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環四週期
1.復甦前期:景氣是否落底。復甦中期: 落底是否快速回升? 復甦後期: 基期墊高後陣痛回落。
2. 成長前期: 數據轉強強度如何? 成長中期: 核心數據是否穩健成長? 成長後期: 透支消費是否發生?
3. 榮景前期: 透支消費是否帶動民間投資? 榮景中期: 景氣升溫是否持續? 榮景後期: 趨勢轉折是否出現?
4. 衰退前期: 轉折是否確立? 衰退中期: 景氣是否加速轉壞? 衰退後期: 衰退情勢是否緩和?
二、復甦期關注指標
1. 美國GDP 年增率: https://www.macromicro.me/collections/2/us-gdp-relative/12/real-gdp-growth
2. 美國失業率: https://www.macromicro.me/charts/19/initial-jobless-claims
3. 美國零售銷售:https://www.macromicro.me/collections/3/us-consumption-relative/86/retail-sales
4. 美國進口金額年增率: https://www.macromicro.me/collections/6/us-trade-relative/17/exports-imports
5. S&P 500: https://www.macromicro.me/charts/551/stock-sp500
三、成長期
成長初期,消費者信心指數和採購經理人指數會陣痛回落,這是因為信心尚不穩
1. 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 https://www.macromicro.me/collections/3/us-consumption-relative
2. 美國採購經理人指數: https://www.macromicro.me/charts/54/ism
3. 美國可支配所得(進入穩定成長):https://www.macromicro.me/charts/88/real-disposable-personal-income
4. 美國民間投資年增: https://www.macromicro.me/charts/16308/shu-ju-2-min-jian-tou-zi-nian-zeng-lv-bi-jing-ji-cheng-zhang-lv-geng-zao-fan-zhuan
5. 美國原油價格: https://www.macromicro.me/collections/19/mm-oil-price
四、榮景期
1. 初領救濟金人數 (出現U型反轉,代表趨勢轉向): https://www.macromicro.me/charts/19/initial-jobless-claims
2. 個人消費高點反轉: https://www.macromicro.me/collections/3/us-consumption-relative
3. 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反轉: https://www.macromicro.me/collections/3/us-consumption-relative
4. 美國耐久財支出: https://www.macromicro.me/charts/8715/mei-guo-nai-jiu-cai-xiao-fei-zhi-chu
5. 美國存貨銷售比: https://www.macromicro.me/collections/8/us-industry-relative/44/inventory-sales
6. 美國貸款違約率: https://www.macromicro.me/charts/168/us-delinquency-rate
五、衰退期
1. 美國儲蓄與消費(消費多次陡降、儲蓄漸升,就是衰退開始):
https://www.macromicro.me/collections/3/us-consumption-relative
2. 美國民間投資止跌走穩,就是落底:
https://www.macromicro.me/charts/16074/mei-guo-shi-zhi-ge-ren-xiao-fei-zhi-chu-shi-zhi-min-jian-tou-zi-nian-zeng-lv
3. 零售落底反彈: https://www.macromicro.me/collections/3/us-consumption-relative
