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 健康 + 💰 財富 + 🕊️ 自由 + 🧠 智慧 = 😊福祉 關於人生福祉的方程式

 

by ChatGPT



一個描述人生福祉的簡單方程式

以下是我想探討一個簡單的方程式來描述人一生中的福祉由哪些元素構成。這個議題,過往有美國正向心理學之父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所探討過,他提出的是PERMA 模型,由Positive Emotion(正向情緒)+  Engagement(投入)+ Relationships(正向關係)+ Meaning(意義)+ Accomplishment(成就)所構成。

但是我自己想另建構一個個人設想的方程,當然,這是主觀的,也許每個人可以建一個適合自己的方程。而我的主要目標是盡量使其具有操作意義,因為這個主題本身已相當主觀。如何定義每個概念,是每個人的自由,我主要關切的是如何透過理解這個方程後,能夠有意識地改良自己的人生規劃。

我設定的方程元素有4個,分別是[財富] [健康] [智慧] [自由]。

順帶一提,哲學家叔本華更簡要的將人的福祉分三個層面:人之所是,人之所有,人之所被認為。[人之所是]對我來說大致相當於健康和智慧,[人之所有]相當於財富,至於[人之所被認為]相當於[名望],但我個人不將其列重要項目。


1.健康

人作為一個動物,健康是必要的,甚至可能是充分的幸福條件,對於清心寡慾者來說。古今中外,少能見有主張健康不重要的人生哲學家。當然,有些價值確實可能超越個人之健康或生命,但那屬道德層面,遭越個人生活哲學討論範圍,故在此不深論。

因此,這個要素我視為最重要的,正所謂[健康的乞丐勝過生病的國王],我基本上是相信的。


2.財富

狹義來講是金錢,廣義來講是能夠滿足持有者各種欲望的明確物質資源。財富也無須多論,且由於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財富是每個人滿足慾望的最普遍手段,因此它的效用是無庸置疑的。只要妳喜歡,100萬要拿來吃大餐還是旅遊還是辭職,都隨你高興,快樂幸福由己定義,只要不違法傷天害理即可。

重要性大約排第2。


3.自由

我所說的自由,泛指能從心所欲做自己想做之事、過想過的生活之能力。很明顯,某程度的健康和財富,是自由的前提條件。而更廣義的自由,包括實現成就感、自我實現、公益、娛樂、藝術、創作、求學、求名、交友、追求愛情...等等,都包含在內。

反過來說,免於不想遭遇之事的[被動式自由],其實更為重要。按叔本華哲學的觀念,避苦之效益遠勝於趨樂,這點我認為在行為經濟學中也得到證實。例如財富的增加到了某臨界點勢必會開始出現邊際效益遞減,但是痛苦一旦出現,就是能苦上加苦,有錢的快樂會趨於平淡,但貧窮的痛苦我看一輩子也習慣不了(只是適應忍耐)。

因此,消極或被動的自由,其重要性遠大於積極的自由,這也是我將[自由]視為福祉一個重要項目之一的理由。


4. 智慧

我所謂的智慧,廣義泛指為能追求生活之福祉,所需要的資訊、知識、判斷力,以及理性+經驗+直覺 所構成的判斷力等等。

大體來說,人類是由於具有非同其他動物的智慧,才有可能具有更多財富、能力、自由的動物。更具體地來說,智慧幫助我們判斷:[什麼作息比較好] [怎麼吃比較快樂] [哪些朋友能交] [哪些事該做] [有限的金錢怎麼花最快樂] [哪一行賺最多錢]...等等的問題。


------------

至於如何提升這四項,就不深談了。[財富]不外乎是開源節流、投資理財;[健康]則是飲食、作息、運動;[自由]則是盡可能規畫生活,讓自己有獨立自由、更重要是免於受苦難的能力;[智慧]則是關於學習、經驗性的心靈成長、甚至所謂的"修行"。

❤️ 健康 + 💰 財富 + 🕊️ 自由 + 🧠 智慧 = 😊福祉


以上4大項目,我並沒有用很嚴格的MECE原則去劃分,我認為這沒有必要。當然,我認為我也避開了一些常見但過於模糊的項目,例如[人際] [意義感] [成就感] [美感] 等等,理由是每個人對這些項目的需求量、定義、重要性都所見不同。但是如果4大項目充足,我個人覺得是已經算有很好條件去追求這些較主觀模糊的項目了;反過來說,若4大項目充足,還是覺得空虛寂寞冷,那我覺得可能是神仙也難救了,只好來念哲學(誤)。該有都有, 夫復何求,若要再求,永不滿足啊...。

但我想寫篇的重點不只是關於定義所謂人生福祉的方程式有哪些要素,另一項更關鍵的是,我們如何借用經濟學的一些觀念,設法讓這4者的總和到最大,也就是福祉最大化。這是我認為可以下點功夫,也有幫助的。它跟財富的[資產配置]可能有點像,因為我們會發現,如果偏廢某一方,可能對總福祉是傷害的。

