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

科斯托蘭尼《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書摘

 



科斯托蘭尼,被譽為德國之巴菲特的投機家,他對投資的洞察和智慧在此書中展露無遺,光看了前幾頁便被他的思想所吸引。以下是書摘。

-----------------

△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差別很容易解釋,就像一塊切得不均勻的大蛋糕,和一塊切得大小均等的小蛋糕。


△ 投機家是有識之士,是三思而後行的證券交易人士,能準確預測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趨勢,並從中獲利。


△ 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雖然我不太認同)


△ 大家不該相信,可以透過投機獲得固定收入。 (投機的財富是不固定的)


△ 我該誠實建議每位讀者家務投資者的行列。在從事交易證券的人當中,以平均水準看,投資者的表現最好,因為即使是投機家,也只有少數是贏家。


△ 投機家不在乎細微的指數波動,不會受到次要的日常新聞影響。投機者有想法,這是他和證券玩家的基本差異。


△ 真正的投機家是思考的人。


△ 成功的投機家在100次交易中,獲利51次,虧損49次,他就靠這差數為生。


△ 專家引用報章評論,尋找合乎邏輯的因素,但證券市場有自己的邏輯,和普通消費者的邏輯沒有甚麼關係。


一切取決於供給和需求,我全部的證券交易理論都以此為基礎。


△ 長期來看經濟和證券市場,發展方向相同。


△ 貨幣+信心=發展趨勢


△ 對於中期的證券市場發展,貨幣至關重要。資金是證券市場的氧氣。


△  投資者分兩類,固執的和猶豫的,勝利者是固執的人。


固執的投資者須具備四種要素:金錢、想法、耐心、運氣。


△ 明智的投資者都有想法,投資者必須相信自己的想法,如果已定出戰略,便不可再受朋友影響,也不可因當時的氣氛或時事而改變初衷,否則再天才的思慮,也幫不上忙。


△ 耐心也許是證券交易所裡最重要的東西。誰缺乏耐心,就不要靠近證券市場。


△ 投資者如果缺少資金,甚至有債務,就不可能有耐心。


△ 每次證券市場中的崩盤和崩潰都以暴漲為前導,而每一次的暴漲都以崩盤收尾。


△ 對「毫無價值」的東西進行不明智的賭博,正預示著經濟榮景的結束。


△ 你必須是位固執的投資者,而且必須逆向操作。「小麥跌時,沒有買小麥的人,小麥漲時,沒有小麥。


△ 賣空投機人士是典型的悲觀主義者,買進投機人士則是樂觀主義者。


△ 真正的證券交易知識,是那些當大家忘記所有細節後留下來的東西,大家不需要無所不知,而是要理解一切,在關鍵時刻指出正確的內在關係,並採取相應動作。


在指數上漲時,最差的投機人士也能賺到一點錢;而在指數下跌過程中,即使挑到好股票的人也賺不到錢。因此投資最看重的是普遍的趨勢,其次才是選股。


△ 如果整體發展趨勢呈正面,投機人士便必須找出潛力最大、機會最好的股票。


△ 如果已經蒙受損失,便必須承認,把帳算清,馬上從零開始。


證券玩家犯下最不可原諒的錯誤,是設定獲利的上限,卻讓虧損不斷膨脹。一位正確操作且有經驗的投機家會讓利潤增加,然後以相對較小的損失出場。


看重小利的人,不會有大價值。


△ 職業投資者的工作,95%是在浪費時間,他們閱讀圖表以及營業報告,卻忘記思考,但對投資者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是柯斯托蘭尼的「十律」與「十戒」:


「十律」

1.有主見,三思後再決定:是否應該買進?如果是,在哪裡?什麼行業?那個國家?

2.要有足夠的資金,以避免遭受壓力。

3.要有耐心,因為任何事情都不可預期,發展方向都和大家想像的不同。

4.如果相信自己的判斷,便必須堅定不移。

5.要靈活,並時刻考慮到想法中可能有錯誤。

6.如果看到出現新的局面,應該賣出。

7.不時查看購買的股票清單,並檢查現在還可以買進哪些股票。

8.只有看到遠大的發展前景時,才可買進。

9.考慮所有風險,甚至是最不可能出現的風險,也就是說,要時刻想到有意想不到的因素。

10.即使自己是對的,也要保持謙遜。


「十戒」

1.不要跟著建議跑,不要想能聽到秘密信息。

2.不要相信賣主知道他們為什麼要賣,或買主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買,也就是說,不要相信他們比自己知道的多。