4. 美國PMI落底回升: https://www.macromicro.me/charts/54/ism
END
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2020年3月11日 星期三
如何戒除壞習慣的3個方法( Improvement pill)
1. 找到更有效的方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把該做的事做好
2. 遠離引起壞習慣的環境,或是察覺反省想要從事壞習慣時的感受
3. 避免決策疲勞所造成的意志力低落,培養好的習慣和依照計畫行事,就可以避免用掉太多意志力在決策上
2020年2月5日 星期三
Ikigai--結合愛好、擅長、社會貢獻以及收入的「生之理由」
在網路上看到有文章介紹一個概念--Ikigai ,
(文章在此)
大致可理解為「生之理由」或「生之價值」。
它是指同時包含了擅長的事、喜歡做的事、可以賺到錢的事、對世界有幫助的事等四種特性, 來作為個人的「生之理由」。
參考維基的圖
根據Wiki的介紹,美國作家Dan Buettner介紹了Ikigai 的概念,這個概念是來自沖繩的文化,又被當地人稱為「早上起床的理由」,Dan Buettner認為這個文化或許也能夠解釋沖繩人長壽的原因。
(Dan Buettner TED的演講)
對該概念有研究的精神科醫師小林司形容,「只有在人格成熟的基礎上,並在各種慾望上獲得滿足,愛情與快樂,與他人的相遇,以及對生活感到有價值,並朝自我實現的方向邁進,則可稱之真正感到了Ikigai。
希望大家也能找到自己的Ikigai,共勉之。
(文章在此)
大致可理解為「生之理由」或「生之價值」。
它是指同時包含了擅長的事、喜歡做的事、可以賺到錢的事、對世界有幫助的事等四種特性, 來作為個人的「生之理由」。
參考維基的圖
根據Wiki的介紹,美國作家Dan Buettner介紹了Ikigai 的概念,這個概念是來自沖繩的文化,又被當地人稱為「早上起床的理由」,Dan Buettner認為這個文化或許也能夠解釋沖繩人長壽的原因。
(Dan Buettner TED的演講)
對該概念有研究的精神科醫師小林司形容,「只有在人格成熟的基礎上,並在各種慾望上獲得滿足,愛情與快樂,與他人的相遇,以及對生活感到有價值,並朝自我實現的方向邁進,則可稱之真正感到了Ikigai。
希望大家也能找到自己的Ikigai,共勉之。
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麥肯錫新人邏輯思考五堂課》 摘要
這本書說明了(特別在職場)通用的思考、討論和表達的方法。
感覺蠻實用的。
邏輯思考:
1.確認前提:釐清要討論的問題的主旨和前提為何。
2.尋找證據:為論點找到依據。
3.表達意見
批判性思考:
1.釐清目的:遇到問題時,思考終極目的為何。
2.反省思考框架:想想現有的思考框架,是否是最好的,或是有其他的可能。
3.重新提問:嘗試以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
邏輯表達:1.主題。2.結論。3.理由。4.作法
金字塔思考結構:
1. 主題:要思考討論的主題
2. 思考框架這個主題有哪些子議題,如何分類
3. 釐清what:釐清這些子議題是什麼
4. 釐清why:釐清這些項目的目的為何,是否支持主題
水平結構的MECE:沒有重覆,沒有疏漏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include
等價交換法:思考具有相同效果的另個替代方案
六思考帽:客觀,主觀,正面,負面,創造,實務
劇本分析思考:成功會如何、不成功會如何
用邏輯+批判思考,釐清真正該做的事情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10個改變人生的簡單習慣
原文在此
1. 堅持專注於幾個日常任務
為自己的短期目標或長期目標設定幾個日常任務。因為每天能夠讓人分心的事非常多,專注於幾個日常任務,並持之以恆,有助於養成習慣。2. 每天閱讀1小時
閱讀可以改善思考和寫作的能力。雖然我自己認為要每天閱讀1小時蠻困難的,不過盡量吧。3. 每天睡滿7-8小時
沒有任何事可以取代充足睡眠的重要性,沒有。我們應該調整其他活動來保持充足的睡眠。4. 每天走路30分鐘
人生充滿了例行公事,而走路可以從中抽離,體驗一下世界。
5. 定期全身鍛鍊
可以讓身心更健康,更有精神。
6. 節食
或者說注意飲食,吃的營養健康,少吃垃圾食物。
7. 活在當下
與其不停將注意力放在未來,不如好好專注在今天的事情,體驗當下的生活。
8. 愛
記得向你的週遭人事物表達關心和感恩。
9. 每天寫作30分鐘
