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六章,介紹了6項主要的認知錯覺。
一、盲點錯覺(沒看見的大猩猩)
中文有句話說,視而不見。這句話是真實的。作者舉了目擊者案例、大猩猩試驗,以及一些其他案例研究說明,人們會犯下將不尋常之處忽視而視而不見的錯誤。這種錯誤特別容易發生在當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習以為常的主題,因此忽略了關注不尋常處的狀況下。
(source: smithsonian )
這樣的失誤廣泛常見,不論是路人、駕駛員、醫生...都可能犯這種錯。書中提到,「專注力」是一種零和的作用力,意思是,當你稍微分心於一些其他事情時,你放在主要項目的專注力就會變弱,也就是說總體專注力是不會增加的,你越多分心,每項事情被分到的專注就越少。所以說,要專注,不要多工。另外,一個禮遇的專家通常比較能發現該領域的細節,從而避免更多的盲點。
二、記憶錯覺(Memory Illusion)
我們通常很相信自己的記憶,因為她很生動,又是來自內心。但事實上記憶容易犯錯,尤其越久遠記憶越容易犯錯,因為人的記憶基本試試編製而成,有點像繪畫,而非照相。甚至有的人會把自己聽過的故事,久了之後當成自己的親身經歷「回憶」出來。驚人的是,我們有時會對回憶有過高的自信,也就是說,對這些久遠的回憶內容的真實度堅信不疑。
這個錯覺的啟示是,不要因為記憶栩栩如生、歷歷在目就相信,最好還是仰賴一些客觀的紀錄如筆記、照片等來協助。
三、自信錯覺(Illusion of Confidence)
聰明棋手和愚蠢罪犯的共通點是什麼? 答案是他們都很有自信,只不過一個很該有,一個不該有。人們普遍都有自信過高的問題,在許多表現的自信評量中,人們平均認為自己的程度大約有七成(而實際上應該要五成)。尤其,在該領域越無知的人,自信心過度的問題越明顯。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感覺良好」。
這樣的狀況在一些場合中帶來問題,因為在難以判斷實力的情況下,人們可能會仰賴或相信那些看起來很有自信的人說的話。我們可能選出一些「自我感覺很好」的主管或領導,但是實際上沒那麼好。
另一種有趣的現象是,當人們團聚在一起共同討論並同意一個構想時,牠們的自信心就會上升,即便這個構想並未經過真正合理的評判。換言之,盲從可能進一步放大自信心過度的問題。團體的領導者未必是最明察者,而是最有自信,因此勇於發言的人。所謂的群眾智慧,其前提建立在群眾得以個別獨立思考並進行合理性的交流,否則的話集思未必廣益,反而變盲從。好的預防方式是抱有一個自我懷疑的心態,透過一些方式檢證自己的表現或觀點究竟如何。如果你或某個人,對於任何事項都有著高度的自信心,那麼要注意了,這可能是過度自信的傾向。
換言之,當人們時常在鼓勵要充滿自信,其實也有負面的作用。人們應該多一些能夠自省的能力,我們能夠善用一些客觀判准(例如請示專家、測驗),來了解自己的能力是否真的很好,或是只是自信心過剩。
四、知識錯覺(Illusion of Understanding)
我們對於日常事務會有「自以為懂」的錯覺,但是如果試著開始追問下去,就會發現自己很快被問倒了。就好像我們覺得自己好像明白腳踏車、沖水馬桶是怎麼運作的,但是想到原理的細節時,才發現自己其實不是很懂。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科技的普及、事情的複雜化等等。其實很多事情本來就是很複雜的,我們的心智就好像一個「暫存器」一樣,我們只是了解表面,事情能操作就好了,真正能全面了解背後原理的,沒幾個人。(其實整個人類社會就是這樣運作的,透過分工,沒人了解全貌)
有趣的是,人們會因為大量的專有名詞堆砌,或篤定的態度,而產生知識錯覺。當人們看到充滿專有名詞或精美圖表的資訊時,會覺得知識量增加了、可信度增加了,即便事實上那些根本是無關甚或胡扯的資訊。人們也更容易相信那些篤定態度的訊息,而對保守的看法興趣缺缺,但事實上,對複雜事情的不確定態度,往往更貼近現實。
五、因果錯覺(Illusion of Causality)
人們天生具有因果性理解的天賦,所以我們會把時間先後順序的兩個事當成前因後果來理解。但這種作法不一定對,有時還會混淆因果性與相關性。例如,我們把天空中的看作是人臉;或者我們認為多做愛能導致年輕(倒果為因)這種觀點。
故事性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模型,人們會把故事先後事件看成具有很強的因果性,但事實上這樣的判斷也可能有誤導作用。
六、潛力錯覺(Illusion of Potential)
民間傳說人平常只使用20%的腦力? 聽莫札特的音樂會變聰明? 多做益智遊戲可以訓練大腦? 其實這些多是經不起實證的都市傳說,它們可能起源於一些特殊的研究案例,然後經過媒體渲染,一炮而紅。但是後續的研究即便指出實驗經不起複試,或是沒釐清真正原因,但是人們早不在乎,只記得那個最神奇的原初印象。
聽莫札特真的能變聰明嗎? 依據研究結果推測,很可能是因為音樂帶來的正面積極心態可以促進測驗表現,只要是聽自己最喜歡的音樂,都有這樣的明顯效果。
如果真的想要對大腦有幫助,定期的有氧運動比益智遊戲更有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