3.不要想把賠掉的再賺回來。

4.不要考慮過去的指數。

5.不要躺在有價證券上睡大覺,不要因期望達到更好的指數而忘掉它們,也就是說,不要不做決定。

6.不要不斷觀察變化細微的指數,不要對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所反應。

7.不要在剛剛賺錢或賠錢時下最後結論。

8.不要只想獲利就賣掉股票。

9.不要在情緒上受政治好惡的影響。

10.獲利時,不要過於自負。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如何成為幸福的人? 羅素的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書摘



啟明出版創辦人林聖修如此介紹這本書:「這本書徹底的改變了我的生活,為我帶來了無數的精采美好。九年前我成立啟明出版,正是為了想把這本書介紹給閱讀中文的親友,如今總算實現了。


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真覺得此書相見恨晚。完全可以體會林聖修先生的心情。哲學家羅素平易卻又深刻的處事智慧,在此書中表達出來。如果我能早點接觸到這本書,我相信在人生路上的許多困厄或煩惱,能夠更有智慧地去處理或面對。另外此書中也看得到許多羅素的機智和幽默。

以下是我擷取書中個人覺得良好的文句。

-----------------------------------------------------------------------

第一章 什麼使人不幸

△動物只要不患疾病,食物充足,就會快樂滿足。人也應該如此;然而現實並非這樣,至少在大多數情況下並非這樣。

△ 幸福的獲得,在極大的程度上卻是由於消除了對自我的過分關注。

△ 很顯然,不幸的心理上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它們都有某些共同點。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這樣一些人,他們在青年時期被剝奪了一些正常的滿足,於是便把這種滿足看得比任何一種其他方面的滿足更為重要,一生只朝著這一方面苦心尋求。


第二章 拜倫式的鬱悶

△ 正像人類歷史的許多時期一樣,今天,在我們中間有許多聰明的人總以為自己已經把所有早年的熱情看透,從而確信再沒有什麼值得為之生活下去了。持這種觀點的人正在變得極為普遍。他們雖然並未得到真正的幸福,卻為這不幸感到慶幸;他們將這歸之於宇宙的本質,認為這是開明人士應持的唯一可取的理性態度......

△ 對那些才華橫溢但又迷惘困惑、無所適從的年輕人,我的告誡是:「放棄創作的企圖,相反地,盡量一字不寫。走進大千世界;去做一個海盜、一個波羅洲王、一個蘇俄的勞工吧;去尋找這樣一種生活,去過上一種全身的精力都用在滿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日子。」我並非向一切人,而只是向那些患有拜倫式鬱悶的疾病的人,推薦這一實踐課程。我相信,經過幾年這樣的生活,這位以前的知識分子就會發現,不管他如何努力遏制自己,也不能阻止自己不去寫作了。這時,他就不會覺得自己的寫作毫無意義了。  


第三章 競爭

△  人們平常說的生存競爭,實際上是追求成功的競爭。他們在競爭中感到可怕的,不是第二天早晨起來能否吃到早飯,而是他們將不能戰勝自己的對手。

△   令人奇怪的是,人們似乎很少認識到,他們並沒有處於一架無法擺脫的機器的支配下,而是處於一架踏車上;他們之所以還一直待在這台踏車上,只因還沒發現它無法使他們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    只要他在追求成功的同時,還完全相信男人的職責就是追求成功,否則就是一個可憐蟲;只要他的生活依然如此緊張、如此令人焦躁不安,他就不可能得到幸福。

△  治療之方無他,就是承認在一種平衡的生活中,理智的、安適的快樂享受是必要的。


第四章 無聊與興奮

△  忍受一種或多或少單調的生活的能力,是一種應在童年時代就培養起來的能力。現代的父母在這方面是有相當責任的,他們給孩子們提供了過多的消極的娛樂活動,如電影、精美的食品等。他們絲毫沒有認識到,除了一些很少的例外,過一種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   一個孩子或青年人,在他具有一個嚴肅而富於創造性的目標時,他就會心甘情願地忍受巨大的厭煩,因為他發現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 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肯定是一種平靜安逸的生活,因為只有在平靜的環境裡,真正的快樂才能得以存在。 


第五章 疲憊

△  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思想缺乏控制能力——我的意思是說,面對那些自己一時不能採取有效措施的問題,他們往往不能阻止自己去想它們。深夜裡,男人們上床睡覺,在他們本應該去好好恢復體力以便應付明天的問題時,卻依然在床上翻來覆去、苦思冥想,為工作上的事情操心虛神。實際上,他們這時對這些問題是無能為力的,他們這樣地苦思冥想,並不是找出一個明天可行的方案來,而只不過是一種半精神錯亂的狀態所致。

