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關於生活與工作的雜記

     


    每個人的一生受到兩大使者所宰制,這兩大使者一名為「快樂」,另一名為「痛苦」。而這兩大使者又有著同一個主人,這個主人名為「生命」。依稀記得這個比喻來自希臘神話或是某個哲學家的一段話(好像是叔本華)。

    某個程度而言,每個都參與了經濟活動,人們用他們多餘的,來換取它們缺乏的。人們用時間,也就是自由,獲取他們想要的東西,例如財富、體驗、娛樂、房子、車子、愛情、繁衍後代、名望、榮譽...等等,不一而足。

    從經濟學的角度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算盤,換過度的時候,就不想再換了,因為每樣都東西的過剩,很容易導致邊際價值遞減。例如高工時的工作者,下班時間就更加珍貴。可是如果我們觀察現代的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社會,人們依然投入大量的工時,來賺取金錢,甚或是,就是為了工作本身。沒錯,現代社會高度崇尚工作價值觀,不愛工作就是不上進,不高工時就是懶惰,沒有明確職涯目標或方向,就是庸才。這樣的價值觀對誰有好處呢?答案是雇主(企業家),因為這樣的價值觀,讓人們(至少部分人們)願意投入更多的犧牲,換取更少的報酬。這就如同在戰爭時,將軍給士兵們的胸上釘下一枚胸章,好補償他們為戰爭所付出的手足。在現代的職場中,人們也追求榮譽、頭銜、地位,當然金錢也是一種形式的報酬,讓他們更賣力工作,而這背後必然獲利的,雇主是其中之一,因為越多、越激烈的經濟活動,雇主在其中的分潤就越多。

    當然,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從剝削的角度來看是左派的角度,而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勞動的付出換取金錢,是自由的行為,有人願意當工作狂,賣命賺錢;也有人願意賺少少,過著閒散的日子。此外,按照經濟學的定律,勞動供給過多時,在市場上的價值也會減少,換言之,當大家都拼命工作時,每個工作者取得的報酬就變低了。也就是說,勞動的意義不僅在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勞動的價值也受到社會供需,也就是其他勞動者付出的程度之影響。

    最近國外有所謂「安靜離職」,大陸有所謂「躺平」。其實可以說,在拼命工作和耍廢躺平兩極端之間,不同的人們一直在兩端中擺動。甚或我們可以說,採取與大眾相左的作法,或許是更好的策略,因為這樣的相對報酬更高。比如說,當大家都拼命擠白領工作時,藍領工作的CP值就增加了。甚至說,每個產業的景氣漲跌波動都是這樣起起落落的,一下子科技業好、一下子傳產好、一下子公務員好,或許因為這樣,轉換工作的速度也加快了,有的人可能會像都市的遊牧民族一樣,快速的轉換工作,逐水草而居;當然也可能有人更像農夫一樣,死守著崗位,有福時享福,苦時也要扛得住。

    其實若以部分的物資條件來說,富裕國家的大部分人們已能過上比古代皇帝還舒適的生活,山珍海味、錦衣玉食、又有享受不完的科技、音樂、娛樂、資訊等等,所以可以說,現代人是應該知足了。可是另一方面,人們還是會有所不知足,而且這些不知足才催生了科技、文化的持續演進。

    這個演進的推力是很玄妙的。GDP作為經濟衡量偶爾會是荒謬的,比如我與另一人互付對方一萬元,他幫我擦背,我幫他按摩,這樣就創造了2萬元的經濟活動。當然,這只是誇張比喻,因為實際上的經濟市場是龐大數量的不同個體相互交易,或者所謂的用腳投票,人們自選他們認為重要的事物,然後花錢購買,再自己付出勞力賺取金錢。重點是這支看不見的手,同時是難以捉摸的手,有意無意地就這樣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這所有過程中,或許有不少"經濟"活動是毫無效益的,比如政府A單位花錢,捅了簍子,然後政府B單位又花錢收拾這簍子。但是沒關係,因為AB單位的勞工因此獲得薪酬,用薪酬去消費,這些消費,有些可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也有些可能是無甚益處的。所謂天生萬物以養人,人類社會就是這樣單方面的消耗自然資源,轉化為人類的種種慾望滿足,科學、文化、電影、音樂、文字、建築......,甚至只是燦爛幾秒鐘的煙火。

