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 星期三

廣泛知識愛好者(philomath)的尋職思索

 




作為一個興趣廣泛者

當我第一次看到philomath這個詞的介紹之後,我就覺得自己很適合這個描述:

[philomath,指非常享受學習和研究的人]

它跟philodophy的細微差異在於,philodophy指的是愛知識智慧,更強調於得到知識的結果;而philomath指的是喜愛學習知識的過程。

無論如何,philomath通常也指的是學科興趣廣泛,對各類學科皆感興趣的人。


有時我會有點苦惱,一方面,我似乎天性是興趣廣泛的人;但另一方面,社會或者職場,好像有種比較青睞專才的傾向。我想主要是企業吧,因為企業的目標是人才能夠變成好用的工具,那這樣來看當然是越專越好,一支專用的螺絲起子,在現代可能比百無一用的瑞士刀更好用。


[專家]是外部動力促使的

所以我覺得所謂的[專家]、[志業],其實內部動力的成分更少,而外部動力的成分更多。因為所謂的[專家],往往期望某人在某一領域超群,那不只是興趣而已,還需要外在表現確實比他人有更大得多的優勢,那這就免不了是與他人比較,而不能只是自得其樂。再者,無論是基於名望、利益,還是自我期許,[專家]之名可能需要更多的責任感,只靠興趣、熱情恐怕很難撐太遠的路。

很多人的期許口號可能會說:[我要成為籃球界最強] [我要成為台灣最棒漫畫家] ......等等,這很明顯不只是對該行為的熱情了,而是一種排行上的競爭性的期許。也許為了達此目標,心中暗暗希望對手不要太出色,由此會產生各種諸如忌妒、煩惱、渴求、高期待等等的心態,感覺也是挺辛苦。


[志業]是自尋煩惱嗎

[志業]不太一樣,但可能有些些類似。比如有些熱愛登山的人,可能會自我期許[我要登百岳] [我要征服XX山],[我要成為最XX的人]...等等。可是想一想,我不太懂這種期許背後的心態究竟是什麼,好像也多少有沽名釣譽的成分,畢竟我們自小就耳濡目染各種競賽的排名,所以漸漸產生了這種追逐名次的想法吧,或者是自我認同的想法。比如[我是XX界第一把交椅] [我曾是XX比賽第2名]等等。通常有這種表現就會被外界、長輩、社會、親朋好友誇讚,虛榮心、自我感覺良好各種爆表。可是想一想,這種圖一時名譽,暗自不知吃多少苦頭,划得來嗎? 難怪人說,欲要人前風光,必要人後受罪。


[通才]與[專才]

所以我在想,大部分的人其實都不是基於內在動力成為專家,但至少廣泛的學習樂趣,我個人是還蠻樂在其中的,不是外在動力驅使。也就是說,[專才]更靠近於外部的誘因,比如利益(給他人帶來利益而得到讚賞獲獎賞)、名譽名聲名望、自我認同滿足感;而[通才]更靠近於內部驅力,也就是廣泛的學習興趣,但不會為了特定外部目標,而驅使自己進行更深度的鑽研。

我覺得這才是人之常情,像馬克思形容最終的共產社會:[人們早上參與時政、下午砍柴、傍晚釣魚...]等,各種適意而行的生活。這似乎顯示了[專才]是出於社會需求,而[通才]更符合個人式的休閒生活。

當然,市場還是很現實,人們更願意為一個把東西煮好吃的廚師買單,而非為一個出於興趣煮東西的廚師買單。所以[通才]好像必較適合自得其樂,[專才]則更受社會、職場、利益交換場所的偏愛多一些。

(當然,一定也有興趣相對狹,極度深愛某一領域者,可能像個天才、自閉症者、亞斯伯格症者這樣的)


我自己大概屬於興趣廣泛者,要我全心投入某一領域實在不太好受。不果我想盡可能嘗試看看吧,投資是我目前想到有可能的與[通才]有些相印的一個領域,其他職類...,就要再看看了。畢竟待遇也是尋職的一個要素,而專家可能有它吃香的一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