△   在對大腦的思維進行系統的訓練以後,人就能獲得更多的幸福,又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而不是不適當地、無間歇地去思考。在要作出一個困難而又勞人心神的決定時,一旦有關的數據信息收集齊全,就應該馬上加以最充分的考慮並作出決定;一旦決定作出,除非有新的事實和證據,不要去隨便加以修正,沒有什麼比猶豫不決更使人勞心費神,更無成效了。

 △ 心理自律主要是指在恰當的時候思考問題的習慣。這種習慣極端重要,首先是因為它能使人以最少的腦力付出完成日常工作;其次是因為它是治療失眠症的良方;最後是因為它提高了決策的效率和能力。

△  當受到某種不幸事件的威脅時,先審慎地、有意識地思考一下,在可能發生的事情中,什麼東西最糟糕的?在對這種可能的不幸作了表面的考察之後,給自己一個堅強的理由相信,不管發生什麼,都不會有什麼極端可怕的災難。

△   一個人,如果他學會了不再恐懼,就會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疲勞大大減少了。

△   疲勞的最為常見的原因是對興奮的愛好。...... 一個謹慎的人唯一能夠做到是約束自己,不允許自己去尋求那種有損健康、影響工作的過份而又使人疲勞的快樂。


第六章 嫉妒

△  在通常的人性的所有特點中,忌妒是一種最不幸的情緒。不僅忌妒者希望別人不幸,而且他自己也因忌妒而遭受不幸。他不是從自己的所有物中引出快樂,而是從別人的所有物中引出痛苦。

△  治療這一切的有效辦法是心理修養,使自己不去想無益的事情的習慣。說到底,又有什麼比幸福更值得忌妒?要是我能治好自己的忌妒心,我就能獲得幸福。

△  你可以通過享受自己得到的快樂,通過去做自己必須要做的事,通過避免將自己與想像中的、可能是相當虛假的、比自己更加幸運的人相比較,來擺脫忌妒心。


第七章 罪咎感

△  在理性的道德中,只要不給別人也不給自己帶來痛苦,那麼給任何人,哪怕是給自己帶來快樂都是應予讚許的。如果我們拋棄了禁慾主義,那麼,一個會享受各種美好事物而又不帶消極後果的人,就是一個理想的道德高尚的人。

△   大多數人在他們表面上放棄了兒時的迷信思想時,常會認為一切都完成了。他們沒有認識到,這些迷信思想仍然潛伏在心靈底處。......我並不主張,人可以不要道德觀念;我只是說,人不需要迷信的道德觀念,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   在一個人心力充沛的時候,運用自己的全部理智而得到的那些信仰,應該成為他任何時候都不加以拒絕的準繩。

△   無論何時,在它將愚昧的思想或感情注入你的意識層次時,就把這一切徹底排開,審視並拒絕它。不要讓自己一半被理智,一半被兒時的愚昧所制約,結果使自己變成一個左右搖擺不定的生物。

 △   實際上,負罪感是一種十分無益的情感,而遠遠不是美好生活的一種成因。它使人不幸,造成人們的自卑感。正因為不幸福,他便可以向別人提出過份的要求,這樣做又妨礙他去享受人際關係中的那種幸福。正因為自卑,他就會對那些比自己優越的人表示敵意。他發現對別人羨慕是困難的,而忌妒卻是容易的。他將變成一個到處不受歡迎的人,發現自己越來越孤獨。

 △   一個人應該將它的心思重點放在他所理性地信仰的東西上,而決不允許相反的、非理性的信仰不受到質問就進入自己的頭腦,甚或控制自己。

 △   理性主要是由內在的和諧構成的,因而有理性的人,在觀察世界、運用自己的力量達到外部目標時,比起那些一直飽受內心衝突、良心折磨的人來,要自由得多了。沒有什麼比把自己禁銅封閉起來更使人呆板遲鈍了,也沒有什麼比把自己的注意力和能量轉向外部世界,更能使人興高采烈了。

△   真正能令人滿足的幸福總是伴隨著人體官能的充分活躍,以及對於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一世界的充分的認識。  


第八章 被害妄想

 △  被害妄想一向根植於,我們在想法上過度高估自身的真正價值。

 △預防被害妄想症狀的有效手段。第一條是:記住你的動機並不是始終像你想像的那樣絕對無私公正。第二條是:切勿過高估自己的優點。第三條是:不要指望別人會同你一樣對你那麼感興趣。第四條是:不要假想大多數人會存心盯著你,專門想來迫害你。


