是大輸家。

37. 基本歸因謬誤
人們習慣用「人」來歸因而非用「事」來歸因。

38. 錯誤的因果關係
火災發生數與消防員數成正比,不代表減少消防員即可減少火災。

39. 月暈效應
長得好看的人感覺個性好像比較好。

40. 替代路徑
不該只看這條路成功的結果,也該看看若失敗的結果,後者常被忽視。

41. 預測的錯覺
只有兩種人預測未來,一種人一無所知,一種人不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42. 聯結謬誤
有因果關係的情節,更容易令直覺上當。

43. 框架
「99%不含脂肪」,聽起來就比「含1%脂肪」更悅耳。

44.行動偏誤
情況不明的時候,容易自以為做點甚麼總比不做好。

45.不作為偏誤
明知見死不救與害人會導致一樣結果,卻給予前者更大的心理寬容度。

46.自利偏誤
成功都是因為我,失敗都是因為別人。

47.享樂跑步機
投注在能長期獲得快樂的事,而非只有短暫快樂的事。

48. 自我選擇偏誤
「我還活著簡直是奇蹟!」 因為死人就沒法這樣想了。

49.聯想偏誤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50. 新手的運氣
新手贏了兩、三局,就誤以為自己是天才。

51. 認知失調
吃不到葡萄,就說服自己葡萄很酸。

52.雙曲貼現
眼下的快樂,比為未來的快樂更誘人。(棉花糖實驗)


結論: 小事可以靠直覺,大事再仔細的檢視和批判自己的判斷和決策。畢竟精力有限啊~


給這本好書5顆星!





















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皇帝殿遊記: 一群好友相約下雨天去皇帝殿走春,沒想到爬到山上所有人都開始崩潰了啊啊!

這篇文章本來是當社群小編時寫的,結果離職了一段時間後,這個網站竟然倒了。所幸意外發現文字檔有留存,如下。

----------------




標題: 一群好友相約下雨天去皇帝殿走春,沒想到爬到山上所有人都開始崩潰了啊啊!



最近又到了冬天天氣濕冷的時節,讓我想到之前有一次相近的時間點與朋友出遊的一個回憶,
現在想起來還是讓人膽戰心驚啊...

有一次大約也是寒冷的冬天外加天氣有點潮濕,
有一個朋友就揪了大家過年『皇帝殿』去皇帝殿走春。
當時大家想『皇帝殿』聽起來應該是個著名宮廟,
所以輕衣便裝就去了。

結果坐了車到了皇帝殿附近,
沒想到是有點荒山野嶺的感覺,
原來皇帝殿是要爬山嗎?
主揪的朋友說, 『還好啦,爬一下就到了,不用怕,我來過... 』這樣,
於是我們就跟著往山路走了。

一開始路還蠻平緩的,
沒想到走一走覺得山路越來越陡,
走到一半太累停下來休息,
有朋友終於忍不住問了:
『皇帝殿不是一個廟嗎? 到底還要走多久啊』
主揪朋友:
『沒有啦,其實皇帝殿主要就是這座山』
『甚麼~~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要爬山,
大家以為是拜訪宮廟,穿得超休閒的,
還有人穿牛仔褲加休閒鞋。
但這時反悔已經來不及了,已經上賊船了,
休息一下後就繼續往上爬。

越往上爬,我們越來越慌,
因為一路上真的一個人也沒有!
而且濃霧大起! 不久後又開始下起小雨,

爬一爬結果看到這種路:

!這沙小! 我們到底是來幹嘛的! 不是走春嗎?
強者主揪朋友就往上爬了,
我必須強調,下雨溼滑跟晴天真的差很多,
那個艱難度應該乘上兩三倍,
我們一個個還是硬著頭皮爬上去。
其實我爬的時候,
心裡想著會不會直接死在這裡,
隔天報紙頭條:好友過年走春發生山難』這樣。

好不容易爬上去,走了一段,
又看到這種的:
…………………
大家都傻眼了,站在山腳下,望著山上看,
一面陡立的峭壁就留下一條繩子孤單垂在那裡,
風蕭蕭兮雨水寒。而且這一路爬來都沒看到任何人。

我們討論著要不要回頭,
後來強者朋友豪氣的說 衝了啦!
這個爬完後面就平坦了。
好吧,捏著覽趴又繼續往上爬。

冒著生命危險,終於爬上去,
走了一陣,結果這樣的景象映入眼簾: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4b/20041108_07.JPG