    或許,作為一個個體,毋須思考什麼人類大目標、國家的目標、企業的目標、社會的流行時尚風俗、職場的價值觀、學校的價值觀.....種種,從理性的經濟學思考來說,這些價值觀,以及不必要的道德觀、職場倫理等,都是可能成為個人追求自身快樂的阻礙。這也就是社會學中提到的其中一種反社會性格,也就是認同俗世之目的,但是不認同俗世之手段。也就是同意健康、財富、快樂很重要,但是不同意一定要忠誠、奴性、刻苦、忍耐、遵從,才能獲得這些東西。或許擺脫了這樣的思想桎梏的人,更容易追尋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成家立業比較好」「穩定工作比較好」「要會做人,要聽長官命令」「要成為有用的人」「要認真工作」「要有高度自律」「要使命必達」「要犧牲個人時間」......,其實真的是這樣嗎? 感覺既非對、也非錯,同樣是那句話,看人,有的人認同,有的人不要,有人願意高度配合工作要求,有的人不要(像我)。重點是,我們自己要明白,這其實無關對錯,而是個人取捨。光鮮成功外表下,誰見背後血汗付出。

    其實以我個人的本性,我本就是閒雲野鶴、愛好自在隨興的人,對喜歡的事願意投入熱情,但是自覺無意義的事,做起來便痛苦萬分。還不得不說,商場上、公部門上,好像不少事是如此。拼命的廣告、行銷,希望人們去買那些他們根本不需要的東西。費盡心力做出來的東西,充其量不過是充充排場,讓長官高興一下,然後就束之高閣,化作雲煙。現在的社會處處再上演這樣的事情,產品快速更迭、消費者快速享樂,然後產出的是一堆垃圾和一堆稍縱即逝的快感,然後為了這東西,白天煞盡苦心打拼。就問,這樣真的值得嗎?是在拚三小?

    這樣的生活,感覺好像一隻拚了命奔跑的天竺鼠,然後下了班又拚了命享樂,美食、旅遊、影劇、活動,無一不能錯過。然後白天又繼續超認真工作。工作也疲乏、娛樂也疲乏,終日不得安寧。這點或許是古人與我們相差比較大的。當然,這可能也說得太理想、太憤世嫉俗,有不少人其實是為了家人小孩、三餐而奔波,並不是縱欲享樂。

    可能也是如此,我依然是孤家寡人,對我來說,我物慾不高,基本的收入大抵便能滿足我的需求,更何況在現在物資、資訊豐足的時代,不用花多少錢,便有享不完的書籍、音樂、電影、食物等,夫復何求?我只求有去享受這些的自由時間。就我看來,拼命賺錢而沒時間享受,也是荒謬的事,但也不全然,其實許多的政商達人、創業家、成功人士,或許就是這樣幹的,對他們而言,這是他們想要的犧牲與交換。

    順帶一提,在這些競爭激烈的商場中,其實最終最大的獲益者是消費者,因為創業是高風險高報酬的行為,也引得許多人才競相爭取,但是無論如何,最後這些好處會歸一部份給消費者,如同所謂的free rider。這或許也是資本主義帶給社會進步的龐大福利之一吧。

    最後,作為個人,我想最好的策略可能是發揮你的少數所長,去換取社會進步帶來的種種好處,這也符合經濟學所謂的專業分工。每個人或單位去做他最有優勢的事,然後用該產出的報酬去換取其他資源,這也是為何有說法是高收入者應該專業於其工作,然後花錢去購買他不想花時間的服務,例如烹飪、家事等等。

    但是,這還沒有考慮到一些其他重要因子。工作的報酬我們可分兩部分,一部份是客觀金錢報酬,二部分是主觀價值報酬(例如成就感、自我實現、社交、學習、影響力等)。另一方面,工作的成本也絕非只有工時,還包括了身心壓力、適應性、風險、心情、興趣等等。再者而言,一個多元的生活/工作型態雖然可能在商管的角度上較缺乏效率,但是從個人生活來說,多元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更快樂、更均衡、更調適的。這一切真的很複雜。綜言之,我想盡量去求取一個符合個性以及專長(這需要培養)的工作,並且換得合理報酬,工作與生活平衡。而所謂專長,除了符合自身人格特質外,也要考量當前社會的客觀需求,也就是市場報酬。另一也相當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不需要被他人、社會的價值觀所左右,讓別人(家人、公司、前輩等)來主宰我的生活方式、我的價值觀,我覺得這是挺不智的。當然,透過別人的建議來提升自己的自律,聽取別人的建議,這是可取的,但是最終怎樣的生活是好的,這還需由自己決定,也是一個自主的人應該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