第九章 輿論恐懼症

△  一般說來,人們對除了專家之外的他人的意見太關注了,而且事無鉅細都是這樣。在不受飢餓、不進監獄這類事上,我們當然應該尊敬公眾的意見,但是除此以外,在任何事上都對那種不必要的獨斷專橫意見表示自願屈從,這就很可能從多方面影響到人的幸福。

 △ 幸福的本質在於,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出於自己心底的衝動,而不是出於偶然性的興致以及那些偶然成為我們的鄰居、甚至於親友的願望。


第十章 幸福是可能的嗎

△  幸福的秘訣在於:使你的興趣盡量廣泛,使你對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人和物盡量友善,而不是敵視。


第十一章 熱情

△  真正的熱情,不是那種實際上尋求忘卻的熱情,而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除非它被種種不幸給扼殺了。小孩子們對他們看到的和聽到的任何事情都充滿興趣;世界對他們來說充滿了新奇;他們不停地以熱烈的情感追求著知識,當然,這種知識不是那種學者式的知識,而是那種對引起他們注意的事物的熟悉過程。


第十二章 愛

△   一個缺乏父母之愛的孩子,很可能膽小怯弱,不愛冒險,他總感到懼怕,不敢再以歡快的心情去探究外部世界。這樣的孩子可能在令人吃驚的小小年紀裡就開始了對生與死、人類的命運等問題沉思默想。他變得性格內向,鬱鬱寡歡,以至於最後便從一種哲學或神學中尋求虛假的慰藉。

△   總的來說,女子往往愛慕男子的性格,而男子則追求女子的外貌。

△   彼此真正關懷的愛是真正的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僅是彼此幸福的手段,也是共同幸福的接合點。一個人,無論他在事業上的成就有多大,如果他把自己封閉在鐵牆之內而無法擴展這種彼此關懷的愛,那麼他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快樂。將愛排斥於自身之外的念頭,一般來說是某種憤怒或對人類仇恨的結果,這種憤怒和仇恨產生的原因不外乎青年時代的不幸遭遇,或成年生活中的不公正待遇,或其它任何導致被害妄想的因素。過分膨脹的自我好比一座監獄,如果你想享受充分的生活樂趣,就必須從中逃脫出去。

△   在各種謹小慎微之中,對愛的過分小心或許是真正的幸福的最大敵人。 


第十三章 家庭

△   本來,父母對孩子的愛和孩子對父母的愛應該是幸福的最大源泉之一,但在今日的現實社會裡,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在90%的情況下倒成了雙方不幸的根源,在99%的情況下成了雙方之一的不幸的根源。

△  在很早的階段,父母親的權力慾與孩子自身的各種慾望之間就開始了衝突,因為儘管擺佈孩子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天經地義的,但如果孩子能盡早學會獨立自主,也不失為一件好事—這件好事卻會使那些迷戀自身權力慾的父母深感不快。

△  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更甚於希望孩子被自己控制的父母,根本不需要那些教導什麼該做,什麼又不該做的心理分析教科書。

△   父母親從一開始就尊重孩子的人格—這種尊重並不是一種原則上的尊重,不管這個原則是道德上的,還是認識上的。這一尊重應當作為某種近似神秘的信仰而加以深刻的體會,以完全摒棄佔有和壓迫的慾望。

△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凡是一般被稱作自我犧牲的母親,往往對孩子極端自私,因為儘管做父母可以比人生其它部分更加重要,但如果把它看作人生的全部,就會導致人的不滿,而不滿的父母很可能會從感情上掌握住孩子。所以為了子女和母親雙方的利益,做母親的最好別放棄所有其它的興趣和事業。

△  過分的牽掛往往是佔有慾的偽裝。許多孩子就是被那些既無知又敏感的母親搞得心理失常。


第十四章 工作

△  能夠自覺而明智地充實空閒時間是文明的最終目標,但是目前還很少有人能達到這個程度。

△  長遠目標是幸福長久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主要是在工作過程當中實現的。

△  只要有可能從事一項能滿足一個人的建設性本能衝動的工作而無凍餒之虞,那麼他最好還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去做這種勞動。沒有了自尊,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而對自己的工作引以為恥的人是沒有自尊可言的。

△  始終一貫的目標並不足以使生活幸福,但它是幸福生活的一個幾乎不可或缺的條件。而始終一貫的目標,主要體現在工作之中。


第十五章 次要興趣

△  不管有多少煩惱,它們都不應該佔去你全部的清醒時間,而為之苦思冥索。

△  人生在世,時日不長,在這生命的短暫年代裡,一個人需要對這個奇特的星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瞭解一切他應該知道的東西。忽略自己求知的機會,不管這機會多麼欠缺,就像是上了戲院而不聽戲一樣。