我必須說,當時的景象比照片看裡來還要可怕十倍。
當時下著微雨,又起大霧,我們眼中是完全看不到山下綠葉的,
看得到只有一個陡峭的山脊和看起來是插好看的幾隻鐵扶手。
山脊往下看就只有一片濃濃大霧,其他甚麼都看不到。

我當時看到這樣的景象,心裡只有一個字:
大家本來一邊爬一邊喘,接著看到這景象,
因為一方面在寒風中,一方面真的很險峻,
全身開始不自主抖了起來,還連罵好幾聲三字經來壯膽。

此時強者朋友轉過頭來,一臉慘白眼神死,顫抖聲音的說:
對不起,我錯了...,好像有點危險啊...
後來我們一問之下,才知道強者朋友根本沒爬到這裡過,
上次來只是在山腳下探探路,就回去了。

靠北啊!』『沒救了XD,我們要死在這裡了』髒話聲此起彼落。
怎麼辦,都爬到這裡了,到底要不要往前?
我們已經用匍匐的姿勢趴在山脊前討論著。
此時一個朋友當場就崩潰了:
幹你娘,我是廢物,隨便你們怎麼嗆都行,我不敢爬了~
他說這話的時候全身都在發抖。
說完他就要回頭。

後來大家終於決定還是回頭,有幾個人咬著牙還是爬過了這山脊,
到了另一邊,看一看,拍個照,就轉頭回來,
其他人就在山脊前等著。

後來要下山的時候,挑了另外一條路下山。
本以為下山會比較輕鬆,沒想到因為下雨路溼滑,
下山比上山更困難。
有一個較胖的朋友,當天穿了牛仔褲,而且又穿滑板鞋,
下山真的連一步都站不穩,大家尚且能扶著樹幹勉強走過,
但是他完全無法走。
後來他索性用『溜滑梯爬法』,就一屁股坐在山路上,
慢慢磨蹭下山,他就用這招一路從山頂慢慢滑到山腳,
我跟幾個朋友看到真的笑到快往生,因為笑到腰伸不直,
還在山路上滑了一跤。

後來我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得以安全下山,全身而退。
真的有浩劫歸來的感覺。

後來回到家,大家上網查了一下,
皇帝殿根本是刺激驚險的爬山景點啊,
根本沒人拿來走春吧,而且下雨大霧的天氣去,根本是找死啊XD
不過所幸後來還是安全回來了,沒有變成隔日新聞的頭條,
總算還算是深刻美好的回憶啊XD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https://meetype.com/2078/ennea-career-type5#comment-769

這網站,不少認識自己的測驗,不錯。

你具有專注、內向、聰明、安靜、客觀的傾向;博學多聞,甚少表露情感,習慣提出分析,不談感覺。在旁人眼中,你像是個獨行俠,喜歡擁有私人空間,自給自足的生活。你喜歡探討事實和系統,或許興趣廣泛,或是鑽研少數人才能明白的神祕事物,發展出一套理論。雖然你深知許多不同的事物,除非別人向你請教,你很少會主動提供資訊。你很注重隱私,習慣將生活加以區隔;不同活動的朋友、事業上的熟識者,都會設定清楚的界限,每一種活動和興趣都有專屬的空間和固定的時間,使時間與空間有方法、有系統性地運行。


第五型的人找工作時,請記得考量以下幾點:
    • 這份工作能讓我學新的知識
    • 這份工作能讓我發揮專業知識
    • 這份工作是我感興趣的領域
    • 這份工作讓我有足夠的獨立工作時間?
    • 這份工作讓我在思考上有多大程度的獨立性?
    • 這份工作的環境夠清靜?
    • 這份工作不需要太複雜的人際應對及相處?
https://meetype.com/bigfive-test-result?v6=buzQU9A



大五人格  結果:
https://meetype.com/bigfive-test-result?v6=wNFvj9A


https://www.apesk.com/mensa/common_report_getid/bigfive_report_admin.asp?id=287109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什麼是哲學?

什麼是哲學?

網路上看到的文章:

羅素與威廉杜蘭的看法


http://danshipper.com/bertrand-russell-and-will-durant-on-philosophy-science-and-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