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金針度與人》(作者:李敖) 之 書摘
《要把金針度與人》(作者:李敖) 之 書摘
這是一本介紹中國傳統經典的書,不過其實內容是把李敖為《中國名著精華全集》叢書中許多中國經典所寫的序集合起來而已,所以看完這本書就等於是看完李敖在《中國名著精華全集》叢書當中為每一本經典所寫的序。
雖然如此,看完這本書還是蠻有收穫的,其中前面的部分略為提到了李敖對於「中國經典」的看法,為何我們還要看古書?現代人能夠從古書當中學到什麼?...等問題,還有李敖對於資訊爆炸的看法,讀書方法的看法等等。
在讀書方法方面,李敖批評了朱子式的讀書法,也就是一字一句的讀、皓首窮經,他認為這種讀書方式只會把人腦袋變笨了,變成迂腐的書呆子;同時他也批評走馬看花式的讀書法,他說這種讀書法好像一隻狗熊走進玉米園,看到玉米就往腋下夾,然後左摘右丟,最後走出玉米園時還是只有腋下那一根玉米。李敖自己推薦的讀書法是「分屍讀書法」,訣竅是「跳看」,就是不用一字一句讀,而是專讀重點,在行句當中挑出一兩句、甚至半句的精華、重點,如此讀書法既快又有收穫,接著把這些重點畫起來,用刀片或剪刀割下來,蒐集起來放在別的地方,這樣一來這些重點就的確被你吸收到了。(簡單來說就是記重點並保存,大家若有其他適當的方法可以達到這個效果,比如做筆記等等,應該也有類似的功效)
李敖認為中國的古書太多,沒有方法的人不僅看不完,而且看了也變成書呆子,所以他把它為這些古書寫的序集結起來,作為一種將「天下之書集結為一書」的創舉(這裡的天下指的是中國),這樣別人就可以看這本書而多少汲取了眾多中國古書當中的精華。俗話說「鴛鴦繡取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而李敖將這本書名為「要把金針度與人」,就是這個意思。
書裡頭提到了一些有關讀書方法以及古書精華的部分,筆者挑自己認為精采的部分摘錄如下:
俞大維:「人越老越有奇想,年輕時看書看不懂,我認為腦筋有毛病。現在看書看不懂,我認為書有毛病。」
p.19
聞一多:「中國這些舊東西我鑽了幾十年了,一個一個字都弄透了,越弄越覺得「要不得」,現在我要和你們裡應外合地把它打倒。」……夏曾佑、陳寅恪、聞一多的覺悟,都是真正深知「中華文化」後的覺悟。陳寅恪說:「中國書雖多,不過基本幾十種而已,其他不過翻來覆去,東抄西抄。」
p.20
顏之推批無用知識分子:「吾見世中文學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諸掌。及有試用,多無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陳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顧南可以應世經綸也。」
又說:「吟嘯談謔,諷永辭賦。事既優閒,材增迂誕。軍國經綸,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乎! 」
p.138
汪中自述:「中嘗有志於用世,而恥為無用之學,故於古今制度沿革、民生利病之事,皆博問而切究之,以待一日之遇。下至百工小道,學一術以自托。」
汪中詩作:「霸圖龍戰安在哉?登高望遠使人哀。今人還踏古人地,古人白骨生青苔。蘇公米芾不可見,後世何人知我來? 」
p.308
王勃寫文章之奇:「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而臥。忽起書之,初不加點,時謂腹稿。」
p.334
黃遵憲作文不屑擬古:「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各人有面目,正不必與古人相同。」
p.360
鄭樵尚實學:「義理之學,尚攻擊;辭章之學,務雕搜。耽義理者,則以辭章之士為不達淵源;玩辭章者,則以義理之士為無文采。要之,辭章雖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義理雖深如空谷尋聲,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歸,是皆從事於語言之末,而非為實學也。」
(筆者是念哲學的,見此段特別有感觸,其中的「義理」令我感覺與「邏輯」頗為類似,而義理之學在我眼中有些類似近代(或當代?)英美哲學的走向;而辭章之學則有點像歐陸哲學與中國哲學給我的感覺。套入鄭樵對於二者的批評的話,就是說只著重分析、邏輯、推論正確與否的「義理之學」,可以弄得很深奧,可是沒有美感。而只著重文辭優美、堆砌文字的「詞章之學」,雖然看起來可能也讓人覺得很有深度,驚嘆連連,但若虛有其表的話也只不過是眩人耳目,賣弄文采罷了。重要的是,兩者都僅止於紙上功夫、咬文嚼字的層次,不如能夠學以致用,能夠應用於世的「實學」才是更有價值的。筆者認為學哲學之人看了這段文字也應該反省反省,因為念哲學的感覺容易陷於文字遊戲之中,忽略了「文以載道」才是學問真正的價值。
p.408
趙翼論詩絕句:「滿眼天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支眼需憑自主張,紛紛藝苑說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 短長。」
p.412
(李敖談文章好壞標準)
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們評判文章,實在該用一種新的標準,我們必須放棄什麼山水標準、什麼雅俗標準、什麼氣骨標準、什麼文白標準。我們看文章,要問的只是兩個問題:一、要表達什麼?二、表達得好不好?有了這種新的標準,一切錯打的筆墨官司,都可以去他的蛋;一切不敢說他好不好的所謂名家之作,都可以叫它狗屁。
p.440
其實這本書基本上是介紹一些中國經典的書,但是其中可以看到一些中國古代偉大學者的一點真知灼見,還有李敖大師的一些心得分享,不錯不錯。
