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0日 星期二

《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The Culture Code)心得——為何幼稚園團隊能打敗CEO團隊

 


《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The Culture Code: The Secrets of Highly Successful Groups》是由丹尼爾·科伊爾(Daniel Coyle)所著,在Goodreads上4.3星評價,30000人評分。算是很受歡迎的書。

這本書開頭講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

研究者聚集了很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四人團隊,比賽用義大利麵、棉花糖等材料,能在最短時間內,蓋出最高的結構體。這些四人團隊有來自優秀大學的、有來自律師團、有來自CEO等。

這個實驗想探討的是什麼樣的「團隊」表現會比較好,而什麼樣的團隊表現比較差。

令人跌破眼鏡的結果是,得到明顯優異成績、打敗眾多菁英的團隊,是一個由幼稚園兒童的組成的團隊。

沒有策略、沒有腦力激盪、沒有聰明、經驗、沒有互動條理的兒童們,怎麼有可能打敗其他菁英團隊呢?

作者的解釋是,幼稚園兒童沒有「地位」的概念。相較於成人菁英團體除了解決問題外,還會花心思在注意「地位或政治問題」: 誰在發號施令? 可不可以批評? 有沒有規則? 但是兒童們根本不在乎這些,他們不爭奪彼此地位、不爭奪話語權,專注在實作、實驗、解決問題。所以即便兒童的互動毫無章法,但是他們真正的像是一個「團體」在互動、合作,所以能夠展現好的結果。

這個實驗結果的啟示是,組成團體的個體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互動的模式,也就是文化。而如書中所說的: 「文化不在於你是什麼,而是你做了什麼。

這樣的觀念讓我們了解到文化的重要性。或許我們可以說,在好的文化的運作下,「三個臭皮匠也能勝過一個諸葛亮」。或者比方說同樣是碳分子,一種排列組合可以成為鑽石,另一種排列組合只能產生石墨。可見好的文化、好的「合作方式」,對於機構、組織、企業、團體來說,真的相當重要。印證彼得杜拉克的一句名言: “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 (策略在文化面前不值一提)


高效團隊的三件事

科伊爾提出了三個核心技能,這些技能對於建立強大的團隊文化至關重要:

1. 建立安全感:創建成功團隊的第一步是確保成員感到安全和有連結感。安全感促進信任,使成員能夠開放地溝通。科伊爾討論了過度溝通以強調聆聽、領導者展示自身脆弱性、以及接納回饋等方法,來在團隊中建立歸屬感與安全感。

2. 分享脆弱性:科伊爾認為脆弱性是信任與合作的關鍵因素。他指出,透過展示脆弱性,領導者能營造一種讓團隊成員敢於冒險並分享想法的環境。這樣可以建立更深的聯繫並促進合作。

3. 確立目標:成功的團隊都有明確且共同的目標。科伊爾強調了明確和強化團隊目標及價值觀的重要性。他建議使用「燈塔法」,即領導者提供清晰的方向,並不斷將團隊的努力與目標對齊。


一言以蔽之,好的團隊文化,應該是大家要能夠不分彼此,互信互助,能夠坦誠相見,敢於表現弱點、承認錯誤,也能夠接受互相的真實評價。

如前面提到的實驗所表明,一個好的團隊文化,比起囊括一些菁英進入團隊更重要。而團隊文化,可以說與公司或組織的領導者、團員間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息息相關。

能夠打造好的團隊文化,對於組織的長期勝敗至為關鍵。這是組織領導者、管理者不得不深思的。



參考資料: https://clickup.com/blog/the-culture-code-summary/ 




2024年8月10日 星期六

《如果我可以冬眠 (If Only I Could Hibernate) 》——蒙古版的《當幸福來敲門》

 


這部片《如果我可以冬眠 (If Only I Could Hibernate) 》是第一部參加坎城影展官方評選的蒙古電影,並獲得了東京 Filmex評審團獎。導演是Zoljargal Purevdash,這部片描述的故事與導演自身的故事有些雷同。


我本來抱著姑且一看的心態進電影院看,結果看完實在大為感動,慶幸沒有錯過。


沒看過的人,建議就去看吧! 以下有劇情雷!