有助於思考。
10. 儲蓄
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以備不時之需。
2019年5月14日 星期二
叔本華的《人生智慧箴言》--忠告與格言
1. 明智的人追求的不是享受,而是無痛苦。
2. 評估幸福,別問什麼讓你快樂,應該問什麼讓你悲傷。
3. 人生應該簡單知足,不要要求過多。
4. 人生很多事,等過了許久,回頭看才會明白。
5. 懂得把握當下,在未來與當下間取得平衡。
6. 約束造就幸福。
7. 苦與樂都是心態所造成。從事理智活動會帶來更多的愉悅。
8. 時常回顧自己的經驗和經歷,可以用日記的方式。
9. 幸福屬於自得其樂者,孤獨也能感到自由愉快。
10. 不要比較,不要嫉妒。
11. 實行計畫前,要反覆思考,一旦決心實行,就不要再反覆琢磨,自尋煩惱。
12. 不要對無法避免的災禍感到懊悔。
13. 不要用想像力去放大自己的悲喜苦樂,那是不切實際或自尋煩惱。
14. 不要著眼自己沒有的,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
15. 保持理智,不要把不相干的事扯在一起。
16. 自制自持,控制欲望。
17. 人需要身體或心靈的活動,才會感到幸福。所以,去運動或創造,不要無所事事。
18. 努力奮鬥,勿以想像的圖景為指南,當以清晰理解的概念為北斗。
19. 不要受到當下強烈的感覺而影響冷靜判斷。
20. 適度睡眠和使用心力,身體則多多鍛鍊。
21. 與人相處,要了解世上甚麼樣的人都有。
22. 平凡者與平凡者、非凡者與非凡者更容易氣味相投。
23. 任何人都看不到超越自己的東西。
24. 不要因為無聊就隨便找些消遣。
25. 順從他人,贏得喜愛,違背他人,贏得尊重。
26. 人的主觀性容易錯誤的將其他的事情都視為與己相關。
27. 謬誤經不住時間的洗練。
28. 過度縱容,導致放肆。
29. 大多數人品格不高。
30. 原則能夠快速理解,但行為習慣必須慢慢訓練。因此,變化氣質,需要循序漸進。
31. 他人的行為,是我們的鏡子;批判他人,就是要求自己。
32. 年輕時,覺得人際關係是理念;年長時,發現人際關係是利益。
33. 真誠的友誼難尋。
34. 才高必惹人嫉妒,如同貌美女人引其他女人嫉妒。
35. 信任源自於懶惰。
36. 禮貌雖然偽善,卻相當有用。
37. 行動不可效法他人,因為情境脈絡皆不相同。
38. 不要反駁他人意見,不要試著糾正他人。
39. 想讓人相信自己的判斷,表達必須冷靜。
40. 慎防自誇自稱。
41. 若疑心他人撒謊,則應該裝作全然相信;讓想他人吐實,那就裝作不信。
42. 不要八卦,不要隨意分享祕密。
43. 用錢買得教訓,是值得的。
44. 記得他人的本性,既不去愛也不去恨。
45. 憤怒與仇恨,莫用言語表示,應用行動表示。
46. 說話應平淡,莫刻意做作。
47. 每個人的人生雖然際遇各異,本質上其實大略相同。
48. 世界三大力量是明智、強壯與運氣,而運氣的力量最強。人的天生本性也是難移。因此,我們無法選擇手中的牌,只能打好手中的牌。
49. 萬物變動不居,任何事情需要時間,強求強留都是徒勞。
50. 平庸的頭腦看經驗,聰明的頭腦靠思考。
51. 不要過喜,不要過悲,禍福相倚。
52. 不要將個人的拙劣作為歸之為命運。
53. 勇敢對幸福生活很重要,生活始終是戰鬥,應該奮勇前進。
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找你愛的事,而非找你愛的東西--關於找工作
在找工作這件事情上,符合志趣這件事,大抵上是可遇不可求的。
這裡的工作指的是賺取薪酬的勞動。勞動的薪酬來自於對他人或是企業或是老闆所提供的服務,所換取到的。
薪酬的多寡,由該服務對他人的價值以及服務的稀缺性(即市場需求)所決定。也就是說,並不是由工作對於工作者本身所意味的價值,來決定的。即所謂的敝帚自珍。
所以說,如果一個人樂於從事他的工作,或者是找到了他所樂意從事的工作,這是一種不常見的幸運或是老天的恩賜。
雖然說現代社會相當多元,也有著各式各樣的工作,即便如此,一份「讓人喜愛」的工作仍然難遇。如前所述,工作的本質是為他人服務奉獻,自得其樂不是工作的本質,可能是休閒的本質。
僅管如此,人們在找尋工作時,適才適性仍是一個期望的目標,也許特別在這個時代,對大多數人而言,在考量工作的各個面向時,薪資不是唯一參考點,做不做得來、是否做得長久,也很重要。
如何找到自己比較樂於從事的工作? 似乎是件不容易的事。除了能力越大、選擇權越大外,如何認對工作,也就是說對於該工作內容是否確實如自己所想所期待並且適合的,也不是容易的事。
這個問題其中一個癥結點在於,大多數業外人,對某項工作的想像和認識並不實際,至少我自己是如此。