△  意在為善的少量工作,遠勝於意在為惡的大量工作,雖然篤信辛勤生活的鼓吹者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對自己的工作過分關注的人,總面臨著陷入狂熱的危險。

△  對於這種狂熱心理,最好的預防莫過於對人的生命及其宇宙中的地位培養一種更廣闊的胸襟。

△ 現代高等教育的缺陷之一,是變得太側重於某些技能的培訓,而沒有教會人們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以便極大地拓展人類思維和心靈的空間。

△ 你不是孤獨的個人,而是引導人類走向文明生活的大軍中的一員。如果你擁有了這種看法,那麼某種偉大的幸福便會永遠伴隨著你,而不管你個人的命運如何。生命將變成與歷代偉人共享的聖餐,而個人的死亡只不過是首小小的插曲。

△ 一個人一旦懂得了——不管多麼短暫,多麼簡略——使靈魂變得偉大的東西之後,如果仍然卑鄙偏狹,自私自利,仍然為渺小的不幸所困擾,仍然懼怕命運的安排,那他決不會是幸福的。凡是具備偉大靈魂的人,其心胸都是開闊的,能讓宇宙間八面來風自由吹入。

△ 一旦擺脫了任憑命運操縱的恐懼感,他就可以體驗到某種深沉的快樂,在經歷外部生活的一切滄桑之後,在靈魂深處,他仍然是個幸福的人。

△  悲痛是不可避免的,也在意料之中,但我們應盡可能地將之減輕到最小的程度。旨在從不幸中提取最後一滴悲傷的做法,只不過是一種多愁善感。

△  一個追求幸福的人,應該在生活賴以建立的主要興趣之外,明智地擁有一系列附加性的興趣。  


第十六章 努力與放下

△  雖然聰明的人不願意在可以防止的不幸面前坐視不管,但他不願意在不可避免的災難上徒費時間和精力,而且即使這些災難本身是可以戰勝的,但只要它們會引起時間和精力的過分消耗,以致妨礙他追求更為重大的目標,那麼他也寧願屈服,許多人為了一點不順心的小事便會焦慮不安或者過分惱怒,這樣就空耗了不少有用的精力。

△  即便一事不做也勝過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世上一半的有益的工作,是在與有害的工作作鬥爭的。

△  沒有什麼比天天試圖相信越來越變得不可信的東西更令人疲倦了,如果長此以往,那就是更令人惱怒的了。與這樣的努力一刀兩斷,乃是獲得可靠而又持久的幸福的必要條件。(放下執著、放下成見)  


第十七章 快樂的人

△  極力避克自私自利的慾望,盡量獲得那些阻止我們的思想永遠專注於自我的情感和興趣。

△  一個幸福的人,以客觀的態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愛和廣泛的興趣,憑著這些愛和興趣,同時憑著它們使他成為他人的愛和興趣的對象,他獲得了幸福。

△  一個人,如果他是幸福的,就決不會遭受這兩種分裂所帶來的痛苦;他的人格既不分裂來對抗自我,也不分裂來排斥世界。這樣的人覺得自己是宇宙的公民,自由地享受著它給予的壯麗景象和快樂的時光;他不被死亡的念頭所困擾,因為他感到他與後繼者之間並不存在真正的鴻溝。


-----------------------------------------------------------------------

羅素的哲學比叔本華的更樂觀,也更入世、實際。

叔本華的哲學確實比較憤世嫉俗,雖然也是洞察世事,憤世的態度也比較能自我安慰,但相較起來是比較負面、悲觀一點。

然而初步看起來,叔本華的哲學似乎又與佛教思想比較貼近。

而羅素的思想則與伊壁鳩魯的哲學較貼近。

我不禁會思考究竟哪方的哲學比較正確,或者這畢竟都與個人的性格有所關聯。

然而現階段我會說,羅素的入世哲學比較好,也比較適合大多數人,畢竟出世、憤世的態度終究無濟於事,解決不了甚麼實際問題。但又有人說叔本華式的哲學比較適合中年人,也許我的想法之後會轉變也不一定。


無論如何,兩種取向的哲學大致是殊途同歸的,實務上對這樣的處世哲學去細膩區分,也沒有太大必要。簡言之,積極爭取我們需要的,而對於那些我們終究得不到之事物放下執著,最後是擁有智慧去面對和明辦前述兩者的差別,「幸福之路」大概如此吧。