推薦指數:8.5星
這是一本介紹中國傳統經典的書,不過其實內容是把李敖為《中國名著精華全集》叢書中許多中國經典所寫的序集合起來而已,所以看完這本書就等於是看完李敖在《中國名著精華全集》叢書當中為每一本經典所寫的序。
雖然如此,看完這本書還是蠻有收穫的,其中前面的部分略為提到了李敖對於「中國經典」的看法,為何我們還要看古書?現代人能夠從古書當中學到什麼?...等問題,還有李敖對於資訊爆炸的看法,讀書方法的看法等等。
在讀書方法方面,李敖批評了朱子式的讀書法,也就是一字一句的讀、皓首窮經,他認為這種讀書方式只會把人腦袋變笨了,變成迂腐的書呆子;同時他也批評走馬看花式的讀書法,他說這種讀書法好像一隻狗熊走進玉米園,看到玉米就往腋下夾,然後左摘右丟,最後走出玉米園時還是只有腋下那一根玉米。李敖自己推薦的讀書法是「分屍讀書法」,訣竅是「跳看」,就是不用一字一句讀,而是專讀重點,在行句當中挑出一兩句、甚至半句的精華、重點,如此讀書法既快又有收穫,接著把這些重點畫起來,用刀片或剪刀割下來,蒐集起來放在別的地方,這樣一來這些重點就的確被你吸收到了。(簡單來說就是記重點並保存,大家若有其他適當的方法可以達到這個效果,比如做筆記等等,應該也有類似的功效)
李敖認為中國的古書太多,沒有方法的人不僅看不完,而且看了也變成書呆子,所以他把它為這些古書寫的序集結起來,作為一種將「天下之書集結為一書」的創舉(這裡的天下指的是中國),這樣別人就可以看這本書而多少汲取了眾多中國古書當中的精華。俗話說「鴛鴦繡取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而李敖將這本書名為「要把金針度與人」,就是這個意思。
書裡頭提到了一些有關讀書方法以及古書精華的部分,筆者挑自己認為精采的部分摘錄如下:
俞大維:「人越老越有奇想,年輕時看書看不懂,我認為腦筋有毛病。現在看書看不懂,我認為書有毛病。」
p.19
聞一多:「中國這些舊東西我鑽了幾十年了,一個一個字都弄透了,越弄越覺得「要不得」,現在我要和你們裡應外合地把它打倒。」……夏曾佑、陳寅恪、聞一多的覺悟,都是真正深知「中華文化」後的覺悟。陳寅恪說:「中國書雖多,不過基本幾十種而已,其他不過翻來覆去,東抄西抄。」
p.20
顏之推批無用知識分子:「吾見世中文學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諸掌。及有試用,多無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陳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顧南可以應世經綸也。」
又說:「吟嘯談謔,諷永辭賦。事既優閒,材增迂誕。軍國經綸,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乎! 」
p.138
汪中自述:「中嘗有志於用世,而恥為無用之學,故於古今制度沿革、民生利病之事,皆博問而切究之,以待一日之遇。下至百工小道,學一術以自托。」
汪中詩作:「霸圖龍戰安在哉?登高望遠使人哀。今人還踏古人地,古人白骨生青苔。蘇公米芾不可見,後世何人知我來? 」
p.308
王勃寫文章之奇:「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而臥。忽起書之,初不加點,時謂腹稿。」
p.334
黃遵憲作文不屑擬古:「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各人有面目,正不必與古人相同。」
p.360
鄭樵尚實學:「義理之學,尚攻擊;辭章之學,務雕搜。耽義理者,則以辭章之士為不達淵源;玩辭章者,則以義理之士為無文采。要之,辭章雖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義理雖深如空谷尋聲,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歸,是皆從事於語言之末,而非為實學也。」
(筆者是念哲學的,見此段特別有感觸,其中的「義理」令我感覺與「邏輯」頗為類似,而義理之學在我眼中有些類似近代(或當代?)英美哲學的走向;而辭章之學則有點像歐陸哲學與中國哲學給我的感覺。套入鄭樵對於二者的批評的話,就是說只著重分析、邏輯、推論正確與否的「義理之學」,可以弄得很深奧,可是沒有美感。而只著重文辭優美、堆砌文字的「詞章之學」,雖然看起來可能也讓人覺得很有深度,驚嘆連連,但若虛有其表的話也只不過是眩人耳目,賣弄文采罷了。重要的是,兩者都僅止於紙上功夫、咬文嚼字的層次,不如能夠學以致用,能夠應用於世的「實學」才是更有價值的。筆者認為學哲學之人看了這段文字也應該反省反省,因為念哲學的感覺容易陷於文字遊戲之中,忽略了「文以載道」才是學問真正的價值。
p.408
趙翼論詩絕句:「滿眼天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支眼需憑自主張,紛紛藝苑說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 短長。」
p.412
(李敖談文章好壞標準)
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們評判文章,實在該用一種新的標準,我們必須放棄什麼山水標準、什麼雅俗標準、什麼氣骨標準、什麼文白標準。我們看文章,要問的只是兩個問題:一、要表達什麼?二、表達得好不好?有了這種新的標準,一切錯打的筆墨官司,都可以去他的蛋;一切不敢說他好不好的所謂名家之作,都可以叫它狗屁。
p.440
其實這本書基本上是介紹一些中國經典的書,但是其中可以看到一些中國古代偉大學者的一點真知灼見,還有李敖大師的一些心得分享,不錯不錯。
推薦指數:8.5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