而在這配置當中,我認為[邊際效用遞減]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意義在於,當我們面對[不可共量]的各項價值時,如何使其總量最佳。(那當然是要均衡)


均衡當然重要  (例如work-life balance)

有一些說法會主張,人生中哪些要素是絕對的,比如說工作、事業,還是健康最重要,還是說愛情最重要之類的。簡言之我認為,偏執某一項的說法大抵來說就是狗屁,以經濟學的[時薪-工時曲線]為例,當時薪低時,人們不願投入太多時間做這工作,隨待遇增加,投入時間增加,但是當所得、財富增加到一定程度,[正常人]很可能又再度減少工時,理由很簡單,賺夠了,要去享樂。




(來自:https://etonomics.com/2024/04/25/work-vs-leisure-the-backward-bending-labour-supply-curve/)


我想表達的重點是,健康、財富、自由、智慧 4大項目,彼此的關係也是相同的,它有邊際效應遞減的情況,因此,當某一項充足時,應該可以去追求另外一項。這就是[福祉最大化] 的關鍵。


將[帕雷托最適]的觀念套用在人生價值均衡上

● 邊際效用遞減:

每多投入1單位資源(時間、精力)在某領域,帶來的福祉增加會逐漸遞減。

● 帕雷托最適(Pareto Efficiency):

一種資源配置狀態,沒有人可以變得更好,除非讓另一人變差。在個人層面,就是:

在不損失健康、自由、智慧的情況下,無法再提升財富,反之亦然。

👉 這告訴我們:「四個面向的投資應達到互不犧牲的平衡,才是最優解。


假設你每天可自由分配的時間為 16 小時(去除睡眠與必要雜務),那麼:

面向建議配比時間(以16小時計)實作方式(參考)
財富30%4.8 小時高價值工作、投資學習、創造收入
健康20%3.2 小時運動、營養、睡前保養、休息
智慧25%4 小時閱讀、反思、學習新技能
自由25%4 小時與家人朋友相處、旅行、放空

💡重點不是剛好均分,而是讓每個面向「沒有被嚴重忽略」,也就是「邊際效用接近均衡」且「沒有帕雷托改進空間」。


例如,許多現代人把 80% 時間投入在「財富」上,卻以健康、智慧、自由為代價。這在經濟學上是「無效率」的資源配置,你以為你在最大化福祉,其實是在讓效用下降。

透過邊際效用與帕雷托最適這兩把理性之劍,我們不再只是感性地「追幸福」,而是能設計出一種可持續的人生策略。

真正的福祉,不是犧牲其他面向換來的偏執極致,而是在財富、健康、智慧、自由四者之間,創造一個最適平衡。

這,不只是經濟學的效率,也是人生的藝術。

但我必須另外提醒,所謂[人生最佳解]這個概念本身也是一個魔障,當你真的想要在複雜的人生中尋求所為最佳解時,你大概只會陷入無盡的焦慮和懊悔。[足夠好就很好了、再好一點那就更棒了],人生很多事是[人算不如天算],所以懂得珍惜已有也是一種「智慧」。

把精力浪費在[追求最佳解],這件事本身也是有效用遞減問題的。

有興趣可看這篇:「至善者,善之敵也。


小結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每一項資源的「邊際效用」都會隨著累積而遞減。也就是說,當我們已經擁有足夠的財富時,額外增加的財富帶來的幸福感會越來越低。同樣地,當健康已經達到一定水準時,過度追求健康反而可能壓縮其他重要價值,例如自由與探索。

若我們把人生視為資源配置的課題,真正能讓福祉最大化的,往往不是「極大化單一變項」,而是讓這四項資源達到一種邊際效用相等的均衡點。這種平衡狀態,才能讓個體在面對選擇時做出最理性的幸福判斷。

而如何做出最理性的幸福判斷,當然就有賴於[智慧]的累積。此外[智慧]的累積不僅能幫助我們判斷,還能幫助我們提升對現狀的滿足感。這兩者的關係同樣處於一種「邊際效用」的均衡關係:當獲取資源的相對成本低時,應獲取資源;當獲取資源的相對成本高時,應累積智慧,提升對有限資源的滿足


綜言之,賺足夠的錢 + 維持不錯的健康 + 有餘裕做自己想做的事 + 累積智慧以應對人生的各種議題。 均衡地發展四者 (帕雷托最適),我覺得是幸福人生的指南。至於其他更廣大的夢想、理想、野心、大願,我覺得就超出一般人的範疇,留給天選之人去煩惱吧。順帶一提,命運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元素,但那是人所難以掌握的,叔本華認為那是比人類之能力、智力更強大的一種力量,所以別想太多,就看開吧,看開也是很重要的一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