--------------------------------------------

以下警告!有劇情透露。


身為一個兒時家庭有些貧困的人,這部片的許許多多橋段我都深感共鳴。


例如主角本來跟姑姑有說有笑,但是提到讓出父親的馬鞍,就立刻翻臉。即便那條馬鞍在媽媽的眼中也已經是沒用的東西,但是我完全能體會主角的想法。因為那是爸爸留下來的東西。


另外還有即便家庭經濟困難了,也不情願向陌生人求助,我也相當能感同身受。


主角在幫媽媽找工作,但是媽媽很快就不情願地跑了。其實我也不明白為什麼,可是這場景跟我年輕時真的太相似了。


想起來,大人或者單親母親,可能有一種莫名的矜持,好像很不願意拋頭露面,也對自己家庭的陷入窮困諱莫如深。這很可能是因為愛面子,但至今我仍不十分理解。


還有就是當媽媽開始抱怨死去的丈夫並哭泣時,主角憤怒地離開家在外面閒晃,找東西發脾氣、找朋友聊天等等,真的太寫實了,完全能喚起我的共鳴感。


主角跟一幫朋友在房間裡聽饒舌音樂,音樂撥放著對社會不公的控訴,然後大家開始手舞足蹈起來。這種年少想突破現狀的情緒,真的太寫實了。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看待這些劇情的,但是對我而言,真的太真實了。


讓我感到心酸的其中一個場景,是主角看到妹妹在街邊賣手鍊。其實我想主角看到這一幕,一定是為妹妹的懂事感到很窩心的,但是他還是覺得需要扛起哥哥的責任,告訴妹妹不要這樣耽誤學業。然而妹妹也很懂事,他也不希望哥哥耽誤自己的學業。但是這一切就是無奈。


更讓我感到心酸的其中一個場景是,主角不斷對外展示出堅強的一面,直到跟鄰居一起埋葬家中死掉的狗之後,才情緒崩潰。並且說出他不想哭,因為他覺得哭是弱者的象徵。然而他的堅強,早已遠遠超過大多數同齡人所能承受的,直到鄰居的安慰才情緒潰堤。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對於母親的處境沒有明確的著墨,因為這更加凸顯了主角的觀點。很多時候孩子真的不了解(父)母親的想法和行為是什麼,尤其是單親家庭,所以孩子也很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和不諒解。這樣的留白處理是很好的,更真實的表現了主角孤立無援的主觀感受。


最後主角盯著得獎名單的長鏡頭真的很好,很揪心,情感真摯。我個人猜測得獎名單是好消息,姑且不說具體是什麼。但是我覺得很能共鳴他的處境,那種感覺好像困在黑暗中好長一段時間,終於看到光明的那一刻。那一時刻的感覺已經不是快樂可以形容,而是覺得人生終於有路可以走下去的感覺。所以主角的表情詮釋實在太精采了。


我從小也是因為父親早逝,家道中落。母親無力負擔家計,所以我從小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想辦法,上了大學後,再也沒跟家裡拿過錢以外,還要幫忙家中開銷。


我現在家裡經濟好轉很多了。雖然我沒有電影中主角那樣的數學頭腦,但是我很能體會那種不放棄、想為前途奮鬥的心情。


我覺得這部片就像是蒙古寫實版的《當幸福來敲門》,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總之,這部片太好了,我十分感動! 非常推薦!






2024年8月3日 星期六

查理蒙格 (Charles Munger)——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

 1. 為何跨領域學習很重要

    單一學科的訓練,會讓人誤以為自己的學科訓練是最重要的,即敝帚自珍效應。

    單一學科訓練讓人以為各種問題只有一種解法。


 2. 怎麼樣的跨領域學習是足夠的

    應當接受各項重要學科的基本知識與訓練。

    應該實際運用跨領域學科的訓練來解決實務問題,因為實務問題的解決方式是多元的。

    軟科學應該模仿硬科學的治學方法和精神。(社學、物理、化學、工程)

   學習這些基本學科的原理,遇到問題時,盡量從問題根源出發,從知識的大原則出發,透過基本知識和正確推論。


如果追求事實真理和一個人的利益背道而馳,那麼這個人就很難接受真理。

因此誘因是很重要的。在什麼樣的環境誘因,就會產生甚麼樣的人,這是學院常常產生「專家」的緣故,因為跨領域知識在學界不受鼓勵。或許跨領域人才在業界會好一點,或許。


查理蒙格 (Charles Munger)——實用的思考方法(Practical Thought about Practical Thought?)

 

一、簡化問題的最佳方法,先解決那些答案顯而易見的大問題



二、善用數學。唯數學才能揭示科學的真實面貌。




三、不能只從正面思考,也要會從反面思考。

思考如何成功之外,也可以思考如何會失敗,然後避免它。



四、最好、最實用的智慧,來自基礎的學術知識。

學習各學科的基本知識,時時熟悉之、運用之。

不要成為狹隘領域的專家,這樣會變成只懂敲釘子的槌子。

跨領域學習,當然如果真的不擅長的領域,可以仰賴他人。



五、理解綜效 (魯拉帕魯薩效應)。

很多事情是由各基本因素共同發酵而成的。

對於事情的理解也同樣要仰賴綜效。

對於一家公司的成功。可以從心理學角度、產業角度、市場需求角度、規模效應等各角度切入,便能掌握事情的大要。



愛因斯坦自認,成功的四個因素,首先是自我批判,接著才是好奇心、專注和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