烹飪和品嘗美食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愛看書和做書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愛玩遊戲和做遊戲也可能截然不同。喜愛使用產品和喜愛製作該產品,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有多高,可能是因不同狀況而異,很難說有多高。
這意味著,喜愛該產品,不一定就喜愛該產業工作;反之亦然,不喜愛該產品,未必就不喜愛該產業工作。當然,這也只是說未必,無法鐵口直斷。也許這兩者還是有點相關性。
所以,這給我的一個教訓是,如果要考慮從事某一產業,與其著眼於該產物,應當更著眼於該產業工作的主要工作內容。事實上,愛上某一產品是相當自然的事,因為企業的目的就是要讓人愛上他們的產品。但是在找工作時,你要考慮的不是愛上他們的產品,而是愛上它們的工作內容。當然,這完全不是一件自然的事,是要付出心力和運氣的。也許有一種可能性,因為相當喜愛該產品,所以也因此熱衷於從事該工作,因為在完成工作並產生產品後,會令工作者產生成就感。也許這確實是可能的,但想來是比前者更加難以期待,理由一是產品是統一的,而工作是分割的、異化的。理由二是,如果一個人的工作在過程都是不舒服,只有在產品完成那一刻才心滿意足,那麼他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愉快的時光應該是非常的寥寥可數。
所以同上段,更多著眼於工作內容,而非著眼於該產業的產品。也因此,在判斷自身適性時,多著眼於自己適合喜愛的工作內容,更勝於喜愛的事物和產品。(當然,著眼於此,也是一種切入點,但是著眼於工作本神可能更貼實)
了解自己比較適合作哪些事,我想在此無須多談。主要的問題在於知道有哪些工作? 以及那些工作在做什麼事? 甚至,有不少事是感覺起來是那麼回事,實際做起來又是另一件事。
在此還要先額外插入一下,即便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內容,在高工時、高壓力、惡劣公司文化或環境的狀況底下,喜愛的工作也往往成為惡夢的,這也是各式各樣令人厭惡的工作的普遍性質。換言之,辨認出理想工作不容易,但辨認出惡劣工作就相對容易,那些被大家稱為地獄、賽缺的工作大多有著相似性質:主管惡、工時長、雜事多、爆肝高壓、薪資低...等等,其次是離家遠、無聊、學不到東西、沒成就感...等等。總之可以說,千萬不要為了所謂的理想、熱情去從事這樣的工作,那種情況大概就類似愛上恐怖情人一樣,明明痛苦萬分,卻因為偶爾的甜言蜜語產生了毫不實際的幻想,然後加上沉沒成本的心理障礙,結果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可怕。
回歸正傳,了解自己是否喜歡一份工作,最直接的方法是:實習,做做看。想像比直接感覺容易騙人許多,與其想半天,不如直接做做看,有機會能做做看是最好的。問題在於是否有那個機會。有機會多實習不吃虧。
另一個問題則是,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只是前半部,知道哪些工作是在做這件事又是另半部,然後是否有能力做這樣的工作,又是另另半部。
說到這裡,如果一個人愛恨分明,或是說對自己的喜好堅定不移,那麼在尋職過程中更多碰壁,大概是很正常的。期望越多,外延越少;如果這個也行、那個也OK,速配起來就更快更順利。
在此做一個小結。首先,著眼於工作內容,而非著眼於產業產品;這也許等於說,優先著眼於職務,而產業可以不拘,也就是不愛不恨。此外考量到市場和趨勢的變化,可以更進一步佐證上述主張,因為產業總是時常變化,而相對來說,一個人的個性及其個性所衍生的工作型態,以及企業對這種工作型態的需求,相對來說變化更小。
比方說,假設種茶產業,開始走下坡,然後種咖啡產業,開始興盛。如果一個人因為愛喝茶,而執意要從事茶產業,那麼就有可能因此而陷入一個低薪並導致工作環境惡劣的窘境。但如果這個人適合的是茶的耕種,那麼他大可以轉去種咖啡。另外,一個賣茶的人,可以轉去賣咖啡;一個本來做茶葉包裝的,可以轉去做咖啡包裝...等等。這些不同農業乃至不同產業,總是需要一些相似的職務,所以首先去著眼於職務,產業則不拘,順應時勢。
總而言之,試著找到你愛做的事,並試著找到做這件事的職務,然後試著找到狀況好的產業的該職務。不要太執著於因為喜愛某事物而想從事該產業的工作,這很容易是錯誤的方向。因為喜好之物是屬於休閒享受的領域,不是屬於工作的領域。以上,是我對找工作